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的孩子,最需要的不是吃好穿好,而是父母的陪伴

2020-12-16 騰訊網

現在父母提起來青春期的孩子就頭疼,有許多父母曾經抱怨,「供孩子吃好的,穿好的,咋還是不聽話,總是和你對著幹」。其實這恰恰是我們父母在對待孩子上本末倒置了。

青春期的孩子在這時候是格外的敏感,他們在生理和心理上都處於一個快速發展的階段,格外需要精神上的陪伴,而不單單只是物質上的供給。吃好穿好有時候是在把孩子一步步變得空虛。

在美國,由加州一所高校進行的一項對青少年和父母的調查發現,青少年最缺乏和最需要的東西,是有足夠的時間和父母在一起。What? 你很可能在想,這根本不可能是真的。我覺得他們無時無刻不在想如何不惜一切代價避開父母。

但出人意料的是,與其他事情相比,青少年更在乎能與家人共享珍貴的家庭時光。這對孩子來說遠遠比成績重要,比朋友重要。調查還顯示,與青春期的青少年因為缺乏與父母在一起的珍貴時光擔憂相反,父母們更關心生活中的外來威脅。與家人共度時光,對他們來說在關注優先順序上只排第3位。

所以說,很有可能青少年最需要的東西卻長時間被父母忽略了。曾經有一個社會研究,探尋為什麼有的年輕人走向成功,對社會作出貢獻,有的卻沒有。為什麼有的年輕人在艱難困苦中戰勝了挑戰,獲得了出人意料的成功,而有的人卻被困住了,身陷其中不能自拔。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從不同背景不同狀況的數百萬兒童和青少年身上收集來的數據,都一致揭示了一些令人驚奇的現象。

在孩子們身上有一種可稱之為資產的東西在發揮作用。這種資產一半是內在的,即積極的性格特徵和價值觀,另一半是外在的及有利的外部環境和經歷。研究結果清楚地表明,一個孩子擁有的資產越多,越有可能取得成功。而這些資產很大部分出自家人給予了高度地支持和愛。

回想一下在我們自己的青少年時期,誰是對你來說最重要的成人,以及對你影響最大的成人? 哪位教師,還是哪個親人,所有這些人有什麼共同點,我認為他們都刻意的為了你的利益做出了犧牲,他們費盡心思的鼓勵你,他們始終如一的支持你,他們是你尊重的成人,他們很清楚的表明他們的存在就是為了你,他們敦促你做一些你以為自己做不了的事情。

積極的性格特徵之所以存在,是由於父母的培養,有利的外部環境之所以存在,是由於父母的創造,這些東西不會從天而降,而是父母有目的的培養的結果。

孩子知道他們需要從父母那裡得到些什麼,他們或許無法描述出那到底是什麼,但是內心卻知道自己需要什麼。有些自暴自棄的選擇會阻礙青少年的發展,甚至摧毀青少年的前途。只是父母沒有意識到防止孩子自暴自棄最好的解決措施恰恰在於父母本身。

那麼作為父母我們該怎麼做呢?

據有關數據揭示,隨著孩子進入青春期,父母和他們在一起的時間越來越少了。,孩子11歲之前,爸爸和孩子單獨在一起的時間,每天平均約35分鐘,可是等孩子到了青春期,他們單獨待在一起的時間降到了每天不足11分鐘。當孩子還小的時候,媽媽和孩子單獨在一起的時間每天平均約60分鐘,但是一旦孩子成了青少年,這個數字這樣的大約每天21分鐘。

所以,青少年的孩子正處於需要來自父母陪伴指導的時候,作為成人的我們,反而在他們身上縮減了幾乎60%的時間。當你試圖對青少年的生活施加影響,想讓他們按照理想中的目標前進時,你對他的關注程度在他身上花費的時間不同,結果也會大不相同。高質量家庭關係源自充裕的陪伴時間,如果你希望與孩子的關係從根本上得到改善,那麼你必須增加在他們身上投入的時間。

