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港澳臺使用繁體字,堅決抵制簡體字?

2020-12-17 奇聞八卦君

漢字經歷了數千年的變遷,儘管筆畫從複雜變簡單了,但是其內涵卻未減半分,漢字的美妙不僅在於它的形體,更在於它的博大精深,一個小小的漢字,通過不同的排列組合,可以組成一個詞、一個成語,也可以串成一句話、一句詩,成千上萬個漢字,造就了優美精緻的中華藝術,也成就了中華文明的輝煌與燦爛。漢字已經走過了數千年的風雨,但作為中華民族的重要符號,至今依舊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

眾所周知,漢字在過去書寫起來非常的繁雜,一個字甚至有數十個筆畫,不僅難以書寫,而且也不好學習和識記。新中國成立後,國家開展了浩浩蕩蕩的掃盲運動,為了儘快讓人們學習更多的字,相關部門對以往的繁體字進行了簡化,簡化後的字書寫起來非常方便,人們學習起來也輕鬆了許多,所以到現在,我國國內一直沿用著當初的留下來的簡體字。

漢字在很多地區都有使用,新加坡和馬來西亞推行中文的主要原因還是華人群體太大,為了便於管理,不得不推廣漢字,而它們都使用簡體字的原因,也是出於使用方便而考慮的。香港和澳門這兩個地區,在回歸之前都是外國的殖民地,他們沒有權利去簡化漢字,回歸後,由於實行的是「一國兩制」制度,所以他們認為漢字沒有必要和大陸一致。至於臺灣,在上個世紀作為國民黨敗退後的據點,一直都在和大陸方面對抗,根本沒有時間去考慮文化層面的問題,當發現需要簡化文字的時候,內地已經完成了,所以當時的國民黨政府為了反對內地文化,就堅決抵制簡體字,漢字簡化的工作最後也就不了了之了,臺灣也就和港澳地區一樣使用繁體字了。

繁體字雖然能夠更好地體現出漢字的意思,但是它的筆畫太過於繁瑣,需要人們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學習,和簡體字比起來,學習的效率就比較低。無論是使用繁體字還是簡體字,它們都是漢字,是帶有中華民族印記的。文字的使用本就是為了溝通,我們習慣了使用簡體字,自然覺得簡體字有很多的好處,而港澳臺地區經常使用繁體字,對他們而言學習繁體字也沒有太難,最終人與人之間都可以很好的交流和溝通。

其實平時我們在學習了簡體字以後,也可以嘗試著去認識一些常用的繁體字,這樣也能擴大自己的知識面,更好地理解每一個字的含義。字體的繁簡併不能說明什麼,它都是漢字的一種表現形式,港澳臺地區是中國的一部分,使用的漢字雖然有一些不同,但這不會影響兩岸之間的交流。漢字本就是一脈相傳的,而兩岸的人民也是親如家人的同胞,相同的語言,讓我們真切地感受到血濃於水的情感紐帶。漢字,無論它是什麼形態,都是中華民族永遠的記號,它會永遠地印刻在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心中。

