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一個網友10點多鐘給我發信息,字裡行間充滿了苦悶和絕望,沒錯,給我的第一感覺就是絕望,如果沒有親身經歷過,你永遠無法想像父母在教育青春期孩子時的那種無力和挫敗,這種交織著對孩子愛和恨的情感,可以活生生將父母逼到崩潰的邊緣。
給我發信息的網友是一位14歲孩子的母親,她的孩子今年讀初二,從即將進入初二的那個暑假開始,她慢慢發現孩子越來越叛逆,父母說的話基本聽不進去,最關鍵的是,她發現孩子似乎有放飛自己的趨勢,直觀的表現就是蔑視一切規矩和約束,這讓他們夫妻倆人及其憂心。
果不其然,事情的發展不出意料地在他們的擔憂中發生了。前兩天,孩子的班主任老師打電話給她投訴,強烈批評她的孩子在學校不守規矩,在課堂上屢次看小說、多次與同學因小矛盾發生摩擦,當著全班同學的面頂撞老師等等,幾乎是一瞬間,似乎所有傳說中的差生才會有的舉動就全部發生在她兒子身上,試想,有哪一個父母希望自己孩子變成這個樣子?
這還不算完,昨晚,他們夫妻倆準備與孩子好好談談,結果,談話才開始沒幾分鐘,夫妻倆就被兒子的態度給氣到了。14歲的孩子擺出一副你們不了解我們這代人、所以沒資格教育我的樣子,根本就沒給父母好臉色,父母說一句頂兩句,氣得他們夫妻倆面色鐵青、血壓升高,忍不住訓了孩子幾句,結果14歲的孩子摔門而出。於是就有了本文開頭提到的晚上10點多鐘給我發信息的事情。
看完這位孩子母親的留言我深有感觸,青春期孩子難教是全社會公認的,但每一個青春期的孩子又不一樣,雖然叛逆是他們這個年齡的共性,只是有些孩子純屬特定年齡時期的思想過渡階段,學習生活不會受太大影響。而有些孩子則仿佛是放飛了自我,在這個時期徹底失去了控制。一些極端失控的,如文中網友的孩子那樣,則完全沒有了規矩感。
其實,青春期孩子的表現,都是青春期前十多年家庭教育的結果。其最主要的責任人就是父母,正如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李玫瑾教授所說:孩子青春期的行為或心理問題,其實都源於12歲前父母對他的教育方式。
那麼在孩子12歲之前要怎麼教育才能讓他將來順利度過青春期呢?
1、在孩子6歲前要學會對他說「不」
這一點很重要,意味著家長要在孩子3-5歲之間培養孩子學會克制任性,具體來說,就是家長要讓孩子明白,父母愛他,但不會隨意遷就他。
那麼為何要在3-5歲之前培養呢,因為3歲之前孩子太小,不要過多的讓孩子有挫敗感,這樣會影響他將來自信心的培養。而3歲之後孩子開始進入幼兒園的集體生活,集體生活的感受讓孩子逐漸明白不是所有人都會讓著自己,家長這時期進行克制任性的意識培養就比較合適了。
2、培養孩子學會克制誘惑
每個人的大腦裡而都有兩個自我:一個是衝動的自我,貪圖享樂,一個是克制的自我,深謀遠慮。 而家長要做的就是從小一點一滴教會孩子阻擋誘惑、控制行為。
這樣的訓練是讓孩子具有克制力,告訴孩子一個道理:等待是為了更大的滿足,你也要告訴他,現在的克制是為了今後的長遠。否則,這孩子會沒有耐性,如果沒有耐性,到了上學後、青春期,一定會出問題。
3、洞察孩子的性格
每個孩子生來性格都不一樣,有的象母親,而有的則象父親,更有些則父母都像一部分。洞悉孩子性格中的特點是每一個有責任心的父母都應該去做的事情。
比如有些孩子天生性格柔和、有些天生會關注身邊人的感受,而有些則天生強硬或是堅韌,與不同性格的孩子打交道,即使對其他孩子來說是正確的方法,對另一個孩子來說可能就是摧殘和打擊。
在孩子12歲前的教育培養如果都做好了,那麼你就會發現,當孩子進入青春期時,與其他孩子相比,他會懂事得讓你欣慰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