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走進新疆和田地區任一鄉村,路網四通八達,庭院乾淨漂亮,五彩的花兒扮靚村莊,成熟的瓜果芳香四溢……處處都是醉人的豐收圖景。
近年來,和田地區用繡花功夫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以產業促就業,激發群眾內生動力,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進展。貧困發生率比2013年下降了33個百分點,貧困人口由2013年底的98.41萬人減少到如今的7.69萬人,累計退出貧困村988個。
精準施策
脫貧路上人人跑起來
和田地區位於塔克拉瑪幹沙漠南緣,屬於全國「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之一,主要經濟指標在全國334個地級市中排名末端,屬於地域和經濟的「雙重孤島」,農村貧困面大、量廣、程度深。
和全國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會,和田必須加速奔跑,攻克一個個貧困堡壘。
「我過去只知道種地,日子過得緊緊巴巴。政府派幹部不止一次來我家,問我會幹啥、能幹啥、想幹啥,我承包了村裡的黑雞育苗,日子一天天好起來。」于田縣先拜巴扎鎮斯克達西曼村村民布麥熱姆汗·麥圖迪說。
在和田,每個幫扶幹部心中都有一筆明白帳:哪家有多少勞動力、哪家有養殖優勢、哪家需要兜底保障……他們說,只有精準掌握每戶的實際情況,幫扶才能精準、才能「對症下藥」。
近年來,和田全面消除責任、政策、工作落實中的盲點和死角,建立完整的四級貧困人口信息資料庫,先後制定出臺精準扶貧工作體系、「兩不愁三保障」清零行動。2020年,地縣掛牌作戰到村,實行一村一方案、一戶一對策、一人一崗位,確保脫貧路上不漏一戶、不落一人。
一項項有針對性的舉措瞄準貧困群眾「病根」,確保了脫貧攻堅各項政策舉措在和田精準滴灌、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產業促就業
貧困戶「錢袋子」鼓起來
「這100隻兔子還有半個月就能出欄了!」每天清晨,墨玉縣英也爾鄉庫木亞依拉克村村民麥熱姆·阿卜熱曼都會到後院獺兔養殖房裡打理兔舍,「2017年我還是貧困戶,去年養了獺兔,丈夫又有了管理田地的工作,當年我們就甩掉了貧困戶的帽子!」
按照「抓產業、促脫貧、保穩定、謀發展」的總體思路,和田以前所未有的超常規舉措,將龍頭企業延伸進村入戶布局產業,實現了縣鄉村三級產業全覆蓋、戶戶收益全覆蓋。
村村有產業,家家有收入。圍繞「縣有龍頭企業、鄉有規模企業、村有衛星工廠、戶有小作坊」四級產業架構,和田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共引進發製品、紡織服裝等各類企業900餘家,建設扶貧車間893個,村民出了家門進廠門,帶動就業25.7萬人。
和田熱量資源豐富,晝夜溫差大,有著發展特色農業的巨大優勢。近年來,和田大力發展特色林果、蔬菜,庭院和設施農業「4個40萬畝 10萬畝」規模,實現了貧困村主導產業、貧困戶增收項目全覆蓋,推動形成「十萬百萬千萬億」級農業主導產業集群,帶動貧困人口近50萬人穩定增收。
以產業帶就業,以就業促脫貧。目前,全地區具備勞動能力的建檔立卡戶、脫貧不穩定戶、邊緣易致貧戶家庭均實現了每戶1個主導產業、1人穩定就業,形成了產業、就業互為支撐的「雙保險」。
技能培訓
群眾致富底氣足起來
「今天新鮮蔬菜賣得最快!」9月14日中午,和田縣喀什塔什鄉喀讓古塔格村村民圖蓀巴妮·喀迪爾一邊忙著揀菜洗菜,一邊照看著麻辣燙湯鍋,忙得不亦樂乎。
2019年,在中煤集團新疆能源有限公司駐村第一書記徐繼利的鼓勵下,一年也出不了幾次大山的家庭婦女圖蓀巴妮來到和田縣學習烹飪技術,學成回村後,她做起了麻辣燙生意,第一個月就賺了4000多元。
為提高貧困群眾自身素質,增強脫貧致富本領,和田地區堅持「扶貧 扶志 扶智」相結合,深入推進全民培訓 企業實訓「雙培訓」,開設汽修、電焊等37個培訓專業,全方位培訓貧困群眾,確保貧困家庭每戶至少有一名勞動者學習掌握一門就業技能。利用企業崗位優勢,引導當地企業吸納實訓員工,為群眾就業、成長為技能型人才奠定基礎。
越來越多貧困勞動力靠技能吃飯,增強了自我發展能力,脫貧更有信心。
「過去收入低,經過汽車維修專業的進修,我現在是廠裡的『金牌維修師』,買了樓房和汽車,生活很幸福!」9月15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墨玉縣扎瓦鄉託普恰村村民阿布都海巴爾·阿布都克熱木信心滿滿地說,一技傍身讓他有了致富的底氣。
為防止返貧,和田地區上下「一盤棋」,打出「組合拳」,不斷健全完善防止返貧致貧監測預警和動態幫扶機制,確保脫貧戶不返貧、邊緣戶不致貧。
曾經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牧民,逐漸成長為有了一技之長的產業工人,曾經髒亂差的貧困村變成了美麗的新農村。如今,和田各族群眾思想轉變了,視野開闊了,法律意識養成了,勞動技能提高了,正在美好新生活的道路上奮力奔跑。(楊舒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