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 NEUROSCI:解碼社會框架效應的神經機制

2020-12-14 腦科學君

在超市結帳,你拿出了100塊錢的購物卡。當收銀員說:「卡裡餘額還剩六十塊錢」的時候你可能會更高興一些,而如果她說的是:「已經用掉四十塊錢了」就沒那麼高興。但仔細一想,這兩句話的意思不是一回事嗎?

這種由於問題表述(決策研究者稱為「框架」)的差異而引起的個人偏好或者選擇的變化,被稱為框架效應(framing effect)(Rabin, 1998)。

本課題組綜合使用功能磁共振(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和經顱直流電刺激 (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 tDCS) 技術,對社會框架效應的神經機制進行了深入探討。題為「The neural mechanism of the social framing effect: evidence from fMRI and tDCS studies」的論文於2020年3月19號被《Journal of Neuroscience》接收, 於4月1日上線。

圖源:HubPages

框架效應的存在不符合古典經濟學的基本假設,因為「理性經濟人」的決策不應該受到框架的幹擾。然而,迄今數以千計的實驗數據都表明框架效應在人類生活中的影響是實實在在的(Tversky & Kahneman, 1981)。

研究者們還進一步發現,我們可以細分出非社會(non-social framing effect)和社會框架效應(social framing effect),兩者在心理機制上可能是不一樣的(Ellingsen et al., 2012)。

非社會決策(也可以叫單人決策)中,人們只需要考慮怎麼使自己利益最大化,此時框架調節的是他們對潛在收益和風險的判斷(比如告訴決策者「你有45%的機會贏錢」或者「有55%的機會輸錢」)。社會決策中,人們還需要顧及自己行為對他人造成的影響,此時框架調節的可能是對他人的關注,以及對社會規範(包括公平、利他和互惠)的遵從意願;例如當我們告訴實驗參加者,需要完成的任務叫「社區遊戲」,他們就會比參加「華爾街遊戲」時更趨向利他(Rege & Telle, 2004)。前人研究表明,非社會框架效應在大腦內導致(與情緒加工有關的)杏仁核過度興奮,以及(與分析性思維有關的)內側前額葉激活減弱(De Martino et al., 2006)。那麼,社會框架效應的大腦迴路是否會與此不同呢?

本課題組綜合使用功能磁共振(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和經顱直流電刺激 (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 tDCS) 技術,對社會框架效應的神經機制進行了深入探討。

題為「The neural mechanism of the social framing effect: evidence from fMRI and tDCS studies」的論文於2020年3月19號被《Journal of Neuroscience》接收, 於4月1日上線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深圳大學心理學院、腦疾病與認知神經科學研究中心劉潔助理教授和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行為科學重點實驗室古若雷副研究員為該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深圳大學教育學部心理學院崔芳副教授為論文的通訊作者。

本課題組設計了一種新穎的社會框架範式,要求參加者在自身經濟利益和他人感受之間進行權衡。具體來說,參加者可以自願選擇放棄一部分獎金,從而為實驗中的對家降低受到電擊的概率。在「傷害框架」情境下,參加者要決定是否「傷害」他人;而在「幫助框架」情境下,要決定是否「不幫助」他人——兩者的實際含義是一樣的,只是表述方式不同。

實驗流程圖

首先進行了一項fMRI實驗,發現與「幫助框架」相比,參加者在「傷害框架」下表現出更強的助人傾向(即社會框架效應),而且該效應的強度與顳頂聯合區(temporoparietal junction, TPJ)的激活水平相關,尤其是其右側部分。

對大腦激活模式的機器學習分析也發現,右側TPJ能有效地區分與框架效應一致和不一致的試次。此外,右側TPJ與內側前額葉的功能連接強度也可以預測社會框架效應在行為水平上的強度。

