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凱,中國近代史上最不能隱藏的人物之一,辛亥革命爆發後,狡詐的袁世凱掀起兩面派,恐嚇自己的勞動者,威脅革命黨,然後偷走革命果實,袁世凱給中華民國總統包便當。1916年1月,世凱成為皇帝,因為他一直有很大的抱負,希望自己成為皇帝。
袁世凱從1915年12月12日到1916年3月22日,被稱為皇帝83天。雖然做了83天的簡短皇帝,但在在位期間做了一些工作。這幾件事對中國以後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第一件事是主張建設京張鐵路。當時中國處於貧窮和弱小的局面,我國的許多主權被西方列強剝奪,其中包括鐵路的建設權。第二件事是廢除封建史中重要的科舉制度,主張設立新式學校和鼓勵遺養。三是發行新貨幣。
袁世凱就任大總統時,僅一年就鑄造了7.5億個「元峰」,1935年,在經濟崩潰的壓力下,國民政府進行貨幣改革,放棄了銀本位制,發行了法幣。1949年又發行了金元券,但改為趙靈錫,嚴重初發,9個月內金元券變成廢紙。
「大頭」被張華界稱為銀幣之寶,是中國最近幾千種近代銀幣中傳播最廣、影響最大的銀幣種類,也是近代中國幣制改革的主要典型。「元大頭」直徑3.8釐米。貨幣正面刻著元世凱的側影,上端刻著「中華民國三年」的楷體字,清楚地標記了貨幣生成的年月和國號。相反,圖案是對稱的一對麥芒,兩端刻著「圓」兩個字作為測量單位。整個貨幣構思周密,圖案精美,工藝技術精湛。
奇怪的是,袁世凱在稱帝時製造了很多「袁光頭」,死後繼續流通,直到1949年才結束流通。因為當時袁世凱被認為是中華民國的總統,是中華民國的創始人,而「袁光頭」是中華民國推翻晚清後發行的第一種貨幣。民國剛成立的時候,政府手頭很緊,收入不足,國庫出現了赤字。當時統治者也試圖用紙幣代替「銀元」來彌補中央財政的不足,但專家們反對。因為發行紙幣是短視和解渴的。要想計劃很久,就要鑄造銀幣。從此,出現了「元大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