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0年塢堡變遷折射中國民族融合史

2020-12-17 中國日報網

山西省介休市龍鳳鎮張壁古堡,被當代作家馮驥才贊為是「中國北方古村落的活化石」。 高瑞峰 攝

中新網晉中11月27日電 題:1600年塢堡變遷折射中國民族融合史

作者 高瑞峰

可汗廟供奉著哪位可汗?萬米古地道藏著哪些秘密?記者近日實地探訪山西省介休市龍鳳鎮張壁古堡。這座當代作家馮驥才眼中「中國北方古村落的活化石」的古堡,經歷史長河上千年洗滌,濃縮著千百年時代變遷的歷史記憶。

山西作為北方遊牧民族主要活動地區之一,張壁古堡、砥洎城、郭峪古堡等眾多塢堡建築散布其間。 高瑞峰 攝

東晉十六國及南北朝年間,中國北方動蕩不安,先民屯聚築堡防禦自衛。張壁古堡便是這一時期的產物。近年,隨著拍攝、取景於此的《1942》《爸爸去哪兒5》等影視劇、節目的播出,這座千年古堡漸成旅遊「打卡」地。

堡內建築呈裡坊格局,可汗廟、琉璃碑等文物古蹟散布其間。介休市龍鳳鎮黨委副書記宋暉介紹,「多數專家推定張壁古堡始建於十六國時期,系後趙豪強張平所建的眾多塢壁(堡)之一。」

眾多文物古蹟中,可汗廟尤為吸引眼球。可汗廟建於何時?供奉的是誰?已遷至新村從事旅遊工作的古堡居民劉曉靜說,遊人幾乎都會問起上述問題,「聽老輩人說,供奉的是『定楊可汗』劉武周。」

延綿千百年而不廢的古堡,濃縮著中國農耕文化和傳統民間智慧,見證了民族融合和民族文化交流的歷史。 高瑞峰 攝

不過,對於供奉對象,有人認為是東魏權臣高歡,有人認為是唐初突厥人突利可汗,也有人認為是北齊名將斛律光。其中共識是,可汗作為古代部分遊牧民族首領尊號,融合遊牧民族英雄崇拜和漢族建廟祭祀禮俗的可汗廟,成為見證古代民族大融合的鮮活實例。

行走堡中,夯築堡牆、古建民居……訴說著歲月滄桑,歷史厚重感撲面而來。「10多年前,這裡還不成氣候。」宋暉說,彼時堡內居民往往拆老宅建新屋,不少古建民居被貼上瓷磚,加之年久失修、人為損壞等因素,古堡原貌遭到嚴重破壞。

2009年,當地政府聯手煤企,聘請清華大學文化遺產保護研究所制定《張壁古堡文物保護總體規劃》,依「先建新村遷出居民保護歷史遺存,再吸納居民就業和引入業態活化古堡」路徑,對古堡展開持續修繕保護。

恢復原貌的民居、琉璃覆頂的廟宇……古堡在修繕保護中煥發生機,激活了當地鄉村旅遊。堡內地下遍布四通八達的地道,上下三層與地面建築巧妙勾連,陷阱、馬廄、藏兵洞……當年先民防禦求生的地道,早已忘卻了硝煙和廝殺聲,成為今人探幽獵奇所在。

宋暉介紹,堡內居民從事旅遊及相關工作,居民閒置房屋被開發為客棧,人均收入由2009年的8000元,增加到2019年的22000元,古堡居民走向富裕。

東晉十六國及南北朝年間,羯、鮮卑、氐、羌等民族先後崛起於中國北方;五代十國年間,沙陀、契丹等民族爭雄北地;明朝末期,女真族入關。山西作為北方遊牧民族主要活動地區之一,張壁古堡、砥洎城、郭峪古堡等眾多塢堡建築散布其間。

延綿千百年而不廢的古堡,濃縮著中國農耕文化和傳統民間智慧,見證了民族融合和民族文化交流的歷史。而今,這些昔時亂世中幸運者的「度災之府」,在修繕保護中迎來新生,一如張壁古堡一樣,成為鄉村振興的利器。

宋暉說,「讓歷史會『說話』,讓文物『活』起來,古堡『新生』,喚醒了當地千百年的民俗文化和歷史記憶。」(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

