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不懂藝術都能看懂的 象外
大英博物館鳥瞰圖
還有誰不知道大英博物館(British Museum)的嗎?
1753年,即中國的乾隆十八年,英國著名收藏家、漢斯·斯隆爵士去世。按照他的遺囑,其個人收藏的近8萬件藏品,以及大批的動植物標本、書籍、手稿全部贈與國家——這,就是大英博物館的前身。
1759年,大英博物館正式成立並對公眾開放。
大英博物館著名的大中庭
260年後的今天,大英博物館的藏品已多達800多萬件,較建立之初增加了100倍,拋開此前分離出去的自然歷史標本和書籍手稿(後者組成了大英圖書館),它包含10個研究和專業館:
古埃及和蘇丹館
希臘和羅馬館
亞洲館
非洲、大洋洲和美洲館
不列顛、歐洲和史前時期館
中東館;
版畫和素描館
硬幣和紀念幣館
保護和科學研究館
圖書和檔案館
除了眾所周知的極豐富的古埃及、希臘和羅馬典藏,亞洲館的收藏中,來自中國的文物就有2.3萬件,其中包括著名的顧愷之《女史箴圖》、遼三彩羅漢像等。
遼三彩羅漢像
「在大英博物館思考世界」,有一句話這麼說。
作為世界四大博物館之一,大英博物館就是人類文明進程的一個小小縮影。這也是為什麼,到了倫敦,它是必去的打卡地;以其藏品為內容的書籍,也常常受到普通公眾的青睞。
今天,我們就給大家推薦兩本由大英博物館出品的書:
大英博物館人類簡史
+
大英博物館動物簡史
[英] 克里斯多福·馬斯特斯
[英] 黛布拉·曼考夫
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
2020年6月
236.00元/套裝2冊
掃碼購買
限時五折
這兩本書一共用600多件大英博物館的館藏珍品,通過言簡意賅的闡述,從人類自身和動物的角度,對人類200多萬年的歷史生活做了一個全景展示,圖文共賞,值得細細品讀。
此前有《大英博物館世界簡史》,用100件藏品展現了人類200萬年文明史,濃縮、易讀、深刻。
而我們這次推薦的《大英博物館人類簡史》與《大英博物館動物簡史》,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在其浩瀚的館藏中,擇一主題,用獨特的方式將文明史串聯。
另外值得一說的是,大英博物館還聯合了世界上最著名的藝術出版社之一泰晤士&赫德遜(Thames &Hudson),來共同打造這套書。
泰晤士&赫德遜成立於英國,出版社的名字取自分別代表倫敦和紐約的河流之名,其宗旨是書既要有趣,又要有知識含量,強調文字和圖片能夠彼此結合,讓藝術成為「沒有牆的博物館"。
這套書有2個與眾不同之處:
一是選題角度很獨特——
人的面孔、動物,這兩個話題對孩子來說有著天然的親切感;
二是編排方式很有趣——
得益於大英博物館極其豐富的館藏,他們可以篩選出跨越不同時代、不同地域、不同文明的珍貴藏品,來全面記錄和展現人類的生活場景。
首先來看《大英博物館人類簡史》的目錄:
可以看到,它不是像傳統歷史書那樣按照時間順序編排,而是按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來展開,在每一章的同一主題下,匯集了不同地方、不同文化、不同歷史階段的文物來進行講述。
對同一主題,內容上的橫向比較結構,有助於我們形成用全球化的視野、整體的眼光來看問題,也能體會人類共有的情感和價值。
比如在「紀念先祖」這一點上,我們熟悉的是清明祭祖的傳統,但你在書中會看到:
1000年前智利人用摩艾石像;
非洲奈及利亞卡拉巴裡族有紀念祖先的木刻屏風;
墨西哥還有個專門的「亡靈節」,他們相信死去的親人會回到人間來享受世間的歡樂;
大洋洲的索羅門群島,認為祖先去世後,還可以化為鯊魚來保護後代在海上的安全……
約1000—1200年的智利復活節島,摩艾石像
再來看《大英博物館動物簡史》的目錄:
幾乎每個孩子的書架上,都有一本自然、動物類的百科全書,但你一定沒有這樣一套動物書。
它不是按通常的哺乳、魚類、鳥類這樣的動物類別體例來分,而是按照動物的社會屬性來劃分:由弱到強,從野生,馴養,珍禽異獸,一直到人類自己虛構創造,從自然動物到非自然動物來展開的。
在每一章的同一主題下,依然是跨時代、跨地域、跨文明地選擇文物來進行講述。
但這不是一本向你展示高清文物的圖錄,而是真正講述歷史的書。書中的文字很有文學氣息,簡單易懂,向你娓娓講述,回味悠長。沒有用生澀的專業詞彙堆砌知識,這也是非常可貴的一點。
