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流父母給手機,二流父母給玩具,一流父母給的才是孩子最需要的

2020-12-22 JoJo媽育兒

JoJo媽發現一個特別奇怪的現象,辦公室下班之後,慌忙衝回家的都是寶媽,而在辦公室靜坐聊天打遊戲的都是寶爸。有次JoJo媽問男同事,怎麼那麼得空,下班了也不走,坐在這裡玩遊戲,他回答說,家裡小孩鬧翻天,回去聽到他們吵吵鬧鬧的就心煩,而且寶媽又不停叫喳喳,嚷著讓他幫手做家務帶娃。對於他們來說,下班之後的辦公室安靜舒適,沒有妻子嚷著帶娃,沒有孩子嘰嘰喳喳。

這只是司空見慣的一種現象,還有另外兩種現象更是常見。一種現象是在飯店裡、公交車上、馬路上,甚至超市裡,隨處可見孩子拿著手機玩耍,只要孩子哭鬧,父母第一反應就是不要哭,不哭的話,給手機給你玩,然後孩子拿到手機,就乖乖吃飯,乖乖跟在父母身後。另一種現象是父母回到家之後各自玩手機,丟一堆玩具給孩子自己玩,孩子蹭回到父母身邊,父母嫌麻煩吵鬧的讓孩子不要打擾,自己去玩玩具。

三流父母給手機,只要孩子哭鬧,父母就圖省事一個手機搞定;二流父母給玩具,他們覺得自己花了很多錢,買了很多玩具,已經是對孩子最好的愛;只有一流父母才最懂孩子,知道孩子最需要的並不是手機,也不是玩具,而是父母的愛和陪伴。愛和陪伴,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也是孩子最需要的。

忙不是藉口,是父母不夠用心和在乎。

很多父母會說,工作很忙,生活很忙,哪有那麼多的閒情逸緻陪孩子,給個手機和玩具,孩子照樣不哭不鬧,多好。其實,工作和生活再忙,也不能成為不愛孩子不陪伴孩子的藉口,這只是父母用來遮掩自己不夠用心和不在乎孩子的託辭。

孩子需要的也並不是24小時無休無止的陪伴,只需要父母片刻的閒聊,片刻的鼓勵和支持。比如父母下班之後,陪孩子一起吃飯,飯後陪孩子一起聊聊學校裡的事情,生活裡的事情或是孩子的想法,讓孩子知道你很關心他,他遇到的任何問題和想法都可以向你們傾訴,讓他知道你們是他最堅強的後盾,可以依賴,可以信賴,這樣他才能更有安全感,更安心的生活和學習。

任何物質上的給予都是浮華,孩子更需要的是父母高質量的陪伴和愛。那怎麼才算是高質量的陪伴和愛呢?

抽時間與孩子進行深度溝通和交流,必要時候,給予孩子擊掌、擁抱和親吻。多與孩子溝通和聊天,這是做好父母的前提,只有多溝通,才不會有代溝,才能親密無間,才能實時了解孩子的動向,在孩子需要的時候,給予孩子幫助和支持。多與孩子進行擊掌、擁抱等撫觸,也可以增進親子感情,增強孩子的安全感。

與孩子積極互動,在孩子尋求幫助時積極回應。哪怕是孩子提出再幼稚的問題,父母也要積極做出回應。父母多與孩子進行互動,既可以引導孩子在互動中學習知識和增進能力,又可以開發孩子的思維和智力。如果孩子向父母尋求幫助,那父母一定要第一時間做出回應,先撫平孩子的擔憂和顧忌,然後幫助孩子一起尋找解決辦法,增強孩子的自信心。

其實,高質量的陪伴和愛很簡單,不會佔用和搶奪父母的時間,增加父母的工作量,比如父母做飯的時候,可以讓孩子在一旁幫忙洗菜、擇菜,這樣既有了跟父母的相處和陪伴,又可以鍛鍊動手自理能力,同時可以增進親子感情,何樂而不為呢。