相關焦點

  • 脫貧攻堅題材電視劇:以個體命運折射時代變遷
    這些作品緊扣脫貧攻堅的時代脈搏,聚焦中國社會變遷,讓人們從中感受到嚴肅正氣而又溫暖親切的力量。  映射脫貧攻堅背景下的時代變革  由中央電視臺、上海保奇影視等聯合出品的脫貧攻堅題材電視劇《一個都不能少》3月16日登陸央視一套黃金時段。
  • 音樂折射歷史 旋律代表時代記錄牟平街頭流行音樂變遷
    我區市民收聽音樂的方式也由早期的收音機、隨身聽到現在的音樂播放軟體,收聽的音樂類型從傳統的民族歌曲、民謠擴展到搖滾、嘻哈、藍調等。流行音樂逐漸進入社會生活。起初,市民對這種新的音樂類型存有一些疑慮。後來,慢慢接受和喜愛。如今,流行音樂方興未艾,我區市民腦海中也印刻大量膾炙人口的作品,難以磨滅。
  • ​坐著高鐵看中國,在風馳電掣中感受時代變遷
    「十一」期間,央視新聞新媒體推出大型主題報導《坐著高鐵看中國》。全景式展示「十三五」規劃成就和中國之美:8天8條主線,帶你走遍大好河山,聆聽中國故事。讀萬卷書,行萬裡路。亙古通今,人們對日行千裡的苛求從未止步。奈何古時交通極不發達,踏遍大好河山唯有寄情於詩歌當中。
  • 三和大神身上,折射出了中國幾代農民工的價值取向變遷
    有人認為他們是中國城市化過程中的負面典型,也有人說,這是中國現代化進程中一些難以被城市容納的群體的縮影。2018年,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發展戰略研究院的研究員田豐,與學生林凱玄合作展開了一項長達半年的三和青年研究。他們在人類學田野調查方法的基礎上,以參與觀察的方式,深入、融入當地,試圖不帶有任何預期、假定和理論束縛地描述這個構成非常複雜的社會群體。
  • 【芯觀點】"民族之光"SilTerra面臨被拋售,折射馬來西亞半導體之殤...
    【芯觀點】"民族之光"SilTerra面臨被拋售,折射馬來西亞半導體之殤;全球半導體製造設備Q3銷售 同比增長30%;機構預測臺積電明年5納米產能將達到18萬片
  • 折射中華文化的琉璃花
    折射中華文化的琉璃花——記曼谷《一花一世界——當代中國琉璃藝術展》光明日報駐曼谷記者 馬勇幼  「中國琉璃花充滿民族情懷,以琉璃特有的『澄澈』特質,塑造源自敦煌的佛像美學作品,表達著藝術家對於生命智慧深刻的反思
  • 人口流動與管理變革:新中國城市民族工作變遷管窺
    一、新中國城市民族工作的變遷  民族工作是關係新型民族關係建構和統一多民族國家穩定的政策或政府政務管理概念,這一概念提出於中國共產黨早期民族地區的革命實踐和共產國際領導,1928年中共六大正式決定在民族地區黨委員會之下設立黨的少數民族工作部,「在其他民族的工農分子中用其他民族語言以便於工作起見
  • 為什麼旗袍是中國女性服飾的最佳代表
    一、旗袍的起源旗袍是我國一種富有民族風情的婦女服裝,是中國女性的傳統袍服,始於清朝的旗人著裝。經過辛亥革命及現代的改良,保留了傳統旗袍的服飾工藝,使其更加符合對人體的表現。旗袍作為袍服大家族中的一員,其發源有人認為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的深衣。深衣自春秋戰國至漢代曾為人所重,後世的袍服或與深衣有著一定的淵源關係。在清代,婦女服飾可謂是滿漢並存。
  • 中國遁影的「第57個民族」:海南80萬臨高人究竟是哪個民族?
    眾所周知,中國有56個民族,包括主體民族漢族,和55個少數民族(壯族、回族、苗族等等)。但事實上,中國曾經可能出現第57個民族。由於地理位置太過邊緣化,中國曆朝歷代的都城又大都在北方。所以海南儘管早在漢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就被正式併入中國版圖,卻一直沒有被開發和重視。
  • 解碼英語歷史1600年
    《英語帝國:從部落到全球1600年》 李亞麗 著 北京大學出版社英語是外語使用者人數最多的語言,也是中國大中小學的必修課程,中國更是英語學習者人數最多的國家。了解、借鑑英語如何絕處逢生,意義不凡。在過去不到1600年時間裡,英語從偏居一隅的日耳曼部落語言,躋身最新世界通用語之列。西學東漸的兩個世紀以來,中國人為學英語付出了巨大代價,包括時間、精力、經濟成本。那麼,英語究竟是一門什麼語言?從哪裡來?到哪裡去?
  • 評抗日劇現日漫配樂:折射中國配樂尷尬
    評抗日劇現日漫配樂:折射中國配樂尷尬   這種「隱而不發」有三種可能,一是如前所述,怕公布出來引發質疑;二,配樂方面並無「尊重版權」意識,這也不奇怪,也再次折射了國內智慧財產權保護堪憂的現狀;第三,配樂或編曲者自己全盤「拿來主義」,把關者沒有嚴格審查來源,結果釀成了這樣的被動——如果片方回應的話,我們也許就會聽到,片方「或真或假」的上述「解釋」。  抗日劇「驚現」日漫配樂,引發公眾一片吐槽。