腦區激活圖

為了檢驗右側TPJ與社會框架效應是否確實有因果關係,我們進一步使用tDCS技術,調節這個腦區的皮層興奮性。被試需要分組完成社會或者非社會框架效應任務。結果表明在tDCS陽性刺激(提高興奮性)條件下,社會框架效應變得更加顯著,而非社會框架效應則不受影響,從而證明TPJ在社會框架效應中扮演著關鍵角色。

根據前人文獻,我們認為TPJ之所以有如此重要的作用,是因為這個腦區與觀點採擇(換位思考)和道德判斷有關。這一系列實驗結果可以促進理解人類社會決策的深層邏輯,也有助於我們考慮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提倡助人行為。

該研究工作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科院青年創新促進協會、深港腦科學研究所-深圳基礎研究機構和中國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支持。

參考文獻:

1. Liu, J., Gu, R., Liao, C., Lu, J., Fang, Y., Xu, P., Luo, Y., Cui, F. (2020). The neural mechanism of the social framing effect: evidence from fMRI and tDCS studies.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in press(本文).

2. De Martino, B., Kumaran, D., Seymour, B., Dolan, R. J. (2006). Frames, biases, and rational decision-making in the human brain. Science, 313, 684-687.

3. Ellingsen, T., Johannesson, M., Mollerstrom, J., Munkhammar, S. (2012). Social framing effects: preferences or beliefs? 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 76, 117–130.

4. Rabin, M. (1998), Psychology and economics.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36, 11-46.

5. Rege, M., & Telle, K. (2004). The impact of social approval and framing on cooperation in public good situations.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88(7-8), 1625-1644.

6. Tversky, A., Kahneman, D. (1981). The framing of decisions and the psychology of choice. Science, 211, 453-458.

7. Van Dijk, E., Wilke, H. (2000). Decision-induced focusing in social dilemmas: give-some, keep-some, take-some, and leave-some dilemma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8, 92-104.

作者信息

文章:陸娟芝 廖衝

審稿:古若雷 崔芳

校審:Simon(brainnews編輯部)

