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橋鎮東街22號,上海江東書院是距今近300年歷史建築。這座融合清朝、民國和當代的三進院落,往昔的神秘還未消弭。曾經由於長期閒置,四處的破洞、裡面的「黴」和外面的「灰」讓人望而卻步,仿佛被人遺棄在塵土裡的明珠,黯然無光。
「第一眼就被它吸引,雖然它很破落,破落得讓人心疼。」上海江東書院創始人韓可勝想為這座建築做些事情。如今,上海江東書院的門庭若市,就是答案。
高橋鎮前期的修葺後,韓可勝在隨後書院使用過程中,開展了持續的、細緻的更新,既包括空間層面的修、補,增,還包括舉辦各類公益活動,不斷進行內容更新、文化更新!
書院內的玻璃都是徵集來的2016年,韓可勝第一次來到高橋鎮的這處建築,「由於長久未利用,到處都是壞的,庭院中野草蓋滿了青磚,與屋頂上半人高的蒿草倒是相互映襯,屋簷上真菌形成的垂絲隨風搖曳,一種瘮人的感覺。推門而入,室內灰塵蒙蒙、不到十五秒,我就被黴氣和灰塵嗆出來了。」
高橋鎮黨委負責人說,「這座建築有底蘊,有價值,要用起來。」高橋鎮,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有著「萬裡長江第一鎮」之譽。熟悉的人都知道這裡是江海之交;這裡是上海門戶,1949年5月19日,人民解放軍浴血奮戰,奪取高橋,確保了解放上海戰役的勝利。
做什麼呢?復興優秀的傳統文化,正在日益得到全社會的重視。高橋鎮黨委負責人與韓可勝的想法不謀而合,用這座老建築做成以國學為核心的有特色、高水平的文化空間。作為改革開放後上海批准的第一個書院,上海江東書院正好需要一個門當戶對的空間。
高橋鎮政府隨即對這所建築進行了修繕,2016年7月,上海江東書院總部入駐,一個公益性的公共文化空間應運而生。如今,沿著清水漣漪的高橋港,沐浴濃密香樟,穿過街心花園。「若江入海,如日方東」,上海江東書院就在眼前,著名書法家周慧珺的題匾遒勁有力,整座建築已經從塵埃中甦醒過來,煥發出文化的光輝。
它第一進臨街而立,原來在戰爭中毀壞,解放後原址復建;第二進徽派四合院,適應上海氣候做了改良,建於清代鼎盛年間;第三進則是民國年間所建的二層青磚小樓。清澈的古井,神秘的地洞,精美的雕梁,常出現在清宮戲中的龍鳳多寶閣,讓無數人駐足。從人來人往的街道走進大樹參天的第三進,宛若綠光森林,又如時光隧道,滄桑的印記隔離了城市的喧囂。
「古井明鏡映春色,大樹華蓋罩書房」。2016年暑假,從與央視詩詞大會團隊合作詩詞公益課起步,來自浦東、來自全市、來自長三角的鮮活面孔,一天天多了起來。從此,有書聲琅琅,有歌聲陣陣,有琴聲鏘鏘,在每年多達兩百場的文化活動中,這座建築不斷的進行著微更新。
書院使用過程中,開展了持續的、細緻的更新。四處拜訪老人,尋找建築的線索;請江蘇、安徽的專家,對建築進行系統的實勘。管線改造,牆面修補,木結構與防水防腐處理,布置綠化,地板更換,安全監控,消防和電器設備,古井防護,舞臺改造……當然最不勝其煩的工作是漏水修復。
「從共享起步,實現共建共有,書院裡從陳列,到內容,都靠全社會參與,微更新靠大家才能『更』成。」 大到書院內陳列的書櫃、桌椅,小到書櫃中陳列的書籍、瓷器,牆上的對聯,門上的玻璃,都是徵集而來。
據韓可勝介紹,雖然經過修繕,但不少玻璃沒有了,留下一個個「洞洞眼」。那些玻璃都是有年代的,已經買不到了,所以求助於「萬能的網絡」。令他沒想到的是,還真的很快收到了各地熱心市民寄來的玻璃。一位外地的玻璃廠老職工說:「廠倒閉了,留下這些玻璃丟了又可惜。這下好了!這些玻璃也能去做有意義的事了。」
而書院布置的對聯,也是來自於海內外的徵集。兩個月內,應徵對聯1447幅,既有名家大家,也有無名小輩。作品或蒼勁或清新,風格各異。
「微更新」更是文化更新詩詞歌會、非遺聚會、音樂雅會、藝術展會、作品交流會……每年二百多場活動,日程排得滿滿的,到了暑期旺季,江東書院更是一地難求。
短短四年,這座曾長期閒置的上海優秀歷史建築歷久彌新,成為了各界、學者和文化人喜歡光顧的地方,也成了學生們的網紅打卡點。「上海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上海市人文關懷與心理疏導市級示範點」 、「上海市市民修身行動市級示範點」 、「職工大學堂」以及上海市學生社會實踐基地……各項榮譽不盡其數。
讓韓可勝欣慰的是,這座三進院落終於掛上了「浦東新區文物保護點」、「上海優秀歷史建築」的銘牌,名至實歸。2018年江東書院榮獲上海首屆「優秀公共文化空間」獎,頒獎詞是「把一所幾近廢棄的建築變成了生機勃勃的文化空間」。
今年暑假,上海中學、大同中學、格致中學、建平實驗中學、進才實驗中學、上海民辦浦東交中等數十所學校的同學們來到上海江東書院參觀學習,參與活動。很多人風趣的說,這麼多人,可以賣門票了。韓可勝說:「孩子的笑臉就是最好的門票」。
「在我看來,微更新既包括空間層面的修、補,增;更重要的是要不斷進行內容更新、品質更新、文化更新!老房子只有擁有源源不斷的文化活水,才能保持活力,在活力中換發新的光輝、文化的光輝。這才是城市更新、老房子更新的核心所在。只有一個老房子近悅遠來,所有人都想來,它才有生生不息的活力!」 韓可勝說,接下來,他們將不忘初心,繼續「陽光燦爛續傳統,朝氣蓬勃做國學」!
來源:周到
【來源:周到客戶端】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