讓我們摒棄那個給孩子手機和讓孩子自己玩玩具的二流三流父母,爭取做個懂孩子,真正為孩子著想和打算的一流父母。加油,我們都可以做到。

相關焦點

  • 三流的父母溺愛孩子,二流父母縱容孩子,而一流父母都在做什麼?
    人民日報曾經發表文章說:「教育好孩子,是父母這輩子最重要的事業。」 家庭是孩子最好的學校,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父母給孩子裝上什麼硬體,孩子就會擁有怎樣的內核。父母給予孩子什麼教育方式,孩子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一個孩子未來的成就與高度,都與家庭的教育密不可分。
  • 「三流媽媽給手機,二流媽媽給玩具,一流媽媽給……」
    大多數家長陪伴真的只是「陪」網上流傳著這麼一句話:「三流媽媽給手機,二流媽媽給玩具。」她所謂的花時間陪孩子,就是給孩子喜歡的玩具,讓他自己在客廳玩耍;而她自己躺在旁邊的沙發上玩著手機,壓根兒就不會主動與孩子對話溝通。
  • 愛和孩子講大道理的,多半是「低層次父母」!一流父母這樣教孩子
    跟孩子嘮叨講大道理,大多是「低層次父母」!不少家長都好奇,為什麼我們給孩子講道理,總是感覺在對牛彈琴,沒有作用?其實,作為家長我們一定要明白,孩子並不是不聽我們講道理,他們也不是故意想要惹我們生氣,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孩子的大腦發育不成熟。
  • 孩子的健康成長,需要父母的陪伴,而不只是陪著,很多父母都錯了
    以上幾個不同的家庭,陪伴孩子的狀態,應該是比較常見的。孩子很多都是老人照顧,父母即使有時間陪著孩子,不是自顧自聊天,就是在那裡玩手機,基本上也只是陪著而已,而不是真正的陪伴。在孩子的童年,父母常常忽略了一個問題,那就是父母的高質量陪伴,對於孩子的健康成長來說,同樣是非常重要的。
  • 兩個寶寶爭奪玩具,父母怎麼做才是最公平的呢?
    當孩子長到2歲的時候,大多數父母就會發現自己的孩子開始不怎麼聽話了,經常會因為爭奪玩具和哥哥姐姐們吵起來。或者在不少父母眼裡,兩個寶寶搶玩具是一個非常讓人頭痛的問題,如果大人不及時阻止他們,他們甚至會出現激烈的肢體衝突,結果必然是年紀小的那一位寶寶受傷。那作為父母,當你們家兩個寶寶搶玩具的時候,我們怎麼樣去做才是最公平的呢?
  • 孩子搶玩具,90%的父母無可奈何...
    一方面,孩子天生充滿好奇心,別人的東西,自己沒有見過,因為好奇,所以會搶;另一方面,這時候的孩子正處於自我意識敏感期,最突出的思維特徵就是「以自我為中心」,不會考慮到他人的感受。兩歲以下的孩子搶玩具玩是很正常的事情,並不是因為孩子自私,家長不用太擔心,孩子要到兩歲後才懂得分享,在這之前跟孩子說不要搶玩具都是無濟於事的。所以,在兩歲以前,對待孩子搶玩具的問題,可以用其他的方式去引導。那麼,做父母的如何幫助寶寶渡過這段佔有欲特別強的時期?
  • 孩子亂丟玩具不是小事,父母需要培養孩子善於整理的習慣
    父母也罵過孩子,可孩子依舊我行我素,把玩具、書本扔得到處都是。這雖然看起來是個小問題,但也有可能給將來的生活和工作帶來不小的影響。孩子之所以缺乏物歸原處的意識,主要有以下這幾點原因:第一,孩子自身意識薄弱低齡的孩子還沒有將用品物歸原處,好方便自己和他人使用的這個意識。
  • 當孩子對別人說:「這是我的玩具」時,父母怎麼做才是正確的?
    有個媽媽說她的孩子英英2歲的時候,曾帶去參加一次朋友的聚會,一開始幾個孩子都玩得還挺開心的,但沒過多長時間就突然起了爭執,媽媽們過去了解了下,發現是英英喜歡另一個小朋友的玩具,非要搶過來玩。媽媽把玩具還給了孩子,英英就開始大哭大鬧。後來怎麼勸都沒有用,為了讓英英停止哭鬧,這位媽媽只能答應給孩子買新玩具才就此作罷。
  • 孩子把玩具熊當朋友,父母別急著糾正,尊重孩子「幻想中的朋友」
    相信很多父母都發現,孩子小的時候,會把身邊各種各樣的物品當作自己的「朋友」。閨蜜對我說,圓圓最開始把玩具熊當作自己的朋友,對著玩具熊講話的時候,把她給嚇了一跳,還以為「小孩子真的能看見一些不存在的東西」,但回過神來,又想自己好歹也是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人。
  • 不要等孩子手機成癮後才想到戒斷!父母如何處理孩子網絡問題
