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0日,由東華大學王熙元副教授主持的國家藝術基金《2019上海海派旗袍文化與工藝傳承人才培養》項目結題匯報-海派旗袍時尚論壇和海派旗袍文化作品展演在東華大學舉行。
項目主持人王熙元副教授做項目匯報
海派旗袍誕生於上海,是海派文化的傑出代表,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凝聚之一。該項目不僅是海派旗袍工藝的傳承,而且是對海派經典文化的傳播和深入研究。東華大學服裝與藝術設計學院是上海時尚的重鎮,兩者具有很高的鍥合度。項目致力於傳播海派旗袍文化、傳承海派旗袍工藝,讓精良的旗袍設計與製作工藝在年輕一輩的傳承創新下,綻放新的光芒,完美展現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大國的優秀文化與民族精神。在項目結題展演的前一天,東華大學黨委書記劉承功專門來到服裝學院逸夫樓報告廳,看望了正在緊張彩排的項目組工作人員,了解了項目的進度並對項目全體學員寄予厚望。
在為期一年的項目建設期內,項目組和廣大學員共同努力,在課程建設、集中教學、理論學習、實踐調研、設計製作、工藝實踐、評估匯報中取得良好成績。通過項目建設,幫助學員了解了海派服飾文化的起源、發展、特色、傳播了中國優秀文化,增強了文化自信;提升了學員傳播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感;也擴大了海派旗袍文化和工藝的傳播影響力。項目實施以來,獲得包括人民日報在內的全國11家媒體的報導,產生了良好的社會影響。在2019年7月國家藝術基金組織的全國第三次集中巡查中,項目獲得表彰。東華大學黨委副書記崔運花參加海派旗袍作品匯報展演,並致辭。
東華大學黨委副書記崔運花致辭
「我家住上海一代又一代...西裝旗袍多浪漫...生活多精彩」隨著滬語傳唱歌手林寶吳儂軟語的婉轉悠揚,經典的海派旗袍隨著歌聲出現在舞臺上。在這次匯報展演中共有110套海派旗袍,分為海派經典、海派時尚、時尚創新三大部分,是國家藝術基金《2019上海海派旗袍文化與工藝傳承人才培養》項目30名學員的一年來的學習成果。林語堂曾經指出:「大約中西服裝哲學上不同之點,在於西裝意在表現人身形體,而中裝意在遮蓋它。」但是這些作品既繼承了海派旗袍的傳統工藝,又與時尚相結合,從材料上、款式上內涵上進行了大膽創新,如作品《承·在》將海派旗袍與西方晚禮服相結合,保留了海派旗袍的立領、斜襟、盤扣、曲線等要素與西方晚禮服的裙擺、刺繡、花邊等相結合,展現出別樣的風情。再如,作品《行走》將海派旗袍與皮革進行錯配,以海派旗袍的曲線與現代皮革的誇張表面肌理以及寫意的藝術裝飾相結合,極具視覺衝擊力。取名「行走」,寓意海派旗袍向前隨時代發展。展現了優秀傳統文化旺盛的生命力。匯報展演結束後,崔運花與國家藝術基金督導組專家、服裝與藝術設計學院、科研處、繼續教育學院等部門負責人為30名學員頒發了結業證書。
在舉辦匯報展演的同時,還召開了海派旗袍時尚論壇。東華大學副校長邱高,參加了海派旗袍論壇並致辭。海派旗袍時尚論壇是由「海派旗袍文化與工藝傳承人才培養項目組」和服裝與設計學院、東華大學出版社、東華大學期刊中心、東華大學國家級大學科技園共同承辦。這裡有來自時尚先鋒企業、時尚研究機構、時尚傳媒等領域的專家、學者從不同視角交流了海派旗袍的傳承、發展與創新。東華大學出版社陳珂社長談到,中國服飾給世界深刻印象的是海派旗袍,它不僅根植於本民族的記憶和血脈裡,更成為一種符號被世界所認知和了解。紅館旗袍創始人認為:海派旗袍是傳統文化的記憶,穿著在身的時侯,穿的是家國文化的情懷。
東華大學副校長邱高致辭
專家論壇:東華大學期刊中心主編王克斌、東華大學出版社長陳珂、企業代表餘平、楊歆穎, 論壇主持人:東華大學副教授楊子田
黃浦江、石庫門、海派旗袍,都是上海文化的記憶。一個是流動的上海記憶,一個是雕塑般的建築形態,一個是上海城市中的飄逸身影。有著鮮明特色的海派旗袍,是向世界傳遞東方文明之美,中國服飾之美,上海城市之美的最佳載體。
國家藝術基金《2019上海海派旗袍文化與工藝傳承人才培養》項目匯報雖然結束了,但是海派旗袍的優秀傳統文化基因會像雲散的種子,傳播到祖國各地,讓精良的旗袍設計與製作工藝在年輕一輩的傳承創新下,綻放新的光芒。
來源:直播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