在垂釣過程中子線纏繞、彎曲甚至打結是非常容易出現的現象,對垂釣影響極大。首先來說,子線彎曲會影響魚汛的傳遞,導致信號不準,主線也好,子線也好,繃直拉緊的狀態利於信號傳遞。其次是子線打結影響子線的拉力,子線會變得易斷,跑魚就非常有可能發生。第三是影響節奏,尤其是魚情較好的時候,雖然可以馬上更換子線,但是心裡始終覺得不爽。所以減少子線彎曲、纏繞、打結,還是非常有必要的,起碼可以節約不少子線,可以嘗試以下方法。
一、子線的長短要得當
長子線比短子線更容易彎曲或者打結,這是因為子線有較好的延展性,比較柔軟,這是為了保證有更好的適口性,子線比較長就非常容易出現子線打結的現象。釣大魚,其實子線長短還好,畢竟用的子線比較粗,釣小魚使用子線比較細,這種情況就時有發生。以釣鯽魚為例,雖然長子線更利於實口的出現,但是擺動幅度大,不利於穿過小魚層。或者拉白條、小翹嘴,這些小魚比較暴躁,出水後跳上幾下子線就容易打結。所以釣小魚最好使用短子線,如果有必要使用長子線,不妨把鉛墜往上拉,這樣飛鉛的方法也能達到長子線的目的。
二、拋竿的手法問題
子線纏繞打結,出現最多的情況應該是浮漂、鉛墜落點比較接近的時候,可以理解為沒有打滿竿的情況。這種落點較近的情況,鉛皮座非常容易跟子線、魚鉤纏繞在一起,提竿後會亂七八糟,經常會導致子線損失。如果釣小魚,拋竿可以打滿,浮漂站立後往回一帶,再送出去,這樣就可以儘量保持水線是垂直的。如果釣大魚,通常說法是八分滿,但是釣大魚子線比較粗,纏繞打結的情況本身就比較少。
三、提竿的手法問題
浮漂有信號,提竿中魚,看似一個動作,其實應該是兩個動作。第一個動作是快速發力,把魚鉤住,第二個動作是飛魚或者遛魚,當然需要根據魚的體型大小來。第一個動作講究的是有力度,有速度,但是沒幅度,提竿不能太大的幅度,否則沒勾住魚,會導致鉛皮、子線打在魚竿上,瞬間纏繞,不但子線容易報廢,主線也容易纏繞的亂七八糟,經常需要很長時間才能梳理好,往往還不如減掉重新更換釣組。所以提竿要多加練習,保證力度和速度的同時,控制住幅度,以不中魚的時候提竿鉛皮不出水為宜。
四、鉛皮、子線連接八字環
鉛皮其實也有一點關係,比較鉛皮剪多了,不得不夾上一點鉛皮的情況,這會導致鉛墜不緊實,提竿的時候子線會快速旋轉,容易出現纏繞或者打結的情況;子線連接八字環的方法其實有很多種,不過都可以大致分為兩類。第一類就是子線末端打結,第二類就是不打結。打結的方法會有個小線頭,提竿的時候也會容易導致子線快速旋轉,所以釣小魚,上魚速度較快的時候不妨試試第二種方法;主線連結八字環,肯定會有一個小線頭,現在太空豆組合都有穿在主線和八字環之間的一個太空豆,原理也是一樣的,讓出入水更順暢。
以上是比較合適的應對方法,其實子線的質量好,本身就能夠減少彎曲。上次有個釣友提問,說是釣著釣著釣目越來越高,這是為啥。釣目變高,無非浮力增大,或者線變長了。浮力變大最大的可能是浮漂的熱證冷縮,夏季高溫,浮漂膨脹了,尤其是塑料浮漂、蘆葦浮漂較為常見。線變長了,其中就很有可能是子線質量不好,子線有延展性,質量好的很快就會恢復,差的子線就不會。喜歡請關注給個贊,每天準時更新,謝謝各位釣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