誕生五年來,拼多多改變了很多人的購物習慣,雖然一開始被人調侃是「大媽專屬」,但現在拼多多已經贏得了越來越多年輕人的心。
近日北師大發布了一份《新青年新消費觀察研究報告》,指出拼多多已成為19-35歲新青年人群最愛用的購物App。在一年時間裡,新青年平均每月使用拼多多的次數從84.4次增加到89次,而手機淘寶從95.3次下降到81次。
此消彼長之間,拼多多超越了手機淘寶,躋身年輕人的購物新寵。說起來有些驚悚,阿里、京東做了一二十年,好不容易拿下了年輕用戶,怎麼就被拼多多搶去了風頭?
根據北師大的報告,新青年人群消費有幾個特點:注重性價比,但也敢買貴的,購物的同時也是社交,喜歡與好友分享攻略。巧合的是這些特點拼多多都符合。
注重性價比,這個不用多說,拼多多號稱價格屠夫,動不動幾百上千的降價,論性價比真沒有誰比過拼多多。而且拼多多敢於拿大牌開刀,從蘋果、戴森、索尼到SK2、雅詩蘭黛、海藍之謎,什麼牌子貴補貼什麼,在性價比之餘滿足了新青年追求品質的需求。
購物即社交、便於分享,這也是拼多多的長處。看中一款商品想買,給好友發去一份拼單連結,結果好友也「入坑」了……這樣的例子在我們周圍很多,小到水果、蔬菜,大到耳機、手機,你的興趣可能也是朋友的興趣,發現好東西一起買再正常不過了。
簡單說,拼多多能吸引新青年人群的青睞,關鍵就在於「接地氣」。不整那麼多花裡胡哨的,真補貼、硬降價才是王道。本來大家都是來買東西的,不是來玩遊戲、做數學題,東西好不好,價格實不實惠是最重要的。
拼多多的「接地氣」還在於幫助農民賣貨,既為消費者實現了水果自由、發現隱藏於全國各地的優質農貨,又實實在在為農民帶來了收益。廣東徐聞的菠蘿,四川通江的銀耳,湖北秭歸的臍橙,吉林四平的大米……從2月份以來,僅僅是拼多多的市縣長助農直播,就成交了2億單農貨,賣出農副產品接近13億斤。
清華大學課題組最近發布了一份《新電商重塑中國農業產業鏈發展研究報告》,認為拼多多為代表的新電商在農產品上行領域加快實踐,通過催化「雲農業」發展,促進農產品現代化生產機制的建立與發展。在清華大學的研究裡,拼多多對中國農村巨變起到了非常積極的影響。
所以說為什麼大家都愛用拼多多了,因為真正有用,對於消費者有用,對於生產者也有用。接地氣的拼多多,一直在貢獻它的價值,有價值才會被更多人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