相關焦點

  • 港澳臺為何至今仍用繁體字,而新加坡等地卻使用簡體字?
    尤其是我國漢字不僅有簡體字,還有繁體字,要學會就更難了。即便是從小就學習漢字的很多中國人也不會寫繁體字,畢竟我國大陸幾乎都以簡體字為主,就連新加坡和馬蘭西亞也都是用簡體字,只有港澳臺依然堅持在使用著繁體字,但為何會出現這種現象呢?
  • 景堂漫談:我們應該如何正確處理書法創作中簡體字與繁體字的運用
    在參觀書法展覽時,經常會聽到有些人提及作品中有繁體字與簡體字混用的問題。當前國展中對書法作品中文字的運用是不能繁簡混用,也就是說一幅作品要麼簡體,要麼繁體,只能選其一。我們現在通用的文字是簡體規範字,為什麼書法家多數會選擇使用繁體字呢?
  • 1956年我國為掃盲推行簡體字,70年後,專家卻為何呼籲恢復繁體字
    而你可知道,實際上古人們更加常用的,並非現代中國人所使用的簡體字,而是複雜的繁體字! 一、古人慣用繁體字,雖字體優美但卻太複雜 當初人們所使用的繁體字,是經過了許多年的發展之後才形成的,最初時是由小篆演變而來的,時至今日,已經有了超過兩千年的歷史了。
  • 成都:店招不配簡體標牌屬違法 使用繁體字有哪幾種情形
    店長謝女士告訴記者,作為書店,使用繁體字也是一種文化傳承,因為繁體字也是一種傳統文化。謝女士表示,此前並不知道有這樣的規定,「如果有規定要求另立規範的漢字標誌牌,我們也會照做的。」  另一家名叫「聽香」的川菜餐館,「聽」是繁體字,工作人員稱,「店招是一位藝術大師題寫的,如果要設立副牌,將向寬窄巷子管理方申請。」
  • 在考試、語文等課堂教學中使用繁體字?教育部答覆
    隨著內地與港澳、大陸與臺灣交往交流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港澳臺同胞在內地(大陸)工作、學習和生活,遇到證件上的人名用字存在繁體字或簡化字等情況。對此,相關主管部門已採取多種措施為港澳臺同胞提供便利。日前,《關於兩岸三地繁簡體字互認互通的提案》提出購買車票、建議在國家有關部門電腦系統加入繁體字字庫等問題。12月16日,教育部答覆表示,在12306網站購票可以使用繁體字,港澳臺同胞按照有效證件上的字形輸入即可。其他窗口服務部門電腦系統也大都具備繁體字信息處理能力。
  • 淺析為什麼日漫漢化組都喜歡用繁體字?其實都是為了最初的報恩
    觀看之餘卻也發現了一個比較「老生常談」的話題,那就是為什麼現如今都2020年了,很多漢化組還在用繁體字進行漢化呢? 在1964年日本國立研究所調查得出,日語中漢語佔47.5%,這也就是為什麼一些人沒有學習過日語看到卻覺得似曾相識。因此在漢化嵌字上,繁體字的優勢就凸顯出來了,日語中漢字和繁體字的相似之處能夠更加貼合原文。 第二點:繁體字本身的優勢 日漫的排版不同於我們經常看書的習慣,日漫文字排版都是豎版,並不是橫版。
  • 甲骨文的很多字比簡體字都簡單,為什麼好多人還是鼓吹繁體字?
    不是鼓吹,中國將來必將重新普及繁體字。請看我分析。甲骨文,只能代表人類在最原始的階段的文字,那個時候只是人類初步的起始階段,對於人類本身的認知和客觀世界的認知分成局限,那個時期的文字只能代表那個時期的人類水平。換句話說,更遠的時代人類還是結繩記事呢,難道我們也要結繩來交流嗎?
  • 論中國本土傳統文化之繁體字與簡體字去從
    中國當今文字有簡體字與繁體字,大陸普遍實行簡體字,港澳臺等地實行繁體字。幾乎每年都有相關政治人士提出廢繁推簡或者復繁廢簡相關議題。在我看來,這些都是不可取的,將簡體字與繁體字當作對立面勢必會讓整個國家的學者以及國外漢學者心裡充滿矛盾,所以存一廢一是不可取的。
  • 為什麼簡化字沒有對應的繁體字好看?
    簡化字為什麼沒有繁體字好看?為什麼書法作品通常都寫繁體字?這個問題估計絕大多數人都曾有過疑惑,首先「好看」這個詞如果往深層次去探究,可能會牽扯進來太多的關於美學和個人審美的理論,本文只從表面的,大眾的角度去探究簡體繁體的「好看」問題,歸結起來大致有兩點,此兩點足以解惑,另外大家也可以通過這兩點去判斷某一個字有沒有寫法不同的繁體字。
  • 我為什麼要在臺灣學繁體字
    海外網1月16日電 說到大陸和臺灣的不同之處,就不得不提到兩岸所使用的漢字——簡體與繁體之別。如今,大陸有不少人開始對學寫繁體字感興趣,這讓人不禁要問:為什麼要舍「簡」求「繁」呢?
  • 繁體字正統?簡體字劣等?繁簡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季羨林的觀點很能代表一部分人,前幾年有一篇《中華文學選刊》執行主編王幹所寫的文章《簡化字是「山寨版」漢字》,文章中質疑說:「書寫工具決定書體,電腦的出現,讓寫繁體字和簡體字一樣的快捷,憑什麼還要用這種山賽版的漢字?…簡化字明顯損害了中華民族文化的根脈。」
