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人間歲月長,致彷徨的你

2020-12-12 圈內星君

這一年,你的人生是否又在縫縫補補中度過?

彷徨像一個影子,在每個燈光正熾的路口,從不缺席。

那些年,季羨林先生也一樣。他才華蓋世,是國寶、大師、北大終身教授,精通多國語言的的學者。命運卻從未因此停止對他的考驗。離開母親,孤身留學,包辦婚姻,成為「不可接觸者」,父子不睦……

而他,依然愛花、擼貓、寫日記吐槽,也會僅僅醉心於一個可愛的清晨。

季羨林先生壽享98歲,自嘲「三朝元老」,一生多災多難。回首歲月漫長,他告訴每一個彷徨的你我:人生最好的狀態,就是活得坦蕩、清醒、真實。

觀世界——致嶄新的眼光

世界還是那個世界,我卻是新的我。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越是看慣了的東西,便越是習焉不察,美醜都難看出。難道我們就不能永遠用新的眼光去看待一切事物嗎?

不再熟視無睹,而是盡情地欣賞,果然有了神奇的效果。風吹,鳥鳴,都洋溢著無限生氣。一切眼前的東西聯在一起,匯成了宇宙的大歡暢。

「現在正是夏季,濃綠撲人眉宇,鴿影在天,湖光如鏡。多少年來,當然都是這個樣子。為什麼過去我竟視而不見呢?今天,藤娘身上一點閃光,仿佛照透了我的心,讓我抬起頭來,以嶄新的眼光,來衡量一切,眼前的東西既熟悉,又陌生,我仿佛搬到了一個新的地方,把我的好奇的童心一下子都引逗起來了。」

請換一種眼光,美好,總在發生。

知自我——致人生的低潮

每個人都爭取一個完滿的人生。但完滿的人生,也需要低潮。

愁雲慘澹畏畏縮縮的是活,昂揚快樂興致勃勃的也是活。人有一千種低潮的可能:升學受挫、失戀、失婚、失業……貧窮、疾病、天災人禍,……可我們仍然在苦難的夾縫當中,完整地活著。泥沙俱下並不完滿的生活,正是組成寶貴生命的原材料。

對於人生的低潮,先生不吝對朱光潛(孟實)先生的讚嘆。即使在陰森森的生活環境裡,孟實從未破罐子破摔,甚至自創一套方術,堅持鍛鍊身體。他在被窩裡胡折騰,偷跑到角落裡打太極拳……「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說老實話,我在當時的態度實在比不上他。」

「孟實先生的生活異常地有規律。因為他對自己的前途沒有絕望,對我們的事業沒有絕望,他執著於生命,堅決要活下去。」

「人人都有一本難念的經。這是平凡的真理。真能了解其中的意義,對己,可以不煩不燥;對人,可以互相諒解。」

怎樣度過人生的低潮?

鍛鍊身體,因為無論是承受更深的低潮或是迎接高潮,好的體魄都用得著。多讀書,順帶瞧瞧別人倒黴的時候是怎麼挺過去的。

品孤獨——致不完的自己

孤獨的核心價值是,跟自己在一起。

年輕時的孤獨是一種渴望,一種對話與關係的需要,是對不完整的自己的期盼。其實,孤獨也是思考的開始,是一種沉澱,沉澱後的思維才會清明。孤獨意味著一段靜下來的時光,當你獨自看向自我時,可能會獲取一種更恆久、更持續的力量。

先生去國十一年,後又成為「不可接觸者」,想到母親或老友,數度寫到「孤獨」。那時的先生,一如你我,在忙碌的一天後,回到一個甚至不能稱之為家的住處時,「仿佛遺世而獨立」。

