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博物館《百物看世界》100件文物帶你了解完整人類發展史

2021-01-09 那個老撕機

你知道大英博物館的藏品有多少件嗎?

800多萬件。

從中選出100件。

便成了《百物看世界》展覽。這一百件文物,未必是最名貴的,一定是最有代表性的。

現在這個展來到了香港。從2019年5月18日到9月9日(每周二,周二,周二閉館)。在香港沙田的香港文化博物館。門票10塊港幣。

請一定不要錯過。

把100件展品都介紹一遍時間上可能有點難,第一次先介紹一共十七件展品,這十七件展品完整包括了從200萬年前直立人出現,到公元前300年的秘魯帕拉卡斯文化,跨度超過200萬年,涵蓋了美索不達米亞,古埃及,古希臘,古印度,中國,以及秘魯幾乎所有古代文明。擴展到人類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

應該還會有第二期把我喜歡的一些文物介紹一下,這是一個非常非常非常值得看的展覽,只要有時間,都應該去看看。

溫馨提示:儘量避免周末,因為平時去已經很多人,周末估計只能看人頭。

001 尼斯柏能納的外棺 公元前800年

展覽選擇用木乃伊開頭,不是因為它歷史悠久。是因為木乃伊和外觀一直是大英博物館最有影響的人工製品。

雖然看著比較陰柔,但他是個純爺們。內側畫的是天空女神努特,賜予往生者新生和保護的女神。

主人曾經是卡納克神廟裡的祭司。地位非同一般,這個棺木不符合他的身份,背後原因可能是非正常死亡,政變,二次收斂等。

他的木乃伊並沒有一起來到展覽。現在用X光檢測可以看到他的繃帶下面還有護身符,頭頂有個碗,估計是製作木乃伊時接樹脂用。

幾句話講講木乃伊的製作。

1.拿個東西(應該是帶鉤子的東西)從死者的鼻孔裡插進去,然後在裡面攪和。

2.把攪和成糊的各種組織通過鼻孔和頭頂放碗的那個位置倒出來。

3.把裡面清洗乾淨以後灌樹脂防腐。

4.開膛,出出內臟,分別放在四個罐子裡。

5.用發酵粉和小蘇打的混合物填滿內臟,再覆蓋整個人,吸水。

6.清洗好屍體以後再塗上樹脂,最後用繃帶包裹。

整個過程大概70天。

第一部分:起源

002 奧杜威砍砸器 200-180萬年前 坦尚尼亞

1931年,一個叫路易斯·利基的考古學家在大英博物館的資助下來到非洲,在奧杜威峽谷的地層中發現了好多獸骨,在獸骨堆中有這麼一塊石頭。拿在手裡大小剛剛適合持握和發力。它的設計非常利於刮掉動物骨頭上的肉,並敲開骨頭獲得骨髓。

這塊石頭距今大概200萬年前,是現今發現人類最早製作工具的實例沒有之一。有些猿類也會製作工具。區別在於人類製作工具是一種預先準備的行為,工具會被持續使用。

最早使用這些工具,可能是從野獸吃剩的骨頭裡獲取骨髓,這種優質蛋白質的攝入促進了人類大腦的發展,從而使人類逐漸具備了語言,邏輯,協作等能力。

003奧杜威石斧 140-120萬年前 坦尚尼亞

這個石斧同樣發現於奧杜威峽谷,大概距今120萬年。你能想像嗎?80萬年的時間,只是從一塊大石頭變成了一塊薄石頭。

已經不簡單了。人類使用打制石器用了100萬年,然後用磨製石器又是100萬年,這兩個階段完成了人類最原始的資本積累,卻佔據了人類文明史99%甚至更多的時間。

我們想像一下,如果要你把一塊石頭削成這個樣子,你該怎麼做?

