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分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均世襲罔替,封地均稱國,《周禮·地官·大司徒》記載:凡建邦國,以土圭土其地而制其域。諸公之地,封疆方五百裡,諸侯之地,封疆方四百裡。諸伯之地,封疆方三百裡。諸子之地,封疆方二百裡。諸男之地,封疆方百裡。在封國內行使統治權。各諸侯國內,置卿、大夫、士等爵位,楚國等置執圭、執帛等爵。卿、大夫有封邑,對封邑也可以行使統治權、唯受命於諸侯。
在封國內行使統治權。各諸侯國內,置卿、大夫、士等爵位,楚國等置執圭、執帛等爵。卿、大夫有封邑,對封邑也可以行使統治權、唯受命於諸侯。
「公」爵,五等之首曰公。《書·微子之命》:庸建爾於上公。周朝的公爵只封給前朝的後裔,而周公之國魯國只是侯爵國(魯周公本人由於是三公之一也可稱「公」,但僅限其本人,而不世襲。)宋國稱公,是因為宋國是商朝的延續,在周代屬於國賓,即所謂「賓而不臣」,但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公爵只是封地大一些,在本質上來說周朝公爵和侯爵差不多為一級,只不過公爵的地位和待遇優越一些。春秋時期,宋襄公在齊國內亂時,幫助齊公子復國,代齊作為盟主,成為春秋五霸之一。莊子和惠子三位聖人皆出自於宋國。
「侯」爵。是周朝二等爵位。周朝諸侯國中,絕大多數諸侯都爵位都是侯(所以才叫「諸侯各國」),比如有魯國、齊國、陳國、蔡國、衛國、邢國、晉國、燕國、管國、滕國、楊國、箕子朝鮮、薛國、焦國、賴國、紀國等。他們的國君就分別叫做魯侯、晉侯、齊侯、衛侯等等。好多在之後的春秋戰國成為大國。其中晉國是春秋時期稱霸時間最長的國家。
「伯」爵,是周朝三等爵位。封伯的諸侯主要有秦國、鄭國、曹國等,所以秦君叫做秦伯、鄭君叫鄭伯、曹君叫做曹伯。比如《左傳·僖公十三年》:「晉荐饑,使乞糴於秦。秦伯謂子桑:『與諸乎?』」。其中秦國最初由於地處偏僻,不被其他諸侯國重視。直到秦穆公時先後滅掉西方戎族所建立的12個國家,開闢國土千餘裡並穩定大後方以後,才奠定了其作為春秋四大強國的基礎。秦孝公時,任用商鞅進行變法,秦國因此與日俱強,逐漸成為戰國中後期最強大的國家。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稱王。前316年秦滅巴蜀,從此秦國正式成為戰國七雄中版圖最大的國家。前246年,秦王嬴政即位,於前230年至前221年十年間滅掉六國,建立秦朝。
「子」爵,是周朝四等爵位,子爵在《春秋》中有很多,但無一例外都是蠻夷,比如楚國(楚子)、吳國(吳子)、越國(越子)等等。春秋戰國時期,楚國一度強大起來,一路南徵,滅掉了隨國(今湖北隨州),迫使隨侯投降。熊通因此在前704年自稱為王(後諡武)。被楚國消滅的小國還有古麋國(湖北鄖陽、房州一帶)、盧國、羅國(湖北襄陽、荊門一帶),一路向南徵伐百苗等大小諸侯國,成為華南的霸主。公元前223年,秦滅楚。楚國的後人多以熊為姓,稱為熊氏。
「男」爵,是周朝五等爵位。許國,中國歷史上西周及春秋時代的一個諸侯國,男爵爵位,國君為姜姓,國都位置在今河南許昌縣及臨潁縣北、鄢陵縣西南這一廣大地域。如《春秋·僖公四年》:四年春,王正月,公會齊侯、宋公、陳侯、衛侯、鄭伯,許男、曹伯侵蔡。始祖為許文叔,為太嶽之嗣。春秋時期,鄭國、楚國等非常強大,許國經常遭到強國侵略。因力量弱小,無法抵抗,只好委曲求全。許國之所以弱小,與其爵位過低有直接關係。因為爵位低,所以城建得小,封地也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