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非發現罕見黑色野貓,科學家卻感到不安:或是家貓的基因汙染

2020-12-17 大貓來了

罕見黑色野貓現身南非

不久前,一位名叫彼得·霍爾的藝術家在南非著名的克魯格國家公園遊玩。突然,彼得看到了草地上有一隻與眾不同的非洲野貓在活動——它的體型和家貓相比差別不大,四肢較長,令人吃驚的是它全身的毛髮都是黑色的。這是彼得第一次見到黑色的非洲野貓,他急忙拍下了幾張照片作為證據。

圖:彼得拍到的黑色野貓

為了確認自己拍到的是非洲野貓而不是家貓,彼得把照片發給了克魯格國家公園的動物專家。根據它的外形特徵,動物專家們也一致認為它是非洲野貓。不同於2019年非洲百年來首次拍到黑豹讓眾多科學家感到興奮,這隻黑色非洲野貓的出現,卻讓一些科學家感到不安。

圖:彼得拍到的黑色野貓

在約40種野生貓科動物中,有十幾種都存在毛髮為黑色的個體,如豹子、美洲豹、藪貓、短尾貓、亞洲金貓等。這些黑色的個體通常被稱為黑化個體,是由於控制毛色的相關基因發生了突變(有的是顯性突變,有的是隱性突變),致使個體體內黑色素大量累積,皮毛呈現出不同程度的黑色。

圖:罕見的黑色短尾貓

由於基因突變的低頻性和不定向性,貓科動物中出現黑化個體的概率普遍很低。但是,一旦出現黑化個體,其相關突變基因是可以遺傳給後代的。黑化貓科動物主要分布在亞洲和美洲,非洲的黑化貓科動物較少,近年來僅在非洲發現過幾隻全身黑色的藪貓和一隻全身黑色的花豹。

圖:2019年攝影師在非洲拍到一隻黑豹,百年來首次

這隻黑色非洲野貓的出現,首先會讓人聯想到它是基因突變導致的黑化個體,但對非洲野貓有著較多研究的生態學家瑪娜·赫爾伯斯特博士等人,考慮到非洲野貓和家貓的近親關係,開始思考另外一種可能:非洲野貓或在遭受家貓基因汙染。

非洲野貓與家貓的關係

非洲野貓是野貓的一個亞種,毛髮大體上為棕褐色至黃灰色,四肢和尾巴上有黑色條紋,耳朵和腹部呈褐色,眼睛周圍有白色毛髮。非洲野貓主要生活在半沙漠地帶和熱帶草原中,這種毛色有助於它們融入周圍的環境,以躲避捕食者和獵物。

圖:非洲野貓,和家貓很像

野貓和家貓均屬於貓科貓屬。現在,科學界已經公認,非洲野貓是家貓的祖先。科學家研究了在亞洲、非洲、歐洲考古現場發現的數百隻貓的遺骸,通過分析這些貓的DNA,發現家貓都是由非洲野貓馴化來的,最初馴化的地點發生在非洲東北部、西亞、兩河流域及附近一連串肥沃的土地,即「新月沃土」

圖:「新月沃土」的大致位置

1萬年前左右,人類在「新月沃土」定居下來,並開墾土地種植農作物。隨著糧食收穫越來越多,老鼠等嚙齒類動物也因「竊取」了大量的食物多了起來。而這些齧齒動物正是非洲野貓最喜歡的食物,它們吸引了許多非洲野貓從野外來到人類居住區域活動。

由此,非洲野貓就在這個嶄新的食物鏈中佔據了一個牢固的生態位,在和人類共生的關係中,漸漸演化為家貓。再後來,由非洲野貓馴化來的家貓隨著農民的遷移被帶到了其他地方。在接下來幾千年的時間裡,隨著人類活動範圍的擴大,家貓被帶到了世界各地。

圖:非洲野貓捕獵

由野貓演化而來的家貓,在自然發生的基因突變以及人類的選擇性繁殖下,它們的毛色越來越豐富,白貓、黑貓、橘貓、藍貓、花貓……不一而足。科學家通過基因分析發現,現在非洲野貓與家貓雖然被分為不同的物種,但它們之間的基因差異很小,不僅能夠相互交配,事實上還能產下可育後代

