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孩子最容易叛逆,但也是孩子接受父母教育的最好機會!

2020-12-24 騰訊網

我們知道,人生中有兩個階段是孩子性格塑造的重要時期,一個階段是3到6歲的時候,三歲看小,七歲看老,在這兩三年的時間裡,孩子對性別、出生環境、家庭、人員都開始有認知了解,這些了解大多來自家庭,這些認知有時候能左右人的一生,也是我們人際關係的基石。心理學上對青少年的心理治療很重要的一環就是對這些基礎認知的修正,即認知行為療法。那麼第二階段是什麼時候呢?那就是青春期階段,這個階段既是孩子性格、人生觀的養成時期,也是做父母的對於孩子教育的最好時期,可以說是孩子接受父母教育的最好機會。

青春期是在第一個階段的基礎上發生的,因此,很多認知以及形成,換言之,它的質量基本取決於第一階段。比如一個女孩子在小學前沒有得到足夠的父母關愛,那麼步入青春期時,她就有可能早戀、厭學、與老師作對……,一個男孩子也有可能因童年階段與父母的不良關係,而在青春期發生一些反常現象,比如網癮、打架、早戀或逃學等。童年是種子,青春期結出第一茬果實,但還未成熟,雖然青黃不接,青澀脆弱,卻也實在地掛滿枝頭,呼朋引伴。但有經驗的果農都知道,第一茬果實不能要,果樹要養,因為它們的營養還不夠豐富,還不足以承擔成熟的責任。這是對青春期最形象的比喻,看上去他們已經出落得婷婷玉立或高大威猛,卻遠未達到成熟的要求,廣義地說,是心理年齡幼稚,狹義地講,是除身體外其它一切條件均不具備。所以他們無權,也無法承擔生活。

那麼為什麼青春期是孩子留給父母的最後機會?但並不是說這個階段就該無所作為,事實上,青春期之重要,甚至要超過人生的任何一個階段。原因有二,第一,它是成家立業的前奏,第二,它是孩子留給家長的最後機會。

什麼機會?調整和教育的機會。也就是說,如果一個孩子在童年階段沒有得到足夠的關愛,並因此而表現不良,那麼父母就要在孩子的青春期給予彌補和引導,如果在這一階段,孩子的性格漏洞仍未得到修補,那麼他/她的一生將很難與幸福、健康、快樂結緣。從多年治療與諮詢的經驗中不難看出,無論是高考減壓,還是親子關係,或是早戀、逃學、網癮、叛逆等,若父母在孩子青春期階段給予正確的引導與關愛,上述大部分問題都有解決的可能,可如果將之推延幾年,對,只是短短的幾年後,當這些問題背後的心理因素如病毒一樣貫穿於孩子們的工作和生活,就可能成為終生難愈的腫瘤,再治起來,不僅成本極高,而且治癒的可能性相當低。原因是,他們已經定型了,炎症已經發展為癌症!

青春期是孩子留給家長最後的機會,因此在這個階段,許多孩子也令家長十分頭疼,孩子會叛逆、網癮、早戀等等,有些明智的家長會以耐心地陪伴、引導等方式感化孩子,他們或求助於專家,或者與老師溝通,或者把孩子送到國外……,無論這些舉動是否高明,總之,他們在付出心血,而這些心血,孩子不會視而不見,只不過,那些回報有可能滯後。另外還有相當一部分父母沒有這種耐心,面對表現不良的子女,他們仍然延續著十幾年前的管教方式,比如在孩子5歲時遭到父母責打,15歲時還在忍受這種皮肉之苦。這就等於進一步強化了孩子的存在方式:我是不被父母關愛的(5歲時),我是不被環境接納的(15歲),那麼再過十年,25歲時,這個人就有可能發展出反社會人格或自虐傾向,再過十年、二十年、三十年……那些疼痛和羞辱將永遠伴隨其左右,地獄由此形成。

因此,當有家庭矛盾或者有「問題青少年」的時候,停下來不妨想一想,這或許可能是一種機會,一種重新塑造孩子的機會。幫孩子一起走出困境,防微杜漸,在孩子還未形成嚴重的心理問題的時候帶他去做心理諮詢,了解孩子認知、走進他的世界。青春期,看上去是自以為是、叛逆頑固、不如換個角度、靜靜的欣賞青春期的狂風暴雨,和孩子一起感知他們的成長!