展示博物館藏品的書很多,但是這套書用的是一種非常獨特的思路。他把大英博物館裡的海量藏品重新分類。同一個動物題材的文物分到一起,戴帽子的人分在一起,坐著的人分在一起。這樣的話,不同地方,不同文化,不同歷史階段的文物就以這種奇妙的形式展現出來。
——張辰亮(博物君)
乾隆皇帝的精美坐像旁邊,就是剛果國王的樸素的雕像。古埃及的魚形玻璃瓶兒下一頁就是日本匠人雕刻的精美鐵鯉魚。
文明之間的界限一被打破,就很容易發現世界各大文明之間的共性和傳承。你不會以我們國家怎麼樣、他們國家怎麼樣來看待文明,而是站在上帝的視角,欣賞整個人類的文明。
當年火爆北京、上海的「大英展」用100件文物講述世界史。然而,儘管展覽已經做到極致,我們知道僅僅靠100件文物來講清人類歷史,是遠遠不夠的。
這套書選取的文物數量數倍於大英展,可以讓我們一次看個夠。
它精選了大英博物館600多件館藏珍品,創作形式上,包含了繪畫、雕刻、手工藝品,以及一些珍貴的出土文物;風格上,有自然主義作品,也有諷刺主義的現實題材;時間跨度上,包括了從遠古的冰河時期到今天。
翻開書本,本身就是一場視覺的世界旅行——一切都是新鮮的。
自然主義作品
17 世紀早期日本,繪有花草、人物和動物等圖案的箱子
約13000年前的冰河時期,帶鉤端的猛獁象形投矛器
《大英博物館人類簡史》選取了360件以人類面孔為主題的藝術品。全球70多億人中,沒有任何兩個人長得完全一樣。每張面孔都是一種身份的標誌,是人類表達、情感和性格的主要載體。
人類的一切經歷都寫在臉上。因此,人類的臉成為藝術史上最強大、最永恆的主題,也是最適合來表現人類的生活。
14-16世紀墨西哥阿茲特克帝國
代表火神的領主面具,由珍貴的綠松石製成
《大英博物館動物簡史》選取了大英博物館260件動物相關的藝術品。人類對動物有著複雜的感情,無論是在現實世界中,還是在虛構的文化裡,動物都已經深刻地融入到人類社會中,成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人類各個時期關於動物的藝術品,不僅反映了人與自然的關係,也從側面詮釋了人類歷史與文化。
約1890年的北美,狩獵野牛
書中精選的600餘件藝術品,源自世界各地,包括了歐洲、非洲、亞洲,不同地區,涵蓋全時代、全人類的文明。
這套出從中選取一個主題,在時間的橫截面上對比理解,更能理解文化的多元,世界的廣闊。
比如傳說中的龍在中國象徵著吉祥,而在西方卻代表了毀滅。蛇往往代表負面意義,但又代表可以永生。同一種動物在不同的文化背景裡,有完全不一樣的含義!
2世紀的古羅馬,密特拉屠牛像
在歷史上,公牛代表著馴養和野生的分水嶺,而人類也正是跨越了這道界線進化而來。公牛代表著力量,宰殺公牛也象徵著人類戰勝野蠻。
約公元前1360—前1340的古埃及,魚形瓶
比如說在古埃及的很多墓穴壁畫中,有一處細節,魚是一種羅非魚。文中給出了解釋,古埃及人注意到,雌性羅非魚為了保護後代,會將魚卵含在口中孵化,有時甚至幼魚也會受到這種庇護。古埃及人把羅非魚這種能吐出活魚的能力看作重生的象徵。羅非魚的這種能力是自然現象,而人類在歷史上把它變成了一種文化。
不僅適合成年人,這也是一套適合給孩子看的書。
孩子在接觸學習歷史時,一定要用這樣「對比」的方法來看。不同的內容,會帶給孩子思考和疑問,從而讓他能理性的來看待問題,能客觀地分析,不會被一種聲音牽著走,也不會盲目去信任一些信息,這對孩子以後的成長,是非常重要的。
在觀察、感受、理解歷史的不同階段,不同角度中,我們認識到很多很多不同。
我們看到的不同越多,心中裝下的世界越大,我認為,這份寬廣的心胸對孩子來講非常重要。
如果你想去大英博物館,這套書可以先讓你一覽大英博物館的浩瀚;如果你想珍藏一套書,這套書讓你什麼時候翻開,都會覺得非常值得;如果你想培養對歷史藝術的興趣,這套書會讓你感受什麼叫做精彩。
掃碼購買
限時五折
或點擊文末閱讀原文進行購買
【注意事項】
1.發貨方式:出版社直接從南京發貨,圓通快遞,全國包郵(新疆、西藏、內蒙古、海南需加15元郵費,港澳臺不發貨)。
2.發貨時間:按下單付款順序,陸續發貨,下單48小時內完成發貨。周末訂單順延至周一發貨。
3.退換貨須知:如無質量問題(錯印、漏印、裝訂等),恕不接受不喜歡、不愛看等主觀理由的退換貨要求。
.
END
.
再推薦另一本書吧:
《光景宛如昨》
(中國の子供達II)
出版發行:青艸堂
發行日:2020年6月1日
size:260*250*14mm
page:144
weight:0.795kg
paper:Art Paper
裝幀:軟布面精裝+護封
上海雅昌印刷承制
390元
原標題:《在大英博物館,思考人類和世界》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