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越追,孩子越逃,為什麼每個逃離的孩子總離不開父母的城堡?
奧斯卡電影金像獎最佳動畫短片獎《包寶寶》中,有這樣一個畫面,失落的女主人拿起自己蒸好的最後一個包子,嘴剛張開,包子便大哭起來。
包子有了生命,孤獨的女主人格外開心,於是將包寶寶當做自己的孩子撫養。
小包子一天天長大,陪著她逛街買菜,彼此形影不離。後來他漸漸有了自己的個性,渴望獨立,渴望遠行。
這個細節不禁讓我想起,父母與孩子之間的微妙關係。
我們也曾是個孩子,然而,每個孩子也都會長大。長大後的他們,有了自己的想法,會與父母意見相左的時候,他們會想著逃離父母的管控,父母越是不願意放手,他們就越想逃走,父母越是窮追不捨,他們就跑得越快。
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最近看了繪本《追追追》讓我明白了,其實每個孩子在成長的路上都喜歡逃離父母,但每個父母又是孩子心中的城堡。
《追追追》講述了一個旅行的人追逐小鳥的故事。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去遠方旅行的人,他穿著一件繡有小鳥圖案的衣服,在櫻花盛開的季節去旅行。在旅途中,一隻兇猛的大野狼把旅人身上的五隻小鳥嚇得飛走了,於是旅人趕緊去追小鳥,他穿越高山、草原、田野,經過春夏秋冬,最後在一匹馬的幫助下,終於追回了小鳥。與此同時,馬身上的斑紋跑到了旅行的人身上。
整個繪本不足50個字,卻用一幕幕舞臺般豐富的場景,告訴我們父母與孩子,人與自然、愛的歸宿等人生真味。繪本中埋藏了許多驚喜,「時間小人」推動季節幕布轉換,以及旅人破山而出的細節打破了二維圖像空間的邏輯,張揚真正的、有建設性的幻想力,也帶給小讀者獨特而新奇的閱讀體驗。
著繪者赤羽末吉(SuekichiAkaba),日本圖畫書作家,1910年生於日本東京。年輕時曾在中國東北生活了十五年,其間靠在工廠做工維持生計,閒暇時喜歡畫畫。五十一歲時出版了本圖畫書《地藏菩薩》。品曾獲日本產經兒童出版文化獎、德國萊比錫國際圖書設計展金獎等國內外多項大獎。赤羽末吉也是亞洲首位國際安徒生大獎插畫家獎得主。
這本《追追追》與他後來創作的大多數作品一樣,都取材於歷史悠久的民間故事。
赤羽末吉曾說,這本書只讀一遍是不夠的,讀者一定要一遍遍地閱讀,才能不斷發現新的東西。
兩歲的孩子特別喜歡這本繪本,而我也閱讀了近十遍,以下將以一個母親視角從親子關係方面來對這本書進行簡單解讀。
父母越追,孩子就越想逃,最好的愛是給予孩子心理層面的說服
有一位旅人,穿了一件繪製了6隻小鳥的衣服,面無表情地走著。
突然,一條惡犬衝出來一陣狂吠,它張大了嘴,將旅人身上的小鳥視為獵物,小鳥們驚慌失措地轉頭,有五隻小鳥飛出了旅人的衣服,剩下一隻弱小的小鳥無動於衷。
旅人開啟了追逐小鳥的過程。
旅人為了追趕小鳥,不分晝夜寒暑、雨露雷電,從春天追到冬天,經歷了四季變換。
旅人越過了高山懸崖,從日出到日落,旅人不停地追趕著小鳥。
當我第二次翻開繪本,看到這些場面時,我在腦中想到的是親子關係。
張開嘴巴的狗是全文的導火線,其實繪本中的這隻狗作者意在隱喻,隱喻著孩子心中的恐懼和壓力,比如學業、父母的生活掌控和管束等等。
你有沒有發現,很多時候你越是對孩子期待什麼,他就越是跟你唱反調,比如我家孩子,我希望他把玩具收拾地整齊些,可他偏偏到處亂扔玩具;我希望他放下手中的玩具去認真做作業,可等我檢查作業時,發現他的作業出錯率出乎我的意料。
其實,孩子做出這些行為潛意識是在反抗父母。
因為我們過度地掌控孩子,以「作為家長」主觀意識來強加給孩子身上無形的「束縛」,讓孩子覺得,自己沒有選擇權,自己的興趣愛好得不到父母認同,很多時候換一種方式引導孩子,孩子反而會如你所期。
後來,我換了一種教育模式,我用鼓勵的方式來引導孩子收拾玩具,孩子就很樂意地完成;我制定了一個時間周期,告訴他,到時間了必須去做作業,孩子就很樂意的接受。
張德芬曾說過,孩子天生就是最敏感的小雷達,父母表面上再怎麼說、怎麼做,都不如他們在能量層面、心理層面感受到的東西來得有說服力。
每個小孩都很敏感父母的束縛,不管是在從懵懂的兒童時期,還是叛逆的青少年時期,他們都希望自己做的某些事能夠得到父母的一句認可和一個肯定的眼光。即使是有些不好行為,孩子也希望父母不要傷了自己的自尊心,能夠感受到自己內心的小委屈。
