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中國人而言,「龍」是一種非常尊貴的動物,是神聖的存在,正是因為如此,我們才會自稱自己為「龍的傳人」。但是人們也非常清楚,這是一種活在虛擬世界中的動物,我們根本無法在生活中尋覓到其足跡。正是因為如此,所以我們才會更加疑惑,明明知道龍是不存在的,但是古代的人為何在文獻中會將龍記載得那麼詳細呢?
比如在《舊唐書》中就有這樣的記載——元和七年六月丁亥朔,舒州桐城梅天坡內,有很多人看到一黃一白兩條龍,自坡中乘風雷而起,飛行高度兩百尺(60米),飛行距離六裡(3000米),最後落入了浮塘陂中。
而在《唐年補錄》中甚至有這樣的記載,唐鹹通末年,桐城縣(大概安徽省安慶市)有一條青龍從天上掉了下來並當場死亡,很多人都看到了這個場景,也有人對其進行了詳細的記載。
這是一條喉嚨裡有傷口的龍,其身長十丈(30米),身體尾巴各佔一半,尾巴細長扁平,身上有鱗,類似魚鱗,身下有腳,腳掌有紅色的蹼膜,頭上有雙角,長兩丈多(6米),有須兩丈多。後來,官兵趕到了,想要將其上交給國家,但是抬不動,只能夠將龍切割為幾十段進行運輸。不過到了京城的時候,也只剩下龍骨了。
而在《太平廣記》中,也有這樣的記載,唐玄宗時期出現了一個名為張孝嵩的人,他被唐玄宗任命為北庭都護。在上任的途中,張孝嵩路過沙州(今敦煌西),聽聞當地黑河有龍作亂,於是自告奮勇要為民除害。在這個過程中,他以烤羊肉等為誘餌,埋伏弓箭射死了一條百尺(30米)長的龍,並割下龍舌獻給國家。正是因為這樣勇敢無畏的表現,所以唐太宗為其賜號龍舌張氏,子孫世襲沙州刺史。
在唐朝《紀聞》中也記載了一個關於龍的故事。故事發生在唐德宗年間,四川資州有人捉到一隻龍,並將其獻給了當時的川中劍南節度使韋皋。這是一條比較小的龍,僅僅只有一丈多長,用如今的計量單位而言的話,大概三四米左右,所以後來韋皋能夠將其放進一個木匣子裡,並放置在大慈寺的大殿上供著。
這件事情是比較傳傳奇的,引起了當時人們的圍觀,所以很多人都爭相前往大慈寺看龍,順便上香祈求神龍的保護。但是非常無奈的是,由於老百姓的熱情,所以香火不斷,這條龍最終竟然被活活燻死了。
從上面的記載,我們不難看出,在唐朝時期,其實出現過很多次龍,甚至對於這些事件還有非常詳細的記載,令人開始相信龍的存在了。當然,這在某種意義上,也是可能的,畢竟唐朝幾百年的時光裡,也就出現過這幾次關於龍的記載,而我們近代歷史也不過數十年,人們沒有發現也不是不可能的。
參考資料:《太平廣記》、《舊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