「沒有人聲,沒有電燈,沒有一點活氣。在煤油燈的微光中,我只看到自己那高得,大得、黑得驚人的身影在四面的牆壁上晃動,仿佛是有個巨靈來到我的屋內。」

「眼前包圍著月季和牽牛花的寂寞,也包圍住了我。我不想再看到春天。」

「你要明白,離開是正常的,孤獨才是生命之常態。」

如果你正經歷孤獨,不要害怕,孤獨沉澱著力量,是生命給我們的禮物。

《季羨林:人間歲月長》:一本盡讀先生百歲人生智慧,北大終身教授給彷徨者的禮物。

期未來——致等待的心情

等一朵花開,是韌性,是閃耀的心情。

先生曾得了湖北人送他的幾顆洪湖蓮子,外殼呈黑色,極硬。據說這蓮子埋在淤泥中,能夠千年不爛。先生便將這五六顆蓮子敲破,投入池塘中,從此天天便有了念想。一天兩天,一年兩年,春去秋涼,先生已經完全灰了心。可他還是忍不住掛念,到了第三年,忽然出現了奇蹟,從五六片的綠葉,直到蔓延成看不到水面的千朵荷塘。先生的鄰居周一良先生便譽之為「季荷」。

「這一切顏色:紅的,翠的,白的,紫的,混合著塗上了我的心,在我心裡幻成一幅絢爛的彩畫。我做著紅色的,翠色的,白色的,紫色的,各樣顏色的夢。」

「天地萌生萬物,對包括人在內的動植物等有生命的東西,總是賦予一種極其驚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極其驚人的擴展蔓延的力量,這種力量大到無法抗禦。」

先生在等一朵花開,花又何嘗不是在冰下冬眠著,等待著,做著春天的夢?

