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840年起的中國近代史是中華民族面對外來侵略最頻繁的一段時期,為抵禦外辱,中國各地紛紛建立起了地方武裝,國內尚武氛圍濃厚。
此時期建立的軍隊多以地方命名,如「川軍」、「淮軍」、「北洋軍閥」等等……
在眾多地方武裝力量中,「湘軍」一直是其中的精銳代表。抗戰時期,中央軍隊的大多數便是三湘子弟。淞滬會戰時,湘軍幾乎精銳盡出,保家衛國。
所以,近代以來,一直流傳著「湘軍不倒,中國不亡」的說法。
而追本溯源,湖南地區的武裝力量最早開端於晚清時期,湘軍的創始人是清末名臣曾國藩,當時建軍是為了剿滅太平天國的起義運動。
可能大家不知道的是,曾國藩在創建這支軍隊時面臨著極大的困難。可以說,剛開始完全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曾國藩是在平地起了高樓。
那麼湘軍在創製之初面臨著怎樣的困難,他又是如何做到這一切的呢?
簡單概括下,曾國藩創軍之初,至少面臨著「四無」的困難:
第一便是無名正言順職權。
當時曾國藩原本丁憂在家,朝廷臨時降旨讓他去協助地方官員團練鄉民,搜捕「土匪」,是副職,讓他幫襯著,並沒有什麼統籌權。
曾國藩剛到衡陽時,就想掛一個「統轄湖南湘軍總營務局」的牌子,但一想自己無實權,這麼大張旗鼓,勢必引起同僚攻擊,所以又摘了下來。
沒有職權的另一個壞處在於,沒有特定的辦公場所,他也只好借住在一戶祠堂之中辦公。
二是沒有經驗。
曾國藩是文官出身,在被臨時指派這個任務之前從來沒在行伍工作過。
如何招兵?如何訓練?如何籌餉?如何採買武器?如何行軍布陣?對此他一概不知,都要從頭學起,摸著石頭過河。
以興建水師為例,曾國藩就經歷了很長時間的試錯過程。剛開始他竟想以木排禦敵。理由是:船高而排低,槍炮利於仰攻,不利俯放。又大船笨重不能行,小船晃動不能戰。排雖輕,免於笨,尤免於晃。
然而下水一試他就明白了,木排在逆水時極難行駛,用來禦敵,無異於痴人說夢。
此後他又試了商船、龍舟等物件,始終沒有合適的,一番波折後才敲定了將廣東「快蟹船」和「舢板船」改造為戰船的正確方案。
史載曾國藩創建舟師「無不躬自演試」,通過不斷的親身體驗,最終才建成了十營水師。
三是沒有制度保障。
滿清的正規軍是八旗兵和綠營,但到清末,他們久疏戰陣,甚至在當兵之餘,還開發起了副業,做小買賣謀生。這些兵痞逞兇鬥狠、欺負良民可以,真打起仗來,早就不中用了。
但正規軍是吃官餉的,鹹豐皇帝讓曾國藩臨時組建的團練,屬於「雜牌軍」,國家不給撥錢,全靠自己想辦法掙。
無奈之下,曾只好設勸捐局籌款,後來籌款不成,就讓大富之家強行攤派。為此,他得罪了不少人。但是,湘軍兵力也因之得到保障,全盛時期,這支雜牌軍的薪俸甚至是正規軍的三倍,湖湘男兒雲集響應,爭相從軍。
四是無人支持理解。
前面講到,為了籌款,他將市井鄉紳都得罪了,本省內的富戶自然不會待見他。
而在此之前,曾國藩因為剿匪事宜行使的權力過大,已經受到湖南官場的詬病了。
現在他興辦團練,而且辦起了覆蓋全省的一個「大團」,更是引得同僚記恨。
當時絕大多數的團練大臣的做法有三類:
明哲保身者,不願意承擔風險和非議,向地方政府捐錢了事;
精於算計者,藉此機會辦起一支小小的民兵團,用於給自己看家護院,太平軍大部隊一來,便「拖病藏匿」;
胃口更大的,藉機中飽私囊,敲詐富戶,為害一方。
大家都這樣,偏偏你曾國藩就是個異數,一談就是忠君愛國,就要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呸!你配嗎?
真心辦實事的人,往往不受人待見,不如渾水摸魚混得好,這大概就是那個時代的黑色幽默。
然而真正的壓力還在上層。
曾國藩興建湘軍的過程中,鹹豐皇帝曾多次催促他派兵馳援外省,一次湖北,一次安徽,都是被太平軍侵擾最嚴重的的地區。
然而當時曾國藩的軍隊還沒建好,兵不精、將不廣、火炮不夠,他覺著此時貿然行動,定會全軍覆沒,斷送湘軍的前程。所以對於旨意,能拒絕的就拒絕,不能拒絕的就拖延。
發出的命令沒聽見迴響,皇帝很著急,就又降旨大罵了他一頓,曾國藩仍不為所動。
等待的過程中,自己的好友江忠源、師座吳文鎔都死在了戰場上,其實老曾心裡比誰都著急,但他只能堅持自己的判斷。
最終,長久的沉澱迎來了轉機,鹹豐四年(1854)年初,厲兵秣馬的湘軍迎來首戰,將領塔齊布攻克湘潭,以少勝多,十戰十捷。這是自太平軍興起以來,清軍取得的最大一次勝利。
此後,湘軍更是成為朝廷的中流砥柱,並於1864年,以區區兩萬兵力將太平天國主力剿滅,使風雨飄搖的清政府又堅持了幾十年。
老話講,是玉當燒三日滿,曾國藩創立湘軍,在無職權、無經驗、無制度保障以及無人支持理解的情況下堅挺了過來,於是,他獲得了成功。後來,他總結人生經驗,說道:「倔強二字,卻不可少。功業文章,皆須有此二字貫注其中,否則柔靡不能成一事」。
聯想如今,我們在工作和生活當中,又有多少人能遇到曾國藩當年的那種窘境呢?而似曾國藩那樣充滿毅力的人更是少見。一遇到難題,便臨陣退縮,經歷了失敗,便灰心喪氣,學習沉不下心,做事三分鐘熱,這可能就是人間的常態。
但是,在困難面前,只有堅定信仰,不斷試錯死磕的人,才有資格獲得成功。
文中圖片來源網絡,侵刪
文字素材主要來源:《曾國藩傳》等書籍
我是@鑑史知趣,專注於文史類創作,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一下,感謝大家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