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楞嚴|定慧師兄和你一起學習:《楞嚴經》之佛推妄識無體

2020-12-05 i信解行證

一、阿難述怖求示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佛寵弟,心愛佛故,令我出家

這一段文是阿難尊者說明出家的因緣。我是佛陀您最寵愛的弟弟,我的心非常敬愛佛陀您。我內心生起敬愛佛陀的心,要發心出家修行,而佛陀您也慈悲令我出家——允許我出家了。我愛您,我發心出家,都是用這個心,為什麼佛陀說這不是我的心呢?

我心何獨供養如來,乃至徧歷恆沙國土,承事諸佛,及善知識

我的心不只是供養如來您而已,乃至遍歷恆沙國土,親近一切諸佛,供養一切諸佛及善知識。這裡阿難尊者所講的意思是,供養佛陀是用這個心,乃至未來發心承事供養恆河沙數諸佛,以及善知識,也是用這個心,為什麼佛陀您說這不是我的心呢?

發大勇猛,行諸一切難行法事,皆用此心

發大勇猛就是能夠豎精進幢,披忍辱鎧,破魔兵眾,上求佛道、下化一切眾生。「行諸一切難行法事」,做一切不容易做的法事。「法事」是弘揚佛法,度化眾生之事。能夠悍勞忍苦,不惜身命度化眾生,都是用這個心。阿難尊者認為我的心有精進佛道的功用,可是佛陀您卻說這不是我的心。阿難尊者心中對世尊說的「這不是你的心」這一句話不認同,認為世尊所說是錯誤的。

縱令謗法,永退善根,亦因此心

往壞的方面說,縱使我毀謗佛法,永遠退失善根,也是因為這個心。「縱令」是假設之詞,假設心存不善,毀謗大乘經,斷學般若,成為一闡提的眾生,永遠退失善根,也是因為這個心的緣故。這麼說起來,心是一切善惡的司令,是一身之主。阿難尊者認為無論是行善、造惡,都是這個心,它應該是我的心才對啊!

這一段文是阿難尊者因憂慮無心,而生起恐怖。「若此發明,不是心者,我乃無心,同諸土木」,是說這個能推的心,如果像世尊您所開示發明的,不是我的心,這樣的話,我就沒有心,就和無情的土木一樣了啊?離開了這覺知,再也沒有心了。阿難尊者哪裡會知道,這個覺知,本來是沒有的東西,乃是塵影,塵境有就有,塵境沒有就沒有,本來不是心,卻把它當做是自己的心。阿難尊者如果能夠了悟這覺知的心,本無所有,就像二祖慧可大師求初祖達摩大師安心的時候,二祖從「覓心了不可得」之處,得到開示了悟,就不會與世尊諍辯不休了。

阿難尊者說,我感到非常的驚疑怖畏。因為佛陀能覺知的心並不是心,那不就變成無心的人了。阿難尊者想:明明我是有心的人,我的心也會發心修行,萬一退道心,毀謗佛法也是這個心的作用啊!我的心有這麼大的作用,為什麼世尊您說這不是心呢?不但我自己疑惑而已,連法會中的大眾們,也都沒有不疑惑的。

惟垂大悲,開示未悟 是希望世尊垂大慈悲,開示我們這些還未得到了悟的迷茫眾生。「垂」是上對下;小乘一類的根機,他們只知道六識三毒,建立染淨的根本,聽到意識妄想不是心,也都產生疑惑,所以,惟有懇求佛陀,垂大慈悲開示了。

二、如來安慰顯發

那個時候,世尊開示阿難尊者,以及法會中的大眾,想要令他們都能夠悟入無生法忍。「忍」是忍可,把心忍可在無生法之上,叫做「無生法忍」。能夠證到無生法忍的話,對三界內的六道凡夫世界,以及三界外的四聖法界,都不見有少法生,也不見有少法滅。把諸法如如的道理,忍可於心,這種自證的境界,是沒有辦法向人說示的,這就是「無生法忍」。