相關焦點

  • To infinity and beyond:神經退行性疾病豈止於「相分離」
    與此同時,大量積累的證據表明,相分離的異常是多種神經退行性疾病發病機制中的早期誘發事件之一。作者們從包括從單個蛋白的相分離到神經退行性疾病中複雜、多組分凝聚物的動態行為等多個層面的研究進行了總結和介紹。
  • 頂刊腦訊03 – 情歌讓女性墜入愛河的神經機制
    第3期導讀(201123-201129)Cell|VR技術助力揭示『快樂源泉』多巴胺的神經機制Na>ture | 情歌讓女性墜入愛河的神經機制Science | 識別基因功能的新技術Perturb-Seq,並揭示自閉症有關風險基因
  • 腦活動可被翻譯成句子,美科學家用腦機接口高效解碼神經活動
    原標題:腦機接口技術誕生「腦活動翻譯機」據英國《自然·神經科學》雜誌3月30日發表的一項腦機接口最新研究,美國科學家報告了一種能夠以較高準確率解碼神經活動,並將其翻譯為句子的機器翻譯算法。但一直以來,腦機接口在解碼神經活動方面只取得了有限的成功,其準確率依然遠遠低於解碼自然言語——過去的腦機接口只能解碼口頭詞語的片段或口頭詞組中不到40%的詞語。此次,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科學家約瑟芬·馬金及其同事,盤點了機器翻譯領域的最新進展,並利用這些方法訓練循環神經網絡,將神經信號直接映射為句子。
  • 美國一學校發表一篇機器翻譯算法論文報告 顯示可解碼神經活動並將...
    打開APP 美國一學校發表一篇機器翻譯算法論文報告 顯示可解碼神經活動並將其翻譯為句子 城池 發表於 2020-03-31 14:01:28
  • 人類記憶中特有神經「指紋」解碼
    美國羅徹斯特大學德爾蒙特神經科學研究所的研究表明,可解碼與人腦相關的複雜信息並確定每個人記憶中所特有的神經「指紋」。研究人員讓26名受試者回憶起常見的情景,例如開車、參加婚禮或在餐廳吃飯。這些場景足夠廣泛,因此每個參與者都會以不同的方式重新構想它們。參與者的口頭描述被映射到計算語言模型,該模型近似於單詞的含義並創建描述上下文的數字表示。
  • 腦科學日報:全腦神經元鑑定的多色圖譜;你聽說過醫療小丑嗎?
    雖然被認為是膠質瘤,但G34R/V腫瘤實際上起源於GSX2/DLX+中間神經元祖細胞中,G34R/V突變損傷神經元的分化。機制上,這種起源可能通過形成染色質環的相互作用連接PDGFRA和GSX2調節元件,促進PDGFRA過表達和突變。單細胞水平上,G34R/V腫瘤具有雙重的神經元/星形膠質細胞特徵、缺乏少樹突膠質細胞表徵、受到GSX2/DLX介導的細胞命運決定的主動抑制。
  • 觸覺交流促進親密關係的腦間神經同步機制
    3.一種腦間同步模式:每一層的加工方式都對應著一種腦間神經同步模式,表現為特異性的時間、頻率和空間模式。通過特定模式的腦間同步進行共享表徵和預測編碼,進而實現不同認知層次的有效交流。模型為從交流的角度深入理解語言與人腦和人類智能的關係提供了重要的參考框架。作為國際上最早通過超掃描技術開展社會交流與互動研究的課題組之一,近年來,盧春明課題組建立並拓展了基於近紅外光譜成像的超掃描方法體系,多角度深入探討了自然情景下語言交流與社會互動的認知神經機制。
  • insp4j 輕量級權限框架 1.2.0 發布 - OSCHINA - 中文開源技術交流...
    基於Spring-EL、AOP,更加靈活易用的權限控制框架,支持權限分組,可用於一套系統多種權限隔離校驗,使用簡單、易於擴展,支持Servlet、Reactive。 參考了SpringSecurity、Expression的設計,定製擴展靈活。
  • 【權威觀點】張靜:社會轉型研究的分析框架問題
    比如,對於資本主義轉型的分析,一種分析框架是: 生產力的發展改變了生產關係,從而出現了新的社會形態演進,因此,生產力的發展是轉型之根本; 另一種分析框架則是,產權關係確定,激勵了效率追求行為,於是生產剩餘轉向投資增加,導致生產力的更新,因此,產權關係的變化是轉型之根本。那麼,究竟是生產力推動了社會轉型,還是產權關係推動了社會轉型?
  • 宅家心理學:偏見與信念——認識框架效應和信念偏差
    就讓我們來一起看一看,影響我們判斷的思維方式——框架效應和信念偏差。獨立的理性思考及其重要02別人忽悠你的伎倆——框架效應在心理學中,我們將描述問題的方式叫做框架(framing)。而框架效應就是,用兩種不同的,但是在邏輯上完全等價的方法,來描述同一問題,結果得到的結果卻不盡相同。
  • 「四全媒體」框架下新聞生產與傳播機制的重構
