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劉佳,中國海洋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講師,主講本科通識課《影視鑑賞》、《世界優秀影片賞析》、《電影與人生》等。今天特別推出佳姐關於《羅馬假日》的電影賞析,讓我們一起回顧這部經典浪漫愛情片的溫馨與甜蜜。
Princess Ann: Each, in its own way, was unforgettable. It would be difficult to - Rome! By all means, Rome. I will cherish my visit here in memory as long as I live.
安娜公主:每一個城市都有其獨特之處,令人難忘。這很難說,羅馬!不管怎麼說,就是羅馬。我將會永生永世珍惜我訪問此地留下的回憶。
——《羅馬假日》
願好電影給我們帶來勇氣、智慧和心靈的慰藉,也讓我們在體味人生的種種悲歡中始終懷揣希望,無畏地跋涉在歲月的長河。
信任是無價之寶
點擊播放 GIF 0.2M
大家好,信任是一扇不上鎖的門,在我們的生活中不可或缺。它既是個體心理結構的基本組成要素,更是促使整個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不可缺少的環節。信任是人際交往的基礎,是連接人與人之間的紐帶,有了信任,思想與思想才能交流,心靈與心靈才能溝通。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50年代的羅馬,去看看黑白時代裡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浪漫愛情的經典之作——羅馬假日。
《羅馬假日》(Roman Holiday)是1953年由美國派拉蒙公司拍攝的浪漫愛情片,導演是威廉·惠勒,主演則是奧黛麗赫本和格裡高利派克。影片自公映以來經久不衰,感動了一代又一代的觀眾。影片講述了一位高貴的公主與一個落魄的記者在羅馬一天之內發生的浪漫愛情故事。影片用略帶詼諧的手法,對愛情場景的把握富有張力,做到了喜而不俗、哀而不傷,帶給觀眾許多濃烈又清新的感受。故事的情節算不上新穎,但無論它跨越了多少時光的痕跡,卻依然是不朽的代表,讓人難以忘懷。
一、唯愛與自由不能辜負
影片對純真愛情的渲染打動人心。《羅馬假日》是愛情文藝片的典範,片中毫無大製作大場面,情節也十分簡單,但清純的公主和年輕的記者之間的愛情感動了每一個人,那種單純的愛時至今日仍被許多人留戀。
《羅馬假日》的劇情編排獨具匠心。影片開場以新聞播報的形式交代了女主人公高貴的身份,男主人公喬卻出現在煙霧繚繞的麻將桌前,他的臉上寫滿了窘迫的神情。二者鮮明的形象反差形中為日後的相愛製造了諸多鴻溝,也預示著這段感情的無疾而終。
影片中,導演將公主塑造成一個涉世未深的頑皮少女,讓她在夜色中出逃,於是,露宿街頭的公主隨喬來到公寓……這組鏡頭在片中佔時較長,不論是公主的淘氣耍寶,還是喬的哭笑不得,導演均不厭其煩地採用大篇幅進行記述,其目的只是為劇情的發展做出鋪墊,以折射出喬對待公主的心態變化,由此可見該片對情節設計的獨到之處。
之後,當喬發現家中的少女正是失蹤的公主時,職業的本性顯現在他興奮又忐忑不安的臉上。隨著情節的推進,相信觀眾不會介意和責怪喬和同伴的偷拍舉動,反而對公主和喬的「不期而遇」充滿更多的遐想。但殘酷的現實告訴我們,這段只屬於公主和喬的美好時光即將過去,他們終將回到各自的人生軌道上
最後,導演精心設計了一場記者招待會,讓公主和喬重逢。在真愛面前,喬放棄了自己鹹魚翻身的大好機會,悄然把一切埋藏於心底,偷拍的照片被視為特殊禮物,由喬的同伴送給公主。短暫的重逢後還是離別,唯美的愛情在漸入高潮時戛然而止,永遠凝固在最美麗的狀態……至此,影片留給觀眾無盡的感慨與思索,又也許,這就是愛情的力量所在。
要特別指出的是,《羅馬假日》這部影片充滿了舒暢、自由的氣氛,謳歌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把人們從深深的絕望中拯救出來,給觀眾以幸福與舒暢的感受。最後一場戲,由六十八個鏡頭所組成,主要是赫本和派克的短而無言的特寫鏡頭,餘下的則是全景,即人物的全身像和長鏡頭,表明在場眾人位置。