這一段經文是世尊要開示妙心之前,先安慰阿難尊者。因為阿難尊者怖畏沒有心,因此世尊就在上,伸出手來撫摸阿難尊者的頭頂,並開口對他說:「如來常常說,諸法所生,唯心所現,一切因果、世界,都是因心成體啊!「意思是說哪裡是沒有心,只是所說的心不同而已。

世尊過去常常這樣說:「諸法所生,唯心所現」,是說一切諸法的生起,都是唯心所現。心是一切諸法的本體、一切諸法的根源,世間一切諸法都是從心所生。所以十法界的正報,凡夫、聖人、染汙、清淨,乃至因果,以及依報中,大的世界、小的微塵,每一樣都是因心成體。因為有心,才有世界一切的事物,才有正報依報的種種萬象。

阿難尊者因為怕自己沒有心,所以生起恐怖,因此,世尊在這個地方,就跟他說你有心,不但有心,而且這個心還是一切諸法之體,這是先安慰阿難尊者。而世尊所說唯心的心,以及因心成體的心,不是阿難尊者所執的妄心,乃是常住真心,所以科名才說「妙心」。是表示這個心很微妙,能夠隨緣變現一切諸法。約空如來藏來說,心是空無一物;約不空如來藏來說,心卻是大總相的法門體,由是能夠知道,隨緣顯現染淨一切諸法,都是因為這真心本體,所以,心是非常微妙的。

阿難!世界的一切所有,其中乃至一草、一葉、一縷、一結,追究它的根源,都有它的體性,縱使是廣大的虛空,也是有它的名稱和相貌。何況是清淨自性,微妙清淨光明的真心,它是一切諸法體性的真心,怎麼會沒有體呢?

清淨 是指下面文中,帶妄所顯的「見精」,是帶了一分妄見的識精元明。所顯的識精元明,既然帶有一分的妄,為什麼叫做清淨呢?因為外面雖然受到汙染,而它的本體卻是清淨的。

妙淨明心 是微妙清淨光明的心。「妙」應該要貫穿下面的淨和明,叫做妙淨妙明的心。這妙淨妙明的心,是剖妄所顯出的真心。

阿難尊者執著妄心,把真心本體迷失了,所以不知道自己有一個真心本體在。阿難尊者以為離開了覺知,就一無所有,這就是不知道有一個真心在,世尊在這個地方,就直接的指出,世間一切的萬物,都是由真心所現,這個「妙淨明心」,是性一切心,既然是做為一切諸法的體性,怎麼會是無體呢?這是世尊反顯真心是有體的。

假如你固執吝惜,把意識妄想當作是心,不肯把它舍掉的話。必定認為是你的心的話,這個心應該離開一切色、聲、香、味、觸諸塵事業,另外有完整的體性。

分別覺觀這一句是說明意識妄想心的功能。「分別」是對外面千差萬別的景象,生起好、壞、美醜種種分別。「覺觀」是內守幽閒的意識分別;這不是對外境的分別,乃是在內心守著幽閒的境界。「覺」是粗心緣慮;「觀」是細心靜住;意思是當內守幽閒境界時,剛開始是以比較粗的心去緣慮幽閒的境界,這就是「覺」;之後,心慢慢的微細,便靜住在幽閒的境界,這就是「觀」;所以「覺觀」是對內守幽閒的境界說的。

所了知性是「所以能了知之性」,這是妄想心,而不是真心。如果你一定要把它認為是真心的話。離開了六塵分別作用之外,要有完整的體性。就理而論,應該如是,才能把它當作是心。這是世尊先按定,除非離開了六塵的分別作用,另外有一個完全的體性,才準許你把它當做是真心。下面的文,是世尊提出事實來勘驗,妄想心離開外面的塵境,是沒有獨立體性的。

