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反擊》Luke Skywalker的假肢啟發了機器人電子皮膚

2021-01-13 科笪機器人研發中心

還記得達斯·維達(Darth Vader)在《帝國反擊》(Empire Strikes Back)中史詩般的光劍決鬥Luke Skywalker的手用機械假肢取代了Luke Skywalker嗎?當然,科學家也一樣。

Luke Skywalker的控制論替代肢體的方式雖然不怎麼樣,但是在當時甚至現在在醫學界都無法完全複製。但是前段時間,新加坡國立大學的一組研究人員希望通過一種新型的人工神經系統來改變這種狀況。可以將其視為電子的「皮膚」。

異步編碼電子皮膚(ACES)使用通過單個電導體連接的傳感器網絡。這與現有的電子蒙皮形成對比,現有的電子蒙皮使用互連的有線網絡,如果單個點損壞,該網絡很容易發生故障。

作者在文章中指出:「在電子皮膚上配備類似人類的智慧機器人和假肢,即在空間上分布並能夠快速進行體感感知的大量傳感器,將使它們能夠與人類合作並自然地合作,以在非結構化的生活環境中操縱物體。」他們的論文發表在《科學機器人》雜誌上。

這聽起來很瘋狂,但是電子皮膚實際上是如此高效,以至於它能夠比人類神經系統快1000倍地檢測到觸摸。在短短的60納秒內,ACES系統可以區分20到30種不同的紋理,這是迄今為止人造皮膚最快的成就。

電子皮膚可以在10毫秒內識別出物體的質地,硬度和形狀。ACES甚至可以讀取90%的盲文字母。

此內容是從YouTube導入的。您可能可以在其網站上找到其他格式的相同內容,或者可以找到更多信息。

這是因為ACES系統使用了簡單的布線方案,即使在「皮膚」上附著了大量傳感器,該布線方案也可以縮短響應時間。它總共由約100個傳感器組成,尺寸僅為約0.16平方英寸,但科學家表示,電子皮膚的位置很合適,可以放大。

研究團隊負責人班傑明·泰伊(Benjamin Tee)在一份準備好的聲明中說:「可伸縮性是一個至關重要的考慮因素,因為需要大塊的高性能電子皮膚來覆蓋機器人和假肢設備相對較大的表面積。」 他最近與路透社(Reuters)確認,其團隊的電子皮膚確實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 《星球大戰》的啟發。

有趣的是,新加坡國立大學的科學家並不是最早將「星球大戰」作為假肢研究起點的學者。去年,猶他大學與一家新罕布夏州的初創公司Mobius Bionics合作開發了自己的假肢。

他們當然稱其為LUKE Arm原型,是「動力學進化下的生命」的簡稱。它通過周圍神經刺激幫助用戶恢復功能和感覺,這需要阿司匹林大小的植入物來傳遞感覺信息和反饋。

展望未來,新加坡團隊希望測試其電子外觀是否適合其他用例,例如災難恢復任務或倉庫中的包裝物品。在他們的下一階段研究中,他們希望將皮膚應用到各種高級機器人上。

來源:機器人在線

【免責聲明】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科笪機器人研發中心立場。如因作品內容、版權等存在問題,請於本文刊發30日內聯繫科笪機器人研發中心進行刪除或洽談版權使用事宜。

