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超12歲,讓父親一夜白頭:父母最大的卑微,就是孩子到了青春期

2020-12-06 騰訊網

作者:主創團·安歌

表姐給我打電話,哭著說,兒子剛上初一,最近考試成績大幅度下滑。

她本想和兒子認真談一下,可推開房門,兒子斜躺在床上刷手機,對她視若無睹。 她剛把來意說明,就被兒子不耐煩地頂了回來。 表姐又急又怒,大吼道:你還想不想考高中、考大學了?就這麼沒出息地混下去嗎?

沒想到,兒子臉上譏諷的表情,像刀子一樣扎得她生疼:

「沒出息的是我,跟你有什麼關係!」

咽下那些即將出口的尖刻語言,表姐合上房門匆匆離開。深夜,她躺在床上泣不成聲。

看過一句話,孩子不跳樓,就是成功,父母最大的卑微,就是孩子到了青春期。看著那個曾經乖巧的孩子,突然渾身是刺,叛逆、倔強,將父母拒之門外,讓人心生涼意。

然而,更難過的是,幾乎每個月都看見孩子跳樓割腕的新聞,種種悲劇在前,我們卻進退兩難:進一步,怕後悔莫及,退一步,怕行差踏錯。

給青春期的孩子當父母,為什麼如此艱難?

青春期的陣痛,就是脆弱又難搞

作家麥家在《朗讀者》中,讀過一封寫給兒子的信,情真意切,惹人淚目。

讀信之前,他特意詢問兒子,能否把電子版發回來便於節目使用。 這個小心翼翼的動作,是他親歷兒子青春期的「後遺症」。傷痛如此之深,讓他至今不敢觸碰。

麥家意識到兒子的青春期,發生在初二,有一天兒子突然關上了房門。 自此,整整三年,上千個日子,這個門再也沒有朝他打開。

大部分時間,兒子把自己關在房間裡,沒有人知道他究竟在做什麼。

他不允許有任何人走進,如果被冒犯到,就會選擇離家出走。

麥家嘗試過交流,可幾乎每次都會發生衝突。兒子內心充滿了憤怒,一種令他無力的憤怒。

青春期的孩子似乎總是難搞的,你不知道哪句話就會點燃他的怒火,哪個動作就會逼得他們歇斯底裡。他們莫名的自尊、敏感、衝動,劇烈到讓人心驚又心碎。

然而,這並非他們所願。同樣不好受,身處震蕩中心的,恰恰就是他們。因為敏感、危險、衝動,正是青春期大腦獨有的特徵

神經科學顯示,青春期孩子的大腦,邊緣系統已經發育成熟,這意味著孩子有著強烈的情緒感受能力。 然而,大腦中負責理性功能的前額葉,卻要到20多歲才會發育成熟。

因此,青春期的孩子,就像一個隨時會被點燃的炸藥,他們躍躍欲試,卻沒有及時停止的能力

他們異常自尊,卻又常常解讀錯誤,一旦情緒激烈,就很容易做出失控的舉動。 所以,青春期的孩子,有時候只要一句譏諷的語言,一個不夠善意的眼神,都足以掀起一場風暴。

孩子對你的需要,遠超你的想像

青春期儘管麻煩不斷,卻是孩子走向獨立必須經歷的陣痛。

因為,他們在和父母的日漸疏離和交戰中,尋找屬於自己的身份和邊界,成長為真正獨立的個體。 然而,這條路又註定是冒險而痛苦的。

他們渴望獨立,內心卻依然幼稚,衝動下容易犯錯,面對成長的壓力,痛苦迷茫,不知所措。

所以,青春期孩子對父母的需要,遠遠超出我們的想像

演員鄧超參加一檔節目時,談起青春期,自稱「叛逆到令人髮指」。

他反抗周圍的一切,打耳釘,漂頭髮,奇裝異服,離家出走...