END

相關焦點

  • 孩子青春期,叛逆,父母不要恐慌!
    青春期孩子叛逆,愛頂嘴,不愛和父母溝通……這是大家都經歷過的青春期,是大家走過的青春。「青春期」這個名詞其實很難解釋,但家有青春期孩子的父母都深有體會。當「青春期」遇上「更年期」那無疑是火星撞地球。青春期孩子的身心發生極大的變化,孩子們面對變化,新奇,又不知所措。他們覺得自己是像成年人一樣,渴望獨立,但是常常缺乏解決問題的能力。於是產生了矛盾情緒。既想獨立又要依賴,既有理想又要面對現實,既自負又自卑……青春期是人生精彩的小花絮,又令人厭煩的叛逆,又有一觸即發的衝動。
  • 孩子上初中後,父母「較真」就輸了,青春期的孩子這樣教育更有效
    實際上這種改變,或者說是叛逆的言語和行為,也是孩子進入到青春期的一個信號,孩子處在這個階段,父母的煩惱往往比孩子更多,尤其是這幾位父母的煩惱。 這5位家長的煩惱,想必也是很多父母共同的煩惱,孩子性格變得急躁、孤僻、和父母交流少、成績下滑等等,也是叛逆的一種表現,可你知道孩子為什麼叛逆嗎
  • 青春期孩子固執不聽話?李玫瑾:教育孩子,父母要懂得點到為止
    李玫瑾:教育青春期孩子,要懂得"點到為止"青春期的孩子大多比較叛逆,聽不進父母勸說式的話語,喜歡跟朋友聊天玩耍,認為只有朋友懂自己。對於這些孩子來說,家長越嘮叨,他們越反感。為什麼教育青春期孩子,要"點到即止"1、父母的話,6歲前是黃金,12歲後是垃圾正如李玫瑾教授所說,父母該講的道理,孩童時期就跟孩子反覆提到過了,在步入青春期之前,他們聽過了無數遍類似的話。我們理解父母愛娃心切,但同樣的話反覆提及,容易失去其本身的意義。
  • 青春期孩子叛逆不好管教?試試情景教育法,做個「合伙人」式父母
    青春期的孩子總是有著叛逆的性格,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又應當怎麼樣去教育呢?實際上,許多父母不免會擔心青春期的孩子不夠聽話,並且經常感覺很難和他們溝通;但是,如果不做出努力,爸媽又擔心自家的寶貝會變成叛逆少年。
  • 【家長薦讀】孩子青春期叛逆怎麼辦?這20條建議送給家長!
    一般來說,孩子進入青春期,會展現出各種叛逆情緒,做出一些叛逆的事情:厭學,輟學,早戀,離家出走,親情淡漠等等。很多父母會直接責怪孩子,但其實,家長只找孩子的問題的同時,也應該反省、檢討自己。 那麼青春期的孩子為什麼這麼叛逆呢?
  • 孩子叛逆怎麼辦?——啟贏教育
    孩子叛逆,尤其是青春期孩子的叛逆,時常讓父母感到「頭疼」。許多父母也常常抱怨,孩子越長大越不聽話。那麼,孩子叛逆現象是普遍存在的嗎?作為家長應該怎樣和叛逆期孩子相處?
  • 青春期 孩子叛逆、頂嘴?父母無計可施,你需要了解孩子的神奇大腦
    也可以說是一個人從青春期開始到個體獨立的整個發展時期。。 我們總是在說青春期的孩子有各種壞毛病,和他們完全無法溝通。其實是因為我們沒有完全能夠了解青少年的大腦。 青春期是一個人一生中生理上最健康的時期,但也是最容易出現心理健康問題的時期。根據英國最新數據顯示:青少年有心理健康問題的可能性是年齡較小兒童的三倍。
  • 青春期孩子叛逆、頂嘴?父母無計可施,你需要了解孩子的神奇大腦
    也可以說是一個人從青春期開始到個體獨立的整個發展時期。。我們總是在說青春期的孩子有各種壞毛病,和他們完全無法溝通。其實是因為我們沒有完全能夠了解青少年的大腦。青春期是一個人一生中生理上最健康的時期,但也是最容易出現心理健康問題的時期。根據英國最新數據顯示:青少年有心理健康問題的可能性是年齡較小兒童的三倍。
  • 如何面對孩子的叛逆:你與孩子分清界限,才是真正愛的教育
    你或許跟其他家長一樣都曾經有個疑惑:是不是每個孩子都會有所謂青春期的叛逆?我覺得不是的,孩子步入青春期後是否出現叛逆言行,其實是基於過去孩子跟父母的親子關係如何息息相關。孩子一生有4個階段:0-6歲幼兒期,手把手言傳身教;7-12歲少兒期,牽引他一起走;12-18歲青春期,陪伴他放開手;18歲以上青年期,支持他看他走。
  • 李玫瑾:父母教育孩子要趁早,當娃到了青春期,要學會點到為止
    很多孩子到了青春期就會性情大變,跟父母老師都親切不起來,一回家就躲到房間裡,鎖著門不讓人進。孩子青春期的教育很關鍵,孩子在這個時期開始有獨立的思想了,對他們的行為處理不當,很有可能走上歧途。
  • 青春期孩子叛逆、不好管,怎麼辦?家長一起來看看這些實用建議!