如果佛陀不開口說法,沒有聲音,你的耳朵就沒有分別作用了,有聲音才有分別作用,這正是表示分別心離開了外塵,是不能獨立存在的。縱然是滅除一切見聞覺知,對外的分別,而向裡面守著幽閒的境界,同樣還是法塵的分別影事。在裡面守著幽閒、寂靜之境,這是凡夫、外道,在定中所守住的境界,他們把這種境界,當做是工夫的成就,卻不知道這還是法塵之境。

世尊對阿難尊者說:「我不是叫你不把它執為心,但是你對於心,必須要微細揣摩,如果離開前塵,有一個分別的體性,這才真是你的心。反過來說如果離開前塵沒有分別性,就不是你的心了。

意識妄想心離開了外面的塵境,就沒有自己的體性,有塵境就有分別,沒有塵境就沒有分別作用,這就是沒有獨立的體性。離開了外面的塵境,就沒有獨立體性的話,就是前塵分別影事,這種意識妄想心,就不是真心了。

外面的塵境不是常住不生滅法,因為它是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塵境是會變滅的,既然意識妄想心是靠著塵境才有的,外面的塵境消滅了,能依靠的心也必然沒有了,這樣的話,心就與龜毛兔角一樣,只有名字而沒有真實的體性了。你的心既然隨著外塵而變滅,這樣的話,你的法身豈不是同於斷滅了嗎?既然法身斷滅了,由誰來修證無生法忍呢?意識心是塵有則有,塵無則無,隨著塵而生滅的,如果把它當做是真心的話,就沒有誰能夠修證無生法忍了。

阿難尊者和大眾,聽到佛陀破除妄識無體,雖然他們不敢依舊認妄識為心,可是卻不知道什麼是真心,到了這個時候,已經無話可說,因此就默然無語,所以說「默然」。「自失」是自己覺得好像失去什麼東西一樣,因為他們過去都是把妄心當做是真心,現在世尊一而再的說明意識妄想不是心,既然把意識妄想心破除了,他們就不敢再認妄為真,但是卻不知道真心在哪裡,好像失掉了什麼重要的寶物一般。

三、如來結歸其判

佛陀告訴阿難尊者:「世間一切修學的人,現前雖然成就九次第定,但仍不能漏盡成為阿羅漢。都是由於執著這生死的妄想心,誤以為是真實的心,所以你現在雖然得以多聞,也不能成就聖果。「

「結歸其判」,是做一個結論歸納起來判定其錯誤。在前面「取心定判」的文說:「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自從定判以後,如來就備破三迷:破妄識無處、妄識非心、妄識無體。到了這個地方,世尊對阿難尊者開示,便歸納起來,判定執著妄心的錯誤。

禪宗公案

禪宗二祖神光慧可禪師翻山越嶺來到嵩山少林寺,拜謁達摩祖師,要求開示,並請為入室弟子,達摩面壁靜坐,不理不睬,神光於是在門外佇候,時值風雪漫天,過了很久,雪深及膝。達摩看他確實求法虔誠,才開口問他:「你久立雪中,所求何事?」

神光道:「惟願和尚開甘露門,廣度群品。」

達摩說:「諸佛無上妙道,曠劫精勤,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尚不能至,汝以輕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勞勤苦。」

神光聽此誨勵,即以刀斷臂在達摩座前。

達摩說:「諸佛求道為法忘形,你今斷臂,求又何在?」

神光答道:「弟子心未安,請祖師為我安心!」

達摩喝道:「把心拿來,我為你安!」

神光愕然地說:「我找不到心呀!」

達摩微笑說道:「我已經為你將心安好了。」

神光慧可於找不到處,而有一個轉身入處,終於豁然大悟,我們的煩惱本空,罪業本無自性,識心寂滅,沒有妄想動念處,就是正覺,就是佛道。如果能夠保持一顆平實不亂的真心,佛性當下就會開顯。

