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凱擁兵7萬就敢篡位,曾國藩領軍50萬卻甘為人臣,原因為何?

2020-12-22 鮮花暢談歷史

逼清帝退位時,袁世凱手中不過北洋六鎮7、8萬人。

45年前,平定太平天國後,曾國藩轄下有30餘萬大軍,卻只是老老實實裁軍。

其中差異,僅僅只在二人對大清的忠誠度嗎?

不盡然!

不論是曾國藩的「忠」,還是袁世凱的「逼」,都是順勢而為。

軍隊跟誰走?

曾國藩的兵馬雖多,但這些軍隊不可能跟著他繼續造清廷的反。

1、「道」。

當初,曾國藩等人以「忠君」為主體思想創建湘軍的。湘軍主要骨幹,多為接受傳統教育的「儒者」。

當時,太平軍、各會黨在湖南非常活躍,各派雖宗旨不一,但口號多有「驅逐滿清」之意。

為了佔據道義高地,曾國藩、胡林翼等人在建軍時,進行了大量的宣傳,以「忠君」之義,抗拒會黨、太平天國「華夷之辨」。

如此,等到太平天國被滅後,曾國藩又如何能「話鋒一轉」,再帶領屬下反清呢?

北洋軍的包袱就小多了。

袁世凱本人就連個功名都沒有,手下主要將領,大多出自武備學堂。

他們不但沒有所謂忠君包袱,反而接觸了大量西方立憲、革命思想。

尤其自甲午戰爭後,民族主義興起,所謂「忠君」,不再是天經地義,反朝廷,也不再是大逆不道。

一句話:曾國藩造反,那叫「某某之亂」,袁世凱逼清帝退位,那叫「走向共和」!

2、「氣」。

如果談「道」太虛,那就不如聊點實際的。

湘軍苦戰十年,克復天京,大功已成。

湘軍的兵,在劫掠九江、安慶、天京後,各個都「財務自由」了,都急著大包小包回家享福。

湘軍的將,也已得地方大員之位,名望高、實權重。

這種情況下,誰會想不開,腦袋別在褲腰帶上,跟著你再「二次創業」呢?

如曾國藩自己所說,湘軍已「暮氣」沉沉。

北洋軍相比之下,就正在「氣」上。

自袁世凱被擼以後,北洋系的重要將領,不但沒有得到相應的政治地位、經濟權益,就連在軍中,也受到滿清權貴壓制。

北洋軍將士享高軍餉,但未經大戰,正是「養兵千日,用兵一時」的時刻,氣勢正盛。

不論是出於大義名分,還是出於現實利益,曾文正的兵,未必跟著他反清。

當權者手腕如何?

權力遊戲的高手,往往能找到問題的關鍵,一指點穴,化危機於無形。

慈禧別的不說,玩權力是一把好手。

曾國藩所轄的軍隊雖多,但實際掌握的卻很少。

李鴻章的淮軍、左宗棠的楚軍,雖「源自」湘軍,但已在江蘇、浙江實現「財務獨立」,算是遠走高飛了。

在曾國藩、曾國荃拒絕李鴻章等人助攻天京,獨佔首功後,隔閡更甚。

其他如劉坤一、沈葆楨等人,也與曾國藩關係不睦。

曾國藩實際所掌握的,不過12萬人,其中,只有曾國荃5萬人算是「牢牢掌握」。

慈禧算是個權力遊戲的高手,一番調度後,湘淮楚各系已形成相互制衡的關係!

當時的中國,滿清雖已不是稱職的領導者,但似乎仍沒有更好的選擇!洪秀全不是,曾國藩也不是!

坦白來說,北洋軍也並非鐵板一塊。

不過,攝政王的手段與老佛爺相比簡直「LOW"爆了!

滿清權貴對北洋系全面打壓,以滿清權貴、留日學生來掌握「袁系」的軍隊。

這樣,原本內部未必沒有矛盾的北洋系,全部被「逼」到一致。

人心如何?

辛亥年,袁世凱是立憲派、革命黨、洋人普遍看好的人物。

當時,大清事實上已經為天下拋棄了。

武昌起義後,各省已紛紛獨立,朝廷精心打造的新軍紛紛成了「反賊」。

北洋,已是大清最後唯一可依賴的力量。

袁世凱、北洋不逼大清,同盟會也會來逼大清!