一是要具備經驗。用一塊或幾塊不同的石頭把另一塊石頭削薄削尖。

二是要有具象思維,動手之前就要知道成品是什麼樣子。

製作斧子這一部分大腦和負責語言的是同一部分。可以推測,在120萬年前,當時的直立人很可能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語言能力。

有了溝通和製造高級工具的能力,人類能做的事情就更多了。改善夥食,製作衣服,建造房屋等等。更重要的是使人類有了更多走出非洲的本錢。

003.冰河時期野牛巖畫 法國 13000-14000年前

如上所說,我們很難確定直立人出現的具體時間,只能說大概280萬年前,等到藝術行為出現,妥妥的1萬多年前,比起整個人類歷史,1%都不到。

這頭牛,左邊窄的地方是尾巴,右邊寬的地方是頭。

藝術的出現,一開始是出於一種表達或者記錄的需要。隨著一部分人掌握了更多的社會資源,藝術變成了顯示尊卑貴賤的一種工具,它往往和更高級的生產力,更稀有的原材料等捆綁在一起。

004克洛維斯茅頭 美國亞利桑那州 13000-14000年前

時間上和上一件差不多,樣子和上上件差不多,那這一白多萬年到底幹嘛了?

更小了,更精緻,關鍵是更遠了。

根據考古發現。美洲的地層中最早的人類活動不超過15000年,美洲也成為除了南極洲以外最後一個有人類到達的大陸——即使是澳大利亞,四萬年前也已經有人類居住。

最早的美洲人應該是冰河時期通過結冰的白令海峽去到美洲並迅速擴散到南美大陸的最南端。當氣溫升高後白令海峽重新變成大海。他們留在美洲獨立發展了1萬多年,直到歐洲殖民者來到美洲。

回到文物本身,這精緻的打磨痕跡,更重要的作用是放血的血槽。被扎中的動物,會一路留下痕跡,根本無處可逃。

005 澳大利亞原住民織籃

這件文物雖然時間並不久,最多一百來年,但是從2萬年前的澳大利亞巖畫上就已經看到了類似的東西。人類開始會製作容器,並不止用的,還有吃的。

006 繩紋罐 日本 公元前5000年

出人意料的是,我們這個不省心的鄰居在古代並不是完全落後於我們。早在七千年前,日本人就製作出了繩紋陶器。因為這個特點,製作這種陶器的人被稱為繩文人,那個時期也被命名為繩文時代。

中國雖然在差不多時期的河姆渡文化也出現了帶有紋路的陶器,正經類似繩紋的印紋陶,要等到商周時期才有。

陶器的出現很可能是一個意外,人類掌握了火和陶器的製作,在烹飪方式和原料上有了更多的選擇。讓自己的飲食有了一個很大的提升。

裡面的金色是19世紀加工的,當時被作為茶道用具。

繩紋炻(shi2)器

炻器是一種介於陶器和瓷器之間的器物,跟陶器相比它不吸水,堅硬,對原料要求不高,堅硬。跟瓷器的燒制溫度相當,但沒有瓷器的透明性。紫砂壺,水缸,砂鍋等,都屬於炻器。

陶器和瓷器的區別:陶器用粘土,瓷器用高嶺土,陶器燒制溫度800度左右,瓷器要1200度。

鳥形杵 巴布亞紐幾內亞 8000年前

大概在鳥形杵的同一時期,世界各地都有類似的東西產生,現在的考古發現證明他們並不是從一地擴散而是各地同時出現。

在當時我們的祖先們幾乎不約而同的選擇了一些需要二次加工才能食用的東西作為主要食物來源。比如中東的小麥,中國的水稻,非洲的高粱以及巴布亞紐幾內亞的芋頭。

這些類型的食物都需要處理,比如去殼和蒸煮,還有研磨。我們通過這些二次操作,讓食物的種類和口味有了更多的選擇。最根本讓我們選擇這些食物的原因,可能是為了避免和野獸爭奪那些容易獵取的食物。

種植讓人類開始可以更長久的在一個地方定居下來而不用到處流浪遷徙。更重要的是,種植的食物可以較長時間的保存,這使得人類開始有更多的時間去追求吃飽飯以外的事情。

008 牛首紋碗 公元前5600-5200年 伊拉克北部

碗裡有四個抽象的牛頭,說明牛在當時已經被廣泛飼養。同時繪畫從洞穴,石頭上向人造器物上轉變也意味著生產力的過剩,掌握了更多資源的人開始希望得到更好,更不一樣的東西。藝術從一種單純的表達開始向個性化,特權化轉變。

009 埃及化妝調色盤 公元前4000-3600年 埃及

器物都變美了,人怎麼能不美?

