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AI介入寫作,這對人類而言意味著什麼?
作者 | 林則煌
設計 | 周亦琪
出品 | 人民數字FINTECH
「A reader lives a thousand lives.A Sci-fi reader lives a thousand worlds.」
在文學中,我們可以經歷一千種人生,而在科幻文學中,我們能夠遊歷一千個世界,這或許就是科幻文學的意義所在。
自科幻文學誕生以來,人機共生關係就一直是作家們最熱衷於探討的主題,以人工智慧為描寫對象的作品反覆走進人們的視野。
在2020年,這個常在科幻世界中象徵著未來的年份,科幻小說甚至能由書中的主角——人工智慧來撰寫。近日,一個名為《共生紀》的華語科幻小說人機聯合寫作實驗項目正式啟動,該項目將持續至12月。
「人機聯合寫作」,顧名思義,即人類作家與機器人一起,協同創作科幻文學作品,而這裡的機器人,指的是一個由科研院所和高校學生共同開發的人工智慧程序。
事實上,關於AI寫作,人工智慧之父阿倫·圖靈自製作ACE計算機初期就堅信,電腦終有一天會寫得比莎士比亞更好,如果說有什麼會比一臺計算機寫作的十四行詩更好,答案只能是另一臺計算機。
不過,與其爭論「AI寫作能否超越人類」這種尚未能有定論的問題,不如思考一下,當AI介入寫作,這對人類而言意味著什麼?
機器人記者誕生
在新聞寫作領域,人工智慧的身影很早就出現了。
AI新聞寫作的原理是使用算法自動地從結構性數據中生成新聞,例如在財經類新聞領域,只要導入公司財報數據,軟體便可生成新聞稿件,編輯只需要在新聞發布前再檢查一下即可。
早在2007年,美國就有科技公司研發出了可以自行撰寫新聞稿件的軟體,這款軟體可以編寫一些簡單的體育、財經類的新聞。
到了2014年,《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衛報》等新聞機構開始使用這種智能寫作軟體編寫新聞稿件,開啟了新聞寫作新模式。
2015年,騰訊財經一篇名為《8月CPI同比上漲2.0%創12個月新高》的文章在傳媒行業引發了不小的轟動,但吸引關注的並不是文章本身,而是文章背後的撰稿者——一個由騰訊開發的自動寫作機器人「Dreamwriter」。騰訊因此成為國內自動化新聞寫作的先行者。
同年,新華社也推出了寫作機器人「快筆小新」,該機器人主要負責撰寫體育、財經類的新聞稿件,7×24小時不間斷工作,幾秒鐘就可完成一篇體育賽事報導、財經快訊。
此後幾年,越來越多新聞寫作機器人陸續在國內出現,在生產模式化、規範化的資訊時,人工智慧確實能比人類記者做得更好,因此不少人甚至開始討論「AI是否能讓記者下崗」這一命題,不過也有批評的聲音認為機器人生產的新聞內容雖然高效準確,卻缺乏語言的風格化而顯得「冰冷無情」。
幾年前,曾經有一位NPR的駐白宮記者向新聞寫作機器人進行了一次較量,雙方需要在一家餐飲公司的財報公布後,同時開始寫一篇短報導。
在寫稿的速度上,人類慘敗,軟體僅用兩分鐘就完成了文章,而這名記者用時7分鐘。不過在文章質量上,人類扳回一城,NPR在網上發起了投票,結果是,用軟體自動生成的文章獲得了900多票,而人類記者的文章獲得了近一萬票。
通過對比兩篇文章,我們可以發現,人類記者的遣詞造句更加簡明易懂,能夠在數據的基礎上進行歸納總結,相比之下,機器人的文章則只是在堆積數據,模板痕跡較重。
如今,各新聞機構的寫作機器人更多的是退居幕後,而不再強調AI的噱頭,在一些簡單的寫稿任務中繼續發光發熱。
文學創作上,AI表現如何?
「小巷載著蜂鳥/紙片會堆起三角函數/鋼琴解釋著字句/象群緩緩走過」
這首乍一看還挺像模像樣的詩,其實出自手機的智能助手,如果你對著iPhone說一句「嘿Siri,給我寫一首詩」,那麼你也能收穫一首由人工智慧創作的現代詩。
時至今日,AI寫詩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微軟的聊天機器人小冰還曾出版過詩集《陽光丟了玻璃窗》,引發廣泛討論。
據報導,為了獲得寫詩技能,小冰對近代以來幾百位中國詩人的現代詩歌進行了超過1萬次的迭代學習,最終使自己創作的詩歌有了獨特的風格、偏好和行文技巧。
除了寫詩以外,AI寫小說也早有先例。2016年,一部名為《電腦寫小說的那一天》的科幻小說入圍了日本「星新一文學獎」,小說的作者是日本一所大學研發的人工智慧程序。
在這部小說中,人工智慧還寫出了一段頗為驚悚的文字:「這一天,機器人可以撰寫小說,可以優先支配自己的快樂,並不再為人類工作。」
其實無論是AI寫詩和寫小說,其原理都與上文的新聞寫作並沒有本質上的不同,但相比於陳述事實的新聞稿,文學常被比喻為人類抵禦AI的最後一個陣地,因為文學創作更加需要人類情感的表達和情緒的流露。
通過「詞語沙拉」的方法——將各種詞語進行隨機組合和堆砌,AI或許能偶然地生成一些看上去還不錯的句子和段落,但要真正創作出蘊含著豐富情感、令讀者深陷其中的文學作品,還少不了人類的介入。
人機協作的未來可能性
科技的進步對社會的推動一旦發生,其發展便具備著不可逆性。
從新聞寫作到文學創作,人工智慧在寫作領域上不斷嘗試不斷突破,儘管目前人工智慧程序在情感認同、情緒表達等方面還存在著缺陷,但我們必須承認的是,人工智慧確實能夠讓人類從低級重複的工作中解放出來。所以,在人工智慧寫作應用的道路上,人機協同模式或許將會是新的發展趨向。
「一件優秀的人工智慧作品的意義,不是讓之前無數的人類作品變得黯然失色,相反,它讓我們重新看清了其背後那些世代經典的真正價值。」
與其擔心AI寫作是否意味著對人類最後一片領地的褻瀆和侵犯,不如將其視為一種輔助的工具或手段,畢竟,人工智慧的終極意義在於賦能人類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