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阿難述怖求示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佛寵弟,心愛佛故,令我出家
這一段文是阿難尊者說明出家的因緣。我是佛陀您最寵愛的弟弟,我的心非常敬愛佛陀您。我內心生起敬愛佛陀的心,要發心出家修行,而佛陀您也慈悲令我出家——允許我出家了。我愛您,我發心出家,都是用這個心,為什麼佛陀說這不是我的心呢?
我心何獨供養如來,乃至徧歷恆沙國土,承事諸佛,及善知識
我的心不只是供養如來您而已,乃至遍歷恆沙國土,親近一切諸佛,供養一切諸佛及善知識。這裡阿難尊者所講的意思是,供養佛陀是用這個心,乃至未來發心承事供養恆河沙數諸佛,以及善知識,也是用這個心,為什麼佛陀您說這不是我的心呢?
發大勇猛,行諸一切難行法事,皆用此心
發大勇猛就是能夠豎精進幢,披忍辱鎧,破魔兵眾,上求佛道、下化一切眾生。「行諸一切難行法事」,做一切不容易做的法事。「法事」是弘揚佛法,度化眾生之事。能夠悍勞忍苦,不惜身命度化眾生,都是用這個心。阿難尊者認為我的心有精進佛道的功用,可是佛陀您卻說這不是我的心。阿難尊者心中對世尊說的「這不是你的心」這一句話不認同,認為世尊所說是錯誤的。
縱令謗法,永退善根,亦因此心
往壞的方面說,縱使我毀謗佛法,永遠退失善根,也是因為這個心。「縱令」是假設之詞,假設心存不善,毀謗大乘經,斷學般若,成為一闡提的眾生,永遠退失善根,也是因為這個心的緣故。這麼說起來,心是一切善惡的司令,是一身之主。阿難尊者認為無論是行善、造惡,都是這個心,它應該是我的心才對啊!
這一段文是阿難尊者因憂慮無心,而生起恐怖。「若此發明,不是心者,我乃無心,同諸土木」,是說這個能推的心,如果像世尊您所開示發明的,不是我的心,這樣的話,我就沒有心,就和無情的土木一樣了啊?離開了這覺知,再也沒有心了。阿難尊者哪裡會知道,這個覺知,本來是沒有的東西,乃是塵影,塵境有就有,塵境沒有就沒有,本來不是心,卻把它當做是自己的心。阿難尊者如果能夠了悟這覺知的心,本無所有,就像二祖慧可大師求初祖達摩大師安心的時候,二祖從「覓心了不可得」之處,得到開示了悟,就不會與世尊諍辯不休了。
阿難尊者說,我感到非常的驚疑怖畏。因為佛陀能覺知的心並不是心,那不就變成無心的人了。阿難尊者想:明明我是有心的人,我的心也會發心修行,萬一退道心,毀謗佛法也是這個心的作用啊!我的心有這麼大的作用,為什麼世尊您說這不是心呢?不但我自己疑惑而已,連法會中的大眾們,也都沒有不疑惑的。
惟垂大悲,開示未悟 是希望世尊垂大慈悲,開示我們這些還未得到了悟的迷茫眾生。「垂」是上對下;小乘一類的根機,他們只知道六識三毒,建立染淨的根本,聽到意識妄想不是心,也都產生疑惑,所以,惟有懇求佛陀,垂大慈悲開示了。
二、如來安慰顯發
那個時候,世尊開示阿難尊者,以及法會中的大眾,想要令他們都能夠悟入無生法忍。「忍」是忍可,把心忍可在無生法之上,叫做「無生法忍」。能夠證到無生法忍的話,對三界內的六道凡夫世界,以及三界外的四聖法界,都不見有少法生,也不見有少法滅。把諸法如如的道理,忍可於心,這種自證的境界,是沒有辦法向人說示的,這就是「無生法忍」。
這一段經文是世尊要開示妙心之前,先安慰阿難尊者。因為阿難尊者怖畏沒有心,因此世尊就在上,伸出手來撫摸阿難尊者的頭頂,並開口對他說:「如來常常說,諸法所生,唯心所現,一切因果、世界,都是因心成體啊!「意思是說哪裡是沒有心,只是所說的心不同而已。
