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憑什麼從無到有創立湘軍?只有不斷試錯死磕的人才會成功

2020-12-16 桃花島耳卯齋

1840年起的中國近代史是中華民族面對外來侵略最頻繁的一段時期,為抵禦外辱,中國各地紛紛建立起了地方武裝,國內尚武氛圍濃厚。

此時期建立的軍隊多以地方命名,如「川軍」、「淮軍」、「北洋軍閥」等等……

在眾多地方武裝力量中,「湘軍」一直是其中的精銳代表。抗戰時期,中央軍隊的大多數便是三湘子弟。淞滬會戰時,湘軍幾乎精銳盡出,保家衛國。

所以,近代以來,一直流傳著「湘軍不倒,中國不亡」的說法。

而追本溯源,湖南地區的武裝力量最早開端於晚清時期,湘軍的創始人是清末名臣曾國藩,當時建軍是為了剿滅太平天國的起義運動

可能大家不知道的是,曾國藩在創建這支軍隊時面臨著極大的困難。可以說,剛開始完全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曾國藩是在平地起了高樓。

那麼湘軍在創製之初面臨著怎樣的困難,他又是如何做到這一切的呢?

簡單概括下,曾國藩創軍之初,至少面臨著「四無」的困難:

第一便是無名正言順職權。

當時曾國藩原本丁憂在家,朝廷臨時降旨讓他去協助地方官員團練鄉民,搜捕「土匪」,是副職,讓他幫襯著,並沒有什麼統籌權。

曾國藩剛到衡陽時,就想掛一個「統轄湖南湘軍總營務局」的牌子,但一想自己無實權,這麼大張旗鼓,勢必引起同僚攻擊,所以又摘了下來。

沒有職權的另一個壞處在於,沒有特定的辦公場所,他也只好借住在一戶祠堂之中辦公。

二是沒有經驗。

曾國藩是文官出身,在被臨時指派這個任務之前從來沒在行伍工作過。

如何招兵?如何訓練?如何籌餉?如何採買武器?如何行軍布陣?對此他一概不知,都要從頭學起,摸著石頭過河。

興建水師為例,曾國藩就經歷了很長時間的試錯過程。剛開始他竟想以木排禦敵。理由是:船高而排低,槍炮利於仰攻,不利俯放。又大船笨重不能行,小船晃動不能戰。排雖輕,免於笨,尤免於晃。

然而下水一試他就明白了,木排在逆水時極難行駛,用來禦敵,無異於痴人說夢。

此後他又試了商船、龍舟等物件,始終沒有合適的,一番波折後才敲定了將廣東「快蟹船」「舢板船」改造為戰船的正確方案。

史載曾國藩創建舟師「無不躬自演試」,通過不斷的親身體驗,最終才建成了十營水師。

三是沒有制度保障。

滿清的正規軍是八旗兵綠營,但到清末,他們久疏戰陣,甚至在當兵之餘,還開發起了副業,做小買賣謀生。這些兵痞逞兇鬥狠、欺負良民可以,真打起仗來,早就不中用了。

但正規軍是吃官餉的,鹹豐皇帝讓曾國藩臨時組建的團練,屬於「雜牌軍」國家不給撥錢,全靠自己想辦法掙。

無奈之下,曾只好設勸捐局籌款,後來籌款不成,就讓大富之家強行攤派。為此,他得罪了不少人。但是,湘軍兵力也因之得到保障,全盛時期,這支雜牌軍的薪俸甚至是正規軍的三倍,湖湘男兒雲集響應,爭相從軍。

四是無人支持理解。

前面講到,為了籌款,他將市井鄉紳都得罪了,本省內的富戶自然不會待見他

而在此之前,曾國藩因為剿匪事宜行使的權力過大,已經受到湖南官場的詬病了。

現在他興辦團練,而且辦起了覆蓋全省的一個「大團」,更是引得同僚記恨

當時絕大多數的團練大臣的做法有三類:

明哲保身者,不願意承擔風險和非議,向地方政府捐錢了事;

精於算計者,藉此機會辦起一支小小的民兵團,用於給自己看家護院,太平軍大部隊一來,便「拖病藏匿」;

胃口更大的,藉機中飽私囊,敲詐富戶,為害一方。

大家都這樣,偏偏你曾國藩就是個異數,一談就是忠君愛國,就要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呸!你配嗎?

