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講 宏觀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
一、宏觀經濟政策的四大目標及相關理論
(一)物價穩定(避免通脹和通縮)
1、通貨膨脹
(1)含義和度量
通貨膨脹是指多種商品和勞務的貨幣價格總水平持續明顯的上漲的過程,或者說是貨幣價值持續下跌的過程。
衡量通貨膨脹程度的指數主要有消費物價指數,批發物價指數和GDP衝減指數。
(2)分類
按通貨膨脹的原因可劃分為需求拉動型、成本推動型、結構失調型和預期助動型等幾種類型。
按通貨膨脹的表現形式可分為公開型和隱蔽型兩種。
按物價水平上漲的程度可分為爬行式、溫和式、奔騰式和惡性通貨膨脹。
(3)通脹對經濟的影響
它對財富和收入起著重新分配的作用;它對產量、就業和經濟增長也能發生影響。
2、通貨緊縮
物價總水平明顯持續下跌的過程。通貨緊縮時期抑制消費和投資,失業規模擴大,經濟增長速度下降;並由於企業償債能力和貸款意願不強,銀行呆壞帳增多,加大金融風險。
(二)充分就業
1、失業與充分就業的含義
失業指勞動力沒有就業,但積極地尋找工作或等待返回崗位的一種狀況,處於此狀況的勞動力被稱為失業者。
充分就業指在一個經濟中,在一定的工資率下,所有能工作而且願意工作的人都能找到工作。
失業與充分就業的概念,並不單純指勞動力因素,也包括了對資本及其他資源的使用狀況。因為勞動力的使用總是和資本及其他資源連在一起的。
2、失業種類
(1)自願失業;(2)摩擦性失業;(3)結構性失業;(4)非自願失業。
前三種失業被認為是正常的失業現象,因而雖被計入失業率,但並不算真正的失業。這種失業率被稱為「自然失業率」,充分就業概念包含著一定程度的「自然失業率」。
3、奧肯定律
美國經濟學家阿瑟•奧肯發現失業率與實際國民生產總值之間存在著一種高度負相關關係,這被稱為奧肯定律。奧肯定律的內容是:失業率如果超過充分就業的界限(通常以4%的失業率為標準)時,每使失業率降低1%,實際國民生產總值則必然增加3%。(也有的經濟學家提出為2.5%),反之,失業率每增加1%,實際國民生產總值則會減少3%。以g代表代表超過自然失業率之上的失業率給實際GNP帶來損失的百分比,以U代表自然失業率,一般為4%,以u代表實際失業率,以a代表超過自然失業率之上的失業率和實際GNP之間負向關係的係數,按奧肯的計算,該係數為3。因此,超過自然失業率之上時每增加1%的失業率而使實際GNP下降的百分比的公式是:g=a(u-u)
4、失業和通貨膨脹的關係——菲利普斯曲線
菲利普斯曲線是1958年英國經濟學家菲利普斯繪製的表示貨幣工資變動率與失業率之間相互關係的曲線。在一個坐標圖形上,如橫軸表示失業率,縱軸表示貨幣工資變動率,則貨幣工資變動率與失業率之間關係大體上可呈現為一條負向傾斜的曲線,它表示:貨幣工資上漲率越高,失業率越低,反之亦然。
西方經濟學家認為,工資是產品成本主要構成部分,從而對產品價格有決定性影響,因此他們把菲利普斯曲線描述的那種關係延伸為失業率與通貨膨脹率的替代關係:失業率高,通脹率就低;失業率低,通脹率就高,並認為二者之間這種替代關係可為政府進行總需求理論提供一份可供選擇的菜單,即通脹率或失業率太高時,可用提高失業率的緊縮政策或提高通脹率的擴張政策來降低通脹率或降低失業率,以免經濟過分波動。
(三)熨平經濟的周期性波動及追求長期經濟增長
1、 經濟周期
經濟周期是指經濟從高漲到低潮上下反覆波動的循環過程。
種類:(1)「長周期」或「長波」,其長度平均約50年左右,由前蘇聯經濟學家康德拉耶夫提出,故又稱為「康德拉耶夫周期」。
(2)「建築周期」。其長度平均約15年到20年左右,由美國經濟學家庫茲涅茨提出,故又稱為「庫茲涅茨周期」。
(3)中長期或中波。其長度平均約8年到10年,由法國經濟學家朱格拉提出,故又稱為「朱格拉周期」。
(4)短周期或短波。其長度平均約40個月,由美國經濟學家基欽提出,故又稱為「基欽周期」。
此外,還有兩種經濟的波動形式:季節性波動和不規則波動。
