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的孩子到底在想什麼?試試這些方法,幫孩子回答「我是誰」 |...

2020-12-27 雲南網

原標題:青春期的孩子到底在想什麼?試試這些方法,幫孩子回答「我是誰」 | 知心育人③

民小編說

進入十三四歲,父母和老師有時會驚訝地發現:孩子變了。變得不愛與人說話,一放學就把自己關在房間裡;變得有點憂鬱,常有情緒波動。還有的孩子無法應對社交壓力,無法把注意力集中在學業上…… 要是能走進青春期孩子的內心,看看他(她)在想什麼就好了!我們有時會這樣想。作為老師,應該如何引導青春期的孩子正確認識自己,作為父母,又該採用什麼樣的方式和他們溝通呢?一起來看。

墨軒通過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心儀的中學,但這所學校離家比較遠,離開了昔日熟悉的夥伴與環境,他感覺有些孤單。入學後墨軒發現自己成績平平,既不是老師重視的優等生,又不是老師關注的問題學生,產生了一種失去方向的感覺,開始懷疑自己努力學習到底是為了什麼。

繼昊是墨軒的同桌,陽光開朗,待人真誠。漸漸墨軒和繼昊成了好朋友,樂觀的繼昊經常帶著墨軒一起學習、打球、結交朋友。墨軒慢慢開朗起來,對學習和生活又恢復了信心。

青春期身體的巨變必然引發青少年對自己的重新審視。審視裡可能有懷疑、有否定、有期許。和案例中的墨軒一樣,青少年在重新認識和了解自己的過程中,會迷茫、會無助,他們同樣需要來自同伴和師長的協助來共同度過這一成長時期。

自我同一性的動力

在青春期,諸如「我是誰」、「我為什麼來到這個世界」、「我屬於哪個地方」和「我該和誰在一起」等一系列的問題開始進入學生的內心,並逐漸佔據了他們人生問題的重要位置。在青春期前後,被同伴接納與認可已經漸漸替代父母的看法,成為青少年自我認同感形成的重要來源。

因此,指導青少年接納自己的獨特性,協助他們了解自己是這一階段教育的重要任務。

應知

「我是誰」

對於青少年來說,回答「我是誰」,「我將來要成為什麼樣的人」等一系列關於「我」的問題是很重要的發展任務。心理學家埃裡克森認為,青春期的首要任務是面對"同一性對同一性混亂"這一危機。青少年努力理解自我並非是「成長過程中的一種不適」,而是一種健康的、至關重要的過程。這一過程建立在早期發展成就的基礎之上,即信任、主動和勤奮的基礎之上,同時為應對成年生活中的各種挑戰奠定基礎。當青少年解決了「選擇職業」、「形成價值觀」、「建立滿意的性別同一性」這三個主要問題後,同一性就形成了。

青少年的自我意識——「我很重要」

青春期是自我意識發展的第二飛躍期。在此期間,青少年的內心世界越發豐富起來,他們花很多的時間進行內省:「我是什麼樣的人」,「我的特徵是什麼」,「別人喜歡我還是討厭我?」等一系列關於「我」的問題開始縈繞在他們心頭。

心理學家羅伯特·費爾德曼指出,青少年時期新發展出的複雜元認知能力(人們對自己思維過程的認識,以及對自己認知的監控能力)使得他們很容易想像別人正在思考著自己,並且他們還能想像到別人思維的細節,這是青少年自我中心主義的原因。

青少年自我中心主義是一種自我熱衷的狀態,他們會認為全世界都在關注自己。青少年可能發展出所謂的「假想的觀眾」(認為自己的一舉一動都會引起別人的注意),比如一個進入青春期的男孩可能覺得全班同學都發現了他下巴上新冒出的痘痘。

青少年與成人的衝突

青少年自我意識高漲是他們出現叛逆心理的重要原因。隨著青少年的認知發展進入形式運算階段,邏輯思維能力有了一定的提升,有一定的思辨能力。在這一階段,青少年常常對父母或者其他權威提出質疑。同時他們也變得更加喜歡辯駁,熱衷於利用抽象推理來找出他人解釋的漏洞。