從當時的情況看,以袁世凱逼退清帝,幾乎是避免內戰的唯一途徑。

可以說,除了滿清權貴,舉國上下,都希望袁世凱逼清帝退位。

滿清權貴的「宗社黨」企圖反對袁世凱,馬上就遭到了革命黨汪精衛等人策劃的暗殺。

袁世凱逼清帝,只不過是順勢而為而已。

相比之下,1864年的曾國藩,就沒有這樣的條件了。

常年鎮壓起義的經歷,使「曾剃頭」的名號早已叫響。

你先幫滿清鎮壓「反賊」,又轉頭來打朝廷,結局恐怕跟吳三桂、安祿山差不多。

外部環境如何?

近代的中國,已是半殖民地社會,他既不是過去的封閉體系,又無力抗拒外力,「獨立自主」地發展。

因此,洋人的態度,至關重要。

曾國藩強盛時,第二次鴉片戰爭剛剛結束,滿清與英法剛剛達成「合作」,此時,大清與英法德蜜月期才剛剛開始。

英法正期待著通過與大清「合作」,攫取利益呢。

辛亥年,情況就截然不同了。

各省紛紛獨立,中國已在內戰邊緣。

尤其是:南京、漢口等地,正是大英利益所在。

大英急切希望袁世凱這樣的強力人物來維持秩序!

袁世凱給大清的最後通牒,正是打著洋人的旗號:太后,洋人不貸款,沒有軍費,何以開戰?