因此,相對於物質上的需求,青春期的孩子更需要父母的陪伴。所以,哪怕再忙,都不要忘了陪一陪孩子,因為,孩子既是我們努力的終點,也是我們努力的起點。

相關焦點

  • 青春期的孩子,更需要父親的陪伴
    初中階段的孩子正步入青春期,這個特殊時期,需要父母的全身心陪伴,尤其是父親的陪伴。讓我們來聽聽女兒年級一位家長的心得分享,為這位用心用情的父親點讚!我一直認為我家孩子和我一樣,既缺少突出閃光的點,也沒有特別讓老師和家長煩心鬧心的事,是個平庸之輩平凡之人。
  • 孩子成長中最需要的,是來自父母的陪伴
    真正的陪伴不是跟在孩子的後面看著他玩耍,不讓他跌倒;而是要給孩子良好的環境,比如良好的學習氛圍,可以溝通的朋友;給寶寶最有力量的成長陪伴還包括有愛的陪伴環境、表裡如一的陪伴形象、和親子間的溝通聯接。
  • 給父母老師的建議請收好!不要輕易認為青春期的孩子是「壞孩子」!
    應該怎麼和青春期的孩子相處?這是困擾不少父母的難題。這一時期,這些半大的孩子們從身體到心理都在急劇發生變化,渴望成人,但其閱歷和成熟度又局限著他們的成長方式。青春期的孩子們尤其需要父母的陪伴和指導,但如果指導不當,又很容易造成逆反甚至傷害。
  • 青春期的孩子不願與父母溝通,看見家長就煩,父母要如何做才好
    初二的孩子正是青春期的孩子。青春期的孩子,他們無論是在生理上還是心理上都會發生很大的變化。青春期的孩子雖然會有些叛逆,但也並不是蠻不講道理。有些青春期的孩子和父母相處,還是非常融洽的,這和父母的性格、教育方式有關。
  • 為什麼青春期的孩子難溝通?作為父母,你需要了解下青春期孤獨
    分享親子快樂,交流教育知識,歡迎關注陸北老師《少年說》中有個孩子叫劉凱文,高中一年級,在節目中他吐槽父母背著他偷吃螃蟹,背著他出去過情人節。他說:「他們好幸福,我好孤獨。」大家都笑了,這是一個父母非常恩愛的家庭,兒子日益長大,一句「孤獨」看似玩笑,卻道出了多少青春期孩子的情感現實。進入到青春期,父母會感覺到孩子變得孤僻,而孩子也開始覺得自己無人理解,感受到孤獨。但是孩子這麼說的時候,父母往往不理解,一個孩子有什麼可孤獨的。實際上,孤獨也是在青春期這樣一個成長階段,孩子會很容易就產生的一種感受。
  • 青春期孩子最容易叛逆,但也是孩子接受父母教育的最好機會!
    那就是青春期階段,這個階段既是孩子性格、人生觀的養成時期,也是做父母的對於孩子教育的最好時期,可以說是孩子接受父母教育的最好機會。 比如一個女孩子在小學前沒有得到足夠的父母關愛,那麼步入青春期時,她就有可能早戀、厭學、與老師作對……,一個男孩子也有可能因童年階段與父母的不良關係,而在青春期發生一些反常現象,比如網癮、打架、早戀或逃學等。童年是種子,青春期結出第一茬果實,但還未成熟,雖然青黃不接,青澀脆弱,卻也實在地掛滿枝頭,呼朋引伴。
  • 留守兒童要的不是吃好,而是陪伴
    留守兒童要的不是吃好,而是陪伴!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村勞動力選擇到有更多機會的大城市工作,而將孩子留在家中交給老人撫養。其實關於留守兒童的情況,很多人都已經在電視上看到,或者自己身邊就有類似的情況發生。不少出門打工父母雖然賺到了更多的錢,但是孩子從小缺少的父母的關愛是再多錢也不補回來的。
  • 每個被青春期孩子氣到吐血的中年老母,都需要修煉的反制絕招
    青春期孩子自身正在經歷一場從生理到心智的打怪升級,這場戰役之艱苦,稱之為人生最具挑戰的戰役也不為過。專心應對這場戰役的孩子,每一個都可能有迥然不同的表現。 因此,一個青春期孩子最正常的表現就是「不正常」。他們令父母抓狂的程度大同小異。
  • 青春期孩子叛逆、頂嘴?父母無計可施,你需要了解孩子的神奇大腦
    因此,對青少年大腦的了解,成了現在科學界最火的議題,我們也要懂得青春期應該是一件值得慶祝的事,而不是無止盡的責備和謾罵。下面,我從《不可思議的青少年大腦》書中截取了三個比較常見的青春期現象,讓我們從根源上來了解青少年的大腦,以及他們所作出的行為。
  • 青春期 孩子叛逆、頂嘴?父母無計可施,你需要了解孩子的神奇大腦
    也可以說是一個人從青春期開始到個體獨立的整個發展時期。。 我們總是在說青春期的孩子有各種壞毛病,和他們完全無法溝通。其實是因為我們沒有完全能夠了解青少年的大腦。 青春期是一個人一生中生理上最健康的時期,但也是最容易出現心理健康問題的時期。根據英國最新數據顯示:青少年有心理健康問題的可能性是年齡較小兒童的三倍。
  • 《熊爸熊孩子》,孩子缺少的不是錢,而是來自父母的陪伴!
