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越是追,孩子就越想逃,但每個逃離的孩子總離不開父母的城堡

2020-12-19 程小亦

父母越追,孩子越逃,為什麼每個逃離的孩子總離不開父母的城堡?

奧斯卡電影金像獎最佳動畫短片獎《包寶寶》中,有這樣一個畫面,失落的女主人拿起自己蒸好的最後一個包子,嘴剛張開,包子便大哭起來。

包子有了生命,孤獨的女主人格外開心,於是將包寶寶當做自己的孩子撫養。

小包子一天天長大,陪著她逛街買菜,彼此形影不離。後來他漸漸有了自己的個性,渴望獨立,渴望遠行。

這個細節不禁讓我想起,父母與孩子之間的微妙關係。

我們也曾是個孩子,然而,每個孩子也都會長大。長大後的他們,有了自己的想法,會與父母意見相左的時候,他們會想著逃離父母的管控,父母越是不願意放手,他們就越想逃走,父母越是窮追不捨,他們就跑得越快。

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最近看了繪本《追追追》讓我明白了,其實每個孩子在成長的路上都喜歡逃離父母,但每個父母又是孩子心中的城堡。

《追追追》講述了一個旅行的人追逐小鳥的故事。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去遠方旅行的人,他穿著一件繡有小鳥圖案的衣服,在櫻花盛開的季節去旅行。在旅途中,一隻兇猛的大野狼把旅人身上的五隻小鳥嚇得飛走了,於是旅人趕緊去追小鳥,他穿越高山、草原、田野,經過春夏秋冬,最後在一匹馬的幫助下,終於追回了小鳥。與此同時,馬身上的斑紋跑到了旅行的人身上。

整個繪本不足50個字,卻用一幕幕舞臺般豐富的場景,告訴我們父母與孩子,人與自然、愛的歸宿等人生真味。繪本中埋藏了許多驚喜,「時間小人」推動季節幕布轉換,以及旅人破山而出的細節打破了二維圖像空間的邏輯,張揚真正的、有建設性的幻想力,也帶給小讀者獨特而新奇的閱讀體驗。

著繪者赤羽末吉(SuekichiAkaba),日本圖畫書作家,1910年生於日本東京。年輕時曾在中國東北生活了十五年,其間靠在工廠做工維持生計,閒暇時喜歡畫畫。五十一歲時出版了本圖畫書《地藏菩薩》。品曾獲日本產經兒童出版文化獎、德國萊比錫國際圖書設計展金獎等國內外多項大獎。赤羽末吉也是亞洲首位國際安徒生大獎插畫家獎得主。

這本《追追追》與他後來創作的大多數作品一樣,都取材於歷史悠久的民間故事。

赤羽末吉曾說,這本書只讀一遍是不夠的,讀者一定要一遍遍地閱讀,才能不斷發現新的東西。

兩歲的孩子特別喜歡這本繪本,而我也閱讀了近十遍,以下將以一個母親視角從親子關係方面來對這本書進行簡單解讀。

父母越追,孩子就越想逃,最好的愛是給予孩子心理層面的說服

有一位旅人,穿了一件繪製了6隻小鳥的衣服,面無表情地走著。

突然,一條惡犬衝出來一陣狂吠,它張大了嘴,將旅人身上的小鳥視為獵物,小鳥們驚慌失措地轉頭,有五隻小鳥飛出了旅人的衣服,剩下一隻弱小的小鳥無動於衷。

旅人開啟了追逐小鳥的過程。

旅人為了追趕小鳥,不分晝夜寒暑、雨露雷電,從春天追到冬天,經歷了四季變換。

旅人越過了高山懸崖,從日出到日落,旅人不停地追趕著小鳥。

當我第二次翻開繪本,看到這些場面時,我在腦中想到的是親子關係。

張開嘴巴的狗是全文的導火線,其實繪本中的這隻狗作者意在隱喻,隱喻著孩子心中的恐懼和壓力,比如學業、父母的生活掌控和管束等等。

你有沒有發現,很多時候你越是對孩子期待什麼,他就越是跟你唱反調,比如我家孩子,我希望他把玩具收拾地整齊些,可他偏偏到處亂扔玩具;我希望他放下手中的玩具去認真做作業,可等我檢查作業時,發現他的作業出錯率出乎我的意料。