我們都對埃及人的妝容印象深刻。埃及人對化妝的痴迷不僅存在於生前,也包括死後。具體可以參見第一件展品,所有的雕刻,雕塑,繪畫形象,幾乎沒有素顏。這些調色盤也是陪葬品,反應了埃及人希望美可以陪伴自己一直到重生。

010 卡爾帕索斯仕女 前4500 - 3200年 希臘

每一件展品都代表著人類在發展過程中逐漸產生的更高的需求,藝術的進步同樣伴隨著信仰的產生,無論是因為氏族社會的生殖崇拜,圖騰崇拜,我們逐漸從這種崇拜中進化出了祭祀的對象。

希臘雕塑舉世聞名。這件雕塑,比後來的希臘雕塑早了2000多年,可以視為希臘雕塑的鼻祖,表現的是一個女性形象,並且刻意表現了乳房和生殖器。鳥嘴型的嘴可能也是為了表現先民們對鳥的崇拜,這一點幾乎全世界都一樣。

011 玉斧 公元前5000 - 3600年, 德國

現在對比奧杜威的石製品,這件玉斧是否已經相當精緻。它可能是陪葬品,也是歐洲早期的禮器,用作祭祀。

在一系列玉斧被發現後的很長時間裡,考古學家都不知道這些玉的原材料是從哪裡來的。一直到2003年,才在義大利找到了確切的產地。

斧子在石器時代對當時的人們是至關重要的,有了斧子,人們在遷徙的時候披荊斬棘,伐木,建房,造船等等。所以在獲得珍貴材料時,人們優先製作斧子表達重視。

畢竟玉石從開採,運輸到加工是很複雜的工程,需要調動大量的資源。這和中國人很類似,我們不但有玉器,還有青銅器,我們的青銅鉞同樣逐漸從武器實用器變成了一種權利的象徵。

這是文明的共性。各自發展,殊途同歸。

012 玉琮 前3300-2200年 中國

這是本次展覽的第一件中國文物。來自於中國浙江的良渚文化,良渚文化的特點就是製作了大量的玉器。

古代認為用更古老的人用玉璧祭天,用玉琮祭地。兩處文化出土的大量與蔥似乎打破了這個說法。

也有說法認為玉琮的內圓外方意味著中國古人天圓地方的世界觀。

還有人認為玉琮源於生殖崇拜,具體的作用我們不得而知。

早期的玉琮斷,後期的長。商周時期的玉琮還雕刻有紋飾。

琮其實從未真正消失,石頭,玉,青銅,陶瓷,一直都有。

2.早期的城市

013.烏爾軍旗 公元前2500年 伊拉克

美索不達米亞意為:兩條河之間。這兩條河是幼發拉底河和底格裡斯河。公元前三千年,美索不達米亞有了幾萬人的規模,他們建立了許多城市。人口的增長意味著更充足的糧食,城市的出現意味著更先進的管理方式。

為什麼我們要從石器開始講,你看這一件件文物背後,從工具的產生到發展,人類有更強的生存能力獲得更好的生存環境。當統治者可以調動更多的資源,有更多的人聽命於他,他也會把自己作為一個神明在凡間代表人的形象,用信仰統治人民。「君權神授」在各種文明中都是典型套路。

1920年代,考古學家倫納德·伍利在伊拉克城市烏爾進行考古發掘。在一個貴族墓中出土了一個手提箱大小,上窄下寬的梯形盒子,通體都鑲嵌有圖案。正面鑲嵌的是國王治下的臣民在排著隊給國王上供。最上一排是國王和貴族們的宴會場景。

