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每年都要過兩次新年,一次是元旦新年,一次是春節新年。
趕著2020年的最後一個月,咱們來捋一捋這兩次新年的來歷,過個明明白白的年。
首先是這個元旦新年,按理說其實這不是我們中國人自己的新年,完全是出於和國際社會接軌的需要,久而久之形成了習慣,後來才每年都會過一次。
公元525年,基督教信徒狄奧尼西為了預測耶穌復活節日期,提出了將耶穌出生的年份設定為起點的時間紀年方法。
於是耶穌出生之前的年,被稱之為公元前多少年。耶穌出生之後的年,被稱為公元多少年。公元2020年,就是耶穌出生後的第2020年。
公元16世紀,一個叫裡利烏斯的義大利人,在以前曆法的基礎上進行改革,制定了更精準的曆法,該曆法由羅馬教皇格列高利頒布,所以被叫做「格列高利歷」。
因為是西方人發明的,中國人稱之為「西曆」,我們更熟悉的叫法是:公曆。
我們現在常用的時間計法,一年12個月,每個月多少天,哪一年是閏年,就是這部西曆規定的。
西曆在1582年剛頒布的時候,也僅僅在羅馬教區緩慢推廣,經過幾百年時間,隨著基督教在西方世界的盛行,以及西方國家全球殖民化擴張,才將西曆傳向了全世界。
在1912年以前,中國人只過一個新年,就是我們的農曆春節新年。
1912年以前的中國,農曆的春節新年也叫「元旦」,意為初始的一天,即農曆新年的第一天「正月初一」。
1912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後,孫中山先生建立民國,宣布使用新的公曆紀年法,但這個公曆不是西方國家的那個「格裡高利」公曆,而是基於中國4000多年前的皇帝紀元的公曆。
孫中山宣布1912年為新的公曆紀元元年,並定1912年1月1日為公曆「元旦」,這個元旦還不是我們現在的元旦節,而僅僅指新孫中山頒布的公曆的每年第一天。
於是,從民國開始,中國人有了過兩個新年的情況出現,一個孫中山版本公曆下的「元旦」新年,還有一個就是中國傳統的農曆春節新年。
1949年9月27日,基於國際大環境,第一屆政協會議正式確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紀年採用公元紀年法」,即新中國採用西方曆法,即上文提到的「格列高利」西曆。
所以,按照西曆在中國被正式採用的時間點來說,在1949年以前的中國,沒有人會說「1912年,孫中山先生就任中華民國第一任總統」,而是「民國1年,孫中山先生就任中華民國第一任總統」。
也不會有人說「公元前221年,嬴政統一六國」,而應該是「始皇帝二十六年,嬴政統一六國」。
我們現在日常用的2020年幾月幾日,公元前多少年,公元多少年,都是基於1949年中國採用西曆紀年法後的叫法。
1949年12月23日,國務院正式將西曆年的第一天,確立為法定假日:元旦節。
注意,國務院僅僅是把1月1日定為節日:元旦節,而不是過年的「春節」。過年春節只有一個,那就是農曆春節。
耶穌誕生於公元元年(公元1年1月1日),也就是這一天之後的2000多年裡,每一年公曆新年的第一天,都是耶穌的誕辰。
中國1949年正式確立的元旦節,也就是我們每年過的第一個新年,和耶穌誕辰是同一種曆法下的同一天。
2020年時間餘額即將歸零,年初立下的目標實現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