託爾斯泰說過:「愛孩子是老母雞都會做的事,關鍵是如何教育。」
教育孩子本就不是一件容易的差事,只有愛與教育並行,孩子才能越來越出色。
但現實往往是,父母越愛孩子,教育就越是寸步難行。
父母無底線無原則的疼愛,導致孩子成長受阻,更容易毀掉孩子一生。
所以,為了孩子,請做一個「自私」的父母。
01
愛「計較」的父母
養出有愛心的孩子
看到過這麼一篇文章,文中的媽媽以「愛吃魚頭」為由,將魚肉讓給孩子吃。
人們看到了一個母親對孩子無私的愛,感慨母愛的偉大。
卻不知這樣的愛,背後隱藏著怎樣的危害。
孩子會不會因此成為一個自私的人,總想著自己的好,而忽視身邊人的感受呢?
或許父母「愛計較」一點,孩子會變得不一樣。
不必詢問孩子每天想吃什麼,更不必三餐都將好吃的擺在孩子面前。
如果孩子有好吃的不會想著父母,不妨假裝「計較」一下,讓孩子記住父母的小要求,無論買什麼好吃的東西,請不要違心地說「我不喜歡吃」而讓孩子獨享。
試著說「我也愛吃」,讓孩子留下一份給父母。
要想教會孩子關愛身邊人,那麼首先就要從關愛父母開始。
如果一個孩子連關愛父母最基本的要求都做不到,又怎麼會到懂得關愛他人呢?
不妨做個「愛計較」的父母吧,你越是對孩子「計較」,孩子便會越懂得如何愛人,如何去關注身邊人的感受,成為一個有愛心的人。
02
愛「偷懶」的父母
養出感恩的孩子
我們常感嘆,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那麼懂事,而自家孩子卻總是要有操不完的心。
或許是因為,身為父母的你還沒有學會在孩子面前「偷懶」。
做一個「懶」父母有多爽,或許你還沒有真正體驗過。
下班剛到家門,不妨叫孩子幫自己拿雙拖鞋,倒杯水;外出旅行,讓孩子幫忙買票、問路;上街購物,將孩子拎得動的東西交到孩子手上。
總之,用行動明確的告訴孩子,父母愛孩子,同時也需要孩子回過頭了愛父母。
父母為孩子付出的同時,孩子也要學會反哺。
讓孩子明白,父母以及他人給予的愛與幫助,是需要「回報」的,而不是心安理得的索取。
任何幫助,任何關愛,都要學會感恩與回饋。
父母「懶」一點,給到孩子表現、感恩的機會,孩子才能學會如何去回饋身邊的幫助,成為一個懂得感恩的人。
03
父母的愛,要有節制
有這樣一個小故事,有個魔鬼對孩子說,只要把母親的心拿給魔鬼,魔鬼就可以幫孩子實現任何願望。
孩子聽信了魔鬼的話,回家向母親索要心,母親毫不猶豫的把心給了他。
孩子高興的捧著心去找魔鬼兌現承諾,半路摔了一跤,心滾出去了好遠。
這時,孩子聽見心說:兒子,摔疼了嗎?
的確,父母對子女的愛是無私的,但必須是有所節制,我們不能無原則的溺愛孩子,因為我們不能成為孩子永遠的依賴。
愛孩子很重要,教育孩子更重要,其實所謂的教育孩子不過是父母更深層次的愛。
讓孩子接受成長中該有的苦難洗禮,讓孩子在困難中一步步學會成長。
該自己洗衣做飯的年紀,讓他自己去嘗試;可以自己獨自坐公交的時候,讓他自己去擠;.......
吃苦是每個人人生必經的過程,從未吃過苦的人生,難以獲得理想的人生。
教育,是深入靈魂的事,是精神上的紮根和薰染。
父母所扮演的角色,不應是審判者,而應該是引領者。
所以說,很多時候,懂得「偷懶」、學會「計較」的父母反而會養育出更加優秀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