    痛苦1:自我質疑和否定《狗十三》的開場,是帶李玩著牙套的一段自白,她希望有一個平行空間,在那兒她是自己希望的樣子,也是家人希望她成為的樣子。由此可見,李玩對青春期叛逆的自己也是充滿質疑和否定的。在整個青春期叛逆的疼痛過程中,父親沒有給過他應有的尊重和理解,所以李玩並沒有度過青春期的叛逆,只是轉化成了一種更為隱秘的表現方式,但這種方式近乎於一種自我折磨,成功的話會達成自我救贖,失敗的話就是更為扭曲的人生。那麼父母究竟應該如何與青春期的孩子相處?首先,父母要與孩子坦誠相待。
  • 如何正確應對孩子青春期「叛逆」,濟南神康青少年中心有辦法
    對「家有兒女初長成」的父母來說,「青春期叛逆」是令他們頭疼的問題。進入青春期的孩子,有哪些心理行為特點?面對孩子的成長困惑,爸媽如何與孩子正確溝通及引導?如何與青春期的孩子和諧共處,擁有融洽的親子互動關係?
  • 給父母老師的建議請收好!不要輕易認為青春期的孩子是「壞孩子」!
    應該怎麼和青春期的孩子相處?這是困擾不少父母的難題。這一時期,這些半大的孩子們從身體到心理都在急劇發生變化,渴望成人,但其閱歷和成熟度又局限著他們的成長方式。青春期的孩子們尤其需要父母的陪伴和指導,但如果指導不當,又很容易造成逆反甚至傷害。
  • 青春期的孩子叛逆怎麼辦?分享有效的親子溝通技巧,建議收藏!
    這裡是母嬰親子講堂,每日為大家分享母嬰汽車相關資訊,今天要給大家分享的內容有:青春期的孩子叛逆怎麼辦?分享有效的親子溝通技巧,建議收藏! 一提到「青春期」三個字,很多人自然就會和「叛逆」「不好管」「情緒波動」等詞語關聯起來。
  • 孩子沒到青春期也叛逆?不用擔心,這幾招還挺管用的
    孩子沒到青春期仍然有叛逆心,只要是沒達到孩子要求的,孩子就生氣,甚至還摔東西。別看我侄兒只有五歲,但脾氣可不小,只要說他的不好,他就會很生氣,發怒,握著小拳頭,想要打人。  我朋友的孩子也是如此,告訴他作業還沒做完,不然去學校會挨批評的的。孩子就說:我不去學校了,我就在外面玩。
  • 怎麼教跟父母對著幹的青春期孩子?日本這位老師,給出了另類答案
    老師解釋說:「世界上最狠的復仇辦法是殺人誅心,要讓一個人絕望就是給他最大的希望,然後毀掉他。你考到了律師證但是偏偏不去當律師,你說你爹會不會氣得腦溢血?」常會被提及到「和孩子做朋友」,但你真的誠心和孩子做朋友了嗎?
  • 8歲孩子這樣教,青春期少操心
    世界衛生組織對青春期的界定是女孩子從9歲開始,男孩子則是11歲。所以通常將青春期定義在10~19歲這個階段。不過即使同屬青春期,14歲跟10歲的孩子的意識行為跟身體發育差距很大,10~14歲這個階段則細分為青春過渡期。這個時期父母與孩子的相處與教育方式,往往決定孩子在14~19歲是否更為叛逆。
  • 面對孩子3個叛逆期,高智商父母教養孩子,從不說一個「不」字
    一說到叛逆期,很多家長都會認為只有年齡大的孩子才會有。其實,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遇到三個叛逆期,第一個叛逆期就發生在孩子兩歲半到三歲的時候。每每看到孩子頂嘴、不聽話的時候,很多父母不是語言威脅,就是棍棒教育。父母這樣做,頂多只會讓孩子口服心不服,甚至還有可能讓孩子變得更叛逆。
  • 青春期溝通系列3:「我的孩子不叛逆,但他卻讓我懊悔終身!」
    其實,當我們了解了孩子叛逆背後的真相,我們或許會更容易接納孩子所謂的「叛逆」,更能從孩子的對抗中,成長我們自己。1.叛逆是孩子求生的方式這樣的場景大家再熟悉不過了:孩子玩遊戲或者學習不主動,媽媽就表現出不滿。媽媽強迫孩子放下遊戲,去寫作業,孩子要麼抗拒不去寫,即使去寫了,也是糊弄了事。
  • 鄧超12歲,讓父親一夜白頭:父母最大的卑微,就是孩子到了青春期
    看過一句話,孩子不跳樓,就是成功,父母最大的卑微,就是孩子到了青春期。看著那個曾經乖巧的孩子,突然渾身是刺,叛逆、倔強,將父母拒之門外,讓人心生涼意。 因此,青春期的孩子,就像一個隨時會被點燃的炸藥,他們躍躍欲試,卻沒有及時停止的能力。 他們異常自尊,卻又常常解讀錯誤,一旦情緒激烈,就很容易做出失控的舉動。 所以,青春期的孩子,有時候只要一句譏諷的語言,一個不夠善意的眼神,都足以掀起一場風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