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法聯軍入京,曾國藩手握12萬湘軍,為何置若罔聞,視若無睹

2020-12-15 悉力的蝸牛

湘軍是晚清時對湖南地方軍隊的稱呼,或稱湘勇。太平天國運動興起後,清朝正規軍無法抵禦,不得不利用地方武裝,湘軍就是在這時發展起來的。除了鎮壓太平天國時期的曾國藩創建的湘軍,還包括該部一直延續到抗日戰爭時期的湖南軍隊。直到何鍵下臺,蔣介石才把湘軍改造為半中央軍。到1949年,半中央化的湘軍全部被解放軍消滅,湘軍的歷史至此終結。

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英法聯軍闖進北京,對圓明園進行了大肆的掠奪。在北京郊外,僧格林沁率領著八旗子弟與英法聯軍展開了殊死對決。

八旗子弟依舊和之前一樣勇猛無比,在戰馬上揮舞著大刀,奮不顧身,如洩洪水一般向英法聯軍殺去。雷神震天,萬馬奔騰。如此陣勢尚若放在百年前,可謂是所向無敵。但如今在列強眼裡卻猶如螻蟻一般。

刀槍棍棒加上戰馬面對是熱搶火炮,還未等蒙古勇士們衝到敵方陣營,都已經齊刷刷的倒下了,歐洲士兵們排列整齊,端著洋槍洋炮,瞄準,射擊,開炮。

連對方邊都摸不到的八旗勇士們相繼倒下,飲彈身亡。然而,更為慘烈的是,在重炮之下,那些勇士們要麼被打的殘缺不堪,要麼被打的粉身碎骨。

天色漸漸的暗了下來,已近黃昏。戰場上橫屍遍野,血流成河,光戰死的就達到了萬餘人。而聯軍的戰亡人數僅僅是個位數。相較之下,從武器的先進性,軍隊的組織性,指揮的策略性,雙方都有著雲泥之別。

紫禁城內很快就接收到了前方戰事失敗的消息,朝堂上的大臣們開始亂了,鹹豐皇帝也開始急了,紛紛收拾行裝,帶好妃嬪,一路北逃。還未等龍椅完全涼透,英法聯軍已經湧入了紫禁城。為了給鹹豐皇帝和那些奮不顧身的清軍一個教訓,聯軍們衝進了圓明園,三日三夜,萬園之園被焚燒殆盡,金銀財帛,奇珍異寶全部落入了列強的手裡。

而剛剛那隻陣亡的部隊是清朝政府手中的王牌之一,之前的八旗軍和綠營已經被李秀成全部殲滅,僧格林沁部也是唯一還能拿得出手的精銳部隊。兩大主力全軍覆沒,清朝還有什麼籌碼嗎?當然有,曾國藩所招募的團練武裝——湘軍

湘軍的組建完全是為了應對太平天國,補充清廷的正規軍,但實則全是編外人員。和正規軍相比,他們的地位遠遠不如八旗。從服裝上看,前者寫的是「兵」,後者寫的是「勇」,地位上完全不在一個等級,相差甚遠。

不僅如此,鹹豐皇帝也更喜歡八旗軍,碰上難啃的骨頭,湘軍上,碰上易摘的果實,八旗上。湘軍打了勝仗,理所應當,八旗打了勝仗,大為讚賞,這種典型的雙標,弄的湘軍上下也是心生嫉妒。

太平天國的興起著實讓鹹豐皇帝頭疼不已,在江南大營潰敗後,無奈之下,只能硬著頭皮讓曾國藩的湘軍去鎮壓,既然有了發展的機會,湘軍趁勢野蠻生長,最高時兵力高達十餘萬,可謂是兵精糧足,軍心大振。

曾國藩面對太平天國的勢力,深知一旦攻克安慶,太平天國分崩離析也就不遠了,於是下令湘軍將安慶圍困,取其糧草,斷其後路,安慶在惶恐中搖搖欲墜,城池指日可破。但鹹豐那頭已經完全失利,於是快馬加鞭向曾國藩求援。