其實,孩子做出這些行為潛意識是在反抗父母。

因為我們過度地掌控孩子,以「作為家長」主觀意識來強加給孩子身上無形的「束縛」,讓孩子覺得,自己沒有選擇權,自己的興趣愛好得不到父母認同,很多時候換一種方式引導孩子,孩子反而會如你所期。

後來,我換了一種教育模式,我用鼓勵的方式來引導孩子收拾玩具,孩子就很樂意地完成;我制定了一個時間周期,告訴他,到時間了必須去做作業,孩子就很樂意的接受。

張德芬曾說過,孩子天生就是最敏感的小雷達,父母表面上再怎麼說、怎麼做,都不如他們在能量層面、心理層面感受到的東西來得有說服力。

每個小孩都很敏感父母的束縛,不管是在從懵懂的兒童時期,還是叛逆的青少年時期,他們都希望自己做的某些事能夠得到父母的一句認可和一個肯定的眼光。即使是有些不好行為,孩子也希望父母不要傷了自己的自尊心,能夠感受到自己內心的小委屈。

讓我想起了,作家紀伯倫曾用優美的詩句,告誡這些過於掌控子女的父母:

你的子女,其實不是你的子女。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他們藉助你來到這個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陪伴你,卻並不屬於你。你可以給予他們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身為父母最好的愛不是無盡的管束和掌控,無形中讓孩子增加心理上的恐懼,而是給予孩子心底的肯定和鼓勵,只有孩子心底感受到父母對自己最真實的感同身受,接受了父母的默許,孩子才不會想著逃離父母。

《追追追》不僅是一本4-12歲孩子的讀物,也是每個成年人的一次心靈讀本,每讀一次,你的心靈也會成長一次。

兒童文學博士李琦曾說,當家長陪伴孩子閱讀《追追追》時,等待著他們的並非確定的旨趣,而是一扇叫作「想像」的大門,它通向真正的童心世界,大小朋友們可以從這裡攜手出發,創造屬於自己的故事,收穫孩子世界「無須費力的快樂」和「充滿活力的品質」。

當你從小孩的視角看旅人和小鳥時,你會看到小鳥們的友誼。當你卸下包袱時,你會從旅人身上看到快樂,當你是父母時,你會從旅人看到父母之愛,為之計深遠。

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複印機,你給予孩子什麼,孩子也會給予你什麼

旅人一路追趕著小鳥,累了,就在麥地裡休息,小鳥也停在不遠處的麥田裡休息;餓了,就在一顆柿子樹下面吃柿,小鳥也停在樹枝上吃著美味的柿子。

義大利幼兒教育思想家蒙臺梭利指出:兒童認識客觀世界是從感知覺開始的。因為有了感覺和知覺,人才能獲得關於客觀世界的知識,從而為進行高級的、複雜的心理活動打下基礎。

都說,孩子是父母的複印機。父母的每個行為背後都深深影響著孩子的意識行為,你想讓孩子變成什麼樣子,你就要先學會以自我為標準給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

聽說過這樣一句話,父母是孩子們啟蒙教師,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

父母在生活中常常施助於他人,孩子看在眼裡,記在心裡,必定也會予人以助,當父母遇到困難時,孩子會第一時間通過自己的力量來為父母助力。

一次旅人不小心掉進了懸崖,五隻小鳥就停在了懸崖上的樹枝上,它們通過壓低樹枝來救旅人。

每個孩子都是父母心中的小天使,他們雖小,卻能用自己微不足道的力量溫暖著父母。

前幾天,看到一個視頻,一小男孩每天上學都在學校吃午飯時,他只要遇到有好吃的食物,都會小心翼翼地塞進餐具盒裡,帶回家給媽媽吃,有一次還帶回來一個大雞腿,小男孩說,好吃的都留給媽媽。

