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戰爭下來會有傷亡率的統計,戰爭的殘酷也就在於它普遍的傷亡情況。戰史領域總是會圍繞軍隊傷亡戰損和戰鬥力的關係進行討論,比如一支軍隊傷亡率達到多少就會失去戰鬥力?一般來說,在古代冷兵器作戰和醫療後勤尚不發達的情況下,士兵的傷亡率超過百分之十作戰體系就近乎崩潰,百分之三十基本就是極限了。
到了近現代,重火力武器成為主角,殺傷力和冷兵器不是一個檔次的,士兵傷亡率也大大提高。普遍情況下,一支軍隊的傷亡率達到百分之二十大概率就會失去戰鬥力,百分之三十也成為了全世界公認的傷亡可承受度劃分界線,超過就不行了。這個數字似乎並不大,整體上來看還留存有大部分的兵力,為什麼就會被視為失去戰鬥力了呢?
第一個原因就是軍隊指揮和訓練問題。對於大部分的軍隊來說,「失去戰鬥力」就是軍官下令撤退休整,因為戰場的傷亡率太高,會直接導致士兵士氣下降,內心趨於崩潰。戰場上雖然腥風血雨,但是也不能直接讓士兵衝上去白白送死,所以軍官往往會根據實時的傷亡率做出下一步的指揮行動。
第二個原因就是軍隊的構成和編制問題。打仗是高強度、長時間的消耗,所以後勤是必不可少的,一支軍隊中真正能夠直面敵人的一線戰鬥力比例大約在三分之一。剩下的三分之二,要麼是沒有什麼戰鬥力的後勤人員,要麼就是一些後方支援的技術兵。
在二戰中,德國軍隊就是一個典型例子。德軍的步兵師編制大約在17000人,分為3個步兵團、1個炮兵團,這些都全是前線戰鬥人員。剩下的就是指揮部、通訊營、醫療部隊等,這些都是沒有什麼作戰能力的。主戰力步兵團有2500人左右,3分步兵團也就是將近7500人,步兵比例算下來正好是一個步兵師的40%。當德軍的傷亡率達到30%後,這支步兵師差不多就失去了戰鬥力。
同樣是二戰中的法西斯國家,日本軍隊的戰鬥力卻不是僅憑傷亡率就能夠一槌定音的。當時的日本奉行軍國主義,戰死被視為一種至高無上的榮耀。日本軍隊的編制也和西歐不盡相同,步兵師團在27000人上下,其中一線步兵團大約15000人,比例超過了師團總人數的一半,也就是說日軍的傷亡率高達50%也能繼續衝。到了二戰末期,誓死不投降的日本士兵已經不分兵種,拿起武器就能夠衝到前線作戰,簡直令人心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