先安內,再攘外。這是曾國藩一直未變的理念,太平天國相比歐洲列強,雖然都是老虎,但太平天國會滅國,顛覆朝堂。而列強們只會掠奪,無意滅亡清朝,大不了再籤訂集合條約罷了。一貫以「忠誠」自命的曾國藩,決定抗命,不救援,同時他也不想讓自己一年多的努力化為烏有。

當然這裡還有另外一個深層次的原因,鹹豐的旨意是讓鮑超為主將,兼程前進,克日赴京,交勝保調遣。這是何意?就是讓曾國藩調集軍隊後趕往京城,再將這些軍隊交給統帥勝保要知道勝保可一直是曾國藩的死對頭,經常詆毀湘軍,無事生非,在這種關鍵時期,把兵權交給對手,曾國藩當然不從。

雖然決心抗命,但畢竟面對的是皇上,總要回個話:鮑超品行太差,對戰事毫無作用,且不熟地形,根本無法按時抵達京城。鹹豐接到此回復時,估計都氣暈了,曾國藩你朕的忠心之臣啊。

就在鹹豐皇帝和曾國藩為此事互通信件時,僧格林沁部已經慘敗於八裡橋,鹹豐無奈只能北逃。最終為了求得一時的太平,大清和列強們籤訂了奴顏婢膝的《北京條約》

沒過多久,曾國藩終於攻破了安慶,並大張旗鼓地進行了屠城,城中一萬多軍民血流成河,太平天國從此落下了帷幕。

結語:外戰外行,內戰內行,也許這是對曾國藩這個時段最好的描述,對付外敵,曾國藩無所作為,但對待內敵,大刀闊斧,毫不留手。同樣湘軍在歷史地位中也有非常的爭議,幫助封建統治消滅了太平天國,農民起義,也成為開創近代軍閥割據的源頭。