這麼小的孩子都知道把最好的吃東西留給媽媽,這背後肯定是看到媽媽無數次把最好吃的留給他,他深深記住媽媽對自己的愛,所以當他有好吃的時候,自然不會忘記把好吃的留給媽媽。

每個父母對孩子的付出,孩子都會銘記於心,並會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回饋父母,建立一段良好的親子關係,除了付出更多的是給予。

你給予孩子什麼,孩子也會給予你什麼,你讓孩子看到什麼樣的世界,孩子眼裡的世界就長怎麼樣。父母心中藏愛,孩子的心中才會處處有愛。

不管孩子飛得多高、多遠,父母永遠是孩子最後的港灣

旅人不停地追著小鳥,小鳥不停地逃著。

最後,在一隻馬的幫助下,小鳥害怕馬會來傷害自己,於是選擇轉頭回到了旅人身上,旅人臉上露出了久違的笑容。

旅人從面無表情到臉上充滿了歡喜的,這其中的經歷,可以看出是每一位為人父母都需要經歷的情緒更替周期。

然而,每個孩子無論他飛得離有父母多遠,多高,在外面飽經了多少風霜,他們深知父母才是自己最後的港灣。回到父母的身邊,才會真正發自內心的快樂和富足。

維斯冠曾說過。父母和子女,是彼此贈與的最佳禮物。

深以為然。

邁入中年,已為人母,常常覺得自己與孩子的關係,不過是上天賜予我生命的延續,不必太執著的要求孩子活成什麼樣,做出多大的成績來,而是希望他能夠好好看一看精彩的世界,有他自己的生活空間和生活方式。真的不必追,不論他身在哪裡,父母永遠是他身後最溫暖的港灣。