圖:黑色家貓

因此,將毛色表現型為黑色的基因遺傳給這隻黑化非洲野貓的,或許不是自然突變的非洲野貓,而是含有相關基因的家貓。

非洲野貓與家貓的雜交難以避免

克魯格國家公園是南非最大的野生動物保護區,佔地面積約2萬平方千米,分布著大象、犀牛、河馬、長頸鹿、獅子、豹子、獵豹等各種珍稀野生動物,每年吸引著全世界數十萬的遊客到此參觀。公園周圍與大片人類生活區域相挨,在發現這隻黑色野貓之前,工作人員在巡邏中曾多次見到家貓的身影,而且近幾年家貓出現的頻率有增多的趨勢。

圖:遊客在克魯格國家公園參觀花豹

那麼,這些家貓從何而來呢?通常有兩種可能:其一,這些家貓都是附近居民養的寵物,它們跑到公園內溜達;其二,這些家貓因迷路或被遺棄等原因成了流浪貓,在公園內生活。

無論哪種情況,在公園內活動家貓都有很大的可能與非洲野貓相遇。由於兩者體型相當,且可以交配並產下可育幼崽,所以家貓可能會把自己的基因帶到非洲野貓種群中,給後者帶來基因汙染。事實上,在整個非洲,非洲野貓與家貓雜交的現象常有發生,尤其是那些生活在村莊附近的非洲野貓,和家貓有更多的接觸機會。

圖:純種的非洲野貓耳朵背面的毛髮是褐色或紅褐色的。

這隻罕見的黑色非洲野貓,就可能是家貓的基因汙染導致的。但這並不意味著它的父母分別是家貓和非洲野貓,可能早在幾代之前家貓就把相關基因帶入了非洲野貓種群

若想證實這一點,最好的辦法是將其捕捉然後進行基因檢測。但是,在一個相當於以色列國土面積的保護區中尋找一隻黑色的野貓談何容易。

自然界不僅非洲野貓遭受家貓的基因汙染

實際上,除了非洲野貓,其他野貓亞種都在不同程度地遭受來自家貓的基因汙染。比如,著名的蘇格蘭野貓就是一個例子。

圖:蘇格蘭野貓

蘇格蘭野貓是現存數量最少的野貓亞種,野生數量不過只有幾十隻。由於其數量較少,在野外失去了種群優勢,和家貓交配的機會也越來越多。目前野外所有的蘇格蘭野貓都遭受了家貓的基因汙染,因此,蘇格蘭野貓也被科學家認為已經「功能性滅絕」

有類似遭遇的還有黑足貓。黑足貓是非洲最小的貓科動物,和家貓同屬於貓屬。由於棲息地面積減少、氣候變化等因素,近些年來其數量在不斷減少。更糟糕的是,由於跑到野外的野外的家貓和黑足貓交配,科學家發現許多黑足貓的血統已經「不純正」。長此以往,黑足貓也會像蘇格蘭野貓那樣走向功能性滅絕甚至滅絕。

圖:黑足貓

為了讓黑足貓更長久地生活在地球上,科學家們建立了專門的黑足貓研究保護機構,目的就是維持野生黑足貓血統的純正和遺傳多樣性,並讓其數量得以有效增加,遠離滅絕的危險。

家貓對野生小型貓科動物帶來的其他威脅

除了基因汙染,跑到野外的家貓還會給野貓、黑足貓等小型貓科動物帶來其他威脅,例如傳播疾病、爭奪獵物和領地等。尤其在疾病傳播方面,有些疾病家貓患上了可能並無大礙,但是若野生貓科動物染上就可能致命。

