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親子快樂,交流教育知識,歡迎關注陸北老師
青春期是每個人成長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而這段特殊的成長之路雖然對每個人來說長短不一,但卻都同樣迷霧罩罩,荊棘叢生。
電影《狗十三》講述的就是處於青春期的13歲女孩李玩,因為一條叫做「愛因斯坦」的狗,從最初的叛逆執拗,到失望妥協,直至最後麻木地成長為大人眼裡的好學生,看似懂事的成長過程,實際上是青春期叛逆的隱痛和折磨。
而這樣一個掙紮成長的過程中,沒有人在意李玩的痛苦,甚至沒有一個大人為自己的錯誤道歉,沒有人陪她走過那片荊棘叢。
這部電影整體基調比較壓抑,其寓意引人深思,作為家長要充分重視這個特殊時間段對孩子一生的影響,到底應該如何面對孩子的青春期叛逆,如何幫助他們順利度過這個特殊的時期。
01 叛逆不是孩子的樂趣,孩子自己也很痛苦青春期叛逆的孩子其實像一個無頭蒼蠅,他們迫切想想要證明自己是對的,想要證明長大的意義,想要得到尊重和理解,這些複雜的情緒糾纏在一起無處宣洩的時候,就會被無限放大,繼而表現為家長口中的各種「不懂事兒」,其實他們自己也在痛苦的掙扎。痛苦1:自我質疑和否定
《狗十三》的開場,是帶李玩著牙套的一段自白,她希望有一個平行空間,在那兒她是自己希望的樣子,也是家人希望她成為的樣子。由此可見,李玩對青春期叛逆的自己也是充滿質疑和否定的。
青春期叛逆的孩子經常做出這些「不懂事兒」的舉動的時候,其實他們對自己是非常不滿甚至是厭惡的,來自家人的批評和來自外界的否定,讓他們不斷意識到自己的不好。
但是,面對這樣的不好卻無力改變,這種無力感讓青春期叛逆的孩子深陷於自我否定和質疑的痛苦中。
痛苦2:迫切想要長大青春期的孩子從生理學角度已經長大,他們開始憧憬和模仿大人的世界,但父母和社會又還是把他們用條條框框的「不可以」限制著,所以他們用誇張的裝扮,任性的行為來證明自己已經長大,但其實他們只是不想承認自己還是個孩子,於是就反覆掙扎在成長的陣痛中。就像《一僕二主》裡的楊樹苗,滿18歲的時候,她就覺得自己長大了,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兒,跟自己喜歡的人浪跡天涯,但父親說模特不是正經職業,浪跡天涯就是要飯,可當她倔強的邁出自認為能夠證明長大的那一步的時候,卻茫然不知道前方的路在哪裡。
痛苦3:不能分享秘密家長總是說青春期的孩子有了小秘密,其實他們不一定是不願意說,而是在一次次不被理解的打擊中,慢慢學會保守秘密,事實上青春期的孩子恰恰最需要訴說和傾聽,他們還沒有成熟到能夠妥善保守和消化秘密,但又找不到合適的聽眾,於是痛苦的困在無人分享的秘密裡。《小別離》裡的喬英子,她表面雲淡風輕努力優秀,但內心裡卻一直無比的煎熬和掙扎,夢想不被理解和重視,母親沉重的愛和希望壓的她喘不過氣,那些心底無處宣洩的秘密險些將她推向抑鬱的深淵,無數個失眠的夜晚,她都是一個人在抗爭青春期叛逆的痛苦。
02 孩子為什麼會叛逆呢?