相關焦點

  • 鹹豐皇帝被英法聯軍打出京城,曾國藩12萬湘軍,為何見死不救
    1860年,英法聯軍攻進北京城。1860年9月,鹹豐皇帝為了消滅英法聯軍的囂張焰火,親派手中的王牌軍隊前去應戰。僧格林沁率領的上萬蒙古騎兵,與英法聯軍展開了英勇的廝殺。不幸的是,僧格林沁揮舞著馬刀的騎兵團,在英法聯軍的洋槍洋炮下不堪一擊。
  • 坐擁12萬湘軍,眼看英法聯軍侵入京城,曾國藩為何見死不救?
    在中國的近現代史當中,自從1840年清政府被英國殖民侵略以後,中國就開始了恥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現狀,1860年英法聯軍再次攻入北京城,進行燒殺擄掠,無惡不作的行徑,當時擁有著12萬湘軍的曾國藩卻不為所動,一心只想著剿滅太平天國,這究竟是為什麼?
  • 鹹豐逃亡承德,曾國藩為何不救駕?僅用一個字,既保名節又保地位
    鹹豐十年(公元1860年)五月,就在曾國藩對安慶實施圍攻的時候,大清王朝還面臨一個重大的考驗,那就是第二次鴉片戰爭已經進行到水深火熱的地步,英法聯軍在先進的炮火攻擊下,不斷取得勝利,直逼京城。前面我們也提到,鹹豐皇帝為了早日消滅太平天國,舉全國之力,建立了江南、江北大營,幾乎將大清所有的兵力都派往了這兩個地方,可是,江南、江北大營被太平軍攻破後,朝廷一直倚仗的綠營、旗營正規軍已基本上被瓦解,導致朝廷的兵力空虛,即使是守衛京城的禁衛軍,面對英法聯軍的猛烈炮火,也無濟於事。
  • 袁世凱擁兵7萬就敢篡位,曾國藩領軍50萬卻甘為人臣,原因為何?
    曾國藩的兵馬雖多,但這些軍隊不可能跟著他繼續造清廷的反。1、「道」。當初,曾國藩等人以「忠君」為主體思想創建湘軍的。湘軍主要骨幹,多為接受傳統教育的「儒者」。當時,太平軍、各會黨在湖南非常活躍,各派雖宗旨不一,但口號多有「驅逐滿清」之意。
  • 英法聯軍為了洩憤,放火燒了圓明園,為何卻沒有順便燒掉紫禁城?
    而在近代巨變的過程中,圓明園的被毀應該是所有中國人甚至於不少人外國人之痛,這座被稱為「萬園之園」的世界園林,在英法列強的暴行之下,最終消失於歷史之中,至今也只是留下了一些殘垣斷壁來向世人傾訴它們昔日的罪行
  • 安慶保衛戰:湘軍以一種極端慘烈的方式,載入了中國戰爭史冊
    那是1860年10月,曾國藩在安徽正全力幹一件大事,就是聯合湘軍另一位統帥胡林翼,準備奪取安慶城。可就在這個時候,他收到鹹豐帝的600裡加急諭旨,上面說:現在法英聯軍逼進京城,朕已經撤離於熱河,你們趕快派湘軍裡最勇猛的鮑超,率隊伍北上救駕。
  • 湘軍精銳「吉字營」是怎麼訓練出來的?手段特殊,一般人學不來
    湘軍,在本質上是屬於地方軍隊,但湘軍又和普通的地方軍隊有很多不同,其中最主要的是戰鬥力,在湘軍巔峰時期,應該是當時戰鬥力最強的軍隊,沒有之一;淮軍是李鴻章在曾國藩的指示下建立的,楚軍是左宗棠在曾國藩的指示下建立的。可以說,如果曾國藩有二心的話,可能清朝之後的王朝就要姓曾了。
  • 敦刻爾克大撤退,二戰英法聯軍為何如此不堪一擊?
    敦刻爾克大撤退,二戰英法聯軍為何如此不堪一擊? 1940年5月25日,英法聯軍防線在德國機械化部隊的快速攻勢下崩潰之後,英軍在敦刻爾克這個在法國東北部、靠近比利時邊境的港口小城進行了當時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軍事撤退行動。
  • 曾國藩裁撤湘軍為何不怕兔死狗烹?有此人在,朝廷不敢輕舉妄動
    打倒安慶之後,曾國藩就有「湘軍有暮氣」之說,那就是久經戰陣,打了近十年,原來的青年已步入中年,戰鬥力、士氣將受到考驗。而且一旦佔領了南京,朝廷又強迫他裁撤湘軍。但是內憂外患不會少,所以以後的路怎麼走,是要考慮的。
  • 漢人「曾國藩」創立湘軍,傭兵40萬,為何沒有起兵造反呢?
    曾國藩晚清名臣四大名臣之首,曾擔任兩江總督、欽差大臣、協辦大學士等要職,又轄蘇皖贛浙四省之兵力,其組建的湘軍驍勇善戰,屢敗太平軍,立下了赫赫戰功,後來曾國藩傭兵40萬,但是作為一個漢人的他為什麼卻沒有起兵造反呢?
