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MIT開發出可感知細微的疼痛、熱量和壓力等級的機器人皮膚

2021-01-11 中文業界資訊站

澳大利亞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RMIT)的一支研究團隊,已經成功開發出了一種能夠像真實皮膚一樣對疼痛等刺激作出反應的機器人皮膚。研究團隊稱,這意味著他們向智能機器和仿生義肢領域邁出了重要的一步。舉個例子,這項技術可使截肢患者知曉其是否在撿拾尖銳或危險的物品,以及讓機器在有人環境中更加耐用和安全。

(圖自:RMIT)

澳大利亞皇家墨爾本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指出,他們已經率先創造出了這類設備,能夠以前所未有的細粒度對疼痛刺激做出反饋。

一如傳達至人腦的神經信號,可讓人分辨是否遭遇了尖銳或灼熱的物品刺激。

博士研究員 Md Ataur Rahman 表示:「我們已經創造出了一種實質上的電子體感器,它能夠複製人體複雜的神經元、神經通路、以及受體系統的關鍵特徵,從而驅動我們對刺激的感知」。

雖然已有一些技術能夠藉助電信號來模擬不同的疼痛等級,但新設備可對實際的機械壓力、溫度和疼痛刺激做出反應和提供正確的電子響應。

舉個例子,RMIT 的人造皮膚,能夠分辨出手指輕觸別針、或不小心扎入手指的疼痛之間的區別,這是此前從未有其它研究團隊做到過的。

研究配圖(來自:Advanced Intelligent Systems)

據悉,RMIT 團隊一直在研究三種獨立的傳感技術。它由一種可伸縮的電子材料製成(具有生物相容性的有機矽),厚度與一層薄薄的貼紙相當。

其上覆有溫度感知塗層,可響應熱量的變化,且具有旨在模仿大腦信息存儲的電子單元。首席研究員 Madhu Bhaskaran 教授稱。

我們一直在通過皮膚來感知事物,但我們的疼痛反應只會在某個特定的時刻產生,比如觸碰到過熱或尖銳的物體時。

迄今為止,尚未有電子技術能夠現實地模仿這種疼痛感覺。當壓力、熱度或冷度達到令人痛苦的閾值時,RMIT 的人造皮膚都可以立即做出響應。

這是我們在未來開發真正的智能假肢、或機器人所需的複雜反饋系統的關鍵一步。

此外通過進一步的工作,RMIT 團隊認為電子皮膚有朝一日也可以用於非侵入性的皮膚移植的一種選擇。

Bhaskaran 補充道:「我們需要進一步的開發,以將該技術集成到生物醫學應用中。目前其已具備了生物相容性,以及類似皮膚的彈性等基礎特性」。

有關這項研究的詳情,已經發表在近日出版的《先進智能系統》(Advanced Intelligent Systems)期刊上,原標題為《Artificial Somatosensors: Feedback Receptors for Electronic Skins》。

