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2020年高一的語文新教材,現在非常重視全文閱讀和對比閱讀,這一點其實在我們的語文高考中早就有充分的體現,比如詩歌的對比閱讀。2020、2014、2012、20075和2005年等的浙江高考卷都是出現對比閱讀,這一章節我們就來盤點一下詩歌的對比閱讀。
具體的複習目標設置如下:
了解高考詩歌比較鑑賞題的題型及設題角度。
學習答題思路,掌握比較鑑賞的方法。
學會規範答題
一、詩歌比較鑑賞題的設題角度
從大方面看,比較閱讀題一般從「求同」、「求異」兩個方面來設計問題;
從小方面看,可以從詩歌的體裁、題材、形象、語言、感情、思想內容、表達技巧等方面設題。
具體可以從以下幾角度設置題目
1、同一詩歌不同版本用語的比較
2、不同詩歌相同用詞的比較鑑賞
3、不同詩歌選取的同一意象的寓意比較
4、詩與畫的意境比較
5、不同詩人描寫同一情境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比較
6、不同詩歌描寫同一對象的表現手法比較
7、不同詩人對同一歷史事件的觀點比較
與這之相對的答題思路我們往往從以下兩方面入手:
1、審題,找出比較點。
2、依照比較點,在單篇詩歌賞析的基礎上進行求同尋異,比較鑑賞。
二、詩歌對比閱讀實練
根據詩歌比較對象的不同,我們從以下四方面來解讀。
(一)不同詩歌描寫相同對象的表現手法和思想感情的比較
比較詩歌的寫作手法出現的頻率最高,也是相對難度比較大的,我們不妨以高考題來練習。
(江蘇卷)閱讀下面兩首唐詩,回答問題。
休暇日訪王侍御不遇 韋應物九日驅馳一日閒,尋君不遇又空還。怪來詩思清人骨,門對寒流雪滿山。訪隱者不遇成二絕(其二)李商隱城郭休過識者稀,哀猿啼處有柴扉。滄江白石漁樵路,日暮歸來雨滿衣。
(1)請簡要分析第一首詩中作者情緒的變化過程。(3分)
(2)第二首詩中從哪些地方可看出「隱者」的身份?請簡要概括。(3分)
(3)請分別賞析兩首詩結句的表達效果。(5分)
【解析一】由「九日驅馳一日閒」中的「驅馳」可看出作者是「乘興而往」;由「尋君不遇又空還」中的「不遇」和「空還」可看出作者是「悵惘不遇」;由「怪來詩思清人骨」中的「詩思清人骨」可看出作者是「欣賞嘆慕」。
因此答案應為:乘興而往——悵惘不遇——欣賞嘆慕。
【解析二】由「城郭休過識者稀」可知此人「城裡少有人知」;由「哀猿啼處有柴扉」中的「哀猿啼處」 可知此人「家住深山」,由「有柴扉」可知此人「居室簡陋」;由「滄江白石漁樵路」中的「漁樵路」可知此人「與漁樵為伍」。結合本題分值,答案可調整概括為三點:①城中識者甚少,②居室偏僻簡陋,③混跡漁樵行列。所以答案如下:
城裡少有人知;家住深山;與漁樵為伍;居室簡陋。
【解析三】第一首詩的結句,是前一句的原因,所以應結合前一句進行賞析;第二首詩的結句可有兩種理解,既可理解為實寫詩人自己,也可理解為續寫所訪隱者。具體答案如下:
第一首詩的結句,通過描寫友人住處環境,揭示其詩歌獨特風格的成因,並暗寓對友人品性的讚頌;第二首詩的結句,通過描寫詩人不遇隱者、日暮歸來而雨溼衣衫的情景,突出訪人的執著和情懷的深摯(或:通過想像隱者日暮歸來而雨溼衣衫的情景,展示其生活情趣) 。
(浙江卷)閱讀下面兩首詩,完成各題。
秋江送別 [唐]王勃歸舟歸騎儼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誰謂波瀾才一水,已覺山川是兩鄉。送柴侍御 [唐]王昌齡沅水通波接武岡,送君不覺有離傷。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這兩首送別詩在情感上,《秋江送別》突出________;而《送柴侍御》突出________,與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情懷類似。
前人評《送柴侍御》「翻新脫妙」。比較《秋江送別》與《送柴侍御》兩詩的後兩句,分析後者寫法的妙處。
第一題的兩個空格難度並不大,可以說是送分題,(1). 感傷 (2). 達觀
①意象運用上,王勃詩的意象隱於句內;王昌齡詩將青山、明月兩個意象前置,形象鮮明突出,富有象徵意義(青山象徵思念,明月暗示友情),意境開闊。②空間處理上,王勃詩化近為遠,強調心理距離之遠,為送別詩傳統寫法(如謝朓詩有「何況隔兩鄉」);王昌齡詩則化遠為近,強調心理距離之近,是創新性的表達。③抒情方式上,王勃詩以議論直接表達,意盡句中;王昌齡詩融情入景,反詰收尾,餘韻悠長。
第二題頗具難度,而我們要應對此類問題,不妨從下面三方入手:
1、立足詩歌本身,理解詩歌具體的內容。
2、理解表達技巧的具體運用,並注意區分。
3、熟悉常用感情基調用語,結合全詩,把握兩詩不同的感情基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