人間歲月長,你我不免彷徨。

「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

在變中尋找不變,便是先生開出的一劑良方。

相關焦點

  • 季羨林:太明白是痛苦,但真糊塗是悲哀
    我們,已經迷失在這找不到盡頭的俗世中,找不到自己,找不到歸途,只有無盡的孤獨、彷徨。其實,孤獨與否不在於是否有人陪伴,而在於心靈是否有所歸依。而閱讀,能讓我們切斷外界的紛擾,返觀內照,找到自己想要什麼;能讓我們築起思維的堡壘,找到精神的依附,保護我們不被外界的洪流裹挾。
  • 細品《如果歲月可回頭》,中年人的彷徨無奈,李乃文詮釋得最好
    細品《如果歲月可回頭》,中年人的彷徨無奈,李乃文詮釋得最好。文/巖姐,原創內容,抄襲必究!靳東、蔣欣、李乃文、李宗翰、趙子琪、傅晶、左小青等人主演的電視劇《如果歲月可回頭》已經圓滿結局,故事到最後,每一個人都獲得了不錯的結局,就連身患重病的區小歐都沒有領盒飯,給了觀眾一個開放式的結局。其實,細品《如果歲月可回頭》,劇中三個中年人的彷徨和無奈,被靳東、李乃文和李宗翰詮釋出來,而詮釋得最好的,就是李乃文了。
  • 許多時候,掩飾著歲月的滄海桑田,卻只能彷徨於燈火闌珊處
    曾經的過往又好長,好長;幸福的時刻又太短,太短。總是以為蒙上了眼睛,就可以看不見這個世界;總是以為捂住了耳朵,就可以聽不到所有的煩惱;總是以為腳步停了下來,心就可以不再遠行。那些已經犯過的錯誤,有一些是因為來不及,有一些是因為刻意躲避,更多的時候是茫然地站到了一邊。然後就這樣一次又一次地從眼前划過,就這樣錯過了一次又一次……!
  • 還原更接地氣的季羨林:我愛天下一切狗,一字一句見真純
    (一) 人間自有真情在——善於發現「小而美」的人生真諦季先生,最為世人所知的身份,是「國學大師」。他遇到的朋友、老師、房東、鄰居、偶然碰到的小孩,他都能看到人間的純真、熱情、友愛、執著、真愛。比如,他多次寫過自己的德國女房東,雖然有文化隔閡,交集不多,可是這個誠懇善良的普通女性,會願意尊重中國青年想吃三餐熱飯熱茶的習慣,勤勞樸實處理好一切生活瑣事,從心底裡接受這個年輕人——因為願意和他分享自己的人生和故事。
  • 季羨林:不完滿才是人生!
    這是季羨林的人生觀,也是他近百年時光歲月的感慨。美學家朱光潛也有相同的感觸——缺陷美,豐子愷也曾表示「生活因極簡而至美,人生因留白而自在」。這種人生求缺不求滿的精神與現實多數人的期望是相背而馳的。誰都無法保證明天的太陽會不會照常升起,清晨的蟲鳴鳥叫會不會重複聽見,出著太陽也可能會下雨,下著雨的天或許轉瞬間就放晴……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無論你的社會地位、經濟實力,無論文化高低、年齡長幼,都無法預測人生的幸運與精彩,也無法躲避人生可能的種種意外與不幸。
  • 德國少女含淚表白季羨林,他咬牙拒絕,回國和半文盲糟妻相守65年
    其中用詞毫不避諱,當自己的稿件沒刊登時,他寫「我的稿子還沒登出,媽的」;一上午上課寫稿時,他吐槽「坐得都痛了」;考試密集讓他沒空玩樂的時候爆粗口「媽的,這些混蛋教授,不但不知道自己洩氣,還整天考,不是你考,就是我考,考他娘的什麼東西」還有荷爾蒙刺激下不加掩飾的少男心思:「我只希望能多日幾個女人」
  • 願你歲月波瀾有人陪,餘生悲歡有人聽
    願你歲月波瀾有人陪,餘生悲歡有人聽這一輩子,人與人之間的相識相遇,本就是緣分一場。人生何苦讓自己過分的糾結,何苦讓自己過分的鬱悶。人海之中,人與人之間都是聚散,本是人間常態。這輩子,很多時候,一個人總是會在黑夜當中感覺到無盡的彷徨,感覺到無盡的迷茫,感覺到人生似乎總是與自己在開玩笑。自己一個人,總是遺憾,曾經沒有好好珍惜那段最好的日子。
  • 致當下的自己:時光溫柔以待,歲月永不蹉跎
    曾幾何時,我們嚮往這樣一種生活,一盞茶、一卷書、一窗靜,日子波瀾不驚,寫滿人間煙火的味道。曾幾何時,我們嚮往這樣一種自由,像風一樣行走在歲月河山裡,邂逅自己想要遇見的人和風景。曾幾何時,我們嚮往這樣一種未來,踏花拾錦年,枕夢尋安好,身邊是愛的人,指間是想要的流年。
  • 十二月,致我最在乎的你
    作者:昕月藍殤 你曾說:只要對自己不失去信心,一切都會變好的。歲月更替,四季輪迴,雪落在掌心,冷風吹過臉龐,十二月,致我最在乎的你,寫了很多心裡話,最後,還是沒有發給你。時間如流水,一路向前,轉眼間,已經走進了十二月。
  • 季羨林:讀書越多,人生就越坎坷
    季羨林將這一切的原因歸結為一句話:「人生識字憂患始。」人只要讀書了,憂患意識就會向你奔來。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詩聖杜甫。杜甫在絕大多數人眼中,都是憂國憂民的。但少年時期的杜甫,因為家庭環境優越,生活其實比較安定富裕。雖然七歲就能作詩,但他也同樣天真頑皮。
  • 深情告白:歲月給了人間一瓶情感的『毒藥』