反面底部畫著有人類目前為止發現最早的馬車,從左到右以連環畫的形式記錄著馬從走路到奔跑的整個過程。

畫面兩邊頭頂破天花板的都是國王的形象,他一邊享受自己治下的繁榮,另一邊統帥著保衛這種繁榮的軍隊。當一個族群富裕起來,就算你不擴張也會有人來掠奪你,所以軍隊的建設永遠是最重要的。

伍利給這件文物起名為「烏爾軍旗」。至於它到底哪裡像旗子,我也沒看出來。現在我們無法知道它當初真正的作用,但它展示了當時蘇美爾人生活的廣度。5000年前已經有了如此高度發達的工藝和藝術水準。原材料更是來自一個非常大的範圍——和之前所有文物原材料都是單一材質。烏爾軍旗上的青金石來自阿富汗,紅色大理石來自印度,貝殼則來自波斯灣。只有把它們組合起來的粘合劑,瀝青——石油,來自美索不達米亞本地區。

來源如此複雜,證明當時蘇美爾人糧食有了富裕,產生了階級,社會有了分工,進而有了貿易。

我們本就對伊拉克了解甚少,近幾十年的獨裁和動亂,更是讓伊拉克博物館這個當年的世界第11大博物館文物大量外流。

落後就要挨打。文明古國又如何?

014 早期文字泥板 前3100-3000年 伊拉克

階級出現了,國家出現了,大量人口聚集的城市群出現了,軍隊出現了。那麼就有一個嚴重的問題,如何把統治者的思想傳達到疆域內的每一個角落呢?

文字。

這肯定不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甚至是不是文字都還存在爭議。但它有順序有意義的記錄了啤酒和政府的信息。

泥板分為三行,每行四格,從上到下,從右到左閱讀。

在當時沒有貨幣,政府用日常必需的啤酒作為支付手段。這裡記錄的信息是政府用啤酒支付工人們的酬勞。政府把這些內容記錄下來以統計自己的支出。

文字最早的作用,不是為了創作,不是為了風花雪月。而是關於金錢,法律,貿易,僱傭。最早的文字,都是為了行政命令服務。

文字在統治上起到的作用,比刀劍更管用。

大英博物館一共收藏了超過13萬塊這樣的泥板。他們雖然製作過程繁瑣,用蘆葦在粘土上書寫,然後放在火力燒硬,但他們能敵得過時間。大量的信息被保留到今天。我們的甲骨文也類似,容易保存,反而竹簡,絹帛,紙張等更先進更纖薄的載體很難敵得過歲月的侵蝕。

在這個時期,埃及,中國,美索不達米亞都在獨立發展。很難說哪個國家更早出現了文字,蘇美爾人的優勢在於,他們有大量的信息被保存了下來。

時到今日,大英博物館都要定期把這些泥板拿出來烘烤以保持它們的硬度。

015 《阿特拉哈西斯神話》泥板 約公元前1635年 伊拉克

從上一塊泥板開始1500年過去,文字已經從單純的行政工具發展成探索思想的文學。文字的書寫也從象形文字變成了更系統的鍥形文字。

《阿特拉哈西斯神話》是現存最早的文學詩歌實物,大概是公元前17世紀古巴比倫王國,但詩歌本身肯定比這塊泥板要早得多,起碼來源於烏爾第三王國公元前21世紀左右的《吉爾伽美什》。它記錄了創世紀和大洪水。

1872年,英國人喬治·史密斯破譯了楔形文字才讓所有的泥板內容逐漸被釋讀。泥板破譯之後,引起渲染大波。歐洲人對舊約的信仰體系一下子受到了挑戰。人們原以為舊約記錄的是真理,泥板比最古老的舊約內容都了起碼1200年,那舊約記載的還是真理嗎?難道只是中東傳說的轉述?