他希望成為人群裡的異類,越奇特就越覺得個性。

與此同時,他質疑考大學的意義。對父母的勸告也不以為意。

整個青春期,鄧超和父母一直是擰巴的,他執著於和父母對著幹。

但是,父親卻從來不加阻攔。 知道他喜歡跳舞,像個夥伴一般,順著,哄著,引導著,拉著他一步步考進中戲。

「試試看,萬一走狗屎運呢?」 「如果不行,我們就逛逛北京,看長城去!」

父親用極大的耐心和智慧,以一種軟著陸的方式,引導他找到目標,鼓勵他去實現夢想。

如今,鄧超回頭看去,才明白父親用怎樣的包容,帶著他走出青春的迷途。

身心的變化,對自我的追求,就像迷霧一般,籠罩著青春期的孩子。 他們外表叛逆,內心卻是迷茫,沒有方向的。

所以,儘管他們的嘲諷、嫌棄、不耐煩,讓你痛苦不已。

但是,他們內心需要你的程度,也前所未有。

前途未定,父母是引路人,也是那道託著他們安全著陸的屏障。

熬過青春期,你得適應新的規則

麥家回憶兒子的青春期,苦澀地說: 「陪伴他,說得難聽一點,就是陪伴一頭老虎,你得小心翼翼。」 青春期孩子相互矛盾的特質,詭異多變的情緒,都讓他們變得暴躁而危險。

儘管他們並未意識到,可作為父母,我們卻應該明白,孩子的身心發生了巨變。 重新審視和對待,才能減少衝突,幫助孩子度過青春期。

1、避開鋒芒,改變溝通模式

李玫瑾教授談到青春期撫養時,說過一句話:父母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嘴閉上。

嘮叨、說教和指責,是青春期孩子最反抗的事情。

他們急切想要自主,又敏感愛面子,所以千萬不要較勁。 如果依然把他們當作孩子,訓斥不停,甚至逼著孩子承認錯誤,孩子一定會做出更反叛的舉動。

控制情緒,說話點到為止。學會尊重而理性的溝通,是走進青春期孩子的第一步。

2、適度放手,提升對孩子的容忍度

青春期孩子的內心是充滿矛盾的。 他們渴望獨立,卻又需要依賴;渴望交往,卻又敏感封閉;希望自製,卻又屢屢衝動。

所以,他們常常會做一些奇奇怪怪的「傻」事情。 比如,忽然封閉自己,迷上某個偶像,或者著裝怪異,沮喪消沉。

此時,接納和放手,是應對青春期孩子的關鍵詞。

對於那些非原則性的問題,閉上嘴巴,放手讓他們盡情嘗試。 孩子需要這些探索和試錯,去發現真正的自我。

3、理解孩子,成為敏銳的觀察者

看過一段視頻,母女倆因為做試卷而發生激烈衝突。

母親步步緊逼下,女孩憤怒地撕毀了試卷,心理防線徹底崩潰。

在母親眼裡,盯著女兒寫作業,是「理所應當」。 可她看不到女兒內心的自卑,額頭上惹眼的痘痘,不夠漂亮的臉龐,才是她此刻最大的困擾。

青春期孩子的壓力是多方面的,可我們卻容易忽視掉那些成績之外的因素。

作為父母,要成為很好的觀察者,看到他們內心的湧動。如果可以,試著傾聽孩子的心聲,表達對他們的欣賞和喜愛。被喜愛與肯定,是青春期孩子最在乎的事情。

青春期的孩子,真的很難,他們跌跌撞撞,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做青春期孩子的父母,或許更難,因為很多時候,我們的努力似乎是無效的。

我們心痛,我們不甘。

然而,長大成人之前的這條路,無法替代,沒有捷徑。

我們只能看著他,陪伴他,適應他,直到熬過去之後,留給我們一個決絕的背影。 用理性去引導,帶著溫度去感受,或許就是我們能夠給予青春期孩子的最好回應。

作者:安歌。育兒之路漫漫,左手理論右手實踐,和娃鬥智鬥勇在線。新東方家庭教育(ID:xdfjtjy),傳遞專業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內外家庭教育資訊,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議。讓持續的學習成為家庭的習慣。