佛法楞嚴|生死輪迴與成佛涅槃的秘密:佛說迷悟兩種根本

佛法楞嚴|定慧師兄和你一起學習;七處破妄之六:破執心在中間

佛法楞嚴|《楞嚴經》七處破妄之三:破執心潛眼根

佛法楞嚴|心在身內為何不對?七處破妄之一:破執心在身內

佛法楞嚴|定慧師兄和你一起學:《楞嚴經》佛破妄識無處——前言

感恩您的閱讀和評論,如有受益敬請點讚、收藏並分享給更多有緣之人,也期待您的關注、一路同行。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

相關焦點

  • 佛法楞嚴|定慧師兄和你一起學習:《楞嚴經》之佛斥妄識非心
    在《楞嚴經講義》中,引了一段《正脈疏》的話,說明對於奢摩他路,阿難尊者所問與世尊所答的意思是不一樣的。阿難尊者認為如果世尊告訴他心在哪裡,就是幫他開奢摩他路;而世尊卻是以要了知妄識無體、無處,並找出真心來,才是奢摩他路,所以,阿難尊者所問和世尊所答的是兩回事!世尊在前面問阿難尊者:「你的心在哪裡?」
  • 佛法楞嚴|定慧師兄和你一起學習;十番顯見之九:顯見超情
    佛法楞嚴|定慧師兄和你一起學習;十番顯見之八:顯見不分佛法楞嚴|定慧師兄和你一起學習;十番顯見之七:顯見無礙佛法楞嚴|定慧師兄和你一起學習;十番顯見之六:顯見不雜佛法楞嚴|定慧師兄和你一起學習;七處破妄之六:破執心在中間
  • 佛法楞嚴|識即是空,《楞嚴經》之會識陰即是如來藏妙真如性
    《楞嚴經》和其他經典所講菩薩的階位不同,其他經典所講菩薩的階位是五十一位,可是《楞嚴經》還要再加上「四加行」,所以是五十五位的菩薩。從十信一直到等覺,就像是走千裡的路程一樣。「他國」是譬喻常寂光淨土,就是法性的世界。
  • 佛法楞嚴|不生不滅的是什麼?《楞嚴經》十番顯見之三:顯見不滅
    而阿難尊者和大眾,一向都把第六意識妄想心當做是自己的心,聽到佛陀呵斥不是你的心,必然的心生驚怖,後來又聽到世尊說明意識妄想心是離塵無體,他們就默然自失,身心都不自在。現在聽到佛陀的開示,盲人能夠看到黑暗,而知道見性就是心;又世尊訓誨客塵主空,來顯示見性不動的道理。到這裡阿難尊者和大眾,已經能夠知道見性不屬於眼,見性原來是不動搖的,不像虛妄意識的無體。
  • 楞嚴經賞析:佛說楞嚴經的因緣
    佛說法凡四十九年,談經三百餘會,為眾生說法,教化眾生,這是指佛所說法,一代時教的大概而言。若以本經來說:『大佛頂如來密因修正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這部經的因緣有六種,這裡只介紹一種,剩下的可以去網絡上搜索:第一因緣是『恃多聞,忽定力』,恃乃仗恃之意,仗恃什麼呢?仗恃多聞。多聞是多所見聞,如讀經聽法多,知識也多,好像阿難便具有多聞的機緣與能力,佛所說的法因他常隨侍數十年,每一法會所說的他都記得住,真是過耳不忘,這叫多聞,也稱博聞強記。
  • 佛法楞嚴|生死輪迴與成佛涅槃的秘密:佛說迷悟兩種根本
    我是如來最小的弟弟,一向得到佛的慈悲愛護,雖然現在出了家,但仍然依恃著佛的愛憐惜因此沒有腳踏實地地去修行,以至於雖然聽到很多佛法,但沒有證得無漏的智慧,斷除一切煩惱,所以不能夠降伏娑毗羅咒,被邪咒迷惑,沉溺於摩登伽女的淫室內,這都是因為我不知道自己的真心在哪裡的緣故。
  • 楞嚴經賞析:楞嚴經義貫全文