相關焦點

  • 研發 8 年,最先進的 LUKE 仿生假肢終於投入使用
    雷鋒網多次報導的美軍黑科技部門DARPA的LUKE仿生假肢又了新進展了。
  • 【中國智博會】智博會發布十大「黑科技」 意念可控假肢、電子皮膚...
    【中國智博會】智博會發布十大「黑科技」 意念可控假肢、電子皮膚等款款自帶「未來感」 央視網報來源:央視網 2018年08月24日 19:02 A-A+   1、意念可控假肢  該產品來自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利用肌肉表面的電子信號來控制假肢的運動,將使用者的運動意圖轉換成假肢的各種動作。  中科院工作人員介紹,假肢的重量僅有180克,遠低於同類型假肢500多克的重量。輕量化、低成本,大大減輕了患者的佩戴負擔,方便長期佩戴。
  • HotToys《星球大戰VI:武士復仇》Luke Skywalker 1:6比例珍藏人偶
    ) 特此將精心揀選了於星戰第六部曲《星球大戰VI:武士復仇》身穿黑暗自由武士Sith服飾的Luke Skywalker化身1:6比例珍藏人偶登場,人偶配備豐富配飾與死星情景地臺,將可如實呈現如電影般Luke Skywalker與Darth Vader於第二死星的經典父子對決造型,高度展現Luke Skywalker強大的武士潛力,絕對是一套星戰迷不能錯過的頂級收藏品!
  • 意念可控假肢、電子皮膚、人工喉……2018智博會發布十大「黑科技」
    智博會新聞中心供圖&nbsp&nbsp&nbsp&nbsp意念可控假肢&nbsp&nbsp&nbsp&nbsp來自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該產品利用肌肉表面的電子信號來控制假肢的運動,將使用者的運動意圖轉換成假肢的各種動作。
  • 《星球大戰: 最後絕地武士》Luke Skywalker 1:6比例珍藏人偶
    的1:6比例珍藏人偶,於新片中,Luke Skywalker將延續上集《星球大戰: 原力覺醒》片尾的故事,Luke Skywalker將與Rey成為師徒關係,於Ahch-To 星球與Rey 進行絕地武士特訓,更在最新的預告片中表示對Rey的力量感到震驚,教一眾星戰迷期待不已。
  • Chinese team names new species of gibbon after Luke Skywalker
    Apparently, the Chinese research team who found the apes are big Star Wars fans, giving it the species name: "Skywalker gibbon."
  • 機器人會喊疼?新型電子皮膚能感知疼痛,或用於皮膚移植,背後是三項...
    作為能讓機器人產生真實觸感的系統,電子皮膚大大提升了機器人的柔韌性和延展性,卻無法做到像人類皮膚一樣對疼痛做出反應。不過,一組澳大利亞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RMIT University)的研究團隊近日宣布:通過設計三種功能完備的皮膚感受器,電子皮膚終於也能感受到疼痛刺激了。
  • 電子皮膚終於突破:太陽能供電 可用於腦機接口
    人造皮膚領域「材料大師」、化學家、史丹福大學化學工程系系主任鮑哲南曾這樣描述她在電子人造皮膚領域的研究初衷。在鮑哲南等科學家的設想中,這種黑科技能夠協助假肢理解觸摸、彎曲或按壓等動作,因此配有假肢的群體得以恢復對外界的真實感知。
  • 美研究者用3D列印的小鼠肌肉構造生物機器人,有望用於假肢製造
    智東西5月6日消息,美國研究者使用實驗室培育小鼠細胞製成的3D列印肌肉構造了生物機器人,此機器人由大鼠的脊柱提供動力。該系統有望協助生物疾病的修復,並用於假肢的製造。生物機器人技術是用有生命的材料構成的,而不是用金屬材料構成的機器人。
  • 日本發明電子皮膚!比人類皮膚還薄10倍,還帶屏幕能顯示圖案