相關焦點

  • 789歲的孩子,狗都嫌?父母最大的卑微就是,娃到了叛逆期……
    到這個階段,做父母的對孩子「說也說不得,打也打不得」,小棉襖們都不貼身不保暖了,他們有了自己的圈子和愛好,和父母的交流變少、衝突變多,駭人的「殺父殺母」新聞主角,也大多是這幫十幾歲衝動易怒的青春期孩子。除此之外,別忘了還有句老話叫「七八九,嫌死狗」,都討厭到被貓嫌,被狗不待見的程度了,那得多招人討厭,多讓人頭疼?!
  • 一位青春期父親的自白:教育最大的死敵,就是父母的無知
    我迫不及待地把所學的知識落地實踐,幸運的是,孩子和我真的變了。「要獲得孩子心甘情願的合作,我們需要先贏得孩子的心」,課程裡的這句話給我印象很深刻。在我以前,從來不覺得父母和孩子應該是一種合作關係,我根深蒂固的觀念就是:父母有權威,父母的話孩子該聽。
  • 青春期孩子不講規矩怎麼辦?只因12歲之前的這些教育不到位
    昨天晚上一個網友10點多鐘給我發信息,字裡行間充滿了苦悶和絕望,沒錯,給我的第一感覺就是絕望,如果沒有親身經歷過,你永遠無法想像父母在教育青春期孩子時的那種無力和挫敗,這種交織著對孩子愛和恨的情感,可以活生生將父母逼到崩潰的邊緣。
  • 55歲周星馳滿頭白髮,看著讓人心酸,而娛樂圈他們也都一夜白頭!
    其實之前柴靜就曾採訪過星爺,為什麼突然一夜之間頭髮全白了呢?而星爺也坦承自己白髮多的原因就是做電影太操心了,也很後悔現在頭髮白的那麼厲害,其實是從三十多歲就已經白了很多,那時候還染髮,後來漸漸歲數大了,也懶得染了,乾脆就不管它了,看著星爺的白髮真是有些心疼,曾經的喜劇大王如今頭髮灰白面容滄桑至今依然單身未娶。
  • 青春期孩子固執不聽話?李玫瑾:教育孩子,父母要懂得點到為止
    李玫瑾:教育青春期孩子,要懂得"點到為止"青春期的孩子大多比較叛逆,聽不進父母勸說式的話語,喜歡跟朋友聊天玩耍,認為只有朋友懂自己。對於這些孩子來說,家長越嘮叨,他們越反感。李玫瑾教授表示:"在孩子即將成年的階段,父母教育他,第一,話要少。為什麼這麼說?我以前講過,'孩子6歲前,父母的話語是黃金;孩子12歲之後,父母的話語是垃圾',因為這時候你沒有什麼新的話可以說了。所以這時候,你要做的是'點到為止'。"
  • 李玫瑾:父母教育孩子要趁早,當娃到了青春期,要學會點到為止
    很多孩子到了青春期就會性情大變,跟父母老師都親切不起來,一回家就躲到房間裡,鎖著門不讓人進。孩子青春期的教育很關鍵,孩子在這個時期開始有獨立的思想了,對他們的行為處理不當,很有可能走上歧途。
  • 為什麼青春期的孩子難溝通?作為父母,你需要了解下青春期孤獨
    大家都笑了,這是一個父母非常恩愛的家庭,兒子日益長大,一句「孤獨」看似玩笑,卻道出了多少青春期孩子的情感現實。進入到青春期,父母會感覺到孩子變得孤僻,而孩子也開始覺得自己無人理解,感受到孤獨。但是孩子這麼說的時候,父母往往不理解,一個孩子有什麼可孤獨的。實際上,孤獨也是在青春期這樣一個成長階段,孩子會很容易就產生的一種感受。
  • 青春期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懂孩子的父母們
    青春期,一說起青春期,不管是家裡有孩子馬上進入青春期或是已經進入青春期的父母都格外焦慮: 我家閨女好像和一個男生走的很近,還經常一起出去玩,她是不是談戀愛了,是不是會影響學習; 我家孩子經常抱著手機,一玩就是幾個小時,你提醒他,他嫌你煩,你不說,他也不知道會玩到什麼時候
  • 別和青春期的孩子較勁!李玫瑾:父親要培養胸懷,母親要學會放手
    青春期是孩子從兒童走向成人的重要過渡階段。這個時期的孩子飛快地長大,身體的發育和情感心理的巨大變化,導致很多孩子像變了個人似的,在性格行為上出現了巨大轉變。 首當其衝受影響的,就是孩子和父母之間的關係從親密變得疏遠,從言聽計從變的叛逆反抗。
  • 孩子青春期,叛逆,父母不要恐慌!
    青春期孩子叛逆,愛頂嘴,不愛和父母溝通……這是大家都經歷過的青春期,是大家走過的青春。「青春期」這個名詞其實很難解釋,但家有青春期孩子的父母都深有體會。當「青春期」遇上「更年期」那無疑是火星撞地球。青春期過得好與不好,最主要還是靠自己去雕刻它。雕刻的好就是一件工藝品,雕刻的不好,就會讓自己和家人陷入困境。要學會做人,就要學會冷靜 ,這也是青春期給你的考驗,要學會冷靜地處理生活中出現的突發狀況和方方面面的問題。在這個過程中,要學會換位思考,「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對你好的事情要學會感恩,不好的是事情,要學會包容。
