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女信徒拉拽後惱怒拍開,羅馬教皇致歉並譴責「對婦女暴力」

2020-12-24 天眼新聞

羅馬教皇方濟各1月1日就前一天晚上憤怒拍打一名女信徒手的行為致歉,稱自己做了「錯誤的示範」。  2019年12月31日跨年夜,教皇方濟各在梵蒂岡聖伯多祿廣場出席活動,意外出現小插曲。當時廣場上聚集了眾多羅馬本地人和遊客,希望近距離一睹教皇風採,不斷有人高呼「教皇!新年快樂!」方濟各也親切地和路邊的人們握手問好。  就在方濟各準備離開時,有位女信徒伸出手將教皇強拉近身。方濟各面露痛苦,似乎被拉痛,但女子卻不願放手。憤怒的教皇衝著女子大喊,並用力拍打對方的手想要掙脫,一旁安保人員也趕緊上前阻擋。隨後,方濟面帶怒容轉身大步離開。  這一場景被視頻記錄下來並在網絡上迅速傳播。方濟各1月1日就此事道歉,承認「我們往往會失去耐性」。  據法新社報導,方濟各在梵蒂岡主持元旦彌撒前表示:「這種情況也會發生在我身上。我要為昨天做了錯誤示範道歉。」  據報導,方濟各在1日稍後演說時還譴責了「對婦女的各種暴力」。   去年3月,教皇方濟各在訪問義大利洛雷託接見信徒時,也曾被拍到每當有信徒試圖彎腰親吻他的手時,他便迅速抽出手來,有的信徒甚至還沒彎腰就被他拉開。這一行為當時也曾引起一些宗教保守人士的批評。

