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4月10日電 疫情全球大流行對中日韓產業供應鏈的安全穩定帶來了嚴峻挑戰和衝擊。在這一特定背景下,4月2日,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召開「疫情全球大流行下的中日韓產業合作」專家網絡座談會,與會中日韓專家圍繞「疫情全球大流行對全球供應鏈的衝擊與中日韓面臨的共同挑戰」「以更加緊密的製造業與現代服務業合作,攜手應對疫情全球大流行對中日韓產業供應鏈的挑戰」「以特殊時期的特殊貿易政策推進中日韓更加緊密的產業合作」等議題進行了討論和交流。
以下為日本早稻田大學政治科學與經濟學院副院長、教授深川由起子在「疫情全球大流行下的中日韓產業合作」專家線上座談會上的發言全文:
新冠疫情的爆發是一場前所未有的危機。當前,疫情仍在發展中,尤其是日本和韓國仍處於危機時期。但從另一個意義上講,這也是我們思考及預測大國經濟前景的重要機會。當前疫情在歐美大流行,導致許多經濟貿易活動中斷,但是中日韓之間的貿易活動有望正在逐步恢復走向正常。二十年前我們就希望能實現中日韓經濟一體化,但至今收效甚微。如果我們著實希望推動經濟一體化,中日韓當前應著力推動實現中日韓自貿區早期收穫。
首先,抗疫期間中日韓在農業、製藥業等行業合作需求巨大,這些列為中日韓自貿區早期收穫項目應較容易實現。中日韓的自由貿易應從農業領域做起,降低或免除關稅,並最大限度的消除非貿易壁壘。在抗擊新冠疫情期間,抗疫相關的化學品和藥品貿易也非常重要。我們收集到的信息表明,日本公司已經將有的相關技術出售給中國公司。日本和中國、韓國應共享這些技術獲得的數據並利用其開展聯合科學研究,促進化學藥品的研發。
其次,三國在文化、娛樂領域的合作需求很大。保持社交距離的政策與隔離措施,阻斷了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但人們對娛樂文化產品和服務有需求,需要有美好的事物,而這些可以通過網際網路實現,且無需人與人之間的直接接觸。為此,可以把線上娛樂文化產品等列入早期收穫清單。
第三,三國在耐用消費品生產製造領域加強合作。汽車供應鏈合作以及生產資料、機器人、其他裝備製造的合作等也可列為中日韓自貿區的早期收穫項目。
第四,三國在數字經濟領域合作需求很大。 日本、中國、韓國以不同的方式推進了產業數位化。韓國在通信技術方面非常成功,為市民提供了非常高效的行政服務;日本更多地在硬體方面例如機器人、大數據等擁有技術優勢。因此,日本、中國與韓國應該分享部分技術和知識,以促進中日韓數字經濟合作。中日韓三國應該攜手制訂數據跨境流動和服務規則,積極務實地促進基於數據的現代服務業跨境合作,促進基於硬體的數據交流共享。中國和韓國公司購買使用日本製造的機器人,應分享使用這些機器人的數據,這樣才能促進共同發展。
中國應繼續加大對外開放,為經濟全球化做出更大貢獻。中國應當更加積極的參與和履行在WTO法律框架下的《政府採購協定》(GPA)、《信息技術協議》(ITA)和《服務貿易總協定》(TISA)中的預定和承諾。各方支持中國通過開放來為全球經濟做出貢獻。這不僅對中國有利,日本和韓國也可以從中受益。
來源:中國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