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第一次看《長城》的時候,開始不久後的鏡頭就把我驚住了,從上空俯瞰長城,隨著鏡頭緩緩拉近,心中的民族自豪感一下就洋溢了出來,這部電影太雄偉了,接著看到英勇的士兵,睿智的將軍,以及精良的武器,這就是我們偉大的國家,沒理由對我們民族和國家不自信呀。看電影的整個過程充滿著自信和驕傲,差一點就熱淚盈眶了。
在影片中堅毅是鹿軍的信仰;無懼是熊軍的支柱;信任是鶴軍的翅膀;專注是鷹軍的眼眸;勇氣是虎軍的爪牙。
許多觀眾對鶴軍的飛索攻擊印象有著很深刻的記憶,女士兵們身輕如燕,能準確的刺中饕餮之眼,接著長矛刺中後無法收回,之後被拉上去再空手接矛,最後飛身而下繼續攻擊,直至戰死……有人說這段電影太誇張了,沒那必要展現的淋漓盡致,其實不然,這樣的方法才能最大的殺掉饕餮,近身作戰人類根本就不是饕餮對手,遠距離的攻擊卻能殺掉幾隻饕餮,在冷兵器時代裡,這是上策,也是沒辦法之舉。鶴軍的妹子抱著必死之心飛身而下,但撈上來一個一個都是染血的鋼圈時,感動的一塌糊塗。生為男生的我整個人放佛都點燃了,這就是慷慨赴死,這就是巾幗不讓鬚眉啊!
看到鶴軍一個一個的跳下去,此時配樂想起,感動極了,強忍淚水,在影片中看到一個細節,被咬住的女戰士仍然再奮力,一下一下的刺殺饕餮,拉上來的一個個整齊擺放的血肉鐵環,終於忍不住淚奔了。
張藝謀導演的電影劇情就是很純粹,不拖沓。秋菊打官司主線就是討公道,而這部長城也很簡單,就是打饕餮,但是卻一點也不枯燥,很有味道。但是整部電影更讓我驚豔的是那首殿帥死後秦腔風的出塞二首,到了這一段感覺趙老師的鼓和秦腔點燃了我的心中的熱血,「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很感動,一首秦腔唱出了悲壯、磅礴、蒼涼、瞬間提升到好萊塢大片的程度好不誇張。
對於我一個熱愛中國歷史和軍迷來說,這部電影很好看,特效很棒,場面宏大到震撼。其實整部片表面是打饕餮,實則含沙射影,讚譽古代邊關守將的視死如歸,整部影片展現出一幅壯闊的圖畫:一輪明月,照耀著邊疆關塞.長城的偉大不在於它有多長多高,而是它本身包含了萬裡邊關賦予了悠久的歷史感。這就是中國人的家國情懷。
我覺得《長城》最好的地方就是一直在宣傳中國文化。這幾年看了太多外國的東西,在影院能看到這樣一部大製作充滿中國元素的電影真的很感動,配樂氣勢磅礴。其中傳遞的中國價值觀,忠孝仁義,都是現代年輕人接觸的少的,總之這是一部很優秀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