心理學家霍爾認為,青春期的身體變化和成人社會的各種迫切要求使得青少年不得不去努力適應,而他們的這些努力就迎來了一個「疾風暴雨」的時期,產生了與成人的代際衝突。

不同的家庭教養方式對青少年發展的影響不同。研究發現,放縱型的教養方式會使得青少年形成以自我為中心、忽視規則等行為特徵;過分嚴厲的專制型教養方式則可能使得青少年出現退縮或叛逆心理、排斥教養者、不恰當地尋求自我獨立等行為特徵;民主而權威型的教養方式可以給青少年的發展預留更多安全的空間,促進他們個性和社會性的發展。持這種教養態度的父母更願意傾聽孩子的想法,並和孩子一起商討問題,他們會對孩子的行為進行適當的引導,也會讓孩子在挫折中學習承擔後果,而不是幫孩子逃避問題。

青少年的同伴交往

進入青春期後,青少年與同伴的關係越來越密切,同伴是青少年重要的情感支持之一。青少年在這一階段正經歷著生理上的飛速變化,與有著相似變化的同伴在一起分享這些經驗,有助於青少年更好地接納自己。

相較於處於童年期的孩子,青少年的交友範圍逐漸縮小,他們最要好的朋友一般是一至兩個。這一階段青少年交友的原則一般以志趣相投為主,所建立起的友誼也相對穩定和持久。如果有心事傾訴,好朋友常常是第一序位的傾訴對象。在青少年的日常交往中,好朋友之間往往可以彼此袒露自己認為最重要的秘密。青少年認為好朋友之間應該坦率、互相關心和保守秘密。這種交流對青少年的心理發展有積極的意義,同伴交往能夠使他們更好地認識自己、理解他人。因此,擁有親密、穩定、支持性友誼的青少年一般對自己評價更為積極。

值得注意的是,異性之間的同伴交往在不同發展階段存在不同特點。幼兒時期,同伴交往是不分性別的,童年期的同伴交往則是性別隔離的。進入青春期後,異性之間的交往逐漸增多,相互之間更感興趣。但在青春期早期,這種對異性的興趣往往以一種相反的方式表達出來,或故意漠不關心,或故意在言行中表達輕視,或以不友好的方式攻擊對方,所以從表面上看,男女生常常故意互相排斥。到青春期中後期,隨著認知思維逐漸成熟,男女生的關係開始融洽起來。在這個階段,男女生心中也許會有自己喜歡的異性朋友,這種情感也有其積極的意義。

應會

進入青春期的青少年越來越多地尋求自主,即自我的獨立性和對自己生活的控制感。認識到這種轉變是青春期這一階段的正常發展任務,有助於教師和家長迎接這種變化,理解青少年,緩和可能出現的代際衝突。

在班級活動中促進學生了解自我

自我認同是青少年重要的心理發展任務。教師不妨針對青春期的特殊性,有針對性地開展相應活動,採取多種方式促進學生更深入地了解自我。

具體而言,考慮到青少年時期是身心協同發展的重要時期,教師在開展學生活動時可以兼顧學業發展、身體發展、社會性發展等多個方面,開展學習交流活動、體育競賽、演講比賽、社團活動、外出遊歷等活動,為滿足青春期學生對安全、歸屬感、被尊重、愛與被愛以及自我實現等方面的需求創造條件。

引導學生了解自我的活動方案

一些心理發展活動可以很好地協助青少年了解自我。

20個「我是誰」

在課堂上,讓學生寫出20個「我是……」,幫助學生了解自我的多個方面,促進其對自我有更深入的思考。

從學生對自我的描述中,教師可以看到學生在不同層面上的自我,可能有物質自我、社會自我、心理自我等等。如果發現學生的自我認知比較消極,可以進行更深入的工作,了解原因,引導學生悅納真實的自我。

打開喬哈裡視窗

引入喬哈裡視窗(Johari Window)概念,引導學生更全面地了解已知的自我,並對未知的自我進行探索。

表1-3 喬哈裡視窗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正確的認識自我就是要更全面地了解自己。人對自己的認識就是一個不斷探索的過程,與他人分享自我,通過他人的反饋可以減少盲點區,我們對自己的了解就會更多面、更客觀。

