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月圓之夜,泰順「偷秋」習俗,有趣味好寓意
陳能雄/文
或許是地處山區的原因,泰順人過中秋帶有當地的特點,久了,就成了習俗。如「偷中秋」,就是清貧年代裡村民遊戲取樂的方式,除了分享秋收的喜悅、品嘗鄉間真味小吃外,還流傳著許多詼諧有趣的故事,蘊含著諸多美好的祝願。
偷秋是村民「打鬥五」的遊戲
「偷中秋」在泰順俗稱「偷冬秋」,也叫「偷俗」,偷俗古而有之,饒有風趣,有偷秋天的果實,也有偷春天的種子。清代溫州同知郭鍾嶽在一首竹枝詞中寫道:「太守堂前偃月田,立春偷種卜豐年。」古時,溫州府署邊闢有偃月形的水田,每年春耕前,知府率領眾官示範耕田,勸農耕種。立春夜,有農民來府署偷五穀種子,偷到某種種子,就認為今年最適宜種這類作物,以「偷種」來預卜作物豐收。
「偷秋」是「偷種」習俗的一種延續,帶有一些月亮崇拜的情結。「中秋木樨插鬢香,姊妹結伴走月亮」,清代江蘇一帶的婦女在中秋夜會結伴同遊,走訪親友,舉行各類文藝活動,名曰「走月亮」。徹夜在月下遊玩,有時難免會「順手牽羊」折一朵小花、摘一個果子,個別女子頭上插的木樨花,說不定就是路邊摘的。在泰順,民間有「照月」習俗。大人買來又大又圓的月餅過節,囑咐孩童不要急著吃掉,要留到中秋夜照過月亮才可吃,這樣子會變得聰明乖巧。
到中秋節晚飯後,月亮從東邊徐徐升起,人們在庭院裡擺上瓜果、月餅等物,點上香燭祭月。有的人爬到高處手舉月餅,對著月亮默許願望。小夥伴們互相比賽誰堅持到最後不吃餅,互相比對誰的月餅更圓更大,朦朧間覺得天上的月亮也是一個大餅。他們唱著童謠:「月啊月,你餅大個,我餅細個。你咬大口(土話「嘴」諧音「qu」),我咬細口……」那時,月餅是農家的奢侈品,沐浴了月亮光輝的大餅,似乎煥發著吉祥之光。一家人把月餅切成幾塊,分享美味。
有些泰順人在中秋夜則有另類分享美食的法子。以前,鄉村還沒通電,或者村民為了省電早早熄燈,娛樂活動較少,難得此夜月明如晝,怎不好好到戶外遊玩一番?比如甲乙丙丁四人在一起散步閒聊,聞到四野瓜果飄香,會商量著「打鬥五」(泰順土話諧音)。打鬥五也就是「鬥分子」,每人出一份子錢兜攏上來,這是小家子玩的湊份子聚餐的方式,但有時富貴人家覺得新鮮有趣,不會生分。《紅樓夢》中賈府辦宴會平時都是動用官中的錢,有年秋天,賈母聽了劉姥姥許多鄉村趣事後,突發奇想,召集府裡的夫人、姑娘、姨娘、婆婆、丫鬟等上上下下的人,一起湊銀子給王熙鳳辦生日宴會。
而以前泰順農村沒有飯館與菜市場,農家自給自足,自家沒種的瓜果恰好鄰居有,就借「偷秋」之際嘗下鮮。於是,甲乙丙三人出力找食材,丁出鍋瓢柴火。甲乙丙悄悄潛到菜園裡,借著皎潔的月光,摸到自家沒有的豆子瓜果,順手採摘一些,一起拿到丁家煮著吃。
有時,甲乙丙走到半路見丁沒有同來,就故意到丁的菜園裡摘些瓜果。丁蒙在鼓裡,忙前忙後地燒菜,拿出好酒招待,另外三人一邊品嘗美食,一邊偷著樂。次日,丁到自家菜園一看,才發現昨晚做了冤大頭,不禁莞爾一笑。他也知道同伴是找點樂子逗自己玩,並不會因此傷害彼此間的感情,能一起「打鬥五」的都是關係密切的朋友。這些一起偷過秋的髮小,都有許多共同的趣事與秘密。