隨著近100年來的考古發現,我們確實發現在4000多年前有全球性的洪水泛濫。大量相關的記載和傳說都提到洪水。比如可能和這塊泥板大有淵源的《吉爾伽美什》的時間正好和我國大禹治水的時間相近,包括今年發現的青海喇家遺址,因為洪水而被覆蓋的原始村落,時間也正好是大概4000年前,同時期包括偃師二里頭,西金城,新寨等遺址都有洪水肆虐的痕跡。

016 印度河文明石印 前2600-1900年 巴基斯坦

介紹杜嶺方鼎的時候我們說過一件文物重新定義一座城。這些石印更厲害,重新定義了一個國家。

十九世紀下半葉,有幾枚在印度殖民地發現的印章陸續被送到了大英博物館。1906年,印度考古研究所所長約翰·馬歇爾注意到了它們。他下令發掘印章的發現地,今天巴基斯坦的哈拉帕。結果震驚了世界。

這些城市距今4000到5000年,有貿易,工業,文字,城市規模在三萬到四萬人左右,程網格狀布局,有完備的管道系統。

這些發現把印度從一個簡單的殖民地一下子提到了和兩河流域,古埃及,中國時間差不多的年代。躋身四大文明古國之一(這個說法不屬於官方說法,也有算上希臘叫五大文明古國)。

這些城市非常獨特,沒有發現戰爭痕跡,沒有找到太多武器,沒有防禦工事,也沒有宮殿。聽上去就像烏託邦一樣。

是的,就像烏託邦。

很可惜,這些印章上的文字至今沒有辦法被釋讀,沒有更多的樣本,也沒有像羅塞塔石碑一樣的多語種文獻可供對照。

印章出現意義可以說是多方面的,首先它代表了一種信用憑證,其次它說明私有化到達了一個新的高度,第三說明在四五千年前,貿易往來已經非常發達。

我認為,信用體系的產生,從制度上來說固然是進步的,但恰恰代表了自然信任的崩塌。人與人不再能無條件互相信任,所以在交換,交易的過程中,才需要有信用憑證等一些列手段的出現保證交易的順利進行。

帕拉卡斯紡織品 公元前300年 秘魯

到目前為止,我們講了石器,陶器,玉器,文字,城市,喪葬等等一系列人類發展過程中的大方面。現在輪到織物了。

織物最大的問題,是不易保存。它能反應當時社會的政治結構,風俗,氣候,經濟以及人們的生死觀。

帕拉卡斯織物應該用羊駝毛製作,並且運用了多種顏色,在過去顏色的活得很困難,要麼植物,要麼動物,要麼礦物。加上如此複雜的圖形,對生產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大量工種的協作才能做出這麼精美的作品。畜牧,種植,燃料,紡織等等。

這些織物是從一塊完整布上裁下來的。看著雖然可愛,仔細看看,卻令人毛骨悚然,他們看上去並不像人,只有四隻手指,腳趾更像猿類動物可以彎曲。手裡還拿著各種各樣的人頭,從高空中落下。可能是一種血祭的儀式。

這塊布本身,是包括貴族死後木乃伊使用,人死後用繩子固定好坐姿,在嘴裡放入金子或布,帶上黃金面具,用植物把整個屍體包裹起來,這些小人就來自這塊布上。然後把人用坐姿放進一個籃子裡,裝上各種陪葬品後,再用布包一遍,形成一個巨大的圓錐形木乃伊球。寬度有時能達到1.5米。

去年我去過帕拉卡斯和一些印加帝國和比印加帝國還早的南美洲文明,它們的喪葬習俗,和上面描述的大多類似。

021 拉美西斯二世像 公元前1280年 埃及象島

說到埃及法老,絕大多數人第一反應是圖坦卡蒙和他的黃金面具。實際上圖坦卡蒙在埃及歷史上只是一個不起眼的法老,18歲去世,死後幾乎所有的痕跡名字都被政敵抹去。他之所以出名,是因為他的陵墓是埃及唯一沒有被盜的法老墓,原因也正是因為他太不出名了,連安葬都找了個不起眼的地方。