飾演公主的赫本出現在聚集著各國新聞記者的大廳裡。她發現了昨晚含淚吻別的派克,愕然呆住了。在短而無言、交替變換的特寫鏡頭中,兩人無聲地交談起來。「你為什麼來這裡?」「我是新聞記者。」「那麼,你對我隱瞞了這些。」「我很抱歉。」 某國記者問起了與歐洲各國的友好關係,赫本回答說:「我相信各國間的友誼,就像相信人與人之間的友誼一樣。」這時,派克請求發言,「恐怕無人會背棄公主的信賴吧。」他這樣說道。在這麼長的一場戲中,派克的臺詞僅有兩句,除了上面這一句以外,還有其後向公主自報姓名的一句。派克的話換一個意思也就是說:「請放心吧,我一定保守您的秘密。」赫本笑著點了點頭,說了聲「謝謝」。她用微笑回答道:我相信你。
公主走了。記者們也相繼離去。空曠的大廳內只剩下派克孤零零的一個人。不久,他也開始緩緩地挪動腳步了。這個著名的、長長的移動鏡頭足足持續了大約七十秒,TH。END的字幕才緩緩地浮上銀貳全片輕的快格調突然一變,在漫長的沉悶中結束了。
之所以這樣處理,導演自然有自己的意圖。《羅馬假日》寫的是低級雜誌記者與公主的愛情悲劇。但絕非是悲傷的電影。這部電影製作的當時,好萊塢正處於反對赤化、鎮壓言論的風暴之中, 惠勒導演及格利高裡·派克等有良知的人則逃出了令人窒息的好萊塢,在羅馬拍攝了這部影片。《羅馬假日》這部影片充滿了舒暢、自由的氣氛,真實地反映了呼吸到歐洲自由的空氣、一掃心中陰霆的美國電影工作者的心情。人們必須要互相信賴,惠勒導演及其同事們親眼目睹了友情和信賴在好萊塢的反對赤化的風暴中被砸得粉碎。他們這部電影就是要謳歌人與人之間的友誼,把人們從深深的絕望中拯救出來,給觀眾以幸福與舒暢的感受。我們來看看影片結尾的處理。(插入視頻 結尾)
二、落入人間的天使——奧黛麗赫本
提及《羅馬假日》,我們就一定會想到奧黛麗赫本。可以說是安妮公主成就了赫本,也可以說正是赫本賦予公主以靈魂。正是赫本身上的清純美好,讓我們不由自主的喜歡她、信任她。
赫本之所以能成為世界電影藝術長廊當中經典的藝術形象的扮演者,和她的氣質有直接的關係。我們一提及大美女,就會想到諸如瑪麗蓮夢露此類豐乳肥臀的性感美女,而赫本明顯不是。在美女如雲的演藝圈,赫本能夠躋身於大美女行列,她靠的是什麼呢?她靠的是清純可愛,靠的是天真活潑,靠的是高貴典雅的氣質。正如她自己所說:「優雅是唯一不會褪色的美」。憑藉這種獨樹一幟的氣質,讓她成為安妮公主的不二人選。
值得一提的,是奧黛麗赫本和格裡高利派克因《羅馬假日》而結下的一生的友誼。1993年奧黛麗赫本去世,已經77歲高齡的格裡高利派克從美國趕到歐洲參加赫本的葬禮,格裡高利派克在赫本的棺木上深情一吻,說你是我一生最愛的女人。從他們身上,我們可以看到友情,因為信任而變得崇高和聖潔;友情,因為聖潔和崇高才有了分量
奧黛麗赫本被稱為「落入人間的天使」,不只是因為她的美貌,更重要的是她有一顆天使一樣的心。赫本出生於比利時布魯塞爾一個貴族後裔家庭,母親是荷蘭王室直系貴族血統後裔,可以說,家庭塑造了奧黛麗赫本公主一樣的高貴氣質。從影生涯中,奧黛麗赫本共獲得五次奧斯卡提名,更憑藉《羅馬假日》獲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息影后的赫本投身於慈善事業,將愛心灑遍世界。1988年至1993年間,奧黛麗·赫本成為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親善大使,幫助拉丁美洲和非洲的孩子,「我是個母親,我有責任這麼做」,奧黛麗·赫本說:「我希望我的名氣可以用來幫助兒童」。她親赴不少國家和地區,為孩子們吶喊、呼籲和募捐。為表彰她為全世界不幸兒童所做出的努力,美國電影藝術和科學學院將1988年奧斯卡人道獎頒授予她。
孩童時期,赫本經歷了戰爭,她的城市被毀為廢墟,赫本也被迫脫下舞鞋,換上了能讓她大步流星的布鞋。瀕臨死亡的經歷、謙讓淡泊的天性,讓赫本更加謙遜溫和。她一生始終堅持著自己的信仰:她信仰愛,信仰大自然的神跡,信仰人生的美好。赫本曾這樣說過:「魅力的雙唇,在於親切友善的語言。 可愛的雙眼,要善於看到別人的優點。苗條的身材,要肯將食物與飢餓的人分享。美麗的秀髮,因為每天有孩子的手指穿過它。優雅的姿態,來源與知識同行。」 我們對赫本的景仰,不僅是源自她美麗的外表或是高貴典雅的氣質,也不僅是她作為一個演員完美的演技,更多的是她的愛和善良,是她身上所呈現的美好人性。這種愛和善良讓我們不由自主的信任她,相信她,愛她。正如她的兒子西恩赫本所說的那樣:「母親堅信:愛能治癒任何傷口,而且會讓生命變得更美好,她做到了——用愛去對待世界,同時也得了——世界對她的愛。」
愛的最好證明就是信任。信任是一種彌足珍貴的東西,它來自人的內心深處,是活在靈魂裡的清泉,讓心靈充滿純潔和自信。正是有了彼此的信任,高貴的公主和落魄的記者之間會迸發出愛的火花,讓我們在電影中感受到愛與自由;也正是有了信任,奧黛麗赫本才成為我們心目中永恆的公主,贏得了世界對她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