村民「偷秋」既是嘗鮮,也是玩遊戲,套用《紅樓夢》第四十三回的回目「閒取樂偶攢金慶壽」,這是閒來湊份子取樂。「偷秋」只不過是象徵性地偷一點瓜果,並不會肆意糟蹋農作物。比如偷田岸豆,一條田埂只拔一兩株,再到鄰近的田埂用鐮刀割些湊數。有些善良的「偷兒」拔取田岸豆時,會往坑中埋幾塊硬幣,以作為給物主的補償,以物換物,借「偷秋」之俗獲取自己想要的瓜果。
要是誰「作案」時不小心被發現,一般也能得到物主的寬恕。據有些泰順人回憶,以前在中秋節偷生產隊裡的綠豆和花生,被人抓住了也沒受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村民因偷伐村集體的林木被罰放電影的事件並不少見,而對偷中秋的民俗卻表現得較為寬容。民間認為「偷中秋是無罪的」,中秋夜偷東西不會挨罵。
「偷秋」蘊含著美好寓意
大人們「偷秋」是偷金瓜(南瓜)、烏卵(芋頭)、田岸豆這些可以煮著吃的東西,小孩子則偷一些可以剝開來生吃的東西,如花生、桔子、向日葵、板慄、地瓜等。機靈的小孩偷到瓜果後是不會拿到自家灶房裡的,要是被父母親撞見會挨訓,他們知道父母親可以寬恕鄰家小孩「偷秋」,卻見不得自己子女「學壞」。
小孩最喜歡吃的是水田裡的水荔(荸薺),它長有葉狀莖,順著綠莖往根部一挖,就能挖到一個水荔,放在清水裡一洗,一個棗紅色、圓如象棋的水荔就呈現在眼前,咬一口甜滋滋的。在那個缺少糖果的年代,水荔便是難得的甜果。小孩都喜歡甜味,半生不熟的綠豆、芝麻都要放在嘴裡咀嚼下。甚至有些人還把玉米稈剝開外皮,放在嘴裡不停地咀嚼,愣是吃出甘蔗的感覺來。
「偷秋」也並非僅是解饞,還蘊含著一些美好的寓意的,有時偷某種農作物是為了討一點好彩頭。比如柚子圓潤飽滿,諧音「佑子」,象徵一家人團圓和美、健康平安;玉米俗稱「包蘿」,泰順民間有謎語詩:「頭上出紅虯(須),身上穿綠衣;站在天門外,腹底是金珠」,頭上的一縷縷紅纓穗,寓意歲歲平安,綠葉中裹著一顆顆宛若金珠的玉米籽,象徵著金玉滿堂;花生有早生貴子的意思,向日葵多籽,象徵著多子多福;蔥諧音「聰」,小孩子在中秋夜拔幾根綠蔥,據說會變得更加聰明活潑。
在一年中最美好的月圓之夜裡,懷揣美好心願「偷秋」,是被一些人默許的行為。當主人發現田地裡瓜果失竊時,惋惜之餘,一想到這是間接給別人送去祝福,心裡也就釋然了。
代別人偷秋的「送喜」習俗
還有一種「偷秋」叫做「送喜」,是代別人行偷的,更蘊含著「偷兒」的美好祝願。據《大安鄉鄉志》記載以及老一輩人講述,舊時鄉村要是女子出嫁多年未育,她的親友看在眼裡急在心中,會暗地送喜。
中秋夜,親友潛入財丁興旺的人家的菜園藤架下,摘一個南瓜,將幾枚穿著紅線的銅錢系在瓜蒂上,這是留給物主的經濟補償,同時告訴他是為了送喜才這樣做的。之後,親友用衣服包著南瓜,圓鼓鼓的猶如大肚婆,悄悄送到女子家門口。
