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經歷了數千年的變遷,儘管筆畫從複雜變簡單了,但是其內涵卻未減半分,漢字的美妙不僅在於它的形體,更在於它的博大精深,一個小小的漢字,通過不同的排列組合,可以組成一個詞、一個成語,也可以串成一句話、一句詩,成千上萬個漢字,造就了優美精緻的中華藝術,也成就了中華文明的輝煌與燦爛。漢字已經走過了數千年的風雨,但作為中華民族的重要符號,至今依舊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
眾所周知,漢字在過去書寫起來非常的繁雜,一個字甚至有數十個筆畫,不僅難以書寫,而且也不好學習和識記。新中國成立後,國家開展了浩浩蕩蕩的掃盲運動,為了儘快讓人們學習更多的字,相關部門對以往的繁體字進行了簡化,簡化後的字書寫起來非常方便,人們學習起來也輕鬆了許多,所以到現在,我國國內一直沿用著當初的留下來的簡體字。
漢字在很多地區都有使用,新加坡和馬來西亞推行中文的主要原因還是華人群體太大,為了便於管理,不得不推廣漢字,而它們都使用簡體字的原因,也是出於使用方便而考慮的。香港和澳門這兩個地區,在回歸之前都是外國的殖民地,他們沒有權利去簡化漢字,回歸後,由於實行的是「一國兩制」制度,所以他們認為漢字沒有必要和大陸一致。至於臺灣,在上個世紀作為國民黨敗退後的據點,一直都在和大陸方面對抗,根本沒有時間去考慮文化層面的問題,當發現需要簡化文字的時候,內地已經完成了,所以當時的國民黨政府為了反對內地文化,就堅決抵制簡體字,漢字簡化的工作最後也就不了了之了,臺灣也就和港澳地區一樣使用繁體字了。
繁體字雖然能夠更好地體現出漢字的意思,但是它的筆畫太過於繁瑣,需要人們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學習,和簡體字比起來,學習的效率就比較低。無論是使用繁體字還是簡體字,它們都是漢字,是帶有中華民族印記的。文字的使用本就是為了溝通,我們習慣了使用簡體字,自然覺得簡體字有很多的好處,而港澳臺地區經常使用繁體字,對他們而言學習繁體字也沒有太難,最終人與人之間都可以很好的交流和溝通。
其實平時我們在學習了簡體字以後,也可以嘗試著去認識一些常用的繁體字,這樣也能擴大自己的知識面,更好地理解每一個字的含義。字體的繁簡併不能說明什麼,它都是漢字的一種表現形式,港澳臺地區是中國的一部分,使用的漢字雖然有一些不同,但這不會影響兩岸之間的交流。漢字本就是一脈相傳的,而兩岸的人民也是親如家人的同胞,相同的語言,讓我們真切地感受到血濃於水的情感紐帶。漢字,無論它是什麼形態,都是中華民族永遠的記號,它會永遠地印刻在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