如果你去過埃及,那就不會有疑問,埃及出名的法老只有一個——拉美西斯二世。他是圖坦卡蒙的繼任者,塞提一世的兒子,活了96歲(一說91歲),在位67年。不管是在埃及還是放眼世界,他都是最長壽和統治時間最久的君王之一。

在埃及,只要看見雕像,幾乎90%都是拉美西斯二世的,有的就算不是他的,為了表彰自己的功績,他也會把前任國王的王印磨掉刻上自己的名字。埃及所有現存最重要的建築,幾乎都和他有關或者有他的名字和雕像,盧克索神殿,亞斯文阿布辛貝爾神廟門口坐著那幾個巨大石像。全都是他。

甚至埃及的火車站就叫拉美西斯車站,在埃及,拉美西斯是一個你絕對不可能繞過的名字。

拉美西斯留下了大量的遺產,可在軍事上似乎並沒沒有太大建樹,他在公元前1258年和西臺人籤訂了世界上第一個停戰條約。回國後他大肆宣揚自己打了勝仗。做法是不太地道,但是效果顯著。他的威名,即使到了3000年後的19世紀初,英國軍隊和法國的拿破崙軍隊進攻中東的時候都競相爭奪他的雕像。

1817年,著名的文物大盜貝爾佐尼把那尊半身就高達2.5米,重7噸的拉美西斯二世像(不是這個,那個太大,不可能運來展覽)運到大英博物館的時候,詩人雪萊寫下了他最出名的一首十四行詩《奧斯曼迪亞斯》(王佐良譯):

客自海外歸,曾見沙漠古國   有石像半毀,唯餘巨腿   蹲立沙礫間。像頭旁落,   半遭沙埋,但人面依然可畏,   那冷笑,那發號施令的高傲,   足見雕匠看透了主人的內心,   才把那石頭刻得神情維肖,   而刻像的手和像主的心   早成灰燼。像座上大字在目:   「吾乃萬王之王是也,   蓋世功業,敢叫天公折服!」   此外無一物,但見廢墟周圍,   寂寞平沙空莽莽,   伸向荒涼的四方。