泰順百姓稱南瓜為瓜中大哥,有謎語詩:「大哥大腹肚」。南瓜腹中多籽,「南」字諧音「男」,送南瓜上門意為「送子上門」。也有偷送石榴的,也是取石榴多籽(子)之意,祝願女子多生子女。
有些媳婦不好意思讓親友幫忙,會自己動手。雖然偷秋不會挨罵,但有時也會故意討幾句「吉利的罵語」。當女子正在偷摘瓜果時,被主人發現,大呼道:「吃進去會大腹肚、大腹肚……」據說被罵過的女子有不少應驗的。
偷秋中的「水煮田岸豆」
泰順的許多節日總與美食聯繫在一起,偷秋習俗中也有一道美食吃法很有泰順地方特色,那就是水煮田岸豆。田岸豆即是毛豆,每年春耕時,泰順農民像水泥工壘牆一樣用鋤頭挖一些田泥來抹平修整田埂。過段時間,在田埂上挖一排土坑,栽上毛豆苗,故名「田岸豆」。
在田埂上種豆,一是充分利用每一寸田地,二是方便打理農作物。農民每次耘田時,順手挖一鋤頭田泥抹在豆根上,這是上好的肥料。田岸豆與稻穀一同生長,一同在中秋前後成熟,成了舊時人們「偷秋」時最喜歡偷的豆類之一。
中秋夜偷田岸豆的人匆忙慌張,即使躲到在灶房裡,還心有餘悸,自然沒那麼多講究,沒工夫去慢條細理地剝殼取豆、放油煎炒。一切從簡,按最原始的方式來煮,無意間倒也製作出一道真味小吃。他們三兩下就摘除豆莖上的綠葉,放於水中清洗幾遍。
之後,往鍋中加水,放入幾株田岸豆,灑一些鹽,以增鹹味。接著,灶下加柴生火,不一會兒,鍋中水汽蒸騰,流溢著豆莖與毛豆的芳香。
約莫半個小時後,揭開鍋蓋,田岸豆由原先的青綠色變為淡黃色,有些豆莢已經破開一條縫,豆兒呼之欲出。
他們撈出田岸豆,各拿一株品嘗,豆兒溫潤可口,就著紅麯酒邊吃邊喝,暖心暖胃,越吃越香。大家吃相各異,文雅點的左手拿著豆莖,右手捏著豆莢塞入嘴中,像嗑瓜子一樣吃著;懶漢型的,單手拿著豆莖像擼串一樣往嘴裡送,人雖懶,吃得卻比誰都快,幾下子就消滅了幾株田岸豆。一時間,桌上豆莖狼藉,片片豆莢還殘留在莖上,整捆收起來放於灶後的柴火堆裡,還可當柴燒。
如今泰順人煮自家地裡收割的田岸豆,還習慣用這種最原始的煮法和吃法。雖然沒有添加香油味精,卻蘊含著莖葉之香,獨有一種天然的真味。
結語
「偷秋」習俗盛行於清代民國時期,一直延續到上世紀八十年代。隨著百姓生活的改善,這個習俗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只殘留在某些人的回憶故事裡。一代人有一代人遊戲取樂的方式,當人們面對一桌子山珍海味無從動筷時,難以想像那個年代的人在得到一點瓜果時的欣喜之情;中秋夜,當人們在酒吧舞廳狂歡,又或者對著電腦手機消磨時光時,難以體會那個年代的人在月下遊玩、稻草堆中躲迷藏的快樂。
看慣了都市閃爍的霓虹燈,有多少個中秋夜辜負了中天皓月、似水清風。清貧年代的生活簡單樸素,恰如那水煮田岸豆,不摻和形形色色的調料,天然本真。詩曰:
村野中秋少管弦,但欣沃壤上時鮮。
丹樨著意隨風露,香餅懷仁照月仙。
同仰星河心寄夢,偶偷瓜果蒂留錢。
幾家鬥分方乘興,共與鳴蟲夜不眠。
(「懷仁」,指月餅有「五仁」。「鬥分」指「打鬥五」聚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