  • 有專家呼籲恢復繁體字的使用,你認為合適嗎
    我不知道是什麼專家呼籲恢復繁體字,也不知道他是怎麼想的。難道是想重拾傳統文化,將我們的繁體字發揚光大?顯然這是不太現實的,但是繁體字作為一種書法藝術,可以讓有興趣的人去學習、鑽研。 繁體字,也被稱為繁體中文,指的是漢字簡化運動中被簡化字所代替的漢字。
  • 政協委員建議大陸與港澳臺繁簡體字互認互通,教育部答覆了
    答覆指出,隨著內地與港澳、大陸與臺灣交往交流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港澳臺同胞在內地(大陸)工作、學習和生活,遇到證件上的人名用字存在繁體字或簡化字等情況。對此,相關主管部門已採取多種措施為港澳臺同胞提供便利。國家移民管理局、教育部、工業和信息化部等16部門印發《關於推動出入境證件便利化應用的工作方案》。
  • 原標題:政協委員建議大陸與港澳臺繁簡體字互認互通,教育部答覆了
    答覆指出,隨著內地與港澳、大陸與臺灣交往交流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港澳臺同胞在內地(大陸)工作、學習和生活,遇到證件上的人名用字存在繁體字或簡化字等情況。對此,相關主管部門已採取多種措施為港澳臺同胞提供便利。國家移民管理局、教育部、工業和信息化部等16部門印發《關於推動出入境證件便利化應用的工作方案》。
  • 繁簡體字之爭,是應該恢復繁體字,還是繼續堅持漢字簡化?
    所以,文字的求變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簡體字的出現,順應了歷史的發展,是時代需求的結果,是我們今天的正字。它的意義與秦皇統一文字一樣,是第二次文字的統一。即統一為簡化字,並且確實有利於書寫的便利,己得到公眾認可。復興為什麼復繁,不復最早甲骨文?這是很奇怪的。從繁體泥淖中站起來,難道又重回泥淖?經歷若干世紀實現的文字簡化來之不易,不能再走回頭路。
  • 繁體字將走向何方?專家提倡恢復繁體字,網友:不行,但可以理解
    隨著我們對傳統文化的重視,有不少專家發出了恢復繁體字的呼籲。 面對著這種呼籲,有的朋友認為,恢復繁體字這種做法是盲目的復古主義,是倒退的體現,不可取;但也有朋友指出,繁體字裡面承載著許多古人的智慧,恢復繁體字有助於我們傳承中華文化,繼承中華精神。
  • 簡體字已經用習慣了,那麼繁體字有恢復的必要嗎?
    要說完整表意,肯定是繁體字更為優秀,甚至象形文字那是頂尖,但是我們要看時代的發展和需要,而一部分人喜歡繁體字,一些老人的知識結構基於繁體字,這也沒讓人家硬改,至於病態地叫囂著繁體字就是優秀,就是Bigger,那只是借著繁體字的由頭找找存在感,文化,雖然可以通過形式體現,但是所有的精神都是內容更為重要一些。
  • 中小學進行繁體字識讀教育沒有必要
    那麼專門在中小學教育中增加繁體字識讀教育,甚至網上更有人聲稱廢除簡體字恢復繁體字,真的有這個必要嗎?綜合分析看來,完全沒有必要。一、提議進行繁體字教育及恢復使用繁體字的理由不外乎兩點,一是只認識簡體字不認識繁體字會對兩岸四地以及海外華文區溝通交流構成障礙;二是不能很好的傳承我國的傳統文化;三是簡體字把原來繁體字裡裡面所傳達出來的語義拋棄了,「因簡害義」,不能體現漢字之美,經常被人舉的例子就是「愛」字,簡化為「愛」,無心怎麼愛?
  • 簡化字無礙傳承古典文化,繁體字傳承不必回歸課堂
    ,涉及繁體字教育的有關內容。漢字繁簡之爭由來已久,但規範漢字早已經是法定用字。近些年來,隨著國學熱興起,大量古代典籍重新翻印,有些專家學者,再次撿起識讀繁體字的老話題。不可否認,在中國文字發展過程中,繁體字佔據了相當長的時間。由於漢字具有象形和會意的特點,繁體字的字形無疑更豐富,「顏值」也更立體。
  • 現代社會還有必要學習繁體字嗎
    繁體字歷史悠久繁體字,也稱繁體中文,是對應簡體字(即簡體中文)而言。簡體字,至今簡體字(簡體中文)也才不過幾十年的歷史。繁體字是中國歷史文化的象徵繁體字是中國歷史文化的象徵,同時也是中國古代文明的代名詞。繁體字的起源,同時也是中國歷史文化的起源,是中國文明社會的開始;繁體字的發展,也是中國社會的發展、文化的進步;繁體字的形成(秦始皇統一六國、書同文),也是象徵著國家的統一、象徵著民族的團結。可以說歷史悠久的繁體字,象徵著中國五千年的古國文明,象徵著中國悠久燦爛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