  • 【姚偉】日本NHK紀錄片中的中國少數民族形象:以《彝族終身大事...
    【摘要】《彝族終身大事》作為一部表現彝族社會變遷的紀錄片,在NHK拍攝的少數民族有關紀錄片中極具代表性。紀錄片以服飾、建築等作為民族符號的同時展現不同的民族習俗,從而建構起了異於現代社會的彝族社會。
  • 東亞古代的諸民族與國家
    頁數:716 裝幀:精裝 ISBN:9787520140621 ———— * 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內外諸民族間的抗爭與流動
  • 兩張漫畫,折射出了什麼民族心態?
    那麼,這兩幅漫畫,到底折射出了什麼心態呢?我不分析,直接下結論。依我看,就兩個字:」膨脹」!
  • 中國足球為什麼不行?黃健翔:是民族文化教育精神思想的縮影
    近日,美團網創始人兼CEO王興,抨擊中國男足跑動能力糟糕,黃健翔進行了回應。黃健翔之後剖析中國足球不行的原因,認為這是「民族文化教育精神思想的縮影」。目前批評中國足球的人很多,為此黃健翔表示:「中國足球,是中國的足球,無論好壞,TA就是中國的,中國人的足球,包括TA的一切過程和結果,都屬於中國和所有中國人。批評當然也是關心支持,中國足球過去幾十年來對批評的接受能力在整個中國社會應該是相當領先的。」
  • 民族樂器的芳華,威海新年戲曲·月琴民族音樂會精彩上演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陳乃彰 通訊員 唐永強12月14日,由威海市文化和旅遊局、威海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辦,威海市群眾藝術館、威海市京劇團、威海戲劇家協會承辦的「2021威海市新年戲曲·月琴民族音樂會」在威海市群眾藝術館海洋劇場為廣大市民奉上了一臺不同風韻的戲曲民族音樂會
  • 胡蝶結婚紀念銀杯裡的「白銀芳華」,銀器見證商貿變遷
    澎湃新聞獲悉,「白銀芳華——從外銷銀器看晚清民初社會和商貿變遷」近日在地處寧波的中國港口博物館開幕。其產生、發展、成熟的變化歷程,折射的是世界商貿格局的轉變,中國社會逐步接受西方先進文化的轉型和蛻變。中國外銷產品以其精湛的製作工藝、東方特有的審美趣味,深受西方社會上層人士的喜愛,在當時的人際交往、體育活動以及其它一些重要場合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帶有中國傳統特色的外銷銀器,亦成為西方貴族生活中的重要物品,成為其彰顯身份和地位的標誌。
  • ...構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理論體系系列——國際秩序變遷與中國的選項
    本文通過考察自1800年以來重大的國際秩序變遷案例,提供了可能的中國選項,即沉著冷靜,在堅持改革開放的基礎上治理好自己,儘可能與其他國家和非國家行為體共同推進國際秩序的穩步改進,從而造福世界。在構建相對完善的關於國際秩序的定義和評估框架的基礎上,通過考察自1800年以來重大的國際秩序變遷案例,可提供如下可能的中國選項,即中國仍要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
  • 「中國設計理論與社會變遷」學術研討會 ——第三屆中國設計理論暨第三屆全國「中國工匠」培育高峰論壇
    本次為第三屆會議,支持媒體有《中國社會科學報》《美術與設計》《創意與設計》《藝術探索》《設計學研究》《設計臺》(微信公眾號)和《設計學智庫》(微信公眾號)本次會議的大方向是「中國設計理論與社會變遷」,圍繞這一主題展開的設計史研究的思考。其中又劃分為五個具體的領域:1.設計基礎理論與社會變遷;2.設計實踐理論與社會變遷;3.設計產業理論與社會變遷;4.設計教育理論與社會變遷;5.工匠文化與社會變遷。
  • 獼猴桃產業發展 折射出時代長卷
    修文獼猴桃的三起三落,折射了時代的變遷。改革初期的市場驅動,帶來了中國經濟最初的騰飛,但內陸落後山地的改變,單純依靠市場的力量終難競其功。以政府有形之手推動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的改變,地方政府國企作為龍頭引領,幹部深入鄉村推動科技下鄉,百姓自發利用直播等科技手段帶貨……一系列因素最終促成產業的形成與壯大,「野生」的小農經濟才能在短時間內成長為產業正規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