十年前,我在埃及博物館的木乃伊廳裡隔著玻璃近距離看著這個人類歷史上最出名的君王。縱使跨越三千年時空,感覺也如此奇妙。

他的木乃伊圖片隨便搜都有,我就不發了。

我們下期見。

相關焦點

  • 在大英博物館,思考人類和世界
    遼三彩羅漢像「在大英博物館思考世界」,有一句話這麼說。作為世界四大博物館之一,大英博物館就是人類文明進程的一個小小縮影。這也是為什麼,到了倫敦,它是必去的打卡地;以其藏品為內容的書籍,也常常受到普通公眾的青睞。
  • 大英博物館:全靠掠奪,十大珍品3件源自中國,英國文物僅1件
    據統計,流失到國外的中國文物達164萬件,被全球47家博物館收藏,其中收藏最多的是大英博物館,高達2萬3千多件,大英博物館中收藏的中國文物涵蓋了中國各個藝術類別,跨越了中國數千年的歷史,藏品包括陶器、青銅器、飾品、玉器書畫、刻本等。
  • 這4件寶貝記錄了人類200萬年的發展史,3件是物品,1件是人
    在公元1650年,厄舍爾大主教不知道用什麼方法計算出了人類誕生的準確時間,那就是公元前4004年10月23日一個星期天的傍晚。但隨著科技的發展,考古學家將人類的歷史追溯到了200萬前。在大英博物館800多萬件藏品中,我們挑選出100件,每5件分一個時代,共分成20組為讀者展開詳細的介紹。
  • 賞析:大英博物館的中國文物
    中國流失國外的文物多達164萬件,被世界47家博物館收藏。其中大英博物館是收藏中國流失文物最多的博物館,目前收藏的中國文物多達2萬3千多件,長期陳列的約有2000件,收藏的中國文物囊括了中國整個藝術類別,跨越了整個中國歷史,包括刻本、書畫、玉器、青銅器、陶器、飾品。
  • 上博推出手繪大英百物,首次採用「場景+文物」組合
    大英百物展開展以來,其火爆程度就直逼上海夏季35度+的高溫天氣,其中還有不少是帶著孩子來接受文化薰陶的家長。上海博物館為了配合同期舉辦的展覽特別編寫了一本《手繪文物世界史》,繪本不僅天馬行空,腦洞大開,而且特別適合作為展覽入門的科普讀物。夏季高溫炎熱,不妨先在書裡跟著M教授展開一段既清涼又奇妙的冒險之旅。
  • 這一份PPT,帶你看盡全球十三座博物館
    選取13座世界頂級博物館,以我們熟悉的「鎮館之寶」為切入點,梳理出了100多件世界文明的關鍵見證物。▲一次性獲取全球博物知識每一間博物館解讀者,均來自一流大學或研究機構的專業研究人員和學者,他們首度聯手化身「資深導遊」,將帶大家了解世界上知名博物館的歷史和現狀、以及文物背後所承載的文明
  • 大英博物館|從小倉庫到800萬件藏品
    我這樣說,你可能沒有概念,來個形象點的:如果觀賞每件藏品用時一分鐘,每天24個小時不停地看,要十幾年才能看完所有藏品。因為空間有限,有99%的藏品沒有公開展示。 毫不誇張地說,如果地球是一個家,那大英博物館就是收藏人類老祖宗傳家寶的最大倉庫。
  • 大英博物館快閃亮相上海演繹古埃及文明
    此次快閃店為期4個月,圍繞大英博物館最知名的古埃及文明藏品,以埃及眾神為靈感,通過年輕化的語義,把經典的埃及眾神轉譯為可愛的埃及萌神。太陽神拉、月亮女神巴斯特、亡靈之神阿努比斯、河沼之神索貝克、守護神荷魯斯及智慧神託特,六小隻化身可愛調皮的形象,帶來玲琅滿目的周邊產品,在營造出濃厚藝術氛圍的同時,讓大家輕鬆了解古埃及文明。
  • 大英博物館展出美人魚化石,打撈地點就在日本
    帶你看不一樣的世界!大英博物館非常大。你至少要花上幾個月的時間去參觀和了解它的8萬件展品。但如果你不是倫敦人,又不能在每天午餐時後都去參觀一下,那你就要好好計劃了,確保自己能看到大英博物館裡著名埃及木乃伊和美人魚化石(等不及的朋友可以直接翻到最後)和5件最重要的文物,雖然大部分都是英國從世界各地搶來的。
  • 大英博物館——800萬件展品和每年600萬觀眾
    不過,大英博物館最著名的中國文物是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之一——《女史箴圖》。  《女史箴圖》出自東晉畫家顧愷之之手,原作早已佚失。現存於大英博物館的摹本創作於公元5至7世紀。  2014年,博物館為修復後的《女史箴圖》製作了特殊的展櫃,長期存放在第91a號展館。在幽暗的燈光中,仕女妃子相貌清秀,衣袂翩翩,舉止靈動。
  • 大英博物館的萌神盲盒,萌趣十足,經典時尚,開運又招財!