真心辦實事的人,往往不受人待見,不如渾水摸魚混得好,這大概就是那個時代的黑色幽默。

然而真正的壓力還在上層。

曾國藩興建湘軍的過程中,鹹豐皇帝曾多次催促他派兵馳援外省,一次湖北,一次安徽,都是被太平軍侵擾最嚴重的的地區。

然而當時曾國藩的軍隊還沒建好,兵不精、將不廣、火炮不夠,他覺著此時貿然行動,定會全軍覆沒,斷送湘軍的前程。所以對於旨意,能拒絕的就拒絕,不能拒絕的就拖延。

發出的命令沒聽見迴響,皇帝很著急,就又降旨大罵了他一頓,曾國藩仍不為所動。

等待的過程中,自己的好友江忠源師座吳文鎔都死在了戰場上,其實老曾心裡比誰都著急,但他只能堅持自己的判斷。

最終,長久的沉澱迎來了轉機,鹹豐四年(1854)年初,厲兵秣馬的湘軍迎來首戰,將領塔齊布攻克湘潭,以少勝多,十戰十捷。這是自太平軍興起以來,清軍取得的最大一次勝利。

此後,湘軍更是成為朝廷的中流砥柱,並於1864年以區區兩萬兵力將太平天國主力剿滅,使風雨飄搖的清政府又堅持了幾十年。

老話講,是玉當燒三日滿,曾國藩創立湘軍,在無職權、無經驗、無制度保障以及無人支持理解的情況下堅挺了過來,於是,他獲得了成功。後來,他總結人生經驗,說道:「倔強二字,卻不可少。功業文章,皆須有此二字貫注其中,否則柔靡不能成一事」。

聯想如今,我們在工作和生活當中,又有多少人能遇到曾國藩當年的那種窘境呢?而似曾國藩那樣充滿毅力的人更是少見。一遇到難題,便臨陣退縮,經歷了失敗,便灰心喪氣,學習沉不下心,做事三分鐘熱,這可能就是人間的常態。

