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航母,大家都知道中國在2012年才有了第一艘航母「遼寧號」。「遼寧號」是在烏克蘭的瓦良格號改建而成的,中國第一艘國產航母於2019年12月17日出爐,這就是「山東艦」。
事實上,中國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航母」出自明朝,它就是鄭和下西洋的寶船。
中國對海洋的探索可追溯至唐朝,比歐洲要早近2000年,鄭和的寶船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船隻,航海隊伍也最完備。
中國有強大的造船技術和豐富的探索經歷,但卻在晚清時完敗英國海軍,這除了慈禧的問題,明朝皇帝也有責任,為何這麼說呢?
01
公元1405年至1433年,鄭和先後七下西洋,橫跨印度洋,遍訪亞非三十餘國,成為了中國歷史上航海之最。
但是關於鄭和下西洋所用的船隻和航海路線,至今仍是個謎。
根據《客座贅語》卷一中《寶船廠》和《明史·鄭和傳》記載,鄭和的船隊最大的船長約150米,寬約61米,排水量約在2萬噸以上,主桅杆72米,相當於24層樓高,在現代相當於一艘航空母艦。
鄭和的船隊共有官校、旗軍、勇士、士民、買辦、水手共27870餘員名,可惜,這樣一個龐然艦隊,其航海檔案卻被明政府毀之一炬。
02
船隻去了哪裡,是被焚毀還是截斷沉海,直到現在依舊一無所獲。
為什麼要毀了鄭和下西洋的檔案呢?檔案被毀,與我國歷史上的航海發展又有什麼關係?
這件事還要從明成祖朱棣奪權開始說起。
明成祖朱棣發動政變,奪了朱允炆的皇位。正是他在位時期,下令鄭和下西洋,其目的不是為了貿易,而是為了找人和炫耀國威。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蹤跡之」,朱棣派鄭和下海一邊找尋找惠帝朱允炆,一邊嘚瑟明朝雄威。
說是嘚瑟,一點不為過,鄭和前後花了600萬兩白銀,別人下海經商,鄭和下海散錢,誰尊明朝為正統,必須打賞。
秉承著大國慷慨風範,進貢國給明朝一毛,明朝能還其十塊,就是有錢又大方。
03
鄭和花了不少銀子,這在明朝早期根本不是個事兒,但是嘉靖上位後,朝政衰敗,明朝皇帝的錢包開始癟了。
這時候,有人提出要炫耀國威,效仿鄭和。剛一提出,兵部尚書劉大夏立即站出來了。
劉大夏認為鄭和下西洋,除了費錢沒有任何好處,「軍民死者亦以萬計,縱得珍寶,於國何益」?於是他衝進檔案館,一把燒了鄭和下西洋的海圖和寶船的設計圖。
所以第一次大規模的航海為中國人留下的印象可不怎麼好,鄭和消耗國庫,生產價值為負,實在是幹不下去了!
04
皇帝們看到的沒錢,鄭和是怎麼看待出海這件事的呢?
鄭和曾和明仁宗朱高熾說:「欲國家富強,不可置海洋於不顧」、「一旦他國之君奪得南洋,華夏危矣」,這覺悟不知比明成祖和嘉靖高了幾倍!
明仁宗是明朝歷史上為數不多的明君,如果他在位能長一點,說不定鄭和的建議就能實現,大明王朝或許可以開啟海上帝國模式。
只可惜明仁宗在位只有短短十月,鄭和的理想也終究沒被實現。可見當局者的格局太小,導致我國剛剛發展起來的航海之路被堵死了。
05
但是,正如鄭和所料,可置海洋於不顧,華夏危矣。第一個來威脅的就是倭寇。
元末明初之際,日本發生內亂進入了「南北朝時代」。很多日本武士、商人都下海做了海盜,這一群體不斷騷擾中國海岸線,他們被稱作「倭寇」。
不過當時中國國力強盛,倭寇也起不了什麼大風浪,但當日本進入戰國時代後,數十國開始混戰,戰鬥力升級的武裝起義開始不斷騷擾中國沿海一線。
倭寇的武力值晉升好幾倍不說,還趕上明朝衰敗的中後期,國力甚微幾乎對抗不了倭寇。
倭寇實際上並不是日本政府所為,這些倭寇是自發組織的海盜,甚至有中國人混跡在裡面,在沿海市舶地區大肆搶劫。
基於這一點認識,明政府下達了「倭患起於市舶,遂罷之」的政策,明政府的這一項舉措就是明清時代閉關鎖國的雛形。
06
到了清朝時期,清政府為了防止東南海域的各路敵人,堅決施行禁海政策,這種消極防禦戰略延續了幾百年。
就是這短短的幾百年,讓中國的航海遠遠被歐洲各國所超越。
就在歐洲掌握了先進的航海技術後,便開始了瘋狂的殖民掠奪,兩次鴉片戰爭後,清政府才意識到海上政權的利害,慌忙開始辦洋務,購買火炮。
但在晚晴搖搖欲墜的政治中,意識崛起時已經是垂死掙扎。
我國是個擁有3.2萬公里海岸線的國家,海軍戰隊的發展顯得尤為重要。但因為種種原因,歷史上吃了很多虧。
所以,我們還是應該以史為鑑,積極探索和發展海軍力量,早日成為海洋強國,不知小夥伴們覺得這一天還要多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