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法聯軍為了洩憤,放火燒了圓明園,為何卻沒有順便燒掉紫禁城?

2020-12-21 騰訊網

近代時期的中國,因經濟、軍事實力的有限,備受外國列強的欺辱。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中國被迫捲入世界的潮流,在世界發生巨變的同時,當時的清政府也開始了自己近代化的步伐,只是因起步較晚,清政府統治者的處事不絕,甚至還依舊沉寂於自己「天朝上國」的喚醒之中,並未讓自己的命運起到多大的改變,反而讓列強是更加的肆意妄為。

自1644年,清政府正式定鼎中原,到1912年末代皇帝退位,268年的歷史中,雖有過一定的輝煌,甚至於還成為後世不少人侃侃而談的資本,但是對整個中國歷史的發展來說,有人認為清朝的出現阻礙了近代中國走向近代化的進程。總之,國內對於清朝的評價褒貶不一,但許多人都對近代時期中國的沒落表示了深深的不幸。

而在近代巨變的過程中,圓明園的被毀應該是所有中國人甚至於不少人外國人之痛,這座被稱為「萬園之園」的世界園林,在英法列強的暴行之下,最終消失於歷史之中,至今也只是留下了一些殘垣斷壁來向世人傾訴它們昔日的罪行。而今關於圓明園的故事最為代表性的應該是十二獸首的回歸,這些本為圓明園中的物品,被列強掠奪之後,散落世界各地,如今雖然已經有幸找回不少,但是還有不少仍無下落,成為許多人心裡之痛。尤其是當中國昔日之物件,卻被放在外國的拍賣行裡拍出高價,更是讓人們有著莫名的傷痛。

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

圓明園坐落在北京西郊海澱區,與頤和園緊相毗鄰。它始建於康熙46年(1709年),由圓明園、長春園、綺春園三園組成。經雍正、乾隆、嘉慶、道光、鹹豐五位皇帝150多年的經營,集中了大批物力,將圓明園打造了一座恢弘建築,讓世人驚豔。清朝皇帝每到盛夏就來到這裡避暑、聽政,處理軍政事務,因此也稱「夏宮」。在清朝皇帝的心中,這座皇家園林更是權力的象徵。

但一切的幻想終究會敗給現實。1840年,鴉片戰爭後,各國列強強迫清政府籤訂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條約,但之後,他們更是變本加厲,希求更多的利益訴求,清政府自然是不同意,因為這些會動搖大清國統治的根基。一看自己的利益得不到滿足,列強們便開始謀劃新的戰爭,用武力來使清政府屈服。

1856年,英國和法國以「亞羅號事件」和「馬神甫事件」為藉口,對中國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年10月英軍炮轟廣州,正式發起戰爭。第二年(1857年)英法聯軍攻陷廣州。英法聯軍在佔領廣州後,一路北上,1858年,英法聯軍打到天津城下,揚言進攻北京,清政府連忙派人議和。1859年,英法公使各率領一支艦隊進京換約,清政府指定英法代表從天津北塘登陸進京,英法公使卻依仗武力,率艦隊蠻橫闖入大沽口。而駐守大沽口的清軍進行炮擊,使得這些英法軍隊散落逃走,但這一切對於大勢來說已經無益,清政府還是需求和英法聯軍的和解。

在通州談判時,雙方使節因枝節問題發生劇烈爭議,英國的無理要求被清政府拒絕,清政府將其一行39人扣押送往北京當做人質。英法聯軍得知後立即進軍北京。當清政府歸還人質後,39人只活下18人,其餘人全部被殺,包括7名泰晤士報記者。這樣的行為自然導致了英法聯軍的不滿,甚至於讓他們展開了瘋狂的報復,已經在北京附近的聯軍們開始了一場劫掠活動。

而當時的鹹豐皇帝已經帶著自己的寵妃們躲到了避暑山莊,北京城的防守其實十分空虛。13日時,英法聯軍不費一槍一彈就到達了空無一人的安定門,而自己的人質被殺害,可以說極度惹惱了這些聯軍。他們決定火燒圓明園,因為圓明園此前曾經關押過他們,是報復清政府的最好方式。

1860年10月18日率領侵略軍三千五百餘人直趨圓明園。48小時裡,圓明園成了一場「有組織劫掠」的目標。士兵們砸碎花瓶和鏡子,撕下畫幅和捲軸,他們破開倉庫搶奪絲綢,並用這些珍貴的織品包紮馬匹;他們裹上皇后的鳳袍,口袋裡裝滿紅寶石、藍寶石、珍珠和水晶。魯西記載道:「兩天內,我拿到了價值3000萬法郎的絲綢、珠寶、瓷器、銅器和雕塑」 ,這是一場令人錯愕而迷幻的狂歡,「就像是吸食大麻者的幻覺」。昔日的皇家園林在這些掠奪者的瘋狂保護之下,最終消失於歷史之中,成為了畫中之物。

那為何英法聯軍只是針對了圓明園這座皇家園林,而沒有著手毀壞近在咫尺的紫禁城呢?