引導學生悅納自我

積極悅納自我就是無條件地接受自己的一切,包括自己滿意的部分和不滿意的部分。教師可以讓學生關注到他/她自己所欣賞的方面,引導學生悅納自我。

下面是一些關於自我積極方面的描述,供教師參考。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填寫,填寫後可以讓同學們進行分享交流,教師也可以參與互動反饋。

在每位學生完成分享後,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引導。例如,可以告訴學生每個人都是獨特的,有自己的優點,也有自己的缺點;也可以指導學生不盲從他人的批評,不把別人的評判當作最後結論;也可以倡導學生虛心向他人學習,汲取他人身上的優點等。

給學生一些建設性的意見

(1)不隨意給自己貼便籤,例如我很笨、我很胖等。

(2)欣賞自己的獨特之處,也學會欣賞他人。

(3)每個人內心可能都有自己的隱秘區,接受自己的脆弱之處,也不要傷害別人的脆弱之處。

(4)與志趣相投、能夠欣賞你的人交朋友。

(5)採用適合自己的方式自我放鬆。

幫助學生提高同伴交往能力

案例中墨軒同學剛開始進入新環境時,覺得很孤單,後來在陽光開朗的繼昊的幫助下順利融入了新集體,恢復了對學習和生活的熱情,可見青春期同伴支持的重要性。所以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也要注重青少年友善品質的培養,營造融洽的團體氛圍,幫助每一個學生順利融入到集體中去,發展健康的友誼關係。針對人際交往有困難的學生,教師可以有針對性地為學生提供一些指導。

1. 打開心窗,主動交往

與人交往首先要開放自我,這才有與他人進一步交流溝通的可能性。主動向朋友敞開心扉,信任他人,即使偶有傷害,也要明白那只是個別行為,大部分同學都是懷著真誠的心與同伴交往。勇敢、主動的人能贏得更多的可能性。

2. 培養利他意識

利他是在人際交往中為了他人獲得方便和利益,而不圖回報的行為。在群體中擁有利他意識的人往往最受歡迎,一個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的人,一定能得到大家的尊重與喜愛。

3. 心懷真誠,坦蕩待人

真誠是人際交往中最重要的原則。真誠即表裡如一,真誠可以促進信任,信任是友誼的基礎。心理學家曾做過一項測試,讓不同群體的人寫下最喜歡與哪些特質的人交往,結果表明,「真誠」是大部分人的共同選擇。不論時代如何變遷,真誠坦蕩都是最動人的品質之一。

注意性別界限

青春期的學生除了身體性別特徵開始發育,性別意識也開始凸顯。教師在與同性別學生交往時,可以發揮其性別優勢,給予學生相應的支持;在與異性學生交往時,在這一階段除了要了解不同性別學生的不同特點與需求外,還應嚴格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是否適當,與學生保持好距離,當遇到可能涉及異性學生隱私問題時,應請適合的教師介入,配合完成教育管理工作,盡最大限度地保護好學生。