世尊過去常常這樣說:「諸法所生,唯心所現」,是說一切諸法的生起,都是唯心所現。心是一切諸法的本體、一切諸法的根源,世間一切諸法都是從心所生。所以十法界的正報,凡夫、聖人、染汙、清淨,乃至因果,以及依報中,大的世界、小的微塵,每一樣都是因心成體。因為有心,才有世界一切的事物,才有正報依報的種種萬象。
阿難尊者因為怕自己沒有心,所以生起恐怖,因此,世尊在這個地方,就跟他說你有心,不但有心,而且這個心還是一切諸法之體,這是先安慰阿難尊者。而世尊所說唯心的心,以及因心成體的心,不是阿難尊者所執的妄心,乃是常住真心,所以科名才說「妙心」。是表示這個心很微妙,能夠隨緣變現一切諸法。約空如來藏來說,心是空無一物;約不空如來藏來說,心卻是大總相的法門體,由是能夠知道,隨緣顯現染淨一切諸法,都是因為這真心本體,所以,心是非常微妙的。
阿難!世界的一切所有,其中乃至一草、一葉、一縷、一結,追究它的根源,都有它的體性,縱使是廣大的虛空,也是有它的名稱和相貌。何況是清淨自性,微妙清淨光明的真心,它是一切諸法體性的真心,怎麼會沒有體呢?
清淨 是指下面文中,帶妄所顯的「見精」,是帶了一分妄見的識精元明。所顯的識精元明,既然帶有一分的妄,為什麼叫做清淨呢?因為外面雖然受到汙染,而它的本體卻是清淨的。
妙淨明心 是微妙清淨光明的心。「妙」應該要貫穿下面的淨和明,叫做妙淨妙明的心。這妙淨妙明的心,是剖妄所顯出的真心。
阿難尊者執著妄心,把真心本體迷失了,所以不知道自己有一個真心本體在。阿難尊者以為離開了覺知,就一無所有,這就是不知道有一個真心在,世尊在這個地方,就直接的指出,世間一切的萬物,都是由真心所現,這個「妙淨明心」,是性一切心,既然是做為一切諸法的體性,怎麼會是無體呢?這是世尊反顯真心是有體的。
假如你固執吝惜,把意識妄想當作是心,不肯把它舍掉的話。必定認為是你的心的話,這個心應該離開一切色、聲、香、味、觸諸塵事業,另外有完整的體性。
分別覺觀這一句是說明意識妄想心的功能。「分別」是對外面千差萬別的景象,生起好、壞、美醜種種分別。「覺觀」是內守幽閒的意識分別;這不是對外境的分別,乃是在內心守著幽閒的境界。「覺」是粗心緣慮;「觀」是細心靜住;意思是當內守幽閒境界時,剛開始是以比較粗的心去緣慮幽閒的境界,這就是「覺」;之後,心慢慢的微細,便靜住在幽閒的境界,這就是「觀」;所以「覺觀」是對內守幽閒的境界說的。
所了知性是「所以能了知之性」,這是妄想心,而不是真心。如果你一定要把它認為是真心的話。離開了六塵分別作用之外,要有完整的體性。就理而論,應該如是,才能把它當作是心。這是世尊先按定,除非離開了六塵的分別作用,另外有一個完全的體性,才準許你把它當做是真心。下面的文,是世尊提出事實來勘驗,妄想心離開外面的塵境,是沒有獨立體性的。
如果佛陀不開口說法,沒有聲音,你的耳朵就沒有分別作用了,有聲音才有分別作用,這正是表示分別心離開了外塵,是不能獨立存在的。縱然是滅除一切見聞覺知,對外的分別,而向裡面守著幽閒的境界,同樣還是法塵的分別影事。在裡面守著幽閒、寂靜之境,這是凡夫、外道,在定中所守住的境界,他們把這種境界,當做是工夫的成就,卻不知道這還是法塵之境。
世尊對阿難尊者說:「我不是叫你不把它執為心,但是你對於心,必須要微細揣摩,如果離開前塵,有一個分別的體性,這才真是你的心。反過來說如果離開前塵沒有分別性,就不是你的心了。
