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輿論近日為馬克龍宣布建造新的一艘「XXL碼」超級核動力航母而沸騰,多家法國媒體紛紛在第一時間進行了報導。馬克龍稱法國將打造新型核動力航母,它將在2038年發揮戰鬥力,以取代現有的「戴高樂」號航母,成為法國史上最大的一艘軍艦。

隨後負責設計的法國海軍集團公開了航母的初步布局圖片,顯示了該航母的一些技術細節。如艦上將有兩具K22反應爐,新航母兩側將有升降機,載重量約為40噸,而飛行甲板將達1.6萬平方米,同時採用美國的電磁彈射技術。
按照這個指標,PANG型(法國下一代航母暫定名稱)航母將遠比「戴高樂」號要長且重得多。戴高樂號長261米,滿載排水量為4.6萬噸,而PANG航母有302米長,40米寬,排水量達到7.5萬噸。新航母將能夠搭載32架五代機,以及2到3架E-2D艦載預警機,以及尚未確定數量的艦載無人機,包括飛行聯隊在內艦上將會有約2000名人員。此外新航母的建造時間表也已經確定,其將會在2025年開始建造,2036年進行海試,於2038年服役。
此外該艦原本是打算採用常規動力,但是法國總統馬克龍卻堅持採用核動力技術。目前除了美國和法國以外,尚且沒有其他國家選用核動力方案。一方面常規動力系統能滿足航母的一般續航的要求,同時技術門檻低,造價相對便宜。而核動力的優點就是幾乎擁有無限的續航能力,無需補充燃料。因此核動力航母的更加適合遠距離部署,自持力強能夠在全球各地彰顯自己的存在感,當然核動力的技術門檻和造價很高。

儘管「戴高樂」號航母也是一艘核動力航母,但是其兩臺K15水壓式核反應堆和法國自家的凱旋級彈道飛彈潛艇與六艘紅寶石級核能攻擊潛艇相同,因此其最大功率僅有150MW並不理想,也使得「戴高樂」號的最高巡航極速只有27節。不過「戴高樂」在過去的20年的服役生涯裡很少遠行,其主要活動範圍在中東和北非地區,最遠的作戰任務就是在印度洋配合美軍攻擊阿富汗,近年來則是在中東打擊「伊斯蘭國」極端武裝分子。可以說「戴高樂」號的核動力優勢並沒有得到體現。
那為何法國總統堅持要搞核動力航母呢?其中有兩個重要原因,其一在於確保維繫法國核能產業與關鍵技術,目前法國海軍一共有12個艦載反應器,包括戴高樂號有兩座,四艘凱旋級彈道飛彈潛艇與六艘紅寶石級核能攻擊潛艇都各有一座,全部都是K15型。之後新造的核能船艦由於技術進步、反應器更換燃料的周期延長,會進一步減少法國核能產業的工作量。如果法國軍事核能技術的未來不能確保,將導致核能工業專業技術和產能逐漸流失,進而增加法國海軍軍用核動力推進系統在服役生涯的風險,這將危害法國唯一戰略核威懾武力──彈道飛彈潛艇的運作。
此外也和近年來英法高調重提「艦炮外交」有關,去年在「戴高樂」號航母大修整後,法國國防部脫胎換骨的「戴高樂」號與包括3艘驅逐艦,1艘潛艦和1艘補給艦在內的戰鬥群從3月開始,將部署印太地區長達5個月事件,並將與日本海上自衛隊,印度海軍部隊進行聯合演習。此前英國首相詹森已表示「伊莉莎白女王」號航母將在地中海、印度洋和東亞地區進行為期20年的部署。而可以想像法國的新一代航母也肯定有這樣的部署打算。

在英法一輪海軍「大建」後,歐洲國家的海軍又開始再度活躍起來。隨著新的航母建造計劃的提出,西方國家似乎覺得他們曾經主宰海洋的時代,以往屢試不爽的「艦炮外交」時代又回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