讓我想起了,作家紀伯倫曾用優美的詩句,告誡這些過於掌控子女的父母:
你的子女,其實不是你的子女。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他們藉助你來到這個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陪伴你,卻並不屬於你。你可以給予他們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身為父母最好的愛不是無盡的管束和掌控,無形中讓孩子增加心理上的恐懼,而是給予孩子心底的肯定和鼓勵,只有孩子心底感受到父母對自己最真實的感同身受,接受了父母的默許,孩子才不會想著逃離父母。
《追追追》不僅是一本4-12歲孩子的讀物,也是每個成年人的一次心靈讀本,每讀一次,你的心靈也會成長一次。
兒童文學博士李琦曾說,當家長陪伴孩子閱讀《追追追》時,等待著他們的並非確定的旨趣,而是一扇叫作「想像」的大門,它通向真正的童心世界,大小朋友們可以從這裡攜手出發,創造屬於自己的故事,收穫孩子世界「無須費力的快樂」和「充滿活力的品質」。
當你從小孩的視角看旅人和小鳥時,你會看到小鳥們的友誼。當你卸下包袱時,你會從旅人身上看到快樂,當你是父母時,你會從旅人看到父母之愛,為之計深遠。
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複印機,你給予孩子什麼,孩子也會給予你什麼
旅人一路追趕著小鳥,累了,就在麥地裡休息,小鳥也停在不遠處的麥田裡休息;餓了,就在一顆柿子樹下面吃柿,小鳥也停在樹枝上吃著美味的柿子。
義大利幼兒教育思想家蒙臺梭利指出:兒童認識客觀世界是從感知覺開始的。因為有了感覺和知覺,人才能獲得關於客觀世界的知識,從而為進行高級的、複雜的心理活動打下基礎。
都說,孩子是父母的複印機。父母的每個行為背後都深深影響著孩子的意識行為,你想讓孩子變成什麼樣子,你就要先學會以自我為標準給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
聽說過這樣一句話,父母是孩子們啟蒙教師,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
父母在生活中常常施助於他人,孩子看在眼裡,記在心裡,必定也會予人以助,當父母遇到困難時,孩子會第一時間通過自己的力量來為父母助力。
一次旅人不小心掉進了懸崖,五隻小鳥就停在了懸崖上的樹枝上,它們通過壓低樹枝來救旅人。
每個孩子都是父母心中的小天使,他們雖小,卻能用自己微不足道的力量溫暖著父母。
前幾天,看到一個視頻,一小男孩每天上學都在學校吃午飯時,他只要遇到有好吃的食物,都會小心翼翼地塞進餐具盒裡,帶回家給媽媽吃,有一次還帶回來一個大雞腿,小男孩說,好吃的都留給媽媽。
這麼小的孩子都知道把最好的吃東西留給媽媽,這背後肯定是看到媽媽無數次把最好吃的留給他,他深深記住媽媽對自己的愛,所以當他有好吃的時候,自然不會忘記把好吃的留給媽媽。
每個父母對孩子的付出,孩子都會銘記於心,並會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回饋父母,建立一段良好的親子關係,除了付出更多的是給予。
你給予孩子什麼,孩子也會給予你什麼,你讓孩子看到什麼樣的世界,孩子眼裡的世界就長怎麼樣。父母心中藏愛,孩子的心中才會處處有愛。
不管孩子飛得多高、多遠,父母永遠是孩子最後的港灣
旅人不停地追著小鳥,小鳥不停地逃著。
最後,在一隻馬的幫助下,小鳥害怕馬會來傷害自己,於是選擇轉頭回到了旅人身上,旅人臉上露出了久違的笑容。
旅人從面無表情到臉上充滿了歡喜的,這其中的經歷,可以看出是每一位為人父母都需要經歷的情緒更替周期。
然而,每個孩子無論他飛得離有父母多遠,多高,在外面飽經了多少風霜,他們深知父母才是自己最後的港灣。回到父母的身邊,才會真正發自內心的快樂和富足。
維斯冠曾說過。父母和子女,是彼此贈與的最佳禮物。
深以為然。
邁入中年,已為人母,常常覺得自己與孩子的關係,不過是上天賜予我生命的延續,不必太執著的要求孩子活成什麼樣,做出多大的成績來,而是希望他能夠好好看一看精彩的世界,有他自己的生活空間和生活方式。真的不必追,不論他身在哪裡,父母永遠是他身後最溫暖的港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