但是,在困難面前,只有堅定信仰,不斷試錯死磕的人,才有資格獲得成功。

文中圖片來源網絡,侵刪

文字素材主要來源:《曾國藩傳》等書籍

我是@鑑史知趣,專注於文史類創作,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一下,感謝大家支持~

相關焦點

  • 漢人「曾國藩」創立湘軍,傭兵40萬,為何沒有起兵造反呢?
    一八五三年,因母親去世守喪回湖南湘鄉守制的禮部右侍郎曾國藩,奉慈禧太后之命幫同湖南巡撫張亮基督辦湖南團練。後來,曾國藩認為團練沒有辦法抵制太平軍進攻,於是創立了曾國藩麾下的第一支軍隊「湘軍」。,當時曾國藩傭兵40萬,為什麼不起兵造反奪取滿族人的天下,讓我們漢族人繼續稱帝呢?
  • 鹹豐皇帝被英法聯軍打出京城,曾國藩12萬湘軍,為何見死不救
    數小時之後,上萬的蒙古騎兵全軍覆沒,而英法聯軍中僅僅戰死5人,英軍2人,法軍3人。在冷兵器面前,火槍火藥完勝。舉世聞名的圓明園被焚燒成灰燼,鹹豐皇帝直接從京城逃到了承德。曾國藩的12萬大軍就在僧格林沁抵抗英法聯軍之時,鹹豐皇帝還特意下旨,讓曾國藩帶領湘軍前來迎戰。曾國藩當時坐擁12萬湘軍,但是從頭到尾曾國藩都未曾迎戰。這和湘軍的起家有密切的關係。
  • 一介書生曾國藩帶兵,有何獨特的治軍思想,讓草根湘軍獨步天下?
    並且曾國藩的湘軍以馬隊為棚單位,以水師為船單位,以陸師為哨單位,哨之上有隊,隊之上有營,一級級分布化十分合理,營就是湘軍基本的作戰單位。選將曾國藩曾經說過:行軍之首道,是為嚴擇將。湘軍的將領選拔極其嚴格,將領的基本標準就是要德才兼備且智勇雙全,其中具備「德」又是湘軍將領的首要條件。
  • 湘軍悍將彭毓橘:曾國藩表弟,外出巡邏時被「捻軍」打死
    1864年7月,湘軍攻破天京,九帥曾國藩縱容士兵劫掠,激起輿論風波,只好辭職回家「養病」,避避風頭。曾國荃離職後,所部6萬「吉字營」勁旅也基本被裁撤完畢,湘軍陸師主力尚存鮑超「霆軍」,這是曾國藩最後的政治資本。「吉子營」被裁撤,許多悍將也回家「養老」,拿著豐厚的戰利品過上幸福日子,遠離戰火。
  • 坐擁12萬湘軍,眼看英法聯軍侵入京城,曾國藩為何見死不救?
    其實對於清政府來說,當時還有一個籌碼:就是曾國藩的湘軍。起初,湘軍的設立只是為了應付太平天國運動時,由於兵力不足所導致的人員擴招現象。對於清政府來說,這個私生子他們並不在意,他們更在意自己的八旗軍隊和綠營。同時在待遇上也有非常大的出入,湘軍作為不受待見的私生子,無論是在打仗還是待遇方面都受到打壓,而曾國藩也時常不受鹹豐帝的待見,因此湘軍的地位其實相當尷尬。
  • 曾國藩:真正聰明的人,往往看起來足夠笨
    有書君說曾國藩,中國晚清時期政治家、戰略家、文學家,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後世稱「曾文正」。其一生奉行為政以耐煩為第一要義,主張凡事要勤儉廉勞,不可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禮治為先,以忠謀政,在官場上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他的崛起,對清王朝的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等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慈禧不斷給曾國藩加封,他卻心驚膽跳,甚至寫信給弟弟:可悚可畏
    管曰:謹小慎微的人,他的地位也會提高;懂得了的人,他的地位也會提高。意即人生的道路,慎一分者得一分,忽一分者失一分,慎全得,忽全失。依管之見,謹慎是成功者不可或缺的品質。成就一項事業的大小與它的謹慎程度成比例。
  • 英法聯軍入京,曾國藩手握12萬湘軍,為何置若罔聞,視若無睹
    湘軍是晚清時對湖南地方軍隊的稱呼,或稱湘勇。太平天國運動興起後,清朝正規軍無法抵禦,不得不利用地方武裝,湘軍就是在這時發展起來的。除了鎮壓太平天國時期的曾國藩創建的湘軍,還包括該部一直延續到抗日戰爭時期的湖南軍隊。直到何鍵下臺,蔣介石才把湘軍改造為半中央軍。到1949年,半中央化的湘軍全部被解放軍消滅,湘軍的歷史至此終結。
  • 曾國藩:人有四算,天則一算(深度好文)
    曾國藩天資不高,記性不好,背書太慢的段子至今讓人津津樂道。但是他卻成就卓然,遠超同時代的大部分人。因為他明白,只有持之以恆地去做加法,人生才能從量變轉為質變。道光二十年,曾國藩立志向聖人看齊。曾國藩的一日三餐更是簡單,通常只有一個菜,被人戲稱「一品宰相」。至於歌姬舞女,古玩字畫,曾國藩更是半點不沾。簡單的生活給了曾國藩拒賄的底氣。他曾言:「絕不以一錢自肥以貽前人羞。」
  • 曾國藩裁撤湘軍為何不怕兔死狗烹?有此人在,朝廷不敢輕舉妄動
    嚴格地說,曾國藩不存在接班人問題,因為很多事情,尤其是重大的人事安排,他根本就沒有決定權,這一權力屬於皇帝。但是他也不是無所作為的人,當提升人,尤其是提升到足以影響朝廷決策的職位時,他可以說是得過且過。
