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6月中旬的豫南大地下起陣陣急雨,驅車行駛在河南省信陽市新縣周河鄉的盤山公路上,犬吠蛙鳴聲不絕於耳,古樹、老屋、小橋、流水漸次映入眼帘。環視有著700多年歷史的古村落西河,仿佛置身於畫裡鄉村、夢中老家。
西河村曾是河南省級貧困村。近年來,圍繞古村落保護與發展,西河村採取「黨支部+合作社+運營商+貧困戶」的模式,先後投資7000餘萬元大力發展鄉村旅遊,走上了脫貧致富路。全村316戶、1138人於2019年實現全體脫貧。
「一二三、一二三……」走進村頭的油茶博物館,幾位老師傅正喊著口號,推動約兩米長的懸掛撞錘向遊客們展示古法榨油。古法榨油工藝複雜繁瑣、幾個人一天僅能榨出40斤左右。博物館館長張澤成是古法榨油的第十五代傳人,為了建設家鄉,他毅然從國外回來,「展示古法榨油,主要是為了文化傳承」。
做好古村落保護傳承是西河村發展鄉村旅遊的原則。西河古村落景區管委會主任張一謀介紹,西河村充分挖掘浸潤著鄉情、鄉俗的原生地域文化,將傳統民俗與時尚創意融合,把田園民宿詩意生活與鄉村振興、全域旅遊有機結合。
「現在年收入有20多萬元。」西河村村民張亞介紹,他把自家老屋改建成民宿山水閒居,「既做住宿也有餐飲,生意穩定。」如今,西河村已建成民宿27家,還成立了西河農耕園農民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有社員329人,流轉了耕地386畝、山場4500畝。
通過線上線下銷售相結合,匡建新的茶葉小店「二兩毛尖」的名氣越來越大。2016年,已在深圳IT行業工作10年的匡建新辭職回到西河老家創業,「現在除了賣茶葉,還籌劃了1000畝種植基地,其中300畝已經栽種上陽荷姜。去年我們的陽荷姜鹽漬菜銷量達到70萬瓶」。
「土路泥濘不堪,河道裡草比人高……」回憶起2013年剛上任時村裡荒涼的景象,張一謀記憶猶新,「為了改變現狀,我們啟動美麗鄉村建設,聘請清華大學、中央美院等專家團隊,對村落景觀布局進行整體規劃設計,原汁原味保留豫南民居特色,既改善了人居環境,又豐富了西河村的文化內涵」。
「我是搞建築的,張一謀是做城市規劃出身,為了節約成本,我們決定帶著鄉親們自己幹!村裡上下排水、雨汙管網、水電通訊……城裡有的硬體設施,這裡幾乎都有,而且建設過程中不破壞古村落的整體意境。」西河農耕園農民種養殖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張思恩介紹,2013年他告別大城市回到家鄉投身鄉村旅遊事業。
西河村的蝶變,是新縣發展鄉村旅遊的縮影。同樣位於新縣的田鋪鄉田鋪大?自2014年起發展鄉村旅遊,村裡的原始風貌應留盡留,基礎設施和居住環境得到顯著提升,人工溼地、大塘花田吸引了大量遊客,短短幾年就實現了從「破舊古村落」到「旅遊名村」的華麗轉身。
山青水碧的自然環境,古色古香的人文底蘊,現代化的休閒配套設施,具有豫風楚韻獨特魅力的新縣通過發展鄉村旅遊,把「沉睡資源」轉化為「美麗經濟」,讓當地村民在家門口就能掙到錢。新縣縣長夏明夫介紹,「新縣是革命老區,依託豐富的紅色歷史、綠色生態、古色鄉村資源讓鄉村旅遊落地生根,2019年新縣接待遊客超千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78.7億元,其中鄉村旅遊佔比達73.5%。」(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楊子佩 夏先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