相關焦點

  • 父母越是「這樣」對待孩子,孩子反而越聽父母話!
    除了孩子是父母拼命生養的,還有孩子對父母愛的回報,給父母很多愛,很多感動。親子關係裡,父母這樣對待孩子,孩子才會聽父母的話。 2、不要太過束縛,給孩子一定的空間; 很多時候,父母「替代」孩子做決定,是為了幫助孩子,可是,很多孩子反過來埋怨父母幹預過多。這種感情的傷害,幾乎每個家庭都在上演。 孩子都愛自由,父母的感情束縛,讓孩子從不舒服,到厭倦,開始反抗,開始家庭戰爭。
  • 父母在這兩件事上越「自私」,養出來的孩子越優秀!
    託爾斯泰說過:「愛孩子是老母雞都會做的事,關鍵是如何教育。」教育孩子本就不是一件容易的差事,只有愛與教育並行,孩子才能越來越出色。但現實往往是,父母越愛孩子,教育就越是寸步難行。父母無底線無原則的疼愛,導致孩子成長受阻,更容易毀掉孩子一生。
  • 孩子越想學習越做不好?「瓦倫達效應」在作祟,父母要幫他避開!
    當父母的,哪個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未來能有能一番作為,為了幫孩子打好基礎,許多父母從小就給他們報各種補習班,期望孩子的學習成績能有所提高。大多數的孩子也能理解父母的苦心,然而有的時候,孩子越想學習越想進步,卻越做不好! 孩子越想學習進步反而容易失利?
  • 孩子越管越叛逆,父母如何避免「海格力斯效應」家長要懂以柔克剛
    面對孩子的叛逆期,父母束手無策,應該了解一下「海格力斯效應」,老友昨晚跟我視頻聊天張嘴就是對自己家六歲的兒子一通抱怨和批評,老友說兒子這麼小就已經很叛逆了,長大後都沒法管教了,還對我說每次看到兒子抱著手機玩遊戲,搗亂後都要對兒子進行一番教育,但是,發現對孩子的管教越是嚴格,孩子不僅沒有變得聽話懂事,反而是越來越叛逆,惹人生氣了。
  • 父母的寬容,是孩子成長的底氣
    其實,大部分父母對孩子的磨磨蹭蹭是無法容忍的,覺得不僅是在浪費時間,更是一種非改不可的缺點。但是哪個孩子是完美的呢?每個孩子或多或少都有這樣那樣的小缺點小毛病,而父母的容忍程度高低,卻有可能決定了孩子未來的走向。
  • 心理學:為什麼父母越冷淡,孩子越迎合
    為什麼許多從小不被父母寵愛的孩子,往往越懂事、越處處為他人著想、越懂得付出和貢獻?這其實是一種迎合。沒有人願意接受父母不愛自己這個事實,所以就會拼命地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就會通過「表現好」來獲取父母的關注,所以現實中越不受寵愛的孩子反而越懂事,原因是他們對愛的渴求。父母冷淡孩子,又是源於什麼呢?
  • 動畫《吵架的父母》:父母「情緒失控」,是孩子看到最恐怖的電影
    2、小女孩看著自己的父母之間的爭吵變成怪獸之間的打架最後看的自己一家人的合照變成了和怪獸的合照,父母給孩子營造的家庭環境體現在孩子看待事物的上面。3、小女孩最後被怪獸堵在門口走不去,說明了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深刻的、深遠的。
  • 孩子怨恨父母是有原因的,5種父母只會毀了孩子,你做過幾種
    都是這些事給逼出來的,再不糾正會成為白眼狼一、父母沒有對每個孩子相同的愛記得以前看過一部電影叫做《唐山大地震》,裡面的劇情讓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發生地震後,一兒一女同事被困在了水泥板底下,要救一個的時候,母親選擇了兒子,雖然當時那個母親覺得女兒可能活不下去了,但是在女兒的心中她永遠都是被拋棄的那一個
  • 當「聽」孩子說話的父母,而不是壓制孩子情緒的父母
    父母剛開始會平靜對待,試圖勸阻孩子的行為,但越勸孩子越激動,抵達父母爆發的臨界點後,情緒開始惡化,「你在幹什麼?有事情好好說,不是發脾氣的。」此時孩子情緒已經失控,即使他想說,也是支支吾吾,不斷地蹦出幾個詞,言語之間也是跳來跳去,講不清重點,父母很難理解他的意思。
  • 五歲孩子越管越逆反,孩子小時候沒在身邊,父母如何破冰
    孩子回來沒幾天,小林就變得非常煩躁,她跟我吐槽孩子沒法管,越管越逆反。春節幾個同事視頻,小林忍不住訴苦,說著說著就流下了眼淚,把我給嚇壞了,小林可是那種流血不流淚的女漢子,上千萬的項目處理起來都神閒氣定,不知怎麼讓他兒子給搞成這樣了。
  • 父母吵架,是孩子看過最可怕的恐怖片
    都說別當著孩子的面吵架,對孩子影響不好,但氣一上來就不管不顧了。85%的孩子承認父母吵架是自己最害怕的事情,家庭爭論是一個負面又正常的事情,在每個家庭裡都會發生。父母爭論方式過激,孩子沒有及時得到安慰,內心會缺乏安全感,甚至在心中留下陰影,成年後更容易對婚姻恐懼。