  • 他是湘軍名將 曾解救湘軍勇將王鑫和鮑超 多次率軍力敵太平軍
    【湘軍故事系列2,小佛說史原創作品,請勿轉載】太平天國興起後,清朝原有的八旗兵和綠營兵沒能在早期將太平天國起義鎮壓,後來曾國藩等人在皇帝的允應下開始興辦地方團練,團練中的佼佼者便有曾國藩的湘軍、江忠源的楚勇和李鴻章的淮軍,今天小佛就給大家講一個湘軍的名將。
  • 曾國藩:來,我告訴你,什麼叫「全力以赴」
    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就,是因為他明白:贏得最終的勝利,並沒有速成的秘訣,只有穩紮穩打。做好充分的準備,創造好充分的條件,那麼成功的果實自就然瓜熟蒂落了。可是,曾國藩的弟弟曾國荃此時,就像一隻脫了韁的野狗,亮出鋒利的獠牙直撲南京城。曾國藩見狀,慌忙去信給他:你太冒進了,當心敵人斷你後路。曾國藩無疑是一個成功的戰略家。敵人重兵把守,死守南京城,並且不斷有外援來襲。以至於主動出擊攻城的湘軍,卻變得非常被動。
  • 清末湘軍十大名將,此人戰術很差,為何能名列第一
    但是,清末時期有一支部隊是由湖南人組建的,當時稱之為湘軍。湘軍在清末年間是一支戰鬥力很強的部隊,它替清朝消滅了當時太平天國的勢力,讓清王朝避免遭到滅國的危險,可以再次延續。可以說,湘軍是功不可沒,因此當時民間也流傳一句話;無湘不成軍。湘軍能夠消滅太平天國的勢力,除了驍勇善戰外,湘軍中十位優秀將也是功不可沒,他們都是湘軍中的頂梁柱,後人稱他們是清末湘軍十大名將。
  • 從第一名臣曾國藩的官場沉浮中,讀懂職場成功學
    但卻沒有注意到鹹豐的性格以及當時所處的環境,也最終讓他被皇帝記恨,不斷的被穿小鞋,斷送了自己的大好前途,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清朝的滅亡。 很多年輕人在初入職場後,因一些小事便對著自己的上司不滿,在公共場合經常討論上司的錯誤,或者埋怨上司庸庸碌碌,仿佛只有自己才是最有能力的,頗有一種「指點江山」的感覺。
  • 湘軍精銳「吉字營」是怎麼訓練出來的?手段特殊,一般人學不來
    湘軍,在本質上是屬於地方軍隊,但湘軍又和普通的地方軍隊有很多不同,其中最主要的是戰鬥力,在湘軍巔峰時期,應該是當時戰鬥力最強的軍隊,沒有之一;淮軍是李鴻章在曾國藩的指示下建立的,楚軍是左宗棠在曾國藩的指示下建立的。可以說,如果曾國藩有二心的話,可能清朝之後的王朝就要姓曾了。
  • 曾國藩:說話囉嗦的人,心裡藏著3個性格弱點,不值得交往
    晚清名臣、湘軍統帥曾國藩在他200餘人的幕僚中,就很不喜歡使用說話囉嗦的人。因為,他覺得和這類人相處太過於麻煩,不值得交往。鹹豐三年(公元1853年),曾國藩被朝廷欽命為欽差大臣、湖南團練大臣後,做的第一件工作並不是招兵買馬,而是組建自己的幕府,並任命自己的好友、門生郭嵩燾為幕僚長,讓他尋找一些有理想、有謀略、有能力的人來當自己的幕僚,以輔助自己出謀劃策,迅速將湘軍組建起來。
  • 湘軍第一悍將:曾國荃,「曾剃頭」寵愛有加,結局卻有一絲落寞
    眾所周知,曾國藩一手創建的湘軍,歷經無數慘烈戰役,最終一舉攻下天京,為搖搖欲墜的腐朽清朝又續命了幾十年。而在湘軍眾多悍將中,曾國藩其弟曾國荃的地位可以說是舉重輕足,這可並不是因為他是曾國藩弟弟這一特殊身份,而就是論戰功,曾國荃也是讓眾人所信服的湘軍第一悍將。
  • 曾國藩看人從未走過眼,他第一次見到慈禧時,對慈禧的評價如何?
    五百年來,能把學問在事業上表現出來的,只有兩人:一為明朝的王守仁,一則清朝的曾國藩。——胡哲敷 晚清時期,內憂外患,社會動蕩,正所謂亂世出豪傑,於是乎無數英雄兒女,才子佳人應運而生,其中便包括一個名叫曾國藩的人,此人乃宗聖曾子七十世孫,6歲入塾,8歲能讀四書、誦五經,15歲中秀才,27歲入朝為官,並一步一步成為晚清時期著名政治家、戰略家、文學家、書法家,他還是湘軍的創立者,由他帶領的湘軍,不但攻滅了太平天國,甚至實力可與清廷抗衡,慈禧太后都要敬他三分
  • 曾國藩:人到中年,領悟了這四句話,萬事亨通,無往不利
    這句話就是他一生的行為準則:「輕財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量寬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並依此創下了豐功偉績。 一 輕財足以聚人 曾國藩幕府當時囊括了天下八大類人才。
  • 被稱為「完人」的曾國藩,國外一份報紙,揭露了他令人髮指的一面
    曾國藩是因為打擊了起義軍而得到了慈禧的重用。在他身邊有30萬戰鬥力強悍的湘軍,有半個朝堂的心腹官員,就算是他想要穿上黃袍,也只不過是時間問題。03吳三桂當時只有20萬部隊就敢對抗戰鬥力極強的清軍,而曾國藩擁有30萬湘軍都不越權,這是因為什麼?有人說他是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