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4年7月,湘軍攻破天京,九帥曾國藩縱容士兵劫掠,激起輿論風波,只好辭職回家「養病」,避避風頭。曾國荃離職後,所部6萬「吉字營」勁旅也基本被裁撤完畢,湘軍陸師主力尚存鮑超「霆軍」,這是曾國藩最後的政治資本。「吉子營」被裁撤,許多悍將也回家「養老」,拿著豐厚的戰利品過上幸福日子,遠離戰火。
「吉字營」被裁撤,將領各自謀出路。1865年,僧格林沁敗亡,所部7000八旗馬隊被「捻軍」圍殲,清朝無嫡系兵馬可用。由此,清朝只好讓中興名臣曾國藩北上督師,擔任「剿捻」主帥,追擊賴文光、任化邦、張宗禹等「賊寇」。曾國藩出山後,湘軍兩位悍將再次走上戰場,即是鮑超,以及原「吉字營」十大悍將之一的彭毓橘。
彭毓橘,湖南湘鄉人,湘軍「吉字營」十大悍將之一,曾國藩表弟,與曾國荃同年齡。1856年,曾國藩在江西戰敗,被石達開圍困在南昌孤城,江西八府四十七縣落入太平軍之手,鹹豐非常惱火。為救援兄長,曾國荃得到湖南巡撫駱秉章授權後,在家鄉招募兵勇3000餘人,還拉著彭毓橘一起幹。
3000兵馬在手,曾國荃、彭毓橘開往江西作戰,因首次戰鬥在吉安,故而稱之為「吉字營」。1858年,直屬胡林翼的湘軍第一悍將李續賓陣亡,6000精兵被全殲,「吉字營」迎來表現機會,還擔任開路先鋒,成為絕對主力。期間,彭毓橘表現勇猛,屢立戰功,被授予道員職務。
《清史稿》記載:「毓橘方染疫,力疾御戰,伺懈出擊,破賊壘。」說的是,雨花臺之戰,彭毓橘染上瘟疫,但依然操刀上陣殺敵,衝殺在第一線,怎一個猛字了得呢?1864年,湘軍攻破天京,彭毓橘以布政使記名,予一等輕車都尉世職。
追隨曾國荃,彭毓橘屢立戰功,官職不斷升遷。因「吉字營」紀律太糟糕,太平天國滅亡後,全部被裁撤,各將領自謀出路。彭毓橘呢?作為表弟,曾國藩不想讓他閒置在家,給他弄來福建汀漳龍兵備道一職。還未上任,僧格林沁兵敗高樓寨之消息傳來,曾國藩準備北上督師,彭毓橘也追隨,進入湖北剿滅「捻軍」。
擊殺太平軍,曾國藩很給力,但「剿捻」則不行,李鴻章很快就取而代之,淮軍成為主力,湘軍成為替補。1867年1月,淮軍郭松林部追擊「捻軍」,京山爆發戰鬥。此時,郭松林麾下兵馬眾多,但輕敵冒進,被號稱「項羽再世」的任化邦騎兵包圍,雙方短兵相接。交戰中,「捻軍」騎兵配合步兵行動,層層封鎖,圍困郭松林,淮軍悍將總兵張鳳鳴、鍾光鬥、楊爵發被斬殺。
身陷重圍,郭松林死戰不退,所部損失慘重,有被全殲之危險。關鍵時刻,彭毓橘率3000湘軍投入戰鬥,從側後殺來。為保存實力,任化邦撤兵,郭松林躲過一劫。
救出郭松林,李鴻章卻不重用彭毓橘,誰讓他是湘軍成員呢。2月,郭松林親率5000兵馬渡河追擊「捻軍」,直奔羅家集而去,試圖圍殲「捻軍」。誰知,賴文光預設伏擊圈,淮軍攻勢受阻,被任化邦馬隊拖住。此時,賴文光率兵繞道偷襲淮軍後方,截斷郭松林退路;魏王李蘊泰率馬隊從兩翼包抄,再次將淮軍團團包圍,「捻軍」士氣高漲。
「捻軍」馬步雲集,經半日激戰,淮軍逐漸落下風,左路淮軍潰敗,中路直接暴露在「捻軍」兵鋒之下。為挽救局勢,郭松林聚集兵馬,死死守住中路,總兵曹仁美、謝連升陣亡,淮軍大有崩潰之勢。此時,郭松林親自操刀衝殺第一線,結果被「捻軍」打斷左腳,成為俘虜。可惜,「捻軍」不認識郭松林,加上天色已晚,便將其遺棄路邊。
郭松林受傷,淮軍崩潰,被「捻軍」斬殺4000餘人。幸運的是,彭毓橘再次趕來增援,與「捻軍」血戰,救出郭松林,但其弟弟郭芳珍被打死。
兩次救出郭松林,因湘軍身份,彭毓橘就是不能打一線,非常憋屈。2月底,「捻軍」主力與淮軍在尹隆河決戰,淮軍首席悍將劉銘傳被包圍。關鍵時刻,鮑朝率「霆軍」16000餘人投入戰鬥,扭轉頹勢,轉敗為勝,但損失非常慘重。此戰之結果,大夥都知道,劉銘傳說鮑超故意遲到,李鴻章偏袒淮軍,湘軍出身的鮑超被撤職,「霆軍」解散。
「霆軍」被迫解散,劉銘傳所部元氣大傷,郭松林身受重傷,張樹珊也在戰鬥中陣亡。此時,追擊「捻軍」之任務落到彭毓橘身上。3月,大霧瀰漫,彭毓橘率兵外出探查地形,選擇伏擊地點。不巧正遇上「捻軍」,雙方爆發激戰,彭毓橘不慎落入泥潭中,無法動彈,卻依然揮舞大刀狂喊殺敵。
彭毓橘雖勇猛,畢竟落入泥潭中,且身邊親兵不多。此戰,彭毓橘被「捻軍」斬殺,追隨外出巡視的親兵全軍覆沒。《清史稿》載:「毓橘率小隊數百,周覽地勢,至麒麟凹,賊大至,被圍,搏戰,死傷略盡。毓橘馬陷泥淖,被執,罵賊被害。」
1864年7月,「吉字營」被裁撤,悍將彭毓橘回家「養老」,過著幸福日子。誰知,表哥曾國藩臨時督師「剿捻」,彭毓橘再次出山,領兵作戰。李鴻章取代曾國藩「剿捻」主帥地位後,湘軍出身的鮑超、彭毓橘備受冷落、打擊。尹隆河之戰,「霆軍」解散,鮑超辭職回家;彭毓橘追擊「捻軍」,外出巡視被打死,這宣告曾氏湘軍退出舞臺,淮軍成為主角。
參考書目:《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