  • 為啥有些家庭,越孝順的孩子越不受父母喜歡,過來人講的話很戳心
    很多人心裡會覺得父母喜歡孝順的孩子,但事實真是這樣嗎?如果你們仔細觀察身邊的案例,就會發現:越孝順懂事的孩子,反而越不受父母喜歡,而那些被認為「不孝順」的孩子,卻備受父母的偏愛和照顧。電視劇《都挺好》裡面的蘇明玉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她從小上進勤奮,非常懂事,但是父母並沒有特別喜歡她。
  • 越是「無能」的父母,越喜歡對孩子說3句話,孩子都被說廢了
    「無能」的父母會經常對孩子說一些「無能」的話,以為是為孩子好,這樣的父母,這樣的教育方式,無疑是家庭教育的悲哀。沒本事的父母,會經常對孩子說這些話1、「你這樣做是錯誤的」總有一些父母自以為是,看不上孩子做的任何事情,在他們眼裡,孩子做什麼都是錯誤的,只有按照自己說的做才是正確的,這樣的父母眼界狹隘,用自己的認知來判定孩子,這顯示是無知的表現。
  • 為什麼孩子越催越慢,趕緊住手,父母別再成為孩子磨蹭的推手
    換位思考下,如果是我們的父母催我們回家,5分鐘一個電話,連續四五個,即使是脾氣再好的人,估計也會炸毛。更別說一個孩子,他們控制大腦中控制理性的部分需要等到25歲才能完全發育成熟,所以孩子更容易情緒化。為什麼我們的孩子越催越慢?細細想來,錯還真的不在孩子身上,而在父母身上。
  • 要求越高娃越想放棄?面對壓力,父母要多理解孩子,否則物極必反
    做父母的,都想讓自己的孩子成才,但是遇見一些不求上進的孩子,有的父母就會給孩子一些壓力,讓他們在壓力下更能有動力的去學習,這個做法不是不可,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物極必反,給孩子施壓也不要過大。父母要知道的是在一定的壓力下,壓力就是動力,但是這個是有條件的,是必須建立在適當的壓力和休息上,如果孩子的壓力超過了自身可以承受的範圍,那麼這種壓力對於他們來說就是一種傷害,要想控制好對孩子施壓的力度,不妨試一試倒U型假說。
  • 孩子長大了,為什麼越來越不願意和父母溝通?
    而且,孩子越是這樣,父母越是不敢多說什麼,因為很可能因為一句話就招來一場家庭「大戰」。所以做媽媽的很煩惱,問:孩子長大了,都這樣嗎?我想說的是,孩子長大了,並不都是這樣。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父母和孩子之間的問題,也不是一天造就的。
  • 每個父母都很愛自己的孩子,你覺得孩子能感受到嗎?
    每一個孩子都是父母生命中的天使,父母對孩子特別的關愛和重視,無論什麼物質條件,都會極大地滿足,可是有些孩子卻表現得令人擔憂,他們有的對父母冷淡漠視,他們有的和父母對抗,有的還特別叛逆,這個時候父母們就納悶了,我們這麼愛孩子,可是孩子卻這麼冷漠,孩子能感受到父母的愛嗎?
  • 孩子地上痛哭,年輕爸媽卻不聞不問,現在的父母一個比一個「狠」
    於是,聰明的姚女士就想出來一個對付看到想買的東西,就挪不開腳的女兒。以後女兒一哭,姚女士和老公就站的遠遠的,就讓女兒看著想買的東西哭,哭夠了就走人。 這個方法雖然過分了點,治理小孩子卻是十分的有效果。旁邊的大爺大媽看了,都說現在的年輕父母真是不一般,太狠的下心了。
  • 父母對每個孩子的愛真的公平嗎?
    現如今獨生子女也越來越多,公不公平也談不上,一個子女,父母將以全部的愛都給了他,視為家裡的「獨苗」「小公主」或者是「少爺」,但是有些家庭卻是兩個子女或甚是更多。慢慢的,「偏心」一詞就出現了。大家有沒有覺得,貌似在家庭中比較小的孩子或者是家裡的男孩會更比較受寵,不管是吃的,喝的,穿的,用的,父母都是以他們為優先考慮的對象,他們也總會用一句話為藉口,弟弟或是妹妹還小,你們得多多讓著他。手心手背都是肉,為什麼區別這麼大呢?
  • ...父母打擊孩子有危害,做個「會說話」的父母,讓孩子重獲自信心!
    03、導致逆反心理4~6歲是孩子逆反的心理,而這種時候是最需要父母關心和陪伴,如果父母對孩子進行打擊,會讓孩子對父母產生敵對行為,導致越來越叛逆。04、疏遠父母打擊孩子會讓孩子越來越疏遠父母,讓孩子對父母形成恐懼感和厭惡感,甚至不願意與父母交流和接觸,時間長了就會離父母越來越遠。佛洛依德說過:「一個人童年時期的經歷,將會對她的一生都產生重要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