    這是一部反映孩子和家長相處的家庭題材電視劇,不知道廣大的家長看了有什麼心得沒有,反正我看的挺愧對孩子的,有的時候因為工作和生活的忙碌,我常常把孩子晾在一邊,讓他看電視,吃零食,偶爾和他搭搭腔,以為這樣就不會冷落他,孩子經常和我鬧,他老是說媽媽陪陪我,有的時候我很煩,可我就不能早早把工作做完了,多陪孩子會兒,或者等他睡著了晚上加加班嗎,謝謝這部劇,讓我早早醒悟,有些親情是多少金錢都換不回來的!
  • 父母陪伴孩子很重要
    一提到教育孩子,很多父母就頭疼,特別在孩子的小學、初中、高中階段,但是也有少數孩子不用父母操心就能升入理想大學的。人們往往羨慕那些成功的孩子,卻不知道他們父母對孩子付出的心血,特別在陪伴孩子成長方面做了很多。
  • 富養孩子真的好嗎?給孩子再好的生活條件,也不如父母的用心陪伴
    孩子想要的其實並不是錢,而是家長對於他們的關心和愛,這些都是用金錢買不了來的,與其小的時候不好好陪伴孩子,等孩子長大了再追悔莫及,不如就從孩子小的時候開始,讓孩子能夠切身體會到家長的愛。二、給孩子再好的生活條件,也不如父母的用心陪伴1、搞清楚孩子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家長需要錢來養活孩子,可是錢是掙不完的,孩子卻一眨眼就長大了,孩子的童年如果缺失了父母的陪伴,那必定是遺憾的、是不完美的,家長要明白孩子內心需要的到底是什麼
  • 孩子上初中後,父母「較真」就輸了,青春期的孩子這樣教育更有效
    實際上這種改變,或者說是叛逆的言語和行為,也是孩子進入到青春期的一個信號,孩子處在這個階段,父母的煩惱往往比孩子更多,尤其是這幾位父母的煩惱。 其實孩子的變化並不突然,而是父母的成長速度沒有跟上孩子的腳步,要知道,孩子在青春期,會出現情緒上的多種變化。
  • 手機奪命案:殺死孩子的,不是手機,而是父母!
    為人父母,我們需要認清並接受的一個真相是:在鋼筋水泥和人工智慧中長大的孩子,比我們小時候要孤獨得多。 他們不缺吃穿,但他們缺少玩伴和陪伴。他們的童年過早地凋零在「減負負更重的教育、望子子非龍的焦慮」中。
  • 三流父母給手機,二流父母給玩具,一流父母給的才是孩子最需要的
    另一種現象是父母回到家之後各自玩手機,丟一堆玩具給孩子自己玩,孩子蹭回到父母身邊,父母嫌麻煩吵鬧的讓孩子不要打擾,自己去玩玩具。三流父母給手機,只要孩子哭鬧,父母就圖省事一個手機搞定;二流父母給玩具,他們覺得自己花了很多錢,買了很多玩具,已經是對孩子最好的愛;只有一流父母才最懂孩子,知道孩子最需要的並不是手機,也不是玩具,而是父母的愛和陪伴。
  • 孩子青春期,叛逆,父母不要恐慌!
    青春期孩子叛逆,愛頂嘴,不愛和父母溝通……這是大家都經歷過的青春期,是大家走過的青春。「青春期」這個名詞其實很難解釋,但家有青春期孩子的父母都深有體會。當「青春期」遇上「更年期」那無疑是火星撞地球。青春期孩子的身心發生極大的變化,孩子們面對變化,新奇,又不知所措。他們覺得自己是像成年人一樣,渴望獨立,但是常常缺乏解決問題的能力。於是產生了矛盾情緒。既想獨立又要依賴,既有理想又要面對現實,既自負又自卑……青春期是人生精彩的小花絮,又令人厭煩的叛逆,又有一觸即發的衝動。
  • 孩子的健康成長,需要父母的陪伴,而不只是陪著,很多父母都錯了
    文|張女子育兒原創,當好媽,帶好娃,娃娃愛媽媽。以上幾個不同的家庭,陪伴孩子的狀態,應該是比較常見的。孩子很多都是老人照顧,父母即使有時間陪著孩子,不是自顧自聊天,就是在那裡玩手機,基本上也只是陪著而已,而不是真正的陪伴。在孩子的童年,父母常常忽略了一個問題,那就是父母的高質量陪伴,對於孩子的健康成長來說,同樣是非常重要的。
  • 青春期的女兒被男朋友索要「第一次」,父母該如何和孩子談「性」
    最氣憤的是,不僅小男孩的年齡夠不到法律上的懲罰,而且小男孩的家長還強勢的說,小女孩是自願的,強調自己是上海本地人。如此蠻橫的態度,真的是要氣壞很多有女生的家長。壞人從來不會認為你家孩子還小。父母對孩子的性教育更是影響著孩子的健康成長。
  • 鄧超12歲,讓父親一夜白頭:父母最大的卑微,就是孩子到了青春期
    看過一句話,孩子不跳樓,就是成功,父母最大的卑微,就是孩子到了青春期。看著那個曾經乖巧的孩子,突然渾身是刺,叛逆、倔強,將父母拒之門外,讓人心生涼意。 所以,青春期孩子對父母的需要,遠遠超出我們的想像。 演員鄧超參加一檔節目時,談起青春期,自稱「叛逆到令人髮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