逼清帝退位時,袁世凱手中不過北洋六鎮7、8萬人。
45年前,平定太平天國後,曾國藩轄下有30餘萬大軍,卻只是老老實實裁軍。
其中差異,僅僅只在二人對大清的忠誠度嗎?
不盡然!
不論是曾國藩的「忠」,還是袁世凱的「逼」,都是順勢而為。
軍隊跟誰走?
曾國藩的兵馬雖多,但這些軍隊不可能跟著他繼續造清廷的反。
1、「道」。
當初,曾國藩等人以「忠君」為主體思想創建湘軍的。湘軍主要骨幹,多為接受傳統教育的「儒者」。
當時,太平軍、各會黨在湖南非常活躍,各派雖宗旨不一,但口號多有「驅逐滿清」之意。
為了佔據道義高地,曾國藩、胡林翼等人在建軍時,進行了大量的宣傳,以「忠君」之義,抗拒會黨、太平天國「華夷之辨」。
如此,等到太平天國被滅後,曾國藩又如何能「話鋒一轉」,再帶領屬下反清呢?
北洋軍的包袱就小多了。
袁世凱本人就連個功名都沒有,手下主要將領,大多出自武備學堂。
他們不但沒有所謂忠君包袱,反而接觸了大量西方立憲、革命思想。
尤其自甲午戰爭後,民族主義興起,所謂「忠君」,不再是天經地義,反朝廷,也不再是大逆不道。
一句話:曾國藩造反,那叫「某某之亂」,袁世凱逼清帝退位,那叫「走向共和」!
2、「氣」。
如果談「道」太虛,那就不如聊點實際的。
湘軍苦戰十年,克復天京,大功已成。
湘軍的兵,在劫掠九江、安慶、天京後,各個都「財務自由」了,都急著大包小包回家享福。
湘軍的將,也已得地方大員之位,名望高、實權重。
這種情況下,誰會想不開,腦袋別在褲腰帶上,跟著你再「二次創業」呢?
如曾國藩自己所說,湘軍已「暮氣」沉沉。
北洋軍相比之下,就正在「氣」上。
自袁世凱被擼以後,北洋系的重要將領,不但沒有得到相應的政治地位、經濟權益,就連在軍中,也受到滿清權貴壓制。
北洋軍將士享高軍餉,但未經大戰,正是「養兵千日,用兵一時」的時刻,氣勢正盛。
不論是出於大義名分,還是出於現實利益,曾文正的兵,未必跟著他反清。
當權者手腕如何?
權力遊戲的高手,往往能找到問題的關鍵,一指點穴,化危機於無形。
慈禧別的不說,玩權力是一把好手。
曾國藩所轄的軍隊雖多,但實際掌握的卻很少。
李鴻章的淮軍、左宗棠的楚軍,雖「源自」湘軍,但已在江蘇、浙江實現「財務獨立」,算是遠走高飛了。
在曾國藩、曾國荃拒絕李鴻章等人助攻天京,獨佔首功後,隔閡更甚。
其他如劉坤一、沈葆楨等人,也與曾國藩關係不睦。
曾國藩實際所掌握的,不過12萬人,其中,只有曾國荃5萬人算是「牢牢掌握」。
慈禧算是個權力遊戲的高手,一番調度後,湘淮楚各系已形成相互制衡的關係!
當時的中國,滿清雖已不是稱職的領導者,但似乎仍沒有更好的選擇!洪秀全不是,曾國藩也不是!
坦白來說,北洋軍也並非鐵板一塊。
不過,攝政王的手段與老佛爺相比簡直「LOW"爆了!
滿清權貴對北洋系全面打壓,以滿清權貴、留日學生來掌握「袁系」的軍隊。
這樣,原本內部未必沒有矛盾的北洋系,全部被「逼」到一致。
人心如何?
辛亥年,袁世凱是立憲派、革命黨、洋人普遍看好的人物。
當時,大清事實上已經為天下拋棄了。
武昌起義後,各省已紛紛獨立,朝廷精心打造的新軍紛紛成了「反賊」。
北洋,已是大清最後唯一可依賴的力量。
袁世凱、北洋不逼大清,同盟會也會來逼大清!
從當時的情況看,以袁世凱逼退清帝,幾乎是避免內戰的唯一途徑。
可以說,除了滿清權貴,舉國上下,都希望袁世凱逼清帝退位。
滿清權貴的「宗社黨」企圖反對袁世凱,馬上就遭到了革命黨汪精衛等人策劃的暗殺。
袁世凱逼清帝,只不過是順勢而為而已。
相比之下,1864年的曾國藩,就沒有這樣的條件了。
常年鎮壓起義的經歷,使「曾剃頭」的名號早已叫響。
你先幫滿清鎮壓「反賊」,又轉頭來打朝廷,結局恐怕跟吳三桂、安祿山差不多。
外部環境如何?
近代的中國,已是半殖民地社會,他既不是過去的封閉體系,又無力抗拒外力,「獨立自主」地發展。
因此,洋人的態度,至關重要。
曾國藩強盛時,第二次鴉片戰爭剛剛結束,滿清與英法剛剛達成「合作」,此時,大清與英法德蜜月期才剛剛開始。
英法正期待著通過與大清「合作」,攫取利益呢。
辛亥年,情況就截然不同了。
各省紛紛獨立,中國已在內戰邊緣。
尤其是:南京、漢口等地,正是大英利益所在。
大英急切希望袁世凱這樣的強力人物來維持秩序!
袁世凱給大清的最後通牒,正是打著洋人的旗號:太后,洋人不貸款,沒有軍費,何以開戰?
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
英雄、梟雄,無不順勢而為。
曾國藩不反清,與李左等人專心洋務;袁世凱逼清帝,推動南北達成和解,都是順應歷史潮流的。
遺憾的是,洋務運動終未能富國強兵,袁世凱稱帝親手摧毀共和,近現代兩次進步嘗試都失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