從電影的故事中可以看出,李玩的叛逆首先來自於父親的強勢,其次是家庭成員的忽視,最重要的是來自傳統中國家庭教育觀念裡的「要懂事!」的理念,在這個過程中,父親一直是高高在上的,從俯視的角度告訴李玩應該怎麼做,並且不停的強調自己是為她好,是愛她。
但李玩卻陷入到深深的誤區和迷茫,她不知道父親所謂的愛到底是什麼,她渴望得到更多的關注和尊重,渴望一種平視的交流途徑,這種渴望源自於成長,無論是心理上還是生理上,孩子迫切的想要獲得獨立的權利,獲得對自我的認知,繼而表現為青春期叛逆。
心理學上把青春期劃定為9-25歲之間,在這個漫長的過程中,又劃分出了叛逆表現比較突出的時間12-14歲,這個階段孩子無論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會發生很大的變化。
第一點,生理原因
隨著青春期身體外形、各部分器官和性機能的成熟,孩子們開始意識到自己逐漸長大;同時大腦皮質的興奮度猛增,思維活躍度增強,讓他們擁有無限想像,並且精力極度旺盛;性成熟的發育會讓男孩女孩對自己的身體更加敏感,進一步刺激他們對自我成熟意識的覺醒。
英國育兒專家安妮塔.克利爾曾說,「青春期孩子的大腦比成年人更能幹」,這個時期的孩子身體中分泌的「多巴胺」比成年人多得多,這就讓他們會對某項能讓自己快樂的事情慾罷不能,比如戀愛、打遊戲、喝酒等等,並且想要反覆嘗試而從中獲得更多的快樂。
這些生理上的因素主要基於生命成長的必然階段,歸根結底就是孩子長大了,他們迫切的想要被認可。
第二點,心理原因
首先是自我認知的不斷增強,這點與生理因素相輔相成,他們迫切的想要掙脫束縛,通過各種途徑和手段來證明「自我」的存在,甚至用極端對立的方式發表自己的「獨立宣言」。
其次是固化的教育模式和家庭環境的影響。中國式家長依舊秉承「聽話」的教育宗旨,並且堅守「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交友理論,自以為是的幹涉孩子的朋友圈,這樣的幹涉讓孩子產生了否定夥伴就是否定自己的偏執思維,特別敏感的孩子會叛逃家庭,轉向夥伴的陣營。
最後是社會環境的影響。這其中也包括父母負面情緒間接轉移的影響,網絡信時代,孩子獲得信息的渠道更為暢通快捷,而對於某些爭議矛盾比較大的社會現象,這些價值觀還沒有完全形成的孩子不能作出準確的判斷,反而很容易被負面和消極的內容刺激,產生偏激心理。
在生理和心理原因的共同趨勢之下,孩子長期處於一種與自我「辭舊迎新」的反覆的過程中,不斷承受來自家長、學校和社會的否定與質疑,負面情緒不斷積壓,就像一座時刻會爆發的火山。
03 父母應該如何與青春期孩子相處
《狗十三》中的李玩生長在一個單親家庭,從小跟爺爺奶奶長大,老人重男輕女,父親是典型的父權主義,雖然電影最後用父親的痛哭表現大人對自己的反省,但此時此刻李玩已經完成了壓抑自我被迫懂事的過程。在整個青春期叛逆的疼痛過程中,父親沒有給過他應有的尊重和理解,所以李玩並沒有度過青春期的叛逆,只是轉化成了一種更為隱秘的表現方式,但這種方式近乎於一種自我折磨,成功的話會達成自我救贖,失敗的話就是更為扭曲的人生。
那麼父母究竟應該如何與青春期的孩子相處?
首先,父母要與孩子坦誠相待。就像李玩的父親對再婚的情況沒有選擇平靜的溝通和坦白,反而用一條狗去轉移李玩的注意力,這種低齡的哄騙會讓青春期的孩子非常牴觸。
父母首先要做到坦誠,只要孩子願意說,就要學會平靜的傾聽,只要孩子願意聽,就要做到真誠坦白,不要以青春期為由,選擇迴避和隱瞞,孩子對緊張的氛圍非常敏感,繼而產生強烈的排斥心理。
其次,父母要適當給予孩子成長的空間。在電視劇《小別離》中朵朵跟媽媽吵架的時候,朵朵爸爸首先讓兩人冷靜,把飯放在門口塞張小紙條,之後又悄悄的粘好女兒的小說。這一系列冷處理之後,孩子緩和了情緒,認識到錯誤,家長也找到合適的機會進行進一步的溝通。
給孩子適當的空間是每個家長都要學會的,這是一種起碼的尊重。包括獨處的空間,交友的空間,內心的空間等等,應該給孩子足夠的信任,一旦發生矛盾,更要給彼此冷靜的空間,大人吵架都會口無遮攔,更何況是青春期的孩子,很容易「話趕話」最後是兩敗俱傷。
最後,要滿足孩子的情感需求。還是回到李玩身上,她青春期最大的悲哀是情感需求沒有得到絲毫滿足,家人對弟弟過分關注,姐姐有雙面生活她羨慕不已,那條狗是唯一的感情寄託還丟了,最後明明認出真的「愛因斯坦」卻害怕它朝自己撲過來,她關閉了自己情感的大門。
親情是基本需求,即使前一天剛吵完架,但孩子仍舊希望放學回家能有一口熱乎飯;滿足孩子交友的需求,讓他們在交友中實現自我認真,宣洩叛逆的情緒;關於愛情父母應該明白,情竇初開是個很美妙的事情,父母需要做的給予正確健康的引導,而不是盲目的挫傷和打擊。
陸北老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高級育兒師,大學心理教師,寶媽一枚;多平臺籤約作者,致力於用最直白的講述,讓父母了解最深奧的育兒知識,陪孩子一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