  • 青春期的孩子,更需要父親的陪伴
    初中階段的孩子正步入青春期,這個特殊時期,需要父母的全身心陪伴,尤其是父親的陪伴。讓我們來聽聽女兒年級一位家長的心得分享,為這位用心用情的父親點讚!我一直認為我家孩子和我一樣,既缺少突出閃光的點,也沒有特別讓老師和家長煩心鬧心的事,是個平庸之輩平凡之人。
  • 「媽媽真討厭」,6歲兒童「第一個青春期」,父母如何幫孩子度過
    「媽媽,你真討厭」帶孩子過程中,6歲左右的孩子變得和之前不一樣,突然大喊媽媽討厭發洩內心不滿。小剛是個6歲的男孩子,他媽最近和我說「孩子變了,不知道該怎麼應對」。以前非常聽他媽媽的話,和小夥伴們出去玩,媽媽讓把吃的分享給小夥伴,他總是樂呵呵的把零食給到小夥伴們的手中。
  • 青春期孩子最容易叛逆,但也是孩子接受父母教育的最好機會!
    我們知道,人生中有兩個階段是孩子性格塑造的重要時期,一個階段是3到6歲的時候,三歲看小,七歲看老,在這兩三年的時間裡,孩子對性別、出生環境、家庭、人員都開始有認知了解,這些了解大多來自家庭,這些認知有時候能左右人的一生,也是我們人際關係的基石。
  • 給父母老師的建議請收好!不要輕易認為青春期的孩子是「壞孩子」!
    應該怎麼和青春期的孩子相處?這是困擾不少父母的難題。這一時期,這些半大的孩子們從身體到心理都在急劇發生變化,渴望成人,但其閱歷和成熟度又局限著他們的成長方式。青春期的孩子們尤其需要父母的陪伴和指導,但如果指導不當,又很容易造成逆反甚至傷害。
  • 孩子上初中後,父母「較真」就輸了,青春期的孩子這樣教育更有效
    實際上這種改變,或者說是叛逆的言語和行為,也是孩子進入到青春期的一個信號,孩子處在這個階段,父母的煩惱往往比孩子更多,尤其是這幾位父母的煩惱。 其實孩子的變化並不突然,而是父母的成長速度沒有跟上孩子的腳步,要知道,孩子在青春期,會出現情緒上的多種變化。
  • 48歲房東一夜白頭帶給我們的警示
    這天被手機「48歲房東一夜白頭」的新聞刷屏。看到這篇新聞,我腦中蹦出了這句話,對惡人最大的善就是對自己最大的惡。歷史的旋渦從未停止運轉,且重複,農夫與蛇的故事再一次上演。華夏文明的車輪滾滾前進,卻總有螳螂擋車來濺你一身汙水。
  • 鄧超、孫儷,撒狗糧中的實力派,婚姻中最好的樣子
    11979年,鄧超出生於江西南昌的一個重組家庭,是家中最小的孩子,得到了很多溺愛,導致他曾走錯過一段彎路。青春叛逆期的鄧超,是老師、家長眼中的壞孩子,不僅經常逃課,還經常和其他同學打架,以顯示出自己的厲害。
  • 王玉新老師說|讀懂青春期孩子,做青春期孩子的好家長
    2020年12月9日下午,由揚州市文明辦、市教育局、市婦聯指導,益智教育基金會、邗江區教育局、立智微教育主辦,廣陵區教育局、揚州市蜀岡—瘦西湖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社會事業局協辦的「2020年家庭教育年度公益講座的活動」聚焦孩子的青春期教育話題,主講嘉賓王玉新在會議中心階梯教室為200多位家長做了《讓青春之花美麗綻放——讀懂青春期孩子,做好青春期孩子的家長》的專題講座
  • 青春期孩子叛逆、不好管,怎麼辦?家長一起來看看這些實用建議!
    電影《狗十三》講述的就是處於青春期的13歲女孩李玩,因為一條叫做「愛因斯坦」的狗,從最初的叛逆執拗,到失望妥協,直至最後麻木地成長為大人眼裡的好學生,看似懂事的成長過程,實際上是青春期叛逆的隱痛和折磨。而這樣一個掙紮成長的過程中,沒有人在意李玩的痛苦,甚至沒有一個大人為自己的錯誤道歉,沒有人陪她走過那片荊棘叢。
  • 青春期的孩子,最需要的不是吃好穿好,而是父母的陪伴
    現在父母提起來青春期的孩子就頭疼,有許多父母曾經抱怨,「供孩子吃好的,穿好的,咋還是不聽話,總是和你對著幹」。其實這恰恰是我們父母在對待孩子上本末倒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