相關焦點

  • 機器人會喊疼?新型電子皮膚能感知疼痛,或用於皮膚移植,背後是三項...
    作為能讓機器人產生真實觸感的系統,電子皮膚大大提升了機器人的柔韌性和延展性,卻無法做到像人類皮膚一樣對疼痛做出反應。不過,一組澳大利亞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RMIT University)的研究團隊近日宣布:通過設計三種功能完備的皮膚感受器,電子皮膚終於也能感受到疼痛刺激了。
  • 研究揭示感知觸摸和疼痛的脊髓通路
    研究揭示感知觸摸和疼痛的脊髓通路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31 21:37:40 近日,美國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David D. Ginty及其研究組揭示感知觸摸和疼痛的脊髓通路。
  • 開發新納米材料應變傳感器系列,提高工業機器人手臂安全性和精度
    通過這項工作,我們開發了一種控制MXenes表面紋理的簡便策略,這使我們能夠控制各種軟外骨骼的應變傳感器的傳感性能,這項工作中開發的傳感器設計原理將顯著提高電子皮膚的性能。和軟機器人。」 精密製造 可以很好地使用新型應變傳感器的領域之一是精密製造,其中機械臂用於執行複雜的任務,例如製造易碎產品(如微晶片)。
  • 研究人員製造出新機械手,可以「看見和感知」所拿物體
    首頁 > 見聞 > 關鍵詞 > 機械手最新資訊 > 正文 研究人員製造出新機械手,可以「看見和感知」所拿物體
  • 最強人造皮膚來了:自我修復5000次,拉伸28倍,靈敏度驚人
    研究報告的作者Yichen Cai博士說,理想的電子皮膚應該模仿人類皮膚的許多自然功能,包括實時感知溫度和觸覺。 Yichen Cai博士解釋說:「然而,要製造出既能完成如此精細的任務,又能承受日常生活磕碰和摩擦的柔性度合適的電子產品是一項挑戰,而且每一種材料都必須經過精心設計。」
  • 日本發明電子皮膚!比人類皮膚還薄10倍,還帶屏幕能顯示圖案
    在「柔性電子」的應用方面,「電子皮膚」是最不可忽視的。它是一種可以讓機器人產生觸覺的系統,從結構而言相對簡單,可以被加工成各種形狀,能夠讓機器人感知到物體的地點和防偽以及硬度等信息。可穿戴設備,宛如第二層皮膚皮膚往往能夠最直觀地反映一個人的精神狀態,那麼除此之外,通過這個「實時監控皮膚屏」還能看到什麼呢?
  • 乘風破浪的科學狂人和他們的人造皮膚
    皮膚上豐富的感受器官讓我們可以感知冷熱乾濕,疼痛壓力,此外,皮膚還具有柔軟、可拉伸、自我修復等多種特性。隨著材料科學、生物工程和電子信息等科學的飛速發展以及人們出於追求美觀和功能等原因對人造皮膚需求的持續增長,越來越多的科學家將研究目光投向了這一領域。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下兩位在科研圈乘風破浪的學術大牛和他們在人工皮膚領域的研究和成果轉化。
  • 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實驗性的貼紙,可貼在皮膚上監測人體健康狀況!
    打開APP 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實驗性的貼紙,可貼在皮膚上監測人體健康狀況! 發表於 2019-12-11 14:44:36 導讀 據美國史丹福大學官網近日報導,該校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實驗性的貼紙,它可以採集來自皮膚的生理信號,然後將這些健康讀數無線發送至夾在衣服上的接收器。
  • 前瞻機器人產業全球周報第62期:提高10%跑步速度!史丹福大學開發出...
    史丹福大學研究人員開發出電動外骨骼 能提高10%跑步速度史丹福大學的研究人員們開發出一種電動外骨骼,它能使跑步者感到更輕鬆,與沒有外骨骼的情況相比,這種方式使它將跑步者的速度提高湖南大學研製出防疫機器人 協助醫務工作者共同抗疫據湖南大學3月25日透露,由中國工程院、湖南大學電氣與信息工程學院和湖南大學機器人學院等多方力量,歷時40多天研製出新冠肺炎疫情系列防疫機器人。據悉,該系列防疫機器人可遠程操控消毒、可智能導航巡檢。
  • 電子皮膚終於突破:太陽能供電 可用於腦機接口
    人造皮膚領域「材料大師」、化學家、史丹福大學化學工程系系主任鮑哲南曾這樣描述她在電子人造皮膚領域的研究初衷。在鮑哲南等科學家的設想中,這種黑科技能夠協助假肢理解觸摸、彎曲或按壓等動作,因此配有假肢的群體得以恢復對外界的真實感知。
  • 「豪橫」RMIT又來搞事情!國際學生獎學金開放!高達5000澳刀!