    材料小博士覺得他們都很酷,但在今天的主角—電子皮膚面前,有網友認為:它們將變成戰鬥力只有5的渣渣?試想一下:未來,想要知道自己的身體狀況,再也不用跑醫院,一片超薄的電子皮膚就可以解決你的問題。這種可穿戴設備到底牛在哪裡?我們通過已經問世的成果來了解下。什麼是電子皮膚?
  • 《銀河帝國》中的機器人
    由於丹尼爾具有人類一樣的外貌,包括五官、肢體和皮膚等等,因此一般人識別不出他是機器人。地球紀元3421年,薩頓博士遇害,丹尼爾作為太空族代表和地球便衣刑警以利亞·貝萊合作破案。(《鋼穴》)地球紀元3422年,索拉利星球發生一起謀殺案,丹尼爾再一次和貝萊攜手破案。
  • 《命運2》時間走廊受多部電影啟發 《心慌方》、《黑客帝國》等
    《命運2》時間走廊受多部電影啟發 《心慌方》、《黑客帝國》等   遊戲工作室Bungie在最新一期的博客中表示《命運2》中的時間走廊謎題是受多部電影啟發製作的
  • 傳說的末日《星球大戰2:帝國反擊戰》
    近期找回一些當年ep5的預告片來看,其製作比較「標準化」,首先是旁白對ep4的簡短回顧一下,接著指出英雄們的歷險重新開始,然後逐個介紹luke等主角,並introducing了全新加入的角色lando。
  • 最強人造皮膚來了:自我修復5000次,拉伸28倍,靈敏度驚人
    研究報告的作者Yichen Cai博士說,理想的電子皮膚應該模仿人類皮膚的許多自然功能,包括實時感知溫度和觸覺。 Yichen Cai博士解釋說:「然而,要製造出既能完成如此精細的任務,又能承受日常生活磕碰和摩擦的柔性度合適的電子產品是一項挑戰,而且每一種材料都必須經過精心設計。」
  • RMIT開發出可感知細微的疼痛、熱量和壓力等級的機器人皮膚
    澳大利亞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RMIT)的一支研究團隊,已經成功開發出了一種能夠像真實皮膚一樣對疼痛等刺激作出反應的機器人皮膚。
  • 讓人造皮膚更智能的「女魔術師」——華人科學家鮑哲南
    新華社北京3月8日電 (天下人物)讓人造皮膚更智能的「女魔術師」——華人科學家鮑哲南  新華社記者楊駿 張曼  新一期英國《自然》雜誌發表報告說,美國史丹福大學華人女教授鮑哲南團隊在柔性電子領域實現了製造工藝的飛躍,使得人造皮膚的感應和計算能力更強,智能性更高。
  • 智博會| 用意念可控假肢 十大「黑科技」讓人腦洞大開
    紅網時刻8月23日訊(記者 何青)用意念可控假肢,可被人體吸收的電子器件……今日,十大「黑科技」創新產品發布會在重慶國際博覽中心舉行,這些炫酷,又有「生活溫度」的「黑科技」讓人腦洞大開。「黑科技」創新產品徵集與發布活動作為本屆智博會的系列活動之一,以「探尋黑科技 創新 炫未來」為主題,自2018年7月18日啟動,通過騰訊全網發出網絡徵集,結合機構推薦。
  • 研究人員開發出非侵入性的假肢機器人手臂
    科學家一直在研究假肢機械臂,以幫助失去四肢的人重新獲得活動自由。但是,這些機器人手臂需要特殊的大腦植入物才能工作。現在,一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新型的修復機器人手臂,不再需要這些植入物,而需要進行手術來植入它們。
  • 清華31歲女科學家革新軟體機器人,曾研發人工神經智能假肢
    圖 | 左七為趙慧嬋她的獲獎理由是,針對軟體機器人的大形變傳感難題,提出了基於光信號的傳感方案,為軟體智能假肢嵌入多模態傳感功能,實現了智能手對人手觸覺功能的仿生。相關研究論文以《基於高度可拉伸光導傳感器的軟體智能假肢》為題,發表於 Science Robotics 創刊號,並成為該創刊號收錄的四篇研究型文章之一。
  • 研究人員打造「電子皮膚」:反應靈敏、可自修復5000次
    最近據國外媒體報導,科學家已研製出一種結實、有彈性、靈敏度較高的人造皮膚,據稱該人造皮膚可以自修復5000多次,未來可用於假肢修復。這種人造皮膚被稱為「電子皮膚」,由沙烏地阿拉伯國王阿卜杜拉科技大學研製。據悉這種電子皮膚和人類皮膚一樣敏感,並且之前的同類產品都無法與該產品相媲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