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

英雄、梟雄,無不順勢而為。

曾國藩不反清,與李左等人專心洋務;袁世凱逼清帝,推動南北達成和解,都是順應歷史潮流的。

遺憾的是,洋務運動終未能富國強兵,袁世凱稱帝親手摧毀共和,近現代兩次進步嘗試都失敗了。

相關焦點

  • 袁世凱擁兵7萬就敢篡位,曾國藩領軍50萬卻甘為人臣,他在怕什麼
    曾國藩和袁世凱皆是這家上市公司的員工。他們之間不同的是曾國藩在這個公司任期內的時候,這家上市公司的最大股東毫無疑問是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八旗勳貴集團,他們控制著清朝這個集團內部90%以上的股份,並且牢牢掌控在自己的手中。
  • 袁世凱擁兵7萬就敢篡位,曾國藩領軍50萬卻甘為人臣,他在怕什麼?
    袁世凱能夠依靠著北洋六鎮的兵馬奪取清朝的天下,主要是因為袁世凱佔據了天時、地利、人和,獲得了推翻清朝的絕佳時機。而曾國藩掌握湘軍的時候,清朝的統治還相對穩固,清朝的統治者也十分的強勢。曾國藩沒有推翻清朝的實力,也沒有推翻清朝的機遇。
  • 曾國藩:他不擁兵自重,正體現他的大智慧,而袁世凱卻被世人唾罵
    而袁世凱則是大清的掘墓人,他是竊取了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想恢復帝制,最終落個身敗名落的下場。曾國藩卻被封侯,被稱為半個「聖人」。那麼他們兩人為什麼會有如此結局?或者說袁世凱擁兵7萬就敢篡位,曾國藩擁兵50萬卻甘為人臣,這是為什麼?他在怕什麼?
  • 袁世凱逼溥儀退位時,裝備精良的7萬皇家衛隊,為何不敢反抗?
    清末風雲驟變,洋務運動、戊戌變法,慈禧太后掌握朝中大權,精通權衡之術,曾國藩創建湘軍鎮壓太平天國;李鴻章代表清政府籤下一張張不平等條約。1908年冬,溥儀即位,到了這個時候,曾國藩、左宗棠、張之洞、李鴻章、光緒帝、慈禧太后紛紛退出了歷史舞臺。
  • 慈禧不死,袁世凱絕對不敢篡位當皇帝,他很怕慈禧,原因在這裡
    慈禧不死,袁世凱絕對不敢篡位當皇帝,他很怕慈禧,原因在這裡 袁世凱是怎樣的一個人?有人說,他是一個亂臣賊子、竊國賊,也有人說他是一代梟雄,軍事家、政治家,他能不廢一槍一炮、皇室不流一滴血,從而解決了中國的朝代更替問題,完成了改朝換代的大事,如果當時有諾貝爾和平獎的話,非頒給他不可。
  • 袁世凱逼宮時,清朝的7萬皇家衛隊,為何沒有反抗?
    導語:袁世凱逼宮時,清朝的7萬皇家衛隊,為何沒有反抗?袁世凱是一位野心勃勃的北洋軍閥領袖,在1915年時自稱為皇帝,逼宮原先的清朝統治者溥儀退位。袁世凱是一位非常具有爭議性的人物,不過袁世凱這個皇帝之當了83天之後就退位了。畢竟袁世凱沒有順應民意,還因此引發出了護國運動。不過,此時大家心裡都會產生一種疑問,那就是竟然袁世凱已經都已經到了逼宮的份上,清朝的7萬皇家衛隊,為何不敢反抗?首先,應該來了解一些皇家衛隊,當時的皇家衛隊已經不再是清朝的八旗軍隊了,在甲午中日戰爭以後,這個軍隊已經由新軍構成。
  • 曾國藩擁兵30萬佔據中國半壁河山,為什麼不「黃袍加身」
    1864年(同治三年)六月,曾國藩的湘軍攻克南京。當時,曾國藩擁兵30萬,佔據中國半壁河山,曾國藩已成為滿清入關以來漢族官僚中持權最大的官員,超越了清初的吳三桂,足以功高震主。曾國荃、彭玉麟、趙烈文、李次清等曾國藩的部屬幕僚 30餘名高級將領深夜求見,欲將黃袍加身與曾國藩。
  • 袁世凱深受清朝恩寵,為何主導清帝退位?學者:不謀反死路一條!
    在晚清歷史之中,其實並不缺才幹出眾的名臣,從曾國藩再到李鴻章最後到袁世凱,這三位才幹出眾的名臣仿佛在冥冥之中有聯繫一般,李鴻章從曾國藩手中接過接力棒,建立洋務企圖強國,而袁世凱也受過李鴻章的指點。但是,袁世凱卻沒如他前面兩位一般,做一個大忠臣,相反他還打出了終結清朝的第一槍,清帝退位便是由他一手策劃的。
  • 袁世凱逼宮,7萬清朝皇家衛隊為何不反抗?專家:你看他們聽誰的
    但這背後還不能忽視一個重要人物,便是袁世凱。 要知道,當時起義的革命黨人武裝力量基本都很薄弱,而清軍則是武裝到牙齒的精銳部隊。而且,人數上也並不一定比革命軍少,光是守衛清廷皇室的皇家衛隊,就已經高達7萬多人。並且,他們所穿的裝備甚至讓列強軍隊都自愧不如,要是清軍硬剛到底,辛亥革命絕不止4個月這麼簡單。
  • 袁世凱逼迫溥儀退位時,7萬多的皇家衛隊,為何不出來護駕?