    點擊『關注』,讓我用真誠的視角,帶你發現人間的溫度,覽閱喜怒哀樂,情仇離別!歲月是一個推手,不知不覺中就把人間灑滿哀樂情愁,清風細雨為她做儈子手,亭臺明月為她呼喊加油,雞鳴日落為她記錄時鐘,春夏秋冬為她穿上衣袖。
  • 西方的13層地獄,中國的十殿閻王,季羨林的比較地獄學
    季羨林形容自己寫的《牛棚雜憶》雖然是用血和淚寫的,但卻是「一本小書」,這本小書其實一點也不小,因為它記錄了特殊年代發生的光怪陸離的人和事。至於人間可以有多少匪夷所思的事情和紛繁複雜的人性,季羨林先生就用他樸實的語言,平鋪直敘的方式,一點點記下了他被打成「反革命」之後的遭遇以及內心感受。
  • 季羨林:一個在80多歲才厚積薄發的北大教師,精通吐火羅文和梵文
    於是,季羨林利用自己精通的吐火羅文,對此進行了考證,很快發表了題為《浮屠與佛》的文章,解決了二人爭論的難題。在學術界轟動一時,也讓胡適對年輕的季羨林,更加刮目相看。1929年,季羨林有一次聽了陳寅恪的佛經文學課,他找到了自己一生的學問方向。當時,他深深地被吸引,他甚至跟同學一起希望陳寅恪開個梵文班,但陳寅恪說:自己教不了。但是,這一次偶然,讓季羨林對梵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堅持一生。
  • 《虛構的彷徨》:非虛構與真彷徨,太宰治的矛盾人生
    這是太宰治寫在他的長篇小說《人間失格》中的一句,事實上,太宰治一生的基調都是圍繞著這句聽起來刺耳,想起來戳心的話進行的。如果不曾深入了解太宰治一生的經歷,我們或許很難理解,該是懷抱著一種怎樣的心緒,才會對做人這件事情覺得失去資格而感到抱歉。
  • 致歲月的情書
    文 | 雲草我深深愛著你,歲月!無論你在我額頭刻下多少首詩,在我身上砸下多少次冰霜,我都不會怨你,我是一棵「忘憂草」,永不衰敗,即使在萬物凋零的冬,也只是暫時冬眠,「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光陰飛逝,歲月是偉大的作者,她能書寫未來的結局;歲月有一種神奇的粘合劑,人生旅途中的傷痕、裂縫,都會在歲月的懷抱裡慢慢癒合。我們是歲月的匆匆過客,走過漫漫人生路,多少無奈在心中流淌。歲月,在詩人的筆下,永遠美如皓月,靜如菩提。
  • 《季羨林全傳》:領略文化巨匠的精彩人生
    在活動中,季羨林親炙弟子、《季羨林全傳》作者梁志剛回憶了與季羨林先生的點滴過往,並介紹了《季羨林全傳》的成書過程。梁志剛說:「從季老53歲到98歲,45年的時間,我們不斷受到季老的指導和幫助。」  季羨林先生是文化巨匠、學術泰鬥。對於季羨林先生本人和《季羨林全傳》這本書,嘉賓們從各自的領域出發進行了深入淺出的探討與分享。  潘振同認為,《季羨林全傳》全景式地展示了真實的季羨林先生。
  • 季羨林:人生的智慧,就藏在這3句話裡
    國學大師季羨林曾說:「生活上要知足,學習上要不知足,工作上要知不足。」簡簡單單3句話,濃縮了老先生一輩子悟來的人生智慧。當你嫌棄鞋不好,別忘了還有人沒有腳;當你嫌棄飯菜不好,別忘了還有人吃不飽;當你嫌棄父母不好,別忘了還有人沒依靠……人這一生,最大的幸福,莫過於有一個溫暖的家,一份熱愛的事業,一顆知足的心。生活其實很簡單,不過一屋兩人三餐四季。
  • 學術之外的季羨林:寫日記吐槽 是真實的性情中人
    前些年,梁志剛曾得到過老師季羨林的許可,為他編書。梁志剛認為,在1997年,季羨林還出版了兩本專著,也能稱作是他學術上的高峰,之後便是一些比較零碎的文章或作品了。季羨林。梁志剛的愛人曾去看望季羨林,隨口說了一句「您給我的這個石榴好吃」,自此以後,每逢家鄉送來石榴,季羨林總要叮囑保姆留幾個,讓梁志剛帶回去。季羨林。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供圖每逢新書出版,除了專業性太強的以外,季羨林總會籤好名給梁志剛留著。梁志剛說,季羨林對學生很親近,有一次自己買了當時還不常見的荔枝跟芒果給老師送去,卻沒想到季羨林對這兩種水果過敏 。
  • 季羨林散文裡的書影
    【光明書話】    季羨林先生散文用情極深,或賦花草貓狗以靈性,或寄天地以悲憫,或追述母愛,或抒發一以貫之的愛國情懷。這在東方出版中心新近出版的季羨林散文合集《園花寂寞紅》裡得到了一定的體現。
  • 學術之外的季羨林:喜歡寫日記吐槽,是真實的性情中人
    前些年,梁志剛曾得到過老師季羨林的許可,為他編書。梁志剛認為,在1997年,季羨林還出版了兩本專著,也能稱作是他學術上的高峰,之後便是一些比較零碎的文章或作品了。季羨林。梁志剛的愛人曾去看望季羨林,隨口說了一句「您給我的這個石榴好吃」,自此以後,每逢家鄉送來石榴,季羨林總要叮囑保姆留幾個,讓梁志剛帶回去。季羨林。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供圖每逢新書出版,除了專業性太強的以外,季羨林總會籤好名給梁志剛留著。