    師兄在修行楞嚴經的過程中,是要用心的去體會經文中的內容是什麼,這樣師兄的修行功效才會更加的好,而且師兄也會知道楞嚴經全文講什麼,那麼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簡單的了解楞嚴經義貫全文吧!譬如世間學、數學、邏輯、或物理、化學等,有一命題或假設:「設A大於B,小於C,若X等O時,則……」等等,讓你去解一個程式,你解完後,發現假設與結果相符,你最後便說:「原式得證」。佛法中的修證也是一樣:佛提出種種修行的方法與果地的境界(這就是假設命題),你依著去「修」(這就是解題),最後發現你所得到的答案,與佛所說的一致(這就是「原式得證」)。
  • 佛法楞嚴|客塵、不住搖動!《楞嚴經》十番顯見之二:顯見不動
    佛問阿難:「今天你的頭為什麼搖動啊?」阿難說:「如來放出寶光在我的左右,我左右觀看,所以頭就跟著左右搖動。」佛又問阿難:「你看寶光,左右搖頭的時候,是你的頭在動,還是你的見性在動呢?」阿難說:「是我的頭在動,我的見性尚且不存在有靜止的說法,又哪裡會有搖動呢?」
  • 《楞嚴經》坐菩提樹入大涅盤
    十方如來,隨此咒心,能於十方,事善知識,四威儀中,供養如意,恆沙如來,會中推為,大法王子。十方如來,行此咒心,能於十方,攝受親因,令諸小乘,聞秘密藏,不生驚怖。十方如來,誦此咒心,成無上覺,坐菩提樹,入大涅盤。十方如來,傳此咒心,於滅度後,付佛法事,究竟住持,嚴淨戒律,悉得清淨,若我說是佛頂光聚,般怛囉咒,從旦至暮,音聲相聯,字句中間,亦不重疊,經恆沙劫,終不能盡。
  • 楞嚴經解釋:念楞嚴咒的作用
    誦持《楞嚴咒》比買黃金更賺得多,誦《楞嚴咒》一遍,就等於幾萬萬盎司的黃金那麼有價值,不過不能用貪心來誦持。若能持戒律,無嫉妒障礙,無貪嗔痴,那麼誦持《楞嚴咒》就有大感應、大利益;若你有不守規矩的行為,修這個法便沒有大的感應力量。
  • 佛法楞嚴|意法識界即是空,《楞嚴經》之會意法識界即是如來藏性
    佛法楞嚴|身觸識界即是空,《楞嚴經》之會身觸識界即是如來藏性佛法楞嚴|舌味識界即是空,《楞嚴經》之會舌味識界即是如來藏性佛法楞嚴|鼻香識界即是空,《楞嚴經》之會鼻香識界即是如來藏性佛法楞嚴|耳聲識界即是空,《楞嚴經》之會耳聲識界即是如來藏性
  • 《楞嚴經》講了什麼?為什麼要學這部經典?看完你就明白了
    接近善知識,學習楞嚴經楞嚴經,文字優美,義理深奧,內容全面《楞嚴經》歷來被公認為是諸佛心宗、群經秘藏。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因此我們欲想了解佛法,明白真理,固然要研究此經;欲想真修實證,圓成佛道,也必須學習此經。
  • 妙湛總持不動尊,首楞嚴王世稀有!楞嚴經是如何輾轉來到我國的?
    最近一段時間,莫名其妙的想學習真言宗妙法,可惜由於沒有遇到具行的傳法阿闍梨,所以沒有過灌頂,更別說是看真言宗密法和學習了。不過呢,我以前在初接觸佛法的時候,接觸過一部非常了不得的經典,這部經在內容上,包含了顯密性相,各方面重要的道理;在宗派上則橫跨禪淨密律,均衡發揮,所以不論是否經過灌頂都是可以學習的,但是沒有佛學基礎,我個人還是不建議學習的,這部經典既《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簡稱《楞嚴經》或者《首楞嚴經》。