為何英法聯軍沒有毀壞紫禁城?

其實在掠奪圓明園之前,英法聯軍內部也有一些爭議,英國提議要火燒圓明園,因為這裡曾經讓他們的人質受辱,是羞辱清政府的最好方式;而法國則認為應該燒毀大清的紫禁城,因為圓明園只是一個園林,燒毀它沒有任何意義。

而這場爭論最終在英國司令的提議下結束。他認為,他們已經佔領了安定門,按照國際規定清政府已經投降,不能燒毀已經投降人的城池,而且圓明園在北京城外,燒毀自然無妨,而且他們有著更長遠的規劃,如果此時燒毀紫禁城,就相當於清政府失去了自己的統治基礎,如果之後有更多的利益訴求,那該怎麼辦。也就是說他們完全是將清政府轉變為自己的工具,爭取將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因而紫禁城最終便被保住了,但是圓明園卻遭受了他們瘋狂地掠奪,甚至於在掠奪之後,還要燒毀這座世界名園,讓它消失於歷史之中。

圓明園的燒毀也只是近代列強侵略中國的一個寫照,在更多的方面,清政府的軟弱無能使得他們遭受了更多的屈辱,甚至於在《辛丑條約》籤訂之後完全淪為了洋人的朝廷,怎能一個可恨可說。

結語

如今不少人提議恢復圓明園昔日的容貌,這是一個龐大的工程,況且復原之後也早已失去了其原有的意義,其中的諸多文物便是難以出現,如果僅僅追求於表面的恢復,反而是一種浪費,畢竟圓明園除了它表面的宏大之外,還有其中包含的諸多珍貴文物,這些傳承數千年的物品才是它的靈魂。因此,倒不如就讓它這樣沉寂下去,斷壁殘垣雖然讓人無奈,但更多的時候可以給我們警醒:落後便要挨打。