    2020年第二學期的申請已經開放,RMIT鼓勵大家持續完成學業,並承諾最大程度的給學生給予支持和幫助。現已開放國際學生獎學金,為在澳洲求學的同學們提供支持。同時,在這個非常時期,相信同學們會在申請上會有一些疑問,今天就為大家整理出這些常見問題並逐一回答。
  • 服從,剝奪對他人疼痛感知的惡魔
    荷蘭神經科學院社會腦科學實驗室的艾米莉·卡斯帕(Emilie Caspar)和她的同事在《神經影像》上報導說,當我們服從傷害他人的命令時,感受他人疼痛的相關神經網絡的活動會降低。此外,這還讓我們覺得自己給他人造成的疼痛並沒有那麼嚴重。或許這一過程,可以幫助解釋「服從」行為的陰暗面。
  • 科學家正研發能感知人類情感AI機器人,緩解太空太空人壓力
    1月16日消息:太空人長期呆在太空環境不僅對身體有很大的挑戰,要忍受相當大的精神壓力。據《麻省理工學院技術評論》報導,科學家們正致力於通過創造「一個能夠感知人類情感並以同理心回應的人工智慧助手」來緩解太空人面臨的上述挑戰。
  • 從細微處感知移動優質服務
    11月26日,本報邀請移動服務觀察員楚杲走進鄭州移動農業路營業廳,以「穿越者」的身份,「變身」廳內各個崗位的工作人員,從細微處感知移動優質服務。鄭報全媒體記者 李冬生/文陶方鳳/圖「變身」營業廳主任 多措並舉,減少客戶排號等待的時間上午8:45,像往常一樣,農業路營業廳的工作人員排成整齊的兩排,以晨會的形式分享昨日的疑難案例處理,安排今日的工作內容,隨著相互檢查儀容儀表和服務場景模擬演練的結束,服務觀察員楚杲和大家一起投入到了工作中。「您好,請問要辦理什麼業務?
  • 在線上課看RMIT為學生們提供哪些服務
    rmit提供全天候多種支持在線學習並不意味著學習要全靠自己。rmit有專門的團隊為你解決任何技術問題和vpn問題,同時提供各種支持,助你獲得學術成功。並且,我們已經努力將全方位的學生體驗和學生支持服務轉移到網上,你可以全天候享受豐富的在線學習資源和學生服務。01圖書館支持通過這款經典的冒險小遊戲,探索rmit圖書館是如何為我們提供多種服務的。
  • 《帝國反擊》Luke Skywalker的假肢啟發了機器人電子皮膚
    作者在文章中指出:「在電子皮膚上配備類似人類的智慧機器人和假肢,即在空間上分布並能夠快速進行體感感知的大量傳感器,將使它們能夠與人類合作並自然地合作,以在非結構化的生活環境中操縱物體。」他們的論文發表在《科學機器人》雜誌上。這聽起來很瘋狂,但是電子皮膚實際上是如此高效,以至於它能夠比人類神經系統快1000倍地檢測到觸摸。
  • e+more醫加摩德國黑科技AI智能健康機器人:疼痛的「終結者」!
    且頸椎病還可誘導高血壓、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消化道疾病、甚至癌症等其它一系列疾病。 頸椎病還是個擅長「偽裝」的傢伙,不是只有頭暈、頸部疼痛這些症狀才是頸椎病。通常我們沒有注意到的與其風馬牛不相及的症狀,其實是頸椎病引起的,例如腦梗塞、經常性耳鳴、神經衰弱、更年期症候群等。 關於肩頸椎相關病症的治療方案並不在少數。
  • 主動感知技術大舉導入 機器手臂智慧化突飛猛進
    在安全方面,隨著ISO發表ISO/TS15066規範,對協作型機器人的安全要求做出明確規定,未來機器手臂搭載某種感知技術,以偵測周遭環境裡的一舉一動,將是產品設計的潮流。  ISO/TS15066對協作型機器人的設計及安裝訂出詳盡的要求與風險評估準則,其主要重點有四:一、人員觸碰機器手臂時,手臂要立即停止動作;二、機器手臂可由人直接引導來記錄其運作路徑;三、若有人員或其他物件進入機器手臂作業區,機器手臂應自動減速以策安全;四、機器手臂的力道與功率都必須在限制範圍以內。
  • 我國研發新型柔性壓力傳感器,有望實現盲文智能識別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王家成團隊與復旦大學盧紅亮和張衛團隊合作,成功研製出一種仿皮膚式柔性壓力傳感器,基於此傳感器,有望實現盲文的智能識別。該研究成果論文已發表於《納米能源》。因此,開發一種高精度、實時、易於準確獲知的盲文識別裝置具有重要意義。  該論文第一作者、上海矽酸鹽所—復旦大學聯合培養博士生趙學峰介紹,隨著柔性電子技術的發展,可穿戴設備、仿生電子皮膚等柔性智能傳感器件逐漸成為探索熱點。作為下一代機器人的關鍵組成部分之一的靈活的類似皮膚的觸覺傳感器應具有在實際應用中(例如智能盲文識別)執行實時反饋、連續測量以及對弱目標信號進行量化的能力。
  • 《Nature》子刊:多功能熱電纖維實現感知供能一體化
    ,例如電子皮膚和基於紡織電子。特別是由功能性纖維和微電子系統集成的智能紡織品,由於其透氣性,親和性和不易察覺性而受到了更多的關注。紡織電子產品因為其穿戴舒適性和可編程性有望給給未來可穿戴應用帶來革命性變化。大量具有研究前景的熱電可穿戴設備已經被廣泛的應用於綠色能源回收,並且和無處不在的傳感器相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