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樂行是安徽渦陽人,出身於清末豪紳地主家庭,也就說他不是窮苦農民,他之所以後來成了捻軍首領,我認為和其家族勢力及其家族生意有關係。
張樂行開槽坊,糧行,賭局,又結黨販運私鹽。販運私鹽在歷朝歷代都是違法的買賣。張在販賣私鹽時,常與官府發生矛盾,為了更好的對付官府,遂集眾成捻,有組織的對抗清政府。
張樂行喜出人頭地,於是在安徽形成了「一夥一鋪一捻」的格局,1852年11月,他被推舉為十八股捻首之一。
當時清政府對張的行為並沒有重視,隨著後期的壯大,清政府慌了,多次讓袁世凱的叔叔袁甲三詔安張,但都被張拒絕了。
1852年,張樂行聯合白旗首領龔得樹聚眾萬餘人圍攻河南永城,砸監獄放囚犯,燒官府的糧倉。同年11月,與永城、亳州一帶的馮金標、張鳳山等捻軍首領歃血為盟,張樂行被推為總盟主。
張樂行領導的捻軍勢如破竹佔領了洪河兩岸,此時他們佔領的地方和太平軍的戰場出現了重疊,他接受太平天國的領導,受封「徵北大將」。後封為沃王。從此,捻軍改換太平天國的旗幟,成了太平軍的一路人馬。
1862年,張樂行及他的長槍隊和清朝名將僧格林沁在河南杞縣許崗交戰,雙方打的難解難分,僧格林沁是清朝騎兵總司令,是清朝最後一員名將,有勇有謀是不可多得的將才。他利用「蘿蔔加大棒」的辦法,許以高官厚祿誘降了長槍隊的首領董志信。捻軍窩裡反,這樣一來,外有僧格林沁的進攻,內有叛徒的接應,使得捻軍腹背受敵。張樂行大敗而逃。僧格林沁讓手下將領,張樂行的同鄉去勸降,結果被張砍了,張拒不投降。
1862年2月,張樂行被西洋寨捻首李勤邦出賣,叛徒和僧格林沁兩箱夾擊,張全軍覆沒,張樂行父子被捕,李勤邦為了邀功請賞,親自押解張家父子送往僧格林沁大營,隨後張樂行及其子張憙被凌遲處死,張樂行時年五十三歲,其子年僅20歲。不過沒多久,在一次戰鬥中,僧格林沁被捻軍16歲的少年張皮綆殺死了。也算為張樂行報了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