來源 澎湃新聞

編輯 王澤堂

編審 肖慧

相關焦點

  • 被女信徒拉拽後猛拍其手,教皇方濟各元旦表示道歉
    據英國《衛報》1月1日報導,羅馬教皇方濟各新年元旦在梵蒂岡的聖彼得廣場發表演講,對前一晚抽打女信徒的手表示道歉。12月31日晚,教皇方濟各在梵蒂岡接見了一群朝聖者,依次與他們輕輕握手。一名女教徒在等待教皇走來時就顯得有些激動,握住教皇右手後不願放開。教皇一時無法脫身,面露不悅,用左手兩次拍打了女子的手,自己右手才得以抽脫。這段視頻在社交網絡上瘋傳,引發網友對教皇的批評。一名網友對此評價稱:「教皇的所作所為證明了一件事——他只是凡人。」也有人認為這名女子的行為過於粗魯。
  • 羅馬教皇為拍打朝聖女子手背致歉:錯誤的表率
    (原標題:教皇為拍打朝聖女子手背致歉:錯誤的表率)【教皇為拍打朝聖女子手背致歉:錯誤的表率】12月31日,羅馬教皇方濟各在向人群致意時突然被一名女子拉拽過去,教皇不得不拍打女子的手自救,並一臉不快地走開。
  • 教皇為「教育」女教徒事件道歉,呼籲停止對女性任何形式的暴力
    繼新年前夜方濟各教皇出手「教訓」女教眾事件後,教皇在昨日借梵蒂岡演講的機會,就此事公開道歉,承認自己在該女教眾勐拉他的胳膊時「脾氣失控」,並在演講中呼籲全世界停止對女性的任何形式的暴力行為。
  • 修女向羅馬教皇"索吻" 教皇:你不咬我就親你
    (原標題:教皇問修女:你不咬我,我就親你)
  • 被熱情修女索吻,教皇給出貼面禮前開玩笑:我怕你會咬我
    英國《衛報》1月9日報導,教皇方濟各在每周一次的普通信眾面前向朝聖者致意時,開了這個玩笑。 就在新年前夕教皇還憤怒地拍了一名女子的手,作為對她突然抓住他手臂的回應。
  • 「懺悔」的教皇:跨年夜在人群中打女子的手,新年演講談女性權益
    東方網·縱相新聞 程靖 綜合當地時間1月1日,羅馬教皇方濟各(Pope Francis)在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的新年演講中譴責了針對女性的暴力行為。視頻顯示,一名女子用手在胸前劃了個十字,然後教皇經過她身邊,她突然伸出手拽著教皇,緊緊地握住教皇的手,試圖把教皇拉到自己的身邊,同時還對教皇說著話。被拉扯著向人群時,教皇突然間情緒激動,猛打了一下女子的手,試圖離開女子。視頻顯示,教皇離開時表情不悅,還吼了該女子幾句。
  • 「懺悔」的教皇:跨年夜在人群中打女子的手,新年演講中談女性權益
    東方網·縱相新聞 程靖 綜合 當地時間1月1日,羅馬教皇方濟各(Pope Francis)在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的新年演講中譴責了針對女性的暴力行為。
  • 什麼是針對婦女的暴力?|科普
    不可以,針對女性身材的羞辱行為屬於性別暴力的一種。身材羞辱也是一種針對女性的暴力。由聯合國發起的「消除標籤」組織 (Ditch the Label) 花四年時間,分析了1900萬條推文的內容,分析報告顯示,僅在推特上就有近500萬條有關厭女的言論,這些言論通常針對其他女性的外貌、智力和性偏好。
  • 羅馬教皇有點「潮」
    梵蒂岡時間2013年3月13日下午7時,方濟各被選為第266任天主教羅馬教皇。文藝復興以來,沒有哪位羅馬教皇忽視藝術和信仰之間的關聯,但沒有任何一位像現任教皇方濟各那樣身體力行。歷來形象高冷的教皇,似乎從「搖滾人」方濟各開始變得輕快。他說:「布道者絕不能看著像剛參加完葬禮。」或許,他真的從改禮數、破規矩中獲得了快樂,這與反叛的搖滾精神不謀而合。2013年當上羅馬教皇的方濟各掀起過諸多轉變潮流的颶風。
  • 教皇方濟各被熱情女子強行抓手後打了她,之後道歉:這是壞榜樣
    當地時間周二,教皇方濟各在聖彼得廣場向兒童和朝聖者致意時,突然被一名過於熱情的女子抓住了手,方濟各隨即打了她的手兩巴掌奮力掙脫,之後面露不悅的離去。周三,方濟各再次回應了此事並向該女子道歉稱:我的行為是一個壞榜樣。
  • 羅馬教皇拒見蓬佩奧,梵蒂岡斥其炒作中國問題
    梵蒂岡外交官員9月30日表示,梵方已拒絕美國國務卿蓬佩奧與羅馬教皇方濟各會面的請求,並指責蓬佩奧試圖通過譴責梵蒂岡與中國的關係,為美國大選利益服務。路透社稱,梵蒂岡警告蓬佩奧,不要在中國問題上玩弄政治。 不受待見 蓬佩奧定於10月1日會見梵蒂岡官員。