圖:非洲野貓

鑑於此,克魯格國家公園正計劃採取誘捕等方式對在保護區內活動的家貓進行捕捉,以減少它們與非洲野貓的雜交,並降低疾病傳播的風險,以此來保護非洲野貓種群。

從寵物主人的角度而言,不讓自家養的貓變成流浪貓、減少家貓在野外活動的時間,也可以降低對野貓帶來的威脅。

相關焦點

  • 野貓與家貓有什麼區別?它們是如何生存的?
    野貓與家貓、流浪貓雖然都是貓,但是習性上有著較大的區別,所以,家貓和流浪貓的生存方式不等同於野貓,而且在我們居住地附近看到的貓基本上都是家貓或者是流浪貓,壓根就不是野貓。那麼,野貓與家貓(流浪貓)有哪些區別呢?它們是如何生存的呢?我們簡單的來聊一下這兩個問題。
  • 哈薩克斯坦發現絲路上最早的家貓,見證遊牧與都會文化交流
    另外,烏古斯是是在中亞草原過著遊牧生活的突厥部落聯盟,在18、19世紀以前沒有家貓紀錄,也無此時期以前的貓科動物遺骸出土,不過在賈肯特卻罕見挖出貓骨骸,德國哈雷-維滕貝格大學、杜賓根大學、哈薩克克孜魯爾達大學及俄羅斯高等經濟大學合作「還原」此貓生活情況。
  • 南非發現顏色最罕見的豹子,數量比黑豹更少,草莓豹不足10頭!
    在貓科動物中,花豹是分布最為廣泛的一種貓科動物,人們認識的花豹的花紋外色是毛被黃色,滿布黑色環斑的大貓。但近日,在南非的Thaba Tholo保護區,通過相機拍攝記錄:發現顏色最罕見的一頭豹子,一身橘粉色的皮毛。
  • 野貓是流浪未馴化的貓,家裡養的貓稱為家貓,家貓和野貓區別何在
    在城市裡,通常所指的野貓是流浪貓,而流浪貓一旦被收養也可以成為家貓,但還不是寵物貓,它們的區別是品種不同。其實,只要你愛貓,家貓野貓都是好貓。家貓和野貓的區別:1、外形。家貓吻突長,野貓短;家貓的毛質柔軟,野貓比較粗糙。相比家貓,野貓更大、尾巴更長。
  • 野貓如何變成家貓的?最新研究認為並非人類馴化,而是野貓自願的
    後來原始部落逐漸壯大了起來,人們開始學會圍獵、種植農業,甚至是馴化野生動物讓它們成為人類的家畜,因此家貓和家狗也被認為是通過馴化進入人類社會的。然而前段時間有考古研究發現,野貓變成家貓的過程有可能不是人類主動促成的,而可能是野貓自願的,這是怎麼回事呢?國外一支考古隊伍在研究家貓起源歷史的時候在北美洲地區的郊狼身上獲得了靈感。
  • 野貓與家貓有哪些共同點?
    為了幫助您更好地理解懷裡的小老虎,我們整理了這篇文章,向您介紹從貓的起源到為什麼它們具有某些本能的相關信息。 家貓從哪裡來?據傳,所有現代貓科物種都來自一個祖先-中東野貓Felis Sylvestris。
  • 馴化貓的故事,是人類馴化了貓,還是貓利用了人類
    我們可以將其起源追溯到一種名為斑貓(Felis silvestris)的野貓,該物種由五個不同的亞種組成。根據對現代家貓的基因組的研究,一種名為非洲野貓(Felis silvestris lybica)的亞種是當今所有家養貓的直接祖先。那些野貓現在仍然在北非和西南亞出沒。
  • 考古處發現2000多件塑料,是人類世留下的?為何科學家感到不安?
    所以,目前除了地表,連北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深海處也受到了塑料的汙染。塑料幾乎是「無孔不入」。最近科學家在英國威爾斯一個人類古代遺址處進行研究時,就發現了大量的塑料,準確地說,有2000多件,這具體是怎麼回事?鐵器時代遺址處發現的塑料是什麼?考古地點是一處鐵器時代的村莊,距今約2000年。
  • 家貓被野貓抓傷
    家裡養的寵物貓被野貓抓傷的話,主人還是要檢查貓咪有沒有被抓出傷口,如果有很嚴重主人還是要及時處理的,有一些外面的野貓身上是有可能攜帶病毒的,所以要對傷口及時進行消毒處理,如果是比較嚴重的傷口,以防萬一還需要帶去寵物醫院進行處理。
  • 貓主子是如何徵服世界的?
    研究人員發現,貓是分為兩撥擴散到這個世界上的。第一撥來自新月沃地(Fertile Crescent),而後的另一撥來自埃及。它們的遷徙甚至很可能包括了在維京海盜船上的遠航。家貓到底是否真的被馴服仍然是科學家們經常爭論的一個問題。它們的基因和野貓相差不多,外貌特徵也沒有太多改變。
  • 寵物:[2]怎樣防止家貓野化成野貓
    很多養貓的家庭都有過這樣的煩惱,無論是寵物貓還是土貓,養的過程中就野化跑離家不再回來。家貓野化需要具備一定的條件,並有一定的原因,因此,防野化要從這些條件和原因著手。長期被放縱無拘束自由活動的貓咪,很有可能野化,因此,有野化傾向的貓咪,最好是關起來餵養或是拴住餵養一段時間。
