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年,你的人生是否又在縫縫補補中度過?
彷徨像一個影子,在每個燈光正熾的路口,從不缺席。
那些年,季羨林先生也一樣。他才華蓋世,是國寶、大師、北大終身教授,精通多國語言的的學者。命運卻從未因此停止對他的考驗。離開母親,孤身留學,包辦婚姻,成為「不可接觸者」,父子不睦……
而他,依然愛花、擼貓、寫日記吐槽,也會僅僅醉心於一個可愛的清晨。
季羨林先生壽享98歲,自嘲「三朝元老」,一生多災多難。回首歲月漫長,他告訴每一個彷徨的你我:人生最好的狀態,就是活得坦蕩、清醒、真實。
觀世界——致嶄新的眼光
世界還是那個世界,我卻是新的我。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越是看慣了的東西,便越是習焉不察,美醜都難看出。難道我們就不能永遠用新的眼光去看待一切事物嗎?
不再熟視無睹,而是盡情地欣賞,果然有了神奇的效果。風吹,鳥鳴,都洋溢著無限生氣。一切眼前的東西聯在一起,匯成了宇宙的大歡暢。
「現在正是夏季,濃綠撲人眉宇,鴿影在天,湖光如鏡。多少年來,當然都是這個樣子。為什麼過去我竟視而不見呢?今天,藤娘身上一點閃光,仿佛照透了我的心,讓我抬起頭來,以嶄新的眼光,來衡量一切,眼前的東西既熟悉,又陌生,我仿佛搬到了一個新的地方,把我的好奇的童心一下子都引逗起來了。」
請換一種眼光,美好,總在發生。
知自我——致人生的低潮
每個人都爭取一個完滿的人生。但完滿的人生,也需要低潮。
愁雲慘澹畏畏縮縮的是活,昂揚快樂興致勃勃的也是活。人有一千種低潮的可能:升學受挫、失戀、失婚、失業……貧窮、疾病、天災人禍,……可我們仍然在苦難的夾縫當中,完整地活著。泥沙俱下並不完滿的生活,正是組成寶貴生命的原材料。
對於人生的低潮,先生不吝對朱光潛(孟實)先生的讚嘆。即使在陰森森的生活環境裡,孟實從未破罐子破摔,甚至自創一套方術,堅持鍛鍊身體。他在被窩裡胡折騰,偷跑到角落裡打太極拳……「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說老實話,我在當時的態度實在比不上他。」
「孟實先生的生活異常地有規律。因為他對自己的前途沒有絕望,對我們的事業沒有絕望,他執著於生命,堅決要活下去。」
「人人都有一本難念的經。這是平凡的真理。真能了解其中的意義,對己,可以不煩不燥;對人,可以互相諒解。」
怎樣度過人生的低潮?
鍛鍊身體,因為無論是承受更深的低潮或是迎接高潮,好的體魄都用得著。多讀書,順帶瞧瞧別人倒黴的時候是怎麼挺過去的。
品孤獨——致不完整的自己
孤獨的核心價值是,跟自己在一起。
年輕時的孤獨是一種渴望,一種對話與關係的需要,是對不完整的自己的期盼。其實,孤獨也是思考的開始,是一種沉澱,沉澱後的思維才會清明。孤獨意味著一段靜下來的時光,當你獨自看向自我時,可能會獲取一種更恆久、更持續的力量。
先生去國十一年,後又成為「不可接觸者」,想到母親或老友,數度寫到「孤獨」。那時的先生,一如你我,在忙碌的一天後,回到一個甚至不能稱之為家的住處時,「仿佛遺世而獨立」。
「沒有人聲,沒有電燈,沒有一點活氣。在煤油燈的微光中,我只看到自己那高得,大得、黑得驚人的身影在四面的牆壁上晃動,仿佛是有個巨靈來到我的屋內。」
「眼前包圍著月季和牽牛花的寂寞,也包圍住了我。我不想再看到春天。」
「你要明白,離開是正常的,孤獨才是生命之常態。」
如果你正經歷孤獨,不要害怕,孤獨沉澱著力量,是生命給我們的禮物。
《季羨林:人間歲月長》:一本盡讀先生百歲人生智慧,北大終身教授給彷徨者的禮物。
期未來——致等待的心情
等一朵花開,是韌性,是閃耀的心情。
先生曾得了湖北人送他的幾顆洪湖蓮子,外殼呈黑色,極硬。據說這蓮子埋在淤泥中,能夠千年不爛。先生便將這五六顆蓮子敲破,投入池塘中,從此天天便有了念想。一天兩天,一年兩年,春去秋涼,先生已經完全灰了心。可他還是忍不住掛念,到了第三年,忽然出現了奇蹟,從五六片的綠葉,直到蔓延成看不到水面的千朵荷塘。先生的鄰居周一良先生便譽之為「季荷」。
「這一切顏色:紅的,翠的,白的,紫的,混合著塗上了我的心,在我心裡幻成一幅絢爛的彩畫。我做著紅色的,翠色的,白色的,紫色的,各樣顏色的夢。」
「天地萌生萬物,對包括人在內的動植物等有生命的東西,總是賦予一種極其驚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極其驚人的擴展蔓延的力量,這種力量大到無法抗禦。」
先生在等一朵花開,花又何嘗不是在冰下冬眠著,等待著,做著春天的夢?
人間歲月長,你我不免彷徨。
「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
在變中尋找不變,便是先生開出的一劑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