意識妄想心離開了外面的塵境,就沒有自己的體性,有塵境就有分別,沒有塵境就沒有分別作用,這就是沒有獨立的體性。離開了外面的塵境,就沒有獨立體性的話,就是前塵分別影事,這種意識妄想心,就不是真心了。
外面的塵境不是常住不生滅法,因為它是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塵境是會變滅的,既然意識妄想心是靠著塵境才有的,外面的塵境消滅了,能依靠的心也必然沒有了,這樣的話,心就與龜毛兔角一樣,只有名字而沒有真實的體性了。你的心既然隨著外塵而變滅,這樣的話,你的法身豈不是同於斷滅了嗎?既然法身斷滅了,由誰來修證無生法忍呢?意識心是塵有則有,塵無則無,隨著塵而生滅的,如果把它當做是真心的話,就沒有誰能夠修證無生法忍了。
阿難尊者和大眾,聽到佛陀破除妄識無體,雖然他們不敢依舊認妄識為心,可是卻不知道什麼是真心,到了這個時候,已經無話可說,因此就默然無語,所以說「默然」。「自失」是自己覺得好像失去什麼東西一樣,因為他們過去都是把妄心當做是真心,現在世尊一而再的說明意識妄想不是心,既然把意識妄想心破除了,他們就不敢再認妄為真,但是卻不知道真心在哪裡,好像失掉了什麼重要的寶物一般。
三、如來結歸其判
佛陀告訴阿難尊者:「世間一切修學的人,現前雖然成就九次第定,但仍不能漏盡成為阿羅漢。都是由於執著這生死的妄想心,誤以為是真實的心,所以你現在雖然得以多聞,也不能成就聖果。「
「結歸其判」,是做一個結論歸納起來判定其錯誤。在前面「取心定判」的文說:「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自從定判以後,如來就備破三迷:破妄識無處、妄識非心、妄識無體。到了這個地方,世尊對阿難尊者開示,便歸納起來,判定執著妄心的錯誤。
禪宗公案
禪宗二祖神光慧可禪師翻山越嶺來到嵩山少林寺,拜謁達摩祖師,要求開示,並請為入室弟子,達摩面壁靜坐,不理不睬,神光於是在門外佇候,時值風雪漫天,過了很久,雪深及膝。達摩看他確實求法虔誠,才開口問他:「你久立雪中,所求何事?」
神光道:「惟願和尚開甘露門,廣度群品。」
達摩說:「諸佛無上妙道,曠劫精勤,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尚不能至,汝以輕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勞勤苦。」
神光聽此誨勵,即以刀斷臂在達摩座前。
達摩說:「諸佛求道為法忘形,你今斷臂,求又何在?」
神光答道:「弟子心未安,請祖師為我安心!」
達摩喝道:「把心拿來,我為你安!」
神光愕然地說:「我找不到心呀!」
達摩微笑說道:「我已經為你將心安好了。」
神光慧可於找不到處,而有一個轉身入處,終於豁然大悟,我們的煩惱本空,罪業本無自性,識心寂滅,沒有妄想動念處,就是正覺,就是佛道。如果能夠保持一顆平實不亂的真心,佛性當下就會開顯。
佛法楞嚴|生死輪迴與成佛涅槃的秘密:佛說迷悟兩種根本
佛法楞嚴|定慧師兄和你一起學習;七處破妄之六:破執心在中間
佛法楞嚴|《楞嚴經》七處破妄之三:破執心潛眼根
佛法楞嚴|心在身內為何不對?七處破妄之一:破執心在身內
佛法楞嚴|定慧師兄和你一起學:《楞嚴經》佛破妄識無處——前言
感恩您的閱讀和評論,如有受益敬請點讚、收藏並分享給更多有緣之人,也期待您的關注、一路同行。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