階段:繁榮、衰退、蕭條、復甦。
(2)經濟周期理論
內生經濟周期理論;外生經濟周期理論;實際經濟周期理論。
2、經濟增長
(1)經濟增長的定義
經濟增長是指一國經濟活動能力的擴大,其衡量標準就是一國商品和勞務總量,即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狀況,或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狀況。經濟增長不同於經濟發展,經濟發展是指一國由不發達狀態轉入發達狀態。經濟發展不僅包括了經濟增長,而且還包括社會制度、經濟結構等的變化。
(2)經濟增長的源泉
經濟增長的源泉主要是勞動數量增加和質量提高,資本存量的增加,技術進步和資源配置效率提高。
(3)經濟增長模型
現代經濟增長理論的重點在於研究經濟穩定增長的長期條件,也就是在長期內如何達到較低的失業率和通貨膨脹率以及在適當經濟條件下的經濟增長率這一目標,注重研究如何控制各種經濟變量使其滿足穩定增長條件。為了表述、說明各經濟變量間的關係,經濟學家們建立起各自的教學模型,並用它來概括經濟增長的理論。這些模型主要有哈羅德—多馬模型、新古典增長模型及新劍橋模型。
(4)經濟增長極限理論
又稱「零經濟增長論」。產生於60年代末70年代初,70年代美國學者梅多斯等人出版了《增長的極限》一書,建立一個「世界模型」,研究以下五個方面的經濟發展的重要趨勢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1)加速的工業化;(2)快速的人口增長;(3)廣泛的營養不良;(4)有限資源的耗竭;(5)日益惡化的環境。他們認為為避免世界經濟的崩潰,就要採取措施,建立一個持續的生態平衡環境,控制經濟發展,實行「零經濟增長」。
(四)國際收去平衡(略)
二、宏觀財政政策的運用
宏觀財政政策包括財政收入政策(主要是稅收政策)和財政支出政策(主要是政府的公共工程支出、政府對商品和勞務的購買、政府對居民戶的各種支付等)。
(一)古典學派的「健全財政」思想
(二)凱恩斯主義的「補償財政」思想
(三)凱恩斯主義宏觀財政政策手段
1、自動穩定器
指財政制度本身所具有的減輕各種變量或者說幹擾對GDP衝擊的內在機制。它包括:累進的個人和公司所得稅;失業救濟金的發放;農產品價格維持的實行;公司和個人儲蓄。
2、「相機抉擇」的財政手段
政府在進行需求管理時,可以根據市場情況和各項調節措施的特點,機動地決定和選擇當前究竟採取哪一種或哪幾種措施。
一是變動公共工程等政府支出方案
二是變動政府轉移支付支出
三是變動稅率
3、政府購買支出乘數,轉移支付乘數,稅收乘數。
政府購買支出乘數KG= 1/1-MPC
政府轉移支付乘數KGT= MPC /1-MPC
政府稅收乘數KT = MPC /1-MPC
(稅收乘數為負值,表示收入隨著稅收的降低而減少,隨著稅收的增加而減少)
政府稅收乘數小於政府支出乘數,它的幅度為一個MPC因子,其原因是當政府在支出增加1元時,這1元錢會直接花在國民收入上。而當政府減少1元稅收時,這1元中只有一部分花費在消費上,另一部分會儲蓄起來。這種對1元錢做出的不同反應,就足以將稅收乘數降至支出乘數以下。用同樣的道理也可以說明政府購買支出乘數大於政府轉移支付乘數。
三、宏觀貨幣政策的運用
(一)貨幣政策
是指調節整個經濟社會的貨幣供給量的政策。
(二)貨幣政策工具
一是公開市場業務:指中央銀行在債券市場上購買或出售政府債券,以增加或減少商業銀行的準備金,從而調節貨幣供給的政策手段。
二是變動再貼現率:再貼現率是商業銀行向中央銀行借款時的利率。
三是改變法定準備金率:法定準備金率指中央銀行規定的各存款貨幣銀行必須遵守的存款準備金佔其存款總額的比率。
以上是新東方網為大家整理的AP宏觀經濟學複習提綱整理,更多內容請關注新東方網。
最新熱文推薦:
美國大學排名US NEWS2021榜單
QS最佳留學城市排名Top10(詳細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