相關焦點

  • 青春期孩子拒絕和父母對話,嘗試幾種方法,和孩子進行有效溝通
    文|凝媽青春期孩子拒絕和父母溝通?利用3種方法實現良性溝通孩子進入青春期以後,和父母的溝通越來越少,逐漸變得煩躁,讓父母摸不著頭腦。父母一如既往地愛著孩子,孩子為何站到了父母的對立面,把父母當作敵對者?
  • 為什麼我的青春期孩子不和我說話
    你想,人家一個做青少年工作的學者,竟然能夠獲得英國皇家的官佐勳章,這個地位是不同一般的。這本書的譯者是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部的教授和博導,藺秀雲教授。所以,這本書相當嚴謹。它告訴我們青春期的孩子身上究竟發生了什麼狀況。為什麼青春期的孩子會讓家長們覺得很困難?甚至有很多人認為,那是人生當中最難度過的一個階段。首先,我們能看到他看得見的變化。
  • 8個和青春期孩子對話的簡單小法則,幫你收穫更融洽的親子關係
    「嗯,媽媽,我這次英語考的很糟糕,老師狠狠地訓了我一頓,還撤掉我的課代表,實在是太丟臉了。」「小小,原來你這段時間就是為這個在難過呀!沒關係,媽媽幫你一起分析下考砸的原因,我們再趕上去好不好?」「好的,媽媽,謝謝你!」
  • 王玉新老師說|讀懂青春期孩子,做青春期孩子的好家長
    青春期是什麼?青春期的孩子需要什麼?青春期孩子的家長應該怎麼做?王玉新開篇先提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他將家庭教育分為三個階段,0—9歲早期家庭教育,10—19歲青春期家庭教育以及成人階段的家庭教育。青春期是什麼?王玉新表示,一般女孩10歲以後,男孩在12歲前後就進入青春期。世界衛生組織將青春期定義在10-20歲,而人腦的發育要到25歲才能完全成熟。
  • 青春期孩子叛逆不好管教?試試情景教育法,做個「合伙人」式父母
    青春期教育是孩子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合伙人"式的父母往往能夠教育出最成功的孩子。最近,我總能聽到鄰居小王和自家上初中的兒子爭吵的聲音,而小王也三番五次向我訴苦,說孩子實在是太不聽話了,覺得和他溝通什麼,他都聽不進去。我告訴小王,這對於每個青春期的孩子來說都是再正常不過的,因為他們必須要經歷一個與父母之間的磨合期。
  • 「我想當李佳琦那樣的主播」高情商媽媽這樣回答,孩子恍然大悟
    但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我們在感嘆生活便利的同時,也不得不面對這些「便利」所帶來的弊端。比如說直播帶貨,就引發了許多家庭教育問題。阿力今年15歲,是一名中學生。因為家裡條件一般,而阿力的成績不算十分拔尖,所以他經常思考自己以後應該做什麼。最近放假在家,阿力常看到媽媽在看直播,覺得十分有趣,於是自己也去看了幾場。
  • 青春期的孩子如何溝通——知識星球告訴你
    這些建議一定要看,建議老師轉給家長!作為家長,我們究竟該如何與青春期的孩子進行有效溝通?很多父母抱怨:孩子越長越大,跟家人說話卻越來越少。孩子正處於青春期,用以前的教育方法,尤其是強制的嚴厲的,簡單粗暴的家長作風式的教育,當然是不管用了,只能讓孩子的心離家長越來越遠。或者說,是不能與孩子的眼下的心理特徵相匹配。
  • 「花開得太早不美」你這樣回答青春期的孩子,大錯特錯
    「現在和小奔聊天,我有點跟不上他的節奏,我覺得自己在他面前就是個傻甜白。」當9歲半步入青春期的女兒跟你聊她對男生的感覺時,作為媽媽你會怎麼回答?「別多想這些,現在你該把心思放在學習上。」「你這麼優秀,不跟你做朋友是他的損失。」
  • 和青春期孩子溝通有方法,學會科學的對話法,輕鬆解決問題!
    對於我和兒子的溝通和親子關係,宿舍裡的這幾位家長都表示很羨慕,向我討要方法和技巧。>做青春期孩子的朋友和領路人我推薦了陽光博客最新出版的韓國《青春期孩子的紙條》雜誌策劃人、兩個孩子的媽媽,青少年問題諮詢師,和我一樣關注青少年的成長問題的韓國姜琴珠所著的《青春期對話法》給宿舍的這幾位家長看。
  • 青春期孩子最容易叛逆,但也是孩子接受父母教育的最好機會!