  • 佛法楞嚴|色即是空,《楞嚴經》之會色陰即是如來藏妙真如性
    佛法楞嚴|佛眼觀五陰皆是如來藏性;《楞嚴經》五陰前言佛法楞嚴|本覺妙明非和合、非不和合;《楞嚴經》之開其未開佛法楞嚴|定慧師兄和你一起學習;十番顯見之九:顯見超情佛法楞嚴|定慧師兄和你一起學習;十番顯見之七:顯見無礙
  • 佛法楞嚴|身觸識界即是空,《楞嚴經》之會身觸識界即是如來藏性
    佛法楞嚴|舌味識界即是空,《楞嚴經》之會舌味識界即是如來藏性佛法楞嚴|鼻香識界即是空,《楞嚴經》之會鼻香識界即是如來藏性佛法楞嚴|耳聲識界即是空,《楞嚴經》之會耳聲識界即是如來藏性佛法楞嚴|眼色識界即是空,《楞嚴經》之會眼色識界即是如來藏性
  • 楞嚴經釋疑:楞嚴經一共幾卷
    《楞嚴經》全經名《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是佛教的一部極為重要的經典。在《法滅盡經》上說:末法時代,《楞嚴經》先滅,其餘的經典跟著就滅了。如楞嚴經不滅,正法時代就現前。楞嚴經包括:序分、三番破識、十番顯見、剖妄出真、會通四科、圓彰七大、審除細惑、從根解結、二十五聖圓通章、四種清淨明誨、楞嚴神咒、十二類生、歷位修證、七趣、五十陰魔。《楞嚴經》共十卷,意思要你自己看懂蔡有用。
  • 佛法故事|定慧師兄和您一起分享:詈罵聖者,果報慘重
    佛法楞嚴|舌入即是空,《楞嚴經》之會舌入即是如來藏妙真如性佛法楞嚴|鼻入即是空,《楞嚴經》之會鼻入即是如來藏妙真如性佛法楞嚴|識即是空,《楞嚴經》之會識陰即是如來藏妙真如性佛法楞嚴|行即是空,《楞嚴經》之會行陰即是如來藏妙真如性
  • 每天十分鐘,學習《楞嚴經》(83)| 王治平居士《楞嚴經白話註解...
    【注一】 過去際和未來際,稱為二際。  【注二】 或冷如冰,或熱如火,是為坐立不安之狀。  【注三】 吞亦難,吐亦苦,喻飲食不安。  【注四】 故心已亡,正好舍舊趣新;新證未獲,正好增修本定。  【解】 古德皆言此與第三見同,據楞嚴經指掌說為與第三見半同半異,「言半同者,新證未獲,即是前無新證。
  • 佛法楞嚴|有生滅則有來去?十番顯見之五:顯見無還
    以譬喻來會合道理的話,這段文中,前後說到三個「人」字,第一個「人」字,是指說教的人,就是世尊;後面兩個「人」字,是聽佛法的人,是指阿難尊者以及還沒有了悟佛法的大眾。「指」是譬喻佛的音聲言教;「月」是譬喻聽教者的心。「聽教者的心」這一句話比較不容易體會,若說它是本有的佛性,就容易懂了。言教是以聲名句文為體,聲名句文是語言文字,是沒有覺照之用的,因此譬喻為暗。
  • 末法時代,為什麼選擇讀《楞嚴經》?
    但是不同的佛經對著三個時期有不同的時間說法,《大悲經》說正法有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大集月藏經》、《賢劫經》和《摩耶經》等則說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古德多用正法五百、像法一千、末法萬年之說。正法時期裡,佛陀及其弟子傳法,大家都親自聽從過佛陀的教誨,得到佛陀的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