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凱能夠依靠著北洋六鎮的兵馬奪取清朝的天下,主要是因為袁世凱佔據了天時、地利、人和,獲得了推翻清朝的絕佳時機。而曾國藩掌握湘軍的時候,清朝的統治還相對穩固,清朝的統治者也十分的強勢。曾國藩沒有推翻清朝的實力,也沒有推翻清朝的機遇。
曾國藩沒有造反的實力
曾國藩消滅太平天國後,湘軍佔據了清朝的半壁江山,勢力一度能夠威脅到清朝的統治安全。然而江南並不是曾國藩一個人的地盤,湘軍中有左宗棠派系制衡曾國藩。江南地區除了湘軍之外,還有淮軍和其他地方派系軍隊,只是這些軍隊都不如湘軍的實力更強。
曾國藩不造反,江南地區其他派系的軍閥畏懼湘軍的實力,都會尊奉曾國藩為首領。然而一旦曾國藩起兵造反,其他派系的軍閥就會團結起來反抗曾國藩,為自己謀求榮華富貴。同時湘軍中的一些將領也會背叛曾國藩,曾國藩肯定會淪為眾矢之的。
曾國藩沒有造反的條件
曾國藩平定太平天國的時候,清朝的統治還比較穩定。慈禧太后在朝廷中大權在握,清朝的綠營兵和八旗兵控制了北方的大片領土。曾國藩平定江南後,慈禧太后立刻派人接管了江南部分重要城市的控制權,避免了曾國藩在江南一家獨大。
同時慈禧太后還要求湘軍裁軍,曾國藩既沒有造反的實力,也沒有造反的條件,只能被迫答應裁軍。在湘軍和淮軍裁軍之後,曾國藩更加沒有了造反的實力,只能老老實實的做一個忠臣。當然清朝也沒有虧待曾國藩,一直到曾國藩去世,清朝都沒有對曾國藩鳥盡弓藏。
袁世凱抓住了好機會
袁世凱的實力遠不如曾國藩,但是袁世凱趕上了一個好時機。辛亥革命之後,清朝大半江山都落入了革命黨的手中。革命黨知道北洋軍的厲害,便提出擁戴北洋軍領袖袁世凱做總統。袁世凱一方面得到了革命黨的支持,另一方面又控制了清朝的精銳部隊。
清朝皇室控制的兵力充其量只能對付袁世凱,卻無法同時應對革命黨和袁世凱的南北夾擊。最終在袁世凱的逼迫下,清朝皇室被迫答應退位,袁世凱沒費多少功夫就成為了民國大總統。之後袁世凱又復闢帝制,前後做了83天的皇帝。
慈禧太后的作用不可忽視
慈禧太后是決定清朝命運的一個關鍵人物,她的存在與否直接關係到了清朝的存亡。假如在曾國藩平定太平天國的時候,清朝只有同治皇帝,而沒有慈禧太后,那麼曾國藩很可能會鋌而走險反叛清朝。畢竟以同治皇帝的能力,根本不可能控制八旗軍和綠營兵以外的軍隊。
如果清朝只控制綠營兵和八旗兵,以湘軍強悍的戰鬥力,推翻清朝的可能性非常大。同樣的道理,如果在辛亥革命爆發的時候,慈禧太后還沒有去世。那麼以袁世凱的手段,肯定鬥不過老奸巨猾的慈禧太后,袁世凱很可能會丟掉腦袋。
總結
曾國藩的能力並不比袁世凱差,曾國藩的實力也不比袁世凱弱。只是曾國藩沒有遇到像袁世凱一樣好的機遇,最終才錯失了滅亡清朝的機會。實際上如果讓曾國藩和袁世凱調換位置,袁世凱也會成為忠臣,曾國藩也會毫無猶豫的推翻清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