    心理學上對青少年的心理治療很重要的一環就是對這些基礎認知的修正,即認知行為療法。那麼第二階段是什麼時候呢?那就是青春期階段,這個階段既是孩子性格、人生觀的養成時期,也是做父母的對於孩子教育的最好時期,可以說是孩子接受父母教育的最好機會。
  • 「媽媽真討厭」,6歲兒童「第一個青春期」,父母如何幫孩子度過
    她和我說的時候,我突然想起,這應該就是孩子「第一個青春期」的危機,往往發生在6歲左右。其特徵是孩子的行為發生變化,讓家長感到擔憂。我們都知道,青少年時期有許多兒童或其中許多人有危機,我們可以通過他們的行為變化來觀察到這一危機。但是也已經證明在許多情況下,六歲的孩子患有所謂的「第一青春期」。
  • 每個青春期的孩子 都是穿上刺蝟外衣的兔子
    我問劉子峰對這件事的看法,他這樣回答我:「我每天都在笑,你猜我開不開心。」見我一愣,馬上說:「逗你的,你知不知道『網抑雲』這個梗?我們都是會員。」   上網查了一下,知道了劉子峰所說的那個「梗」是指某個音樂App的評論區中抑鬱情緒的發言比較多,很多人認為這些發言多是無病呻吟,故意賣慘裝文藝。   「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
  • 青春期孩子叛逆、頂嘴?父母無計可施,你需要了解孩子的神奇大腦
    在你的印象中,青春期的孩子有什麼特點?一、父母突然變得不重要了朋友A的女兒最近剛過完12歲生日,她和我說,去年女兒過生日時,還許願說:我愛爸爸媽媽,我想永遠和爸爸媽媽在一起。可是,就在剛剛過去的12歲生日,卻讓A夫妻開始五味雜陳起來。
  • 青春期 孩子叛逆、頂嘴?父母無計可施,你需要了解孩子的神奇大腦
    在你的印象中,青春期的孩子有什麼特點? 一、父母突然變得不重要了 朋友A的女兒最近剛過完12歲生日,她和我說,去年女兒過生日時,還許願說:我愛爸爸媽媽,我想永遠和爸爸媽媽在一起。 可是,就在剛剛過去的12歲生日,卻讓A夫妻開始五味雜陳起來。
  • 孩子問「自由不是我想幹什麼就幹什麼嗎」時,可以這樣回答
    許多孩子看到景區好吃的好玩的,卻不能買,心裡特別痒痒,進而對老師的要求感到「不爽」。我想許多家長是不是也遇到過孩子的類似問題:為什麼(某件事)我不能做,一點自由都沒有!為什麼小孩必須聽大人的話?長大以後是不是就自由了,想幹什麼就幹什麼?
  • 誰來為青春期的孩子守望?霍爾頓說:我只想當個麥田裡的守望者
    我不知道這樣述說,是否真正表白了我對霍爾頓、或者是塞林格的某種朦朧的理解。但我確信,隨著青春期如河流般永遠逝去,某些人的記憶早已變得冷淡如石,某些人的心靈早已不堪回首。如今,依然「遊戲」在青春期這塊「麥田裡」的孩子,誰來為你守望?2.面對《麥田裡的守望者》這樣的書,需要一種理性閱讀。
  • 閱聽|一定不要和青春期的孩子較勁!
    不管方法是軟是硬,反正孩子們總會很容易就能消停下來——至於是否很快又反覆,另當別論。 但是,當孩子們逐漸邁向青春期的門檻,一切似乎都變得不一樣了。 一般女孩在10歲前後、男孩在12歲前後,就會進入青春期。
  • 為什麼青春期的孩子難溝通?作為父母,你需要了解下青春期孤獨
    大家都笑了,這是一個父母非常恩愛的家庭,兒子日益長大,一句「孤獨」看似玩笑,卻道出了多少青春期孩子的情感現實。進入到青春期,父母會感覺到孩子變得孤僻,而孩子也開始覺得自己無人理解,感受到孤獨。但是孩子這麼說的時候,父母往往不理解,一個孩子有什麼可孤獨的。實際上,孤獨也是在青春期這樣一個成長階段,孩子會很容易就產生的一種感受。
  • 忍住你的淚水「不要哭」,傾聽青春期孩子內心真正的聲音
    這篇文章我們重點闡述「青春期孩子內心的聲音」,大家仔細去思考解答,接下來我將轉換成青少年的角度,設想一下到底青春期孩子內心裡,是什麼樣的情感需求。我以青少年的口吻,跟大家陳述:「我最需要的是感到被愛被重視,不管我看起來有多蠢,我需要某個人相信我,因為我不總是相信自己。
  • 吵贏了孩子你還是輸了……面對青春期的孩子,懂得示弱很重要!
    青少年,我們可以簡單的以孩子進入青春期為界限,青春期的表現以12-18歲最為突出。 但目前,也有許多孩子從8歲開始,就逐漸的顯現出一些青春期的苗頭,所以,我們可以將其稱之為準青春期。 家長們千萬不要認為你的孩子小,就沒有青春期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