    當孩子只注意手機的動靜卻不在乎其他的人事物時,不但荒廢了學習,甚至熬夜玩手遊、追劇!弄壞了身體和親子關係時,家長才悲嘆的問,到底何時才應該給孩子手機?到底是手機是萬惡的淵藪?還是父母才是把孩子推入手機陷阱的元兇?手機改變了日常生活的樣貌。
  • 有遠見的父母,知道給孩子灌輸這6句話,孩子以後懂得孝順父母
    有一次,小哲在外面玩耍時,玩具被其他小朋友搶走了。小哲不敢搶回自己的玩具,哭著跑到媽媽面前尋求幫助。看到兒子流淚的樣子,媽媽覺得有必要讓兒子學會保護自己。 媽媽告訴小哲,「兒子,你需要勇敢和堅強,才能真正長大。只要你做得對的,爸爸媽媽永遠都會支持你。」 小哲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
  • 孩子成長中最需要的,是來自父母的陪伴
    真正的陪伴不是跟在孩子的後面看著他玩耍,不讓他跌倒;而是要給孩子良好的環境,比如良好的學習氛圍,可以溝通的朋友;給寶寶最有力量的成長陪伴還包括有愛的陪伴環境、表裡如一的陪伴形象、和親子間的溝通聯接。
  • 歐美國家嚴苛管控的「危險玩具」,中國父母卻樂此不疲地買給孩子
    父母對於孩子的愛向來濃烈,無私。然而,有一部分父母卻有些過分溺愛孩子了。不管是出於什麼原因,都不應該毫無底線的縱容孩子。孩子想要的東西,不管有沒有危險,都要為他們弄來嗎?其實平衡車在歐美國家屬於嚴苛管控的"危險玩具",它的不安全性太高,然而中國的父母卻沒意識到這些。關於平衡車的各種事故,網上層出不窮,隨便一搜就能知道。像是過馬路時平衡車失靈,剎不住車差點命喪大卡車的車輪底下。
  • 孩子這4種表現,說明父母陪伴較少,父母一定要警惕
    孩子之所以迷戀電視,正是因為缺少父母的陪伴。第二種:孩子變得脾氣暴躁孩子如果長期得不到關注和陪伴脾氣就往往會變得非常暴躁。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我們家的小乖孩也有暴躁的時候,陪玩就是陪玩,幾次都是忙於工作,邊看手機邊陪她,開始她會喊:「媽媽,你快陪我玩一會。」
  • 三歲以內的孩子,父母一定要買這三樣玩具,益智又好玩
    於是家長開始埋怨孩子的貪婪和欲求,埋怨孩子導致家裡亂糟糟堆滿玩具的局勢,殊不知這並不是孩子的過錯,而是父母不懂得如何為孩子挑選合適的玩具。三歲以內的孩子,玩具並不是越多越好,孩子喜歡的才是最好的。孩子的興趣是父母給孩子買玩具的基礎,孩子喜歡的才是最好的,但父母也要注意辨識孩子只是片刻的被顏色或閃光點吸引還是真的有興趣,很多玩具孩子只是片刻之間的喜歡,不是真的由衷的喜歡,父母一定要注意辨識。三歲以內的孩子,玩具並不是越貴越好,有益於開發孩子智力和提升孩子手眼協調能力的玩具才是最好的。
  • 吞噬星空動畫:一流的製作,二流的原著,三流的改編
    要知道《吞噬星空》這才播出了8集,按照這個魔改程度,以後的評分只會越來越低,玄機科技的沈樂平導演已經透露第一季會有42集,劇情這才到了初次歷練,就已經偏離原著這麼多了,很難相信以後還能回歸原著
  • 父母越是追,孩子就越想逃,但每個逃離的孩子總離不開父母的城堡
    你有沒有發現,很多時候你越是對孩子期待什麼,他就越是跟你唱反調,比如我家孩子,我希望他把玩具收拾地整齊些,可他偏偏到處亂扔玩具;我希望他放下手中的玩具去認真做作業,可等我檢查作業時,發現他的作業出錯率出乎我的意料。其實,孩子做出這些行為潛意識是在反抗父母。
  • 手機奪命案:殺死孩子的,不是手機,而是父母!
    為人父母,我們需要認清並接受的一個真相是:在鋼筋水泥和人工智慧中長大的孩子,比我們小時候要孤獨得多。 他們不缺吃穿,但他們缺少玩伴和陪伴。他們的童年過早地凋零在「減負負更重的教育、望子子非龍的焦慮」中。
  • 在愛孩子時,父母需要「自私」一點
    他們剛上大學的大兒子就更是離譜了,坐了一天的飛機從學校趕來,晚上10點多才到朋友家,飯也沒來得及吃一口,就被他爸拉去當苦力了。而他們的兩個孩子,則真的如傳說中那樣,不但對此毫無怨言,還給朋友的婚禮精心排練了節目。更重要的是,他們還能忙裡偷閒的寫入學申請、複習考試,根本不需要父母操心。
  • 父母在給孩子挑選玩具的時候應該如何選擇呢?千萬不能大意
    對於每個孩子來說,玩具都是他們童年必不可少的東西,玩具可以帶給他們快樂,但是因為小孩子對什麼東西都充滿了好奇心,他們會忍不住去嘗一嘗,所以身為父母就需要給孩子挑選合適的玩具來保證孩子的安全。那麼父母在給孩子挑選玩具的時候又應該注意些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