  • 貓患:已致33種動物絕跡,在美每年捕食37億鳥類,207億哺乳動物
    狗已經完全被人類馴化,而貓甚至稱不上被人類半馴化,它們不會輕易對人類順從,有著特立獨行的一面。這其中當然和貓的基因有所關聯。美國的生物學家卡爾羅斯德利斯科爾通過一系列研究發現,在8000到1萬年前,有不到五隻左右北非野貓被被遠古人類帶回了洞穴。
  • 野貓打開紗窗,進到家裡和家貓打了一架,家貓輸了一臉委屈
    野貓打開紗窗,進到家裡和家貓打了一架,家貓輸了一臉委屈事情是這樣的,晚上出了一趟家門,去超市買了一些零零散散的家用品,回家後開燈發現窗戶哪兒有兩隻貓,尋思著不對啊,就養了一隻貓,怎麼變成兩隻了,走近一看,一隻是我自己養的,另外一隻呢,不知道是誰家的,小野貓。
  • 「變異動物」已跑出車諾比,科學家:外界生物基因會被汙染
    而人類通過對該地區生物的跟蹤觀察發現,生物體要比我們想像的頑強很多,至少不是我們認為的全部滅絕。雖然也有大量的生物短時間死亡,以及新生個體出現了各種基因變異的情況,例如新出生的幼崽畸形、體型和顏色發生了改變。
  • 家貓幸福還是野貓幸福,其實幸福的前提是生活
    我在網上看到有網友在談論家貓或野貓的幸福,主要觀點是家貓一輩子都住在房子裡,野貓很自由。說實話,這個問題似乎是個問題,根本不是問題,因為說到幸福,前提是要確保生命和健康,也就是「活著」。家貓的壽命可達15-有些人餵他們,他們不需要每天都去搶食物,他們不必擔心吃腐爛的東西食物中毒,他們不必擔心馬路被汽車的輪子刻在路上,然後在路上變成「貓餅」,每天,他們都可以大膽地對待鏟糞的官員,如果他們不滿意,他們就不關心人,如果他們高興的話,他們會和人類一起玩,他們認為一家之主我真的想採訪貓「你幸福麼?」,估計貓會說:「還湊合吧,我為了這個家還有那個不爭氣的鏟屎官操碎了心!」。
  • 罕見「草莓豹」現身南非保護區 怒視鏡頭霸氣十足
    在南非的Thaba Tholo保護區,罕見的「草莓豹」再次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它享用美食的畫面被攝像機清晰的記錄了下來。45歲的Alan Watson是這片保護區的主人,他和妻子Lynsey曾經看到過這隻粉色的豹子在保護區裡遊蕩,但一直沒能用相機捕捉到相關畫面。
  • 潛龍3號有新發現,地球海底到底有什麼?令科學家驚惶不安
    而這次我國潛龍3號的新發現,讓科學家們驚惶不安,到底發現了什麼?潛龍三號,是我國最先進的4500米級自主潛水器,在世界範圍內也是首屈一指的,至於「潛龍三號」的「鰭」,其實是4個全迴轉式舵,能精準控制它的前進後退、上浮下沉,它的肚子下則裝著水下高清照相機,海底情況一覽無餘,而它肚子裡的也不是什麼「消化系統」,而是各種高精尖的探測設備。
  • 藍貓禍禍了橘貓,生了3隻小貓,不得不說,田園貓的基因真強大
    簡單來說就是2隻品種不同的貓咪結合繁殖,從而生出串串貓。因為無序繁殖存在很多問題,這裡拿英短藍貓舉例,藍貓的毛色遺傳基因非常有「汙染性」,當「藍貓」跟「藍貓」結合後,生出來的後代毛色會非常穩定,均為藍色,偶爾會出現返祖長毛藍貓。
  • 世界上最罕見的豹,外表呈粉紅色,現存數量不到10隻!
    一般來說,我們看到花豹的毛色都是利於隱匿的黑黃斑紋,但在南非有種花豹的皮毛竟然是十分招搖的粉紅色,據說它比黑豹還更罕見,現存的野生數量不足10隻——草莓豹。草莓豹(Strawberry Leopard),又叫「粉紅豹、紅豹」,主要分布在南非,因豹紋顏色是粉紅色,身上斑點如草莓般,因此被稱為草莓豹。草莓豹體型和熟知的花豹沒多大區別。
  • 最近,科學家在越南發現非常罕見的奇鱗蛇,一個新的物種
    在昨天的一篇論文中,來自史密森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和越南科學技術學院生態與生物資源研究所的研究人員描述了他們在河江省發現的一種新的蛇。該物種屬於一種罕見的穴居蛇屬,它從進化樹上分支出來的時間比大多數其他種群都要早。正因為如此,它們在外表和行為上與其他許多蛇都不一樣,這可以幫助科學家尋找出關於蛇進化的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