  • 一介書生曾國藩帶兵,有何獨特的治軍思想,讓草根湘軍獨步天下?
    並且曾國藩的湘軍以馬隊為棚單位,以水師為船單位,以陸師為哨單位,哨之上有隊,隊之上有營,一級級分布化十分合理,營就是湘軍基本的作戰單位。選將曾國藩曾經說過:行軍之首道,是為嚴擇將。湘軍的將領選拔極其嚴格,將領的基本標準就是要德才兼備且智勇雙全,其中具備「德」又是湘軍將領的首要條件。
  • 英法聯軍洗劫圓明園
    人們稱讚它是「萬園之園」。中國圓明園是舉世聞名的皇家園林,也是人間罕見的文化藝術博物館。每座殿堂裡,都除列著金器銀器、器、漆器、瓷器,上面還鑲嵌著貴重的翡翠、珍珠、瑪瑙、寶石。僅舍衛城裡供奉的佛像,就有幾十萬尊。圓明園裡還收藏著歷代著名書畫家的藝術精品和珍貴的圖書典籍。這些都是無價之寶。1856年,英法聯軍發動了侵略中國的第二次鴉片戰爭。
  • 袁世凱擁兵7萬就敢篡位,曾國藩領軍50萬卻甘為人臣,他在怕什麼
    至於曾國藩、李鴻章這類漢人官吏,他們雖然位高權重,手握大權,可惜皆是沒有股份,只不過是不同官位階層的管理人員罷了。太平天國起義後,清朝八旗股東這下慌了神了,太平軍的戰鬥力強悍了,遠遠超過了八旗軍的戰鬥力,此時的八旗股東們這個時候方才如夢初醒,原來他們賴以生存的八旗軍戰鬥力早已經腐朽不堪。
  • 發生了天京事變的太平天國,為何還能堅持八年抗清?
    不得不說,以曾國藩為首的湘軍集團是太平軍的一大剋星,即使是在楊秀清時代,湘軍與太平軍作戰時也沒明顯劣勢,雙方可謂是勢均力敵。「天京事變」後,大量擴充而未經訓練的太平軍和身經百戰的湘軍壓根就是一個重量級,這在後來的安慶會戰和雨花臺決戰中可以很明顯看出來。
  • 湘軍悍將彭毓橘:曾國藩表弟,外出巡邏時被「捻軍」打死
    1864年7月,湘軍攻破天京,九帥曾國藩縱容士兵劫掠,激起輿論風波,只好辭職回家「養病」,避避風頭。曾國荃離職後,所部6萬「吉字營」勁旅也基本被裁撤完畢,湘軍陸師主力尚存鮑超「霆軍」,這是曾國藩最後的政治資本。「吉子營」被裁撤,許多悍將也回家「養老」,拿著豐厚的戰利品過上幸福日子,遠離戰火。
  • 曾國藩擁兵30萬佔據中國半壁河山,為什麼不「黃袍加身」
    曾國藩面臨一生的最重大的抉擇,面對這些眼睛冒火熱切的屬僚,曾國藩十分冷靜地給眾人寫下了一副對聯,「倚天照海花無數;流水高山心自知」坦露心跡,放棄了在他手上創造歷史書寫曾氏王朝的機會。看這段歷史,不禁要問,這位手握重兵的曾大帥如果順應了「民意」,振臂一聲高呼,就有機會黃袍加身,一步登天成為一帝,難道曾國藩真的沒有產生這樣的想法嗎?
  • 手握三十萬大軍、門生故吏滿天下,他為何仍然不敢稱帝?
    此時,他擁兵三十多萬,湘軍作為全國最大的軍事集團,兵強馬壯、功蓋天下,曾國藩作為大清帝國的兩江總督、欽差大臣、協辦大學士,還節制著富甲天下、賦稅命脈的經濟大省江蘇、浙江和安徽、江西四省的軍事,自巡撫、提督等以下文武百官全部歸他節制。
  • 從英國軍官回憶1860年大沽口之戰,看英法聯軍的真實傷亡數字
    但射程和精度超越前者,發射的12磅炮彈可以炸開48片,給大沽炮臺的守軍造成極大殺傷。英法聯軍只好搭起梯子攀爬炮臺工事的斜坡,不斷有聯軍士兵連人帶著梯子摔下來。加內特看到一名舉著三色旗的法國士兵登上了炮臺,他站起身揮舞軍旗,英法聯軍中響起一陣歡呼,但這名士兵立刻就從炮臺上滾了下來,他的頭上中了一顆清軍的子彈。還有兩名英國中尉也衝了進去,但很快也被戰友抬了回來。經過幾次反覆的拉鋸,聯軍士兵終於衝進了炮臺。但清軍絲毫沒有撤退的跡象,他們要戰鬥到最後一個人。
  • 湘軍第一悍將:曾國荃,「曾剃頭」寵愛有加,結局卻有一絲落寞
    眾所周知,曾國藩一手創建的湘軍,歷經無數慘烈戰役,最終一舉攻下天京,為搖搖欲墜的腐朽清朝又續命了幾十年。而在湘軍眾多悍將中,曾國藩其弟曾國荃的地位可以說是舉重輕足,這可並不是因為他是曾國藩弟弟這一特殊身份,而就是論戰功,曾國荃也是讓眾人所信服的湘軍第一悍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