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書上,大名鼎鼎的人物往往最後都死在默默無聞的小人物手裡,如陳勝吳廣起義成功後,被叛徒所殺;三國猛將張飛在睡夢中,卻被自己的部下所殺;闖王李自成逃亡時,在湖北九宮山的元帝廟遭村民誤殺等等。到了清末,也有這樣一位名將,他是僧格林沁,滿族,非常忠於清朝,經歷過道光、鹹豐、同治三朝,為維護清朝統治做出了巨大貢獻,他素來才智過人,戰鬥英勇。
鹹豐九年(1859年),英國侵略軍司令賀布率20艘法艦、2艘戰艦抵達天津大沽口,發動武力進攻。賀布親令火輪拖動攔河鐵魚(攔船的障礙物),又用輪船撞擊守衛炮臺的鐵鏈,然後對炮臺發動轟擊。
守衛炮臺的僧格林沁和士兵們終於忍住了怒火,於是他命令各營開炮還擊,另外還有20餘艘戰船,水軍用洋槍弓弩向敵人進行近距離射擊。這次戰役共擊落英法戰艦3艘,擊傷3艘,英法聯軍傷亡人數達420多人,英軍司令賀布也受了重傷,才狼狽逃逃逃。大沽口保衛戰,由僧格林沁指揮,是鴉片戰爭後清軍在對外侵略中的第一次大勝利,也是第二次鴉片戰爭中的唯一勝利。
清末實權人物——慈禧太后曾評價他說:「僧格林沁已在,大清已在,大清已亡,大清已亡。」可是這樣一個晚清名將,最後卻被一個無名小卒一刀砍死在麥田裡,這又是怎麼一回事?這是一個無名的小卒,名叫張皮,是安徽渦陽張老家北張樓村人,自幼家境貧寒,父母雙亡,為了活命,免遭飢餓,他加入了捻軍(清末的一支農民起義隊伍),做了捻童。
那時候,清廷腐敗無能,對外國勢力軟弱退讓,權勢大盛,可以對國內的百姓非常嚴厲,苛捐雜稅,橫行霸道。由此引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其中最為典型的是太平天國運動和捻軍起義。1857年,捻軍名義上接受太平天國的領導,以聽命不議為條件,與太平天國聯合作戰,共同抵抗清軍的圍剿。
一八六五年,僧格林沁率軍在山東曹州(今菏澤),高樓寨附近吳家店與捻軍將領張宗禹交戰,結果清軍中了埋伏,七千精銳蒙古騎兵被打死,僧格林沁成了漏網之魚,逃亡了。張宗禹拍了一張僧格林沁的照片,他立刻派人四處搜捕,被搜捕的人中還包括年僅16歲的張皮子,當他搜尋到一片麥田時,他發現麥田裡有一個倒伏的地方,麥穗周圍還有些搖晃。所以他趕緊跑過去一看,看到一個滿身傷痕的清朝官員正趴在麥田裡。就在幾年前,與清軍廝殺多年的張皮子早已對清朝官員深惡痛絕,見此情景,他也毫不猶豫,大喝一聲,衝上手起刀落,將其斬首。
這位大官就是僧格林沁,晚清一代叱吒風雲的大人物,他在16歲時就死在了一個少年的手中。和尚林沁兵敗被害的消息傳到京城,慈禧非常氣憤,一面下令曾國藩繼續圍剿捻軍,一面又命令地方官員追捕兇手,一定要把張皮子抓起來。
去捉拿暗探,四處尋找張皮子。而且此時張皮子所在的捻軍一部已經被李鴻章擊潰,他不得已隱姓埋名躲在民間,但隨後仍不慎暴露行蹤,被清兵所擒獲。最終被判處死刑,並在執行死刑前,24歲之時,他毫不畏懼,逐字講述了自己在殺僧格林沁時的壯舉。人們都很欽佩他視死如歸的氣節,他死後,為紀念他,當地民眾還編了一首民歌:「張皮子,真強,田裡殺僧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