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階段的孩子正步入青春期,這個特殊時期,需要父母的全身心陪伴,尤其是父親的陪伴。讓我們來聽聽女兒年級一位家長的心得分享,為這位用心用情的父親點讚!
我一直認為我家孩子和我一樣,既缺少突出閃光的點,也沒有特別讓老師和家長煩心鬧心的事,是個平庸之輩平凡之人。在外人看來,我家孩子內心陽光,青春期情緒穩定,表現還比較好,我思來想去,這應該是與爸爸的陪伴有些關係。
回顧了一下這幾年陪伴孩子成長走過的路,有些思考。
第一,為什麼我比媽媽陪伴多一點?
兩個原因。
一是媽媽搞不定了。因為我家的是女孩,加上自己原來工作比較忙,所以從小我就指望她媽媽能成為她的朋友,指望在青春叛逆期的時候,母女之間能無話不說,方便掌握孩子的心理動態,不曾想上小學沒幾年,媽媽就說搞不定了。
二是因為一本書。有次在機場候機的時候,我陪女兒逛書店,她對一本叫《父與子》的漫畫書愛不釋手,買了後一段時間天天抱著看。我好奇之下也翻看了一遍,發現父子之間竟然可以這麼有趣。正是這本書觸動了我的內心,從此慢慢放下工作,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孩子。因此相對於媽媽來說,我陪伴孩子更多一些。
第二,我是怎麼陪伴的?
首先是在學習上裝大神。我是行伍出身,文化水平比較低,很多知識已經忘了,有些知識就沒學過。但孩子問了你問題,不能一句「我不懂」應付了事,也不能總是把她推給老師,怎麼辦呢?
我的方法就是兩招:一是努力搞懂。先把孩子的書本拿出來過一遍,搞懂了再和孩子一起探討。第二招是不懂裝懂。背著孩子上網搜,搜出來理解消化了以後再和孩子一起探討,實在不確定的,囑咐孩子找老師面批。
我的定位是不能做到從初中到高中全程輔導,但要保證孩子對新開的科目不產生為難和不感興趣的傾向。不能陪孩子一路向前,至少要陪她開個好頭,努力扶上馬送一程。
其次是生活中做榜樣。青春期的女孩已經不是三五年前的乖乖女了,學習之外的事,特別是孩子 不怎麼樂意的事,你喊她去做,她會抗議,一味地講道理,她會反感。
最好的辦法,當然是帶頭做,一起做。只要不是時間太緊張,我每天會要求他做200個跳繩,30個伏地挺身,60個仰臥起坐,10個收腹。我自己每天也會當著她的面鍛鍊作為示範和榜樣;上培訓班的時候,只要有時間,我都會坐在教室後面一起聽,一起學。
最後是情緒上多關注,看到她高興的時候問一問,看到她鬱悶的時候探一探,不求全面掌握孩子的心思,但力求儘可能確保孩子的情緒不出太大的波動。
不知道家長們在孩子情緒波動的時候心情如何,我是誠惶誠恐。比如,這個星期換了一副眼鏡,因為時間關係沒帶她自己去選鏡框,她媽媽擅自選了一副,不知道怎麼的不如意,反正就是說很醜,生了好幾天的悶氣,哭也哭了四五回。
我是左右為難,換一副嘛,幾百上千的也不能說換就換太慣著她了;不換吧,已經生了好幾天的氣了,還不知道時間能不能熨平這個情緒。
我現在的處理方法是,把上周家長講座上的方法現炒現賣,一是接納,接納她的氣憤,接納她的抗議;二是共情,理解她的嫌棄,不過多地講道理,過幾天再看情況。
第三,呼籲爸爸要抓緊時間多陪伴青春期的孩子
為什麼要爸爸多陪?孩子從媽媽肚子裡孕育到成長,媽媽天然的陪伴著孩子,比爸爸付出了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爸爸理應迎頭趕上,多多陪伴,既是對孩子的一份責任,也是對媽媽的一份補償。
至於是爸爸多陪伴好,還是媽媽多陪伴好,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科幻小說《三體》有很多文字描寫了長期和平背景下男人的女性化傾向。從這個角度考慮,爸爸對孩子的陪伴,特別是對男孩子的陪伴還是有一份沉甸甸的責任的。
為什麼要抓緊時間陪伴?英國著名心理學家西爾維亞曾提出: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最終目的,只有一種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
青春期正是孩子子從聚到離的過渡期,這個時期孩子們嘗試著告別童年走向獨立,這個時期他們與父母親若即若離、欲離還聚。
這個時期孩子們面臨著學習生理人際關係等方面的壓力。所以,這個時期更需要代表理性、勇氣和力量的爸爸更多的陪伴。
過了這個村就沒這個店,過了青春期,孩子們將成為一個個獨立的個體,揚鞭奮蹄一路向前,留給父母親的將是是淡淡的背影、長長的牽掛和無限的希望。
願我們一起,珍惜當下,長情陪伴;願孩子們不負韶華,青春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