不忘歷史,砥礪前行。

相關焦點

  • ...軍為何燒毀了圓明園而不是紫禁城?專家:額爾金的日記揭開殘酷真相
    鹹豐十年(1860年)九月,英法聯軍向北京城發起進攻,鹹豐皇帝倉皇逃到承德避暑山莊。10月6日傍晚,英法直撲圓明園。當時圓明園有20多名技勇太監奮起反擊敵軍,因寡不敵眾全部戰死,至晚上7時左右聯軍佔領了圓明園。 英法聯軍決定先洗劫這座藏有無數珍寶的皇家園林,比如法軍司令孟託邦當天就寫信向外務大臣報告,「予命法國委員注意,先取在藝術及考古上最有價值之物品。予行將以法國極罕見之物由閣下以奉獻皇帝陛下,而藏之於法國博物院。」
  • 英法聯軍洗劫圓明園
    清代帝王徵調全國的能工巧匠,花費150年時間,在這裡建造起豪華壯觀的皇家園林一圓明園。圓明園佔地350公頃。它利用當地優越的自然環境,開鑿湖泊,堆積土山,再點綴上亭臺樓閣,形成許多秀麗的風景點。在這裡,人們可以觀賞廬山飛流直下的瀑布、杭州西湖的波光月色,也可以領略神話傳說中仙人居住的海島宮闕。能工巧匠們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把祖國錦繡河山集中到一座園林裡來。這是園秫建築史上的一個偉天創舉。
  • 英法聯軍進入圓明園,造成道光帝的皇妃去世,死因不宜宣揚
    當年英法聯軍進入了圓明園之後,造成了道光皇帝的一位皇妃去世,這是怎麼一回事呢?請聽我慢慢道來。,或者說壓根也沒有想著把她帶走,而可憐的常妃就這樣被留在了圓明園之中,而這個常妃在英法聯軍進入了圓明園之後,也很快的去世了,當鹹豐帝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是非常的生氣的,因為常妃再怎麼說也是先帝的女人,自己的母妃呀,就這樣死在戰亂之中,清朝的體統和顏面又何在呀?
  • 火燒圓明園背後的歷史真相
    這兩年,在網際網路上有些關於火燒圓明園的帖子經過不斷「推送」,使許多網民產生了困惑。這些帖子互相轉抄或修改,但大體的意思是一致的,即中國教科書掩蓋了火燒圓明園的真相,真相是清政府違反國際法,虐待、殺害了英法聯軍前往與清方談判的使節巴夏禮及其衛隊人員,導致了英法聯軍的報復。因此,罪責主要在清政府方面。
  • 英法入侵圓明園,為何不帶金銀,也一定要帶走十二生肖獸首
    來都來了點個關注唄,上下五千年,歷史冷知識,北京本地文旅資訊盡在這裡哦~1860年英法聯軍侵略中國,火燒圓明園,護園大臣投湖...很多人也許會有這種疑問,為什麼英法聯軍放著很多金銀器物不拿,拿不走的寧願燒毀也要割掉海晏堂前的十二生肖的獸首呢?那些獸首僅僅是銅製品,並且是歐式風格銅鑄工藝,這在歐洲並不稀少。其實你要是了解獸首的歷史,就不難理解這群侵略者這樣做的意義了。圓明園獸首銅像為什麼珍貴?
  • 網傳平安夜和聖誕節是火燒圓明園的日子,荒唐傳言水也有人信,特此...
    兩次火燒圓明園的史實 第一次火燒圓明園,是英法聯軍所為。 第一次火燒圓明園發生時間:1860年10月18日至1860年10月21日。為了迫使清政府儘快接受議和條件,英、法聯軍洗劫兩天後,向城內開進。 1860年10月7日,英法侵華頭目闖進圓明園後,立即「協派英法委員各三人合議分派園內之珍物。」法軍司令孟託邦當天即函告法外務大臣:「予命法國委員注意,先取在藝術及考古上最有價值之物品。予行將以法國極罕見之物由閣下以奉獻皇帝陛下,而藏之於法國博物院。」
  • 英法聯軍入京,曾國藩手握12萬湘軍,為何置若罔聞,視若無睹
    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英法聯軍闖進北京,對圓明園進行了大肆的掠奪。在北京郊外,僧格林沁率領著八旗子弟與英法聯軍展開了殊死對決。八旗子弟依舊和之前一樣勇猛無比,在戰馬上揮舞著大刀,奮不顧身,如洩洪水一般向英法聯軍殺去。雷神震天,萬馬奔騰。
  • 坐擁12萬湘軍,眼看英法聯軍侵入京城,曾國藩為何見死不救?
    在中國的近現代史當中,自從1840年清政府被英國殖民侵略以後,中國就開始了恥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現狀,1860年英法聯軍再次攻入北京城,進行燒殺擄掠,無惡不作的行徑,當時擁有著12萬湘軍的曾國藩卻不為所動,一心只想著剿滅太平天國,這究竟是為什麼?
  • 圖解1860年英法侵華老照片,美國記者竟藉此羞辱中國
    關於英軍為何在此選址,據英遠徵軍軍需官加內特·沃爾斯利回憶:煙臺不僅地方小,還缺乏淡水,無法容下英法兩支軍隊,偵察之後發現大連灣是最理想的港口,易守難攻,淡水充足,測繪員按照一艘「奧丁號」軍艦的名字,將照片中的駐紮地命名為"奧丁灣"。
  • 鹹豐皇帝被英法聯軍打出京城,曾國藩12萬湘軍,為何見死不救