    館內藏品超800萬件,足足覆蓋了人類200萬年歷史和7大洲的文明,藏品種類繁多,為全世界博物館所罕見,每年都能吸引超600萬人前去參觀。    埃及文物館是大英博物館中蕞大的陳列館,其中有7萬多件古埃及文物,如人壽石雕、碑文壁畫等,都代表古埃及的高度文明。
  • 贈書丨大英博物館最新作品:不只是藝術,而是對人類社會的一次認知...
    今天我們推薦大英博物館最新推出的一套藝術作品:《大英博物館人類簡史》《大英博物館動物簡史》。它有很多非常顯著的優點,值得去細細品讀。01強大的品牌大英博物館(The British Museum)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博物館之一,規模最大,擁有藏品800多萬件,由於空間的限制,目前還有大批藏品未能公開展出。大英博物館的地位得益於其背後的大英帝國。
  • 一座博物館看遍人類200萬年歷史,館藏800萬件,木乃伊是鎮館之寶
    我們在外旅遊,很多地方的博物館肯定會成為一些遊客的首選。為什麼?因為要了解一個地方的文化和風俗,最便捷的方式就是參觀當地的博物館,博物館保留著當地特色的古老文化和歷史。但是你能想像一個博物館,在那裡你可以了解人類200萬年的歷史嗎?
  • 散落海外的文物令人心痛!在大英博物館穿越中華五千年
    近現代中國由於戰亂,大量文物流失海外。之前看到一組數據,中國流失海外的文物高達160餘萬件,被世界47家博物館收藏,這還不包括私人收藏的文物。每每在國外博物館看到中國自己的文物,心裡總是五味雜陳。收藏中國文物最多的就是英國倫敦的大英博物館,數量高達2.3萬餘件,但長期對外展覽的僅有2000餘件,不足十分之一。
  • 國家博物館324項展覽可「雲看展」,新增三維展示文物
    3月9日,國家博物館公告宣布上線《大英博物館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展覽,該展覽曾在2017年3月2日-5月31日在國家博物館展出,當年未曾有機會看到展覽的愛好者如今可以再次網上看展。點進線上展覽頁面,百件展品清單在列,20件精選展品也配以圖文展示,並設置語音導覽。
  • 令國人愛恨交織的大英博物館,裡面的中國文物美到令人心痛
    大英博物館又名不列顛博物館,位於英國倫敦新牛津大街北面的羅素廣場,該館成立於1753年,擁有藏品800多萬件。它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宏偉的綜合性博物館,收藏了世界各地的許多文物和圖書珍品,藏品之豐富、種類之繁多為全世界博物館所罕見。
  • 十位學者帶你走進十三座全球頂級博物館
    「鎮館之寶」為切入點,梳理出了100多件世界文明的關鍵見證物,並邀請國內「最」熟悉它們的主講人——他們是一流大學或研究機構的專業研究人員和學者。帶大家了解世界上知名博物館的歷史和現狀、以及文物背後所承載的文明。
  • 大英博物館發推支持反種族歧視抗議,評論區高呼:先歸還文物!
    而擁有不少在殖民時期掠奪自其它國家文物的大英博物館,自然也成為了網民宣洩怒火的對象。不少人批評指責,大英博物館這麼說,真是「空洞」、「虛偽」。還有許多人催促:趕緊把從別處「偷來」的藏品還回去!5日,大英博物館官推發了一條支持「黑人的命也是命」運動的推文,表示博物館將和世界各地的非裔社區站在一起,並放上了館長哈特威格·費希爾的聲明。
  • 大英博物館二度閉館後重啟,10件名品揭示文物之美
    受新冠疫情影響,英國大英博物館在經歷二度閉館後,於12月3日起再次對外開放。然而原計劃的展事活動以及到館參觀人群都難以避免受到影響。因而館方也是積極推出大英在線、聽遊大英博物館等線上項目。本文細選了大英博物館10件最著名的館藏,從羅塞塔石碑、帕特農神廟雕像、索菲羅酒器到伊夫頭像、阿茲特克雙頭蛇、海達圖騰柱等,涵蓋古老文明與當代藝術,令全球喜愛藝術的觀眾突破時空限制,感受文物、藝術之美。羅塞塔石碑
  • 大英博物館內有一隻波特蘭花瓶,它飽經劫難,成為不可移動的文物
    在大英博物館內就保存著一隻最珍貴的波特蘭花瓶,可惜它飽經劫難,驚險復生,已經成為了一件不可移動的文物。您可知道這是怎麼回事?我這就來為您揭秘:(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