    清政府的倒臺,其主要原因並不是來自於外敵,而是政權內部太過腐朽,加之皇帝的年幼,又沒有能主事的能臣,以至於最終將江山拱手讓給了袁世凱。那麼,作為一個諾大的清朝,為什麼袁世凱逼宮的時候,就沒有軍隊出來阻止呢?這就要說說清廷的那些部隊了。別看晚清時期的腐朽,其實它也曾經輝煌過。
  • 袁世凱僅僅做了80多天皇帝,為何在中國卻發行了「7億多枚」袁大頭?
    這個野心家袁世凱後來又經不住誘惑, 在1916年1月悍然登上了皇帝寶座。 其實在清朝末期各地其實已經是分崩離析,各地政府都是擁兵自重,也都發行了銀元,可惜卻不能互相流通,而袁世凱的銀元發行之後,卻解決了我國之前的亂局,讓銀元成為了硬通貨。
  • 石達開30萬雄兵,為什麼敗給了只有2萬人的左宗棠?3個原因很致命
    1854年,24歲的石達開跟44歲的曾國藩狹路相逢,在九江大破曾國藩湘軍,將曾國藩逼得差點跳江自殺,種種可見,石達開是個極具軍事才能的統帥。石達開在江西大餘集結30萬大軍,分兵攻打寶慶府,意在長沙,不想卻在這裡遇到了左宗棠的2萬湘軍,可笑的是石達開的30萬大軍竟被左宗棠的2萬湘勇打的四散潰逃,不成樣子。之所以石達開擁兵數十萬,是左宗棠軍力的數十倍,但卻敗的一塌糊塗,其原因不外乎三點。
  • 當年袁世凱逼宮,大清7萬皇家衛隊都去哪了?為何沒有抵抗?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在1912年的時候,年僅三歲的幼帝溥儀卻在袁世凱等大臣的逼宮下被迫退位,這也導致了清政府的覆滅。那麼,當年袁世凱在逼宮之時,對大清忠心耿耿的7萬皇家衛隊去哪了?他們為何不反抗呢?其實在袁世凱發動逼宮之時,這支皇家衛隊早已經覆滅了,而要說起它的覆滅,則是和其中一位叫作聶士成的將領有關。
  • 溥儀退位前,清廷手握百萬大軍,為何任由袁世凱20萬北洋軍逼宮?
    當時清朝剩下的八旗軍一共有18萬左右,其中10萬駐守各地,剩下的8萬則留守京師。留守京師的這8萬「鐵桿莊稼」本就經歷了數次損耗,其中的精銳還在組建禁衛軍和北洋新軍時被抽掉大半。剩下的那些老弱病殘有多少戰鬥力,也就可想而知了。至於分散各地的10萬八旗,處境更加嚴峻。
  • 鹹豐皇帝被英法聯軍打出京城,曾國藩12萬湘軍,為何見死不救
    曾國藩的12萬大軍就在僧格林沁抵抗英法聯軍之時,鹹豐皇帝還特意下旨,讓曾國藩帶領湘軍前來迎戰。曾國藩當時坐擁12萬湘軍,但是從頭到尾曾國藩都未曾迎戰。這和湘軍的起家有密切的關係。曾國藩為何猶豫第一、在此之前的5月份,正規軍的八旗軍和綠營軍最精銳的力量,剛剛被李秀成所滅。如果此時曾國藩滅了太平天國,那他的湘軍將會成為當時的絕對軍事力量。第二、援軍中除了曾格林沁以外,還有和曾國藩一直都過不去的勝保。
  • 英法聯軍入京,曾國藩手握12萬湘軍,為何置若罔聞,視若無睹
    為了給鹹豐皇帝和那些奮不顧身的清軍一個教訓,聯軍們衝進了圓明園,三日三夜,萬園之園被焚燒殆盡,金銀財帛,奇珍異寶全部落入了列強的手裡。而剛剛那隻陣亡的部隊是清朝政府手中的王牌之一,之前的八旗軍和綠營已經被李秀成全部殲滅,僧格林沁部也是唯一還能拿得出手的精銳部隊。兩大主力全軍覆沒,清朝還有什麼籌碼嗎?
  • 清朝滅亡才3年,袁世凱就敢稱帝,到底擁有了多少兵力?
    1915年,已經擔任了大總統的袁世凱,並不滿足目前的狀態,他決定稱帝。並且便國號、年號、龍袍等一系列與皇帝相關的內容。準備非常充分。計劃1916年元旦稱帝,自己成為了開國之君。一個重要的問題出現,截止這個時候,清朝才滅亡3年時間。袁世凱為何敢直接稱帝,身後到底有多少軍隊做後盾。
  • 袁世凱逼宮,7萬清朝皇家衛隊為什麼不反抗?
    甲午中日戰爭中,原來讓清朝政府驕傲的八旗軍綠營軍也被敵軍打的七零八散,曾國藩的、李鴻章的淮軍以及左宗棠的楚軍最終也以失敗告終。看到如此慘狀的清朝政府,不得不重新編練自己的新軍。1899年6月,清朝的武衛軍成立,總人數將近七萬人。
  • 曾國藩:為人忠厚老實卻難成大器?只因有這3個毛病
    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只有出去多走走,把自己的視野和格局擴大了,才會增加更多的社會經驗和人生閱歷,將來的路也才能走得順利。三:循規蹈矩、不懂變通曾國藩說"因循二事,誤盡一生。這便是曾國藩所言,忠厚老實之人難成大器的原因,優柔寡斷、目光短淺、循規蹈矩,這三種毛病任何一個都會成為前進路上的阻礙。胡哲敷有言道:「五百年來,能把學問在事業上表現出來的,只有兩人:一為明朝的王守仁,一為清朝的曾國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