  • 羅馬何來?傳說的「神二代」、搶奪薩賓婦女與埃及版的霸王別姬
    「神二代」的母親是維納斯,其後代所建的城叫羅馬城,他們搶的女人叫薩賓婦女,他們吞併的另一種文明叫伊特魯裡亞。700年後,他們先是徵服了希臘,本來也能儘早徵服埃及,但其中兩位領導先後與埃及豔后同居,直到他們的繼任者才擺平了埃及,於是,羅馬變成了一個大帝國。
  • 羅馬教皇放棄梵蒂岡證件 更換阿根廷身份證(圖)
    當地時間2014年2月17日,羅馬教皇方濟各已放棄梵蒂岡護照,更換其快到期的阿根廷身份證。他表示,希望使用阿根廷護照在全球旅行。阿根廷內政部長蘭達佐指出,這意味著教皇放棄了梵蒂岡證件在一些國家擁有的豁免權。在國際旅行時,他將和普通人一樣,需要辦理相關的籤證手續並支付費用。這一做法,讓阿根廷人引以為傲。
  • 羅馬教皇退隱生活揭秘
    那一刻,連續陰雨天的羅馬上空藍天再現、陽光明媚,教皇說:上帝的光明照耀著我。現場的信徒和遊客們心情激動。  這是本篤十六世在教皇任上最後一次作星期日彌撒。2月11日,他宣布於當月28日正式退位。教皇的決定彷佛一枚炸彈掀起震動:羅馬天主教會歷經265任教皇,退位的事情頗為罕見。上一次教皇退位是1415年,而上一次教皇主動宣布退位則要追溯到1294年。
  • 「退休教皇」將開教廷改革大門?
    主動退位,開600年之先河    梵蒂岡教皇本篤十六世2月11日在主教會議上正式提出辭職,令自己成為1415年以來首位主動退位的教皇。    今年85歲的本篤十六世本名約瑟夫·拉辛格,出生在德國巴伐利亞。
  • 羅馬教皇宣布退位震驚教廷
    中新社北京2月11日電 梵蒂岡消息:羅馬教皇本篤十六世於當地時間11日在梵蒂岡宣布將辭職,成為近600年來首位在有生之年主動退位的教皇,消息旋即震驚教廷和國際社會。教廷發言人11日證實,本篤十六世是在當日舉行的主教會議上宣布辭職決定的。
  • 上海漫展繼JK女孩道歉後,15歲的「保安女」也致歉,毫無誠意!
    後來的結果是女孩也進行了道歉,不過最近上海漫展繼JK女孩道歉後,15歲的「保安女」也致歉,網友們都說她毫無誠意。很多人還不知道發生了什麼,其實事情是這樣的,在上海漫展上,一名身穿JK制服的女生,趴在地上進行擺拍,有攝影師繞到其身後,拍到了她的一些不太好的照片。攝影師不但將拍的照片傳到了網上,還把自己當成正義的化身,對擺拍的女生進行了大肆的人格侮辱。
  • 歷史上有過女教皇?教皇瓊:在遊行時生下孩子女性身份被揭穿
    羅馬教皇職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聖彼得,耶穌最早的門徒之一。現任教皇弗朗西斯一世是聖彼得的第265位繼承人。不用說,所有266位教皇都是男性。然而,在中世紀,有一個關於女教皇的故事,他實際上是一個偽裝了的女性。這位被認為是女教皇的名字是瓊。這位神秘的教皇瓊是誰?她真的存在嗎?
  • 白俄反對派領導人季哈諾夫斯卡婭給羅馬教皇寫信
    白俄羅斯前總統候選人、白俄羅斯反對派領導人斯維特蘭娜·季哈諾夫斯卡婭說,她給羅馬教皇弗朗西斯(方濟各)發了一封「公開信」,信中她講述了與白俄羅斯選舉有關的事情。季哈諾夫斯卡婭在Telegram頻道上的消息稱:「斯維特蘭娜·季哈諾夫斯卡婭給羅馬教皇弗朗西斯(方濟各)發了一封公開信。這是對教皇12月3日發表的眾位兄弟第三封通諭的回覆。在自己的心中季哈諾夫斯卡婭講述了白俄羅斯的事件,和平居民的英雄主義並呼籲教皇支持白俄羅斯人爭取他們的「最好的政治「和」社會友誼「,這些是教皇自己在通諭中提到的。
  • 拒絕蓬佩奧訪問後,羅馬教皇突然發話,挑動西方政界神經
    對此羅馬教皇感到不滿,政治化不應將觸角伸向宗教,對此羅馬教皇做出回應,拒絕了和蓬佩奧會面,隨後教皇方濟各最新通諭《眾位弟兄》於10月4日問世,這一舉動在西方引起了廣泛討論。教皇通諭引西方關注據梵蒂岡新聞網報導,教宗方濟各在10月4日發表了《眾位弟兄》,隨後塔伊布(Ahmad Al-Tayyeb)對此進行解讀稱,教宗是在呼籲「讓人類恢復良知」,在推文中塔伊布提到,這個訊息(《眾位弟兄》)是面向未泯的善心人士,並讓人類恢復自己的良知。教宗通諭在西方社會的影響力巨大,在後疫情時代的不穩定局勢下,脆弱和遭到排斥的人正為此付出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