    引言:從來沒有好的戰爭,也沒有壞的和平。冷兵器與火藥的對決1840年,鴉片戰爭打開了中國市場,從此晚清不斷受到各國列強的侵擾。1860年,英法聯軍攻進北京城。1860年9月,鹹豐皇帝為了消滅英法聯軍的囂張焰火,親派手中的王牌軍隊前去應戰。僧格林沁率領的上萬蒙古騎兵,與英法聯軍展開了英勇的廝殺。不幸的是,僧格林沁揮舞著馬刀的騎兵團,在英法聯軍的洋槍洋炮下不堪一擊。
  • 八國聯軍攻入紫禁城,在慈禧床頭留下一串英文,是何意思?
    為了反對西方列強,義和團運動興起,起初,慈禧太后對這次起義並不多加幹涉,畢竟義和團運動是符合她的利益的,清政府想要利用這次起義將西方列強驅趕出去,然而令他們沒有想到的是義和團運動成為了西方列強入侵大清的藉口,成為了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導火索,西方列強以此為藉口,組成八國聯軍以鎮壓義和團之名入侵中國行,大肆瓜分和掠奪大清帝國。
  • 下令燒毀圓明園的那個人,最終下場如何?
    1860年圓明園被英法聯軍焚燒毀滅,舉世震驚。圓明園的毀滅不僅是中國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 1857年12月,詹姆斯 布魯斯指揮英法聯軍攻打並佔領廣州。1858年5月,又率領英法聯軍北上,炮擊大沽口,脅迫清政府籤訂《中英天津條約》。
  • 圓明園到底是誰毀的?
    當年魯迅先生說自己棄醫從文是為了開啟民智,喚醒國人麻木的心靈,可是一百多年過去了,心靈還是那個心靈。巴黎聖母院被燒,非要扯上圓明園,這裡面有什麼邏輯請問?如果非要掰扯的話,好,今天我就從頭到尾、仔仔細細地給你縷縷,看圓明園到底特麼的毀於何人之手!.
  • 圓明園燒毀之前有多美?英國人拍下一組照片,如今拍出170萬
    圓明園是清朝統治者建造的皇家園林,前後耗時幾十年才建造完成,裡面匯集了全國最優秀的工匠,連見多識廣的乾隆都忍不住讚嘆圓明園是人間仙境,作為皇家園林,平民百姓是無權進入的,後來圓明園被英法聯軍燒毀,我們更是無緣得見
  • 山寨版「圓明園十二獸首」搶眼太原街頭(圖)
    4月25日,山西太原街頭正在噴水的山寨版「圓明園十二獸首」格外的吸引市民的目光。圓明園十二獸首是著名文物,1860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十二獸首流失海外,截至2014年,僅鼠首、牛首、虎首、兔首、馬首、猴首、豬首回到大陸,龍首在臺灣,蛇首、羊首、雞首、狗首下落不明,成為圓明園海外流失文物的象徵。
  • 中國打撈出英法聯軍沉船,船上滿載中國文物,英國:這都是我們的
    1664年,順治帝率軍攻佔了北京,從這以後滿族人代替了明朝建立大清王朝,但是滿族人之前都生活在東北,對於北京乾燥悶熱的氣候難以忍受,所以康熙即位以後,就開始命人修建避暑山莊,這個山莊就是圓明園。直到乾隆年間,才算建好,之後更是不斷地進行修繕,清朝的皇帝們將寶物全部都放進了圓明園,慢慢的圓明園就變成了一個我國著名的珍寶庫。
  • 秋遊圓明園——雨果與圓明園
    作者/臨海憑風下了高鐵,從西門進入圓明園後,隨著人流,經過綠樹掩映的山丘和湖河蕩漾的水域,終於來到了被英法聯軍毀之一炬的殘片碎石,但是找了很久,還是沒有找到人們認可的現存的「圓明園」標誌的似兩扇大門的大柱子。
  • 從英國軍官回憶1860年大沽口之戰,看英法聯軍的真實傷亡數字
    一般認為,第二次鴉片戰爭中的清軍表現較第一次更為糟糕,不僅丟失了廣州,兩廣總督葉名琛成為俘虜,還被英法聯軍攻入北京火燒了圓明園。然而就在一年前,清軍在大沽口打了一個勝仗,擊沉擊傷英國軍艦6艘,打死打傷500餘人。開創鴉片戰爭爆發以來的最大戰果。
  • 八國聯軍入侵中國期間,他們究竟在中國境內,幹了哪些事情
    西方人數次脅迫清政府進行鎮壓,但清政府置之不理,還自以為是,企圖用義和團的鄉紳之勇來對付洋人,宣稱要對世界發動戰爭,結果導致八國聯軍入侵。一九○○年五月二十八日,英、俄、德、日等八國,集結五萬人,以先進武器裝備精良裝備,在中國登陸。腐敗腐敗的清王朝國庫空虛,軍備落後。
  • 闊別160年,馬首回歸圓明園
    圓明園最初是康熙賜給皇四子胤禛(後來的雍正帝)的花園,在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已初具規模。雍正時期對圓明園進行了擴建,完成了基本的格局。乾隆時期,又在圓明園的周圍興建了長春園和綺春園(萬春園),即圓明三園。嘉慶、道光時期,主要對圓明三園進行拓建和裝飾,使之愈發恢弘瑰麗。1860年,英法聯軍侵入北京,在兩個多月的時間裡燒殺搶掠,無惡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