    隨著全媒體時代的到來,傳統媒體新聞生產和傳播的機制和方式已經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全新的一套機制亟待重建。在媒體處於轉型升級的臨界點和關鍵時期的現在,不妨對傳統媒體的新聞生產和傳播機製做一番簡要的歷史梳理和解讀,著重分析其中阻礙新聞生產和傳播的主客觀因素,按照全媒體的設計理念,在「四全媒體」的框架下重新建構新聞生產和傳播的新機制。
  • 唐珂/景乃禾/何水金合作研究揭示基因突變引起孤獨症的機制
    其中,孤獨症譜系障礙(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ASD),簡稱孤獨症,是一類有不同病因、不同程度病徵和不同發病時期的異質性神經發育相關疾病。其臨床病徵主要表現為持續的社會交流與語言溝通障礙、重複刻板行為和狹窄興趣。據估計,8周歲以下兒童每68位中就有一位孤獨症患者;至今,75%孤獨症患者的病因尚不清楚【1】。
  • 【健康解碼】為什麼年輕人的記憶力越來越差
    目前為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神經內科副主任醫師、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欄目簡介】《健康解碼》是新華網出品的一檔大型原創科普健康欄目。取材於社會上發病率較高及網友、受眾比較關注的健康、醫療、保健、養生等問題,通過聘請國內各學科頂級專家、學者及醫療機構系統解答。欄目以專家解惑答疑,傳遞健康知識,倡導健康生活為宗旨。
  • 齊向東:內生安全框架具有「1+1>2」的湧現效應 - 中國青年網
    「內生安全的關鍵是管理,管理的關鍵是框架,框架的關鍵是組件化。」他透露,截至目前,內生安全框架已經在近40個大型政企機構實戰應用,具有「1+1>2」的湧現效應,能讓安全產品和服務相互聯繫、相互作用,在整體上具備單個產品和服務所沒有的功能,從而保障複雜系統的安全。
  • 性能超越最新序列推薦模型,華為諾亞方舟提出記憶增強的圖神經網絡
    介紹隨著網絡服務和行動裝置的快速增加,個性化推薦系統在現代社會中正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個性化推薦系統能夠降低信息負載、滿足多種服務需求,並至少在以下兩方面起到極大助力:(i)幫助用戶發現上百萬候選產品中的合適商品;(ii)為產品提供商創造增長營業額的機會。
  • 《探索與爭鳴》專稿⑦丨新型冠狀病毒疫情:謠言機制分析與雙向認識
    (三)謠言「逆火效應」  類似謠言的「周期性」發作稱為謠言的「逆火效應」。此次疫情中,出現「逆火效應」最明顯是預防和應對危機與冒充權威機構和權威人物類謠言。「逆火效應」揭示了公眾在危機環境中的擔憂、焦慮和恐慌心理。
  • 表徵圖數據絕不止圖神經網絡一種方法
    在相應的邊集 E(G) 中,e_ij 代表頂點 i 和 j 之間的邊。 我們使用符號 V(G) 和 E(G) 圖 G 的點集和邊集。圖的類型:本文考慮的主要是簡單圖。「簡單圖」的頂點之間僅僅通過一條邊相連。
  • 清華大學圖神經網絡綜述:模型與應用
    這篇文章對圖神經網絡進行了廣泛的總結,並做出了以下貢獻:文章詳細介紹了圖神經網絡的經典模型。主要包括其原始模型,不同的變體和幾個通用框架。文章將圖神經網絡的應用系統地歸類為結構化場景、非結構化場景和其他場景中,並介紹了不同場景中的主要應用。本文為未來的研究提出四個未解決的問題。文章對每個問題進行了詳細分析,並提出未來的研究方向。
  • Brain: 帕金森病患者幻覺產生的神經機制|腦科學頂刊導讀79期
    >2,網絡可控性和局部基因表達的差異是帕金森病幻覺的基礎 3,帕金森氏病中gamma振蕩和腦深部刺激頻率的交叉頻率耦合4,遺傳性阿爾茨海默疾病風險影響海馬子區模式分離的神經機制特別是,精細調節的gamma振蕩和刺激頻率之間的交叉頻率相互作用,可能暗示了一種可以促進動態神經處理的機制來解釋潛在的運動症狀緩解。
  • 齊向東:內生安全框架具有「1+1>2」的湧現效應
    「內生安全的關鍵是管理,管理的關鍵是框架,框架的關鍵是組件化。」 8月10日,北京網絡安全大會(BCS 2020)大會聯席主席、奇安信集團董事長齊向東在發表主題演講時呼籲,要抓緊「十四五」規劃謀篇布局的時間窗口,面向新基建,用內生安全框架,來支撐從頂層設計到落地建設運行的網絡安全體系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