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之子》是新海誠繼《你的名字》以後的又一部力作,相信各位小夥伴應該都已經看過了吧?今天新一君就跟各位小夥伴分享一下我個人對這部電影的看法和感受。
主題的突破和升華
了解新海誠的小夥伴都知道,他製作出來的電影主題基本都是一樣的,那就是愛情。再具體一點就是青春期少男少女之間那種朦朧美好的愛情,這種題材的電影永遠不會缺乏觀眾,因為總會引起一部分觀眾的共鳴,比如新一君我……
但是《天氣之子》這個電影的主題不再僅僅是愛情了,在新一君看來,新海誠在這部電影裡對主題的表達有了非常重大的突破和升華。
誠然,帆高和陽菜的愛情是這部電影的起點,但是最後的終點卻是直指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甚至是還夾雜了作者對現實和虛幻之間的思考。聲明一下,這僅僅是新一君的個人想法,有可能是一廂情願的過度解讀……
大家回想一下,帆高和陽菜的愛情火花是怎麼來的?在「晴女行動」中慢慢萌發的,但是他們進行「晴女行動」的目的是什麼呢?為了賺錢……
這就是說,這對情侶憑藉著別人眼中的「虛幻」,來維持自己的現實生活。什麼是「現實」,什麼又是「虛幻」呢?在電影裡,阻撓帆高的警察、以及大部分為生活奔走的成年人就是象徵著「現實」,像陽菜這種晴女,則代表著「虛幻」。
可能在大部分眼中,「現實」和「虛幻」是對立的,但是新海誠在電影中明確告訴了大家,「現實」和「虛幻」是互相有交集的。
大人們不相信「虛幻」,但是當陽菜用自己的能力使天氣變晴朗的時候,他們選擇相信了陽菜,但依舊不相信虛幻的傳說。主角帆高,標準的中二少年,進入東京以後卻逐漸變得現實,在看到虛幻傳說的時候,第一個反應是能寫進新聞賺錢……
而最受爭議的結局,東京被雨水淹沒,這就作者對是人與自然的關係的思考。帆高為了救陽菜讓東京被淹沒,這是錯的嗎?別忘了,東京在數百年前本就是一片汪洋。
那是不是說自然對人類就非常無情呢?新一君覺得也不是,電影結尾裡有暗示,人們面對這一現象依舊是照常生活,有說有笑。
人和自然不存在誰徵服誰,對與錯也從來都是相對的。
真實與不真實
除了電影主題亮眼以外,不少觀眾還非常注重電影的邏輯性,想看看《天氣之子》究竟真不真實。
如果從邏輯性上來說,新一君覺得這部電影並不夠嚴謹,最明顯的地方就是幾個警察逮不住一個帆高。但是!大部分觀眾在觀看的過程中不會有違和感,因為新海誠在這部電影裡還運用了大量的真實環境作為背景。
帆高在東京街頭的那些鏡頭,全部都是源自於現實生活中的真實取景。不僅僅是取景真實,對東京生活也是非常寫實的,這些真實性足以讓觀眾淡忘那些不嚴謹的地方。
好與不好
其實新一君第一遍看這電影的時候,就是衝著帆高和陽菜單純美好的愛情來的,至於其他主題直接被我忽略了。
每個人的青春都瘋狂過,想為了某個事物與全世界對抗,那個稚嫩的肩膀上背負的是少男和少女最純粹的渴望。這份渴望重嗎?當然重,重到成年人都背負不起來,因為成年人被現實束縛得太死了。
新一君不是什麼影評家,我認為一部電影能帶給觀眾感動,引起大家的共鳴,那就算是優秀了。但如果對「青春戀愛」不感冒的網友,自然也就不會喜歡《天氣之子》。
前面也說了,新海誠在《天氣之子》裡不僅僅是表達了戀愛主題,還有更高層次的含義。新一君覺得這部電影大概是想告訴我們,走路要腳踏實地,但是不要忘了抬頭展望未來,人生不僅僅是只有眼前的風景。
一個人不可能不犯錯,行為的對錯沒有唯一的評判標準,但是我們要像帆高一樣,做出讓自己不後悔的選擇。後不後悔,這就真的是我們自己說的才算了。
最後談一下那些說《天氣之子》三觀不正的人吧,有人甚至拿「舍小家為大家」來說事,看來一個個在現實中都是非常博學呀。
那麼新一君請問一下這些「才子」,知不知道「水循環」的知識,中學地理上有講哦。光憑下雨,是淹沒不了東京的,怎麼一個個用現實的眼光去討論電影,到頭來連基本知識都給忘了?
對於《天氣之子》你們有什麼看法呢?其實我認為這電影說簡單一點,就是一個少年為愛勇敢